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2021-01-09 科學網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56:48

德國海德堡大學(ZMBH)分子生物學中心和DKFZ-ZMBH聯盟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Günter Kramer和Bernd Bukau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他們那發現相鄰核糖體翻譯的新生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驅動同源異構體裝配。相關論文發表在2021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研究了從附近核糖體中出現的兩種新生蛋白質的直接相互作用(co-co組裝)是否構成寡聚體形成的一般機制。他們使用蛋白質組範圍的篩選來檢測新生鏈連接的核糖體對,並鑑定了在人類細胞中共同組裝的數百個同聚物亞基。相互作用是由五個主要結構域類型介導的,其中最常見的是N末端螺旋形線圈。

他們能夠在大腸桿菌中重組核纖層蛋白的co-co組裝,表明二聚體的形成獨立於專用的組裝機制。Co-co組裝可能因此代表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限制由擴散驅動的組裝途徑造成的蛋白質聚集風險,並確保同工型特異性同聚物的形成。

據悉,將新合成的蛋白質正確組裝成功能性低聚物對於細胞活性至關重要。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scent proteins translated by adjacent ribosomes drive homomer assembly

Author: Matilde Bertolini, Kai Fenzl, Ilia Kats, Florian Wruck, Frank Tippmann, Jaro Schmitt, Josef Johannes Auburger, Sander Tans, Bernd Bukau, Günter Kramer

Issue&Volume: 2021/01/01

Abstract: Accurate assembly of newly synthesized proteins into functional oligomers is crucial for cell activity.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direct interaction of two nascent proteins, emerging from nearby ribosomes (co-co assembly), constitutes a general mechanism for oligomer formation. We used proteome-wide screening to detect nascent chain–connected ribosome pairs and identified hundreds of homomer subunits that co-co assemble in human cells. Interactions are mediated by five major domain classes, among which N-terminal coiled coils are the most prevalent. We were able to reconstitute co-co assembly of nuclear lamin in Escherichia coli, demonstrating that dimer formation is independent of dedicated assembly machineries. Co-co assembly may thus represent an efficient way to limit protein aggregation risks posed by diffusion-driven assembly routes and ensure isoform-specific homomer formation.

DOI: 10.1126/science.abc7151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57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2016-11-2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剪接體組裝的基石是5種富含尿嘧啶的小核核糖核酸-蛋白質複合物(U1,U2,U4/ U6和U5 snRNP),它們的核心分別由各自的小核RNA (snRNA)以及結合在其保守Sm序列上的七個不同Sm蛋白所組成。snRNP的正確組裝是RNA剪接複合體形成的必要前提,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在體內,snRNP的組裝需要SMN複合物的參與。
  • 德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揭示病菌組裝致病因子運輸系統機制
    德科學家首次成功揭示病菌組裝致病因子運輸系統的基本機制。該發現對研發比抗生素更有效的抗感染藥物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發表在6月13日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誌上。
  •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組綜合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組蛋白變體的特異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報導了Anp32e識別H2A.Z並將其移除染色質的結構和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以及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亞基YL1識別H2A.Z並幫助其染色質組裝的結構和分子機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6)。
  • 研究揭示TIN2複合物參與端粒保護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美國耶魯大學Sandy Chang、上海交通大學雷鳴研究組合作,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Science丨「千裡姻緣一線牽」——蛋白質組裝的秘密
    目前的研究顯示,為保證蛋白複合體高效且正確地組裝,細胞採取的策略包括:精細地控制各蛋白的表達量以匹配複合物亞基間的化學計量【1】;使用分子伴侶指導蛋白結合【2-4】;不同亞基蛋白的合成共定位【5-7】;及時將翻譯產物進行組裝等【3,8-9】。在這些模型中,都需要已摺疊好的蛋白通過自由擴散與其新生的夥伴亞基結合(co-post assembly)(圖1)。
  • 研究揭示H2A.Z染色質組裝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SWR複合物亞基Swc5特異性識別組蛋白H2A-H2B並調控組蛋白H2A.Z進行染色質組裝的分子機制。H2A.Z是組蛋白H2A的一類變體。酵母及哺乳動物細胞中的H2A.Z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並且在基因轉錄、DNA複製、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H2A.Z通過精確定位於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來改變染色質結構並實現其功能。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該文揭示了SARS-CoV-2病毒編碼的輔助蛋白ORF3a通過阻斷HOPS複合物介導的SNARE複合體組裝,從而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當病毒感染時,宿主細胞通過多種通路激活自噬活性,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病毒也進化出各種策略以逃避自噬檢測,甚至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目前對COVID-19的致病病毒SARS-CoV-2破壞細胞功能導致疾病發生的機制知之甚少。
  • 生物物理所發表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組裝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2016年11月10日,Genes & Development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瑞明研究組(許瑞明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關於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組裝機制的研究進展
  • 結構生物學揭示NEDD8介導的泛素組裝機制
    結構生物學揭示NEDD8介導的泛素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0:55:11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化學研究所Brenda A.
  • 主動物質研究或能揭示生物機制
    原標題:主動物質研究或能揭示生物機制   ①   圖③智能集群:自推進粒子之間一種簡單的相互作用模型,能逼真地模擬鳥群、魚群、細胞中自組裝蛋白質、其他形式的主動物質的運動。在低密度時,運動形式隨機。當個體周圍只有較少鄰居相伴時,不會形成明顯的圖案。個體移動的方向,是鄰居頭部方向的矢量平均。在高密度時,形成鳥群似的群體運動。隨著密度增加,群體運動變得同步化。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nascent polypeptide exit tunnel」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在細胞核中的多個高分辨的前體結構,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真核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極其複雜又高度分級的過程,涉及核糖體RNA(rRNA)的轉錄、修飾、加工和摺疊以及核糖體蛋白質的結合。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有超過300種因子參與核糖體的組裝,從而保證核糖體的生成準確而高效地進行。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生物物理所解析90S核糖體組裝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是由RNA和大量蛋白質構成的大型分子機器,負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在真核生物中,核糖體組裝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核糖體在成熟過程中需要和大量的組裝因子暫時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核糖體前體複合物。小亞基核糖體在組裝過程中形成兩個主要的中間體:早期的90S和晚期的pre-40S前體。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作為模板複製出正鏈RNA(cRNA)中間物,再由此中間物作為模板複製出更多的vRNA(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範海天博士等揭示流感病毒基因複製的重要機制在病毒基因的複製過程中,需要游離的FluPol參與進來並與新生的RNA的5』末端結合,作為新生RNP組裝的起點。但截至目前,流感病毒複製酶如何組裝,游離的FluPol如何參與,尚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以Structural Basis for Ragulator Functioning as a Scaffold in Membrane-anchoring of Rag GTPases and mTORC1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該工作揭示了Ragulator五元複合物的組裝機制,以及Ragulator複合物調控mTORC1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研究人員創造了最完整的複雜蛋白質機制模型
    更好地理解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複雜關係可以揭示突變如何引起遺傳疾病,從而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發展提供信息。研究人員尚未完全理解遺傳突變如何影響蛋白質功能。「就像機器中的破碎齒輪一樣,突變的變化打破了缺陷蛋白質的功能,這個過程涉及結構和動力學的變化,」伊萬諾夫說。「這些因素的匯合對傳統的結構生物學方法提出了挑戰。」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
    黑龍江日報2月27日訊 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這些結構細節揭示了衣殼穩定性和組裝的分子基礎,對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 Rqc2p蛋白質「越俎代庖」,指揮胺基酸胡亂組裝
    原標題:Rqc2p蛋白質「越俎代庖」,指揮胺基酸胡亂組裝  打開任何一本生物學入門教材,你首先學到的第一課就是:我們的DNA拼寫著生成蛋白質的指令,我們身體細胞中的大多數工作都是由蛋白質這些微小的機器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