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揭示病菌組裝致病因子運輸系統機制

2020-12-0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德科學家首次成功揭示病菌組裝致病因子運輸系統的基本機制。該發現對研發比抗生素更有效的抗感染藥物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發表在6月13日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誌上。

  人體組織每天都會受到各種病原體的攻擊。大多數病原體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擊退。因此,要發生感染,病菌就必須有針對性地繞過宿主的免疫系統。於是病菌生成了所謂的致病因子,並通過一個傳輸系統將其導出細胞膜外,有針對性的送入宿主細胞。一些病菌,如痢疾、食物中毒、傷寒和鼠疫的病原體,發展出了一種特別的運輸系統,被命名為III型分泌系統。在電子顯微鏡下,這一分泌系統看起來就像一個注射器,其中注射器體嵌入在病菌細胞膜內,針頭指向外面,病菌可以利用這種納米注射器直接將致病因子注入宿主細胞。

  此前,科學家們對這些病菌如何建立這樣的納米注射器知之甚少。現在,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聯邦材料研究與測試研究院的科學家共同破解了這一注射器組裝的基本機制。他們的分析已被驗證,因為研究人員已在試管中成功組裝出這種注射器裝置。該研究展示了蛋白質如何組裝成一個空心針:病菌在細胞內部合成蛋白質,然後通過注射器把它排到外面,把它們一個接一個地置於不斷增長的針頭上。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在構成針的時候蛋白質會改變其空間結構。通過X光和核磁共振光譜,研究人員成功追蹤了針結構形成中每個蛋白質胺基酸的結構變化。

  該發現在研發可在感染早期階段起作用的藥物方面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這些被稱為抗感染藥物的高效物質,將可以阻止注射器的形成,以及致病因子滲透進入宿主細胞。與抗生素相比它們將有巨大的優勢,因為抗生素必須通過細胞膜進入病菌的細胞內才能發揮作用。抗生素還不能區分致病病菌和有益病菌,往往導致不良的副作用。另外,這樣的抗感染藥物還能夠克服不斷發展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

相關焦點

  • PlosPathogens:稻瘟病菌生長及其致病的細胞分子機制方面新進展
    稻瘟病菌採用極性生長模式在宿主細胞中生長和擴散,然而人們對其極性生長的細胞分子機制及其在致病中的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稻瘟病菌是重要的模式真菌,研究其致病機理不僅能為水稻病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也給其它病原真菌致病研究提供借鑑意義。
  • Nature:邵峰等揭示機體區分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免疫機制
    機體天然免疫系統識別和感受來自微生物的各種模式分子,在誘導免疫反應拮抗病原感染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天然免疫的核心是存在於細胞膜上或胞質內的模式識別受體(PRR)。在此前有關人和哺乳動物天然免疫的研究中,鮮有關於區分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如共生菌)的PRR蛋白功能及相關機制的報導。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近日,《發育細胞》(Developmental 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課題組題為 「ORF3a of the COVID-19 virus SARS-CoV-2 blocks HOPScomplex-mediated assembly of the SNARE complex required for autolysosomeforma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
  • 蛋白複合物Paf1:攜帶基因致病的奧秘
    這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競相研究的熱門課題。 日前,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龍加福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一種影響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蛋白質複合物——Paf1複合物中Paf1-Ctr9亞複合物組裝及功能調節的奧秘,為相關腫瘤治療和藥物開發奠定了分子基礎。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Cell:科學家首次利用DNA條形碼成功繪製出大腦的連接圖譜doi:10.1016/j.cell.2020.05.029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冷泉港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利用DNA測序技術有效繪製出了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遠程連接圖譜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和黃慶課題組,應用一系列先進的細胞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生物化學手段,清晰展示了一類自組裝DNA四面體結構在活細胞中的攝取與轉運過程
  • 南科大學者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在Science Advances上以「F-actin disassembly factor MICAL1 binding to Myosin Va mediates cargo unloading during cytokinesis」為題發表研究論文,揭示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研究揭示新生蛋白質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56:48 德國海德堡大學(ZMBH)分子生物學中心和DKFZ-ZMBH聯盟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Günter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纖維小體的酶組分受到胞外底物種類的調控,關於纖維小體調控機制的研究對理解纖維小體的高效作用機制和纖維小體的應用開發都具有重要價值。代謝物組學研究組多年來致力於梭菌及其纖維小體的研究和應用開發,利用研究組自主研發的遺傳操作硬體設備和軟體工具,對熱纖梭菌的生理生化、纖維小體的組裝、合成調控與產物抑制、產物攝取與代謝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Cell》雜誌發文,河大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葉綠體蛋白轉運新機制!
    ,揭示了相分離的重要生理意義,而且對於探討葉綠體的生物發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調節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核編碼葉綠體蛋白在跨過葉綠體被膜之後如何被分選、穿過擁擠的基質空間、並精確地靶定到特異性類囊體膜複合物的分子機制依然不清楚。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作為模板複製出正鏈RNA(cRNA)中間物,再由此中間物作為模板複製出更多的vRNA(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範海天博士等揭示流感病毒基因複製的重要機制在病毒基因的複製過程中,需要游離的FluPol參與進來並與新生的RNA的5』末端結合,作為新生RNP組裝的起點。但截至目前,流感病毒複製酶如何組裝,游離的FluPol如何參與,尚不清楚。
  • 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內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
    Südhof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德國3位科學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James E.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該論文主要研究了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隨後大家對轉錄因子如何抑制以及激活轉錄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大約30年前,Thomas A. Steitz研究組解析了CAP/CRP與DN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該結構首次展示了轉錄因子識別DNA的方式。
  • 加州理工團隊揭示新冠病毒抑制宿主防禦的機制
    7種輔助蛋白(ORF3a-8)在病毒複製或組裝中的功能基本上仍未得到表徵(Chen and Zhong, 2020; Finkel et al., 2020)。作為專性細胞內寄生的病毒,SARS-CoV-2需要藉助宿主細胞成分翻譯和運輸其蛋白質,並組裝和分泌病毒顆粒(Maier et al., 2016)。
  • 我省科學家成功克隆 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我省科學家近日讓水稻配上了克隆技術的「探測儀」,由此分離鑑定出一種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基因——Xa7,成功破解了生物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有望突破水稻白葉枯病長效防控的瓶頸。在已知的46個抗白葉枯病基因中,它因為抗譜廣且抗性持久,高溫反而增強抗性,是當前國際公認對抗白葉枯病菌的「明星」。據了解,Xa7基因從最初發現其持久抗病性到現在已有20多年。由於該抗病位點的序列與參考基因組完全不同,國際上許多實驗室在基因的分離鑑定上一直未獲成功。我省科學家首次揭示了該基因編碼的一個新型「執行者」抗病蛋白,解析了該基因兼具高抗、廣譜、持久、耐熱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去甲基化酶在腫瘤中的致病機理—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以「KDM4B通過激活LINE-1促進DNA損傷」為題,解析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在腫瘤中所扮演的新角色,從全新角度揭示了KDM4B在腫瘤細胞中高表達的致病分子機理,並為腫瘤的預防和靶向治療提供了線索。
  • 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video: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PIWI蛋白主要在動物生殖系統中表達,對於動物生殖細胞的分化發育至關重要。而PIWI蛋白功能的發揮離不開一類動物生殖細胞特異性小分子非編碼RNA——piRNA的參與。
  •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Dinshaw Patel實驗室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r Gozani實驗室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的學術論文,首次揭示了
  • 德國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出能自我複製的體外生物系統
    生命的一個關鍵特徵就是複製能力,這樣才能維持一個化學系統。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生化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的科學家製造出一個系統,能再生其自身的DNA 以及蛋白質組塊。體外自我複製系統所有生命有機體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就是能保存並自我繁衍產生不同的實體。
  • 細胞的「物流系統」如何運作?南科大學者首次揭秘新機制
    那麼,細胞的「物流系統」是如何運轉的呢?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課題組與餘聰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胞內廣泛存在的分子馬達蛋白所介導的物質運輸的新機制。細胞雖小,卻隱藏著巨大的奧秘。細胞中製造的大量蛋白質、激素、神經遞質等「貨物」需要在各種細胞器之間運轉,有的甚至要運送到細胞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