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雷射院士及其科研成果系列報導四

2021-01-20 OFweek維科網

  15、摻Yb3+雙包層光纖雷射器的數值分析

  本文對976nm雷射泵浦摻Yb3+雙包層光纖雷射器進行了數值模擬,分析了泵浦光及雷射在光纖中的分布、輸出功率與泵浦功率的關係、光纖長度及腔鏡反射率對輸出雷射功率的影響,所得結論與實驗現象基本一致.

  16、聚吡咯甲烯溶液的雷射誘導衍射效應

  利用合成的一種新型π共軛聚合物——聚吡咯甲烯為非線性介質,進行雷射感應衍射實驗,測量材料的非線性折射率。實驗發現,當526 nm的基模高斯光束通過該聚合物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溶液時,在遠場處產生了多個同心衍射圓環。該現象可以用高斯光束通過介質時產生的空間自相位調製解釋。經過理論分析和數值計算,發現樣品對光束橫截面上產生的非線性相移非常近似於高斯分布。通過對非線性相移的高斯曲線擬合及衍射環個數的測量,可以估算出聚吡咯甲烯/NMP溶液的非線性折射率n2~-1.85×10-3 esu。

  17、高斯型光譜設計在飛秒雷射放大器中消除增益窄化效應的研究

  本文主要從增益窄化效應入手,通過理論分析並結合數據模擬說明了高斯型光譜設計在消除增益窄化效應方面的重要作用,導出了確定調製參量的較為適用的關係式,為實際的實驗系統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設計依據.

  18、LD泵浦連續波Cr:LiSAF雷射器的研究

  報導LD端面泵浦連續運轉Cr:LiSAF雷射器。實驗採用兩鏡腔對兩種不同大小和摻雜濃度的Cr:LiSAF晶體進行了研究。在 855nm處,泵浦平均功率分別為110mW 、236mW時,獲得相應的輸出功率為5mW和8mW,斜效率為9%和4.3%。

  19、飛秒鈦寶石雷射器Kerr透鏡鎖模動態的特性研究

  研究了Kerr透鏡鎖模鈦寶石雷射器中腔內群色散改變時脈衝的動態特性.實驗研究了腔內群色散改變時輸出脈衝的頻譜、中心波長以及脈寬的變化規律;觀測和解釋了脈衝頻譜的雙峰結構;給出了脈衝寬度與腔內色散的具體關係式;獲得了最短為14.6 fs的自鎖模脈衝.

  20、高效LD端面泵浦CW Cr:LiSAF雷射器的實驗研究

  在優化準直聚焦系統的基礎上,對LD端面泵浦Cr:LiSAF的連續運轉進行了實驗研究,從摻雜濃度為5.5%的Cr:LiSAF晶體獲得最大輸出功率41mW,斜效率21%,中心波長857nm;藉助CCD測量系統,研究了LD輸出光在泵浦系統中的演化,測量了不同腔型輸出雷射的光斑,分析了模式匹配對雷射輸出特性的影響.

  .........

相關焦點

  • 中國雷射院士及其科研成果系列報導一
    3、全固態準連續綠光雷射器  該項成果主要用於評估LBO晶體在全固態雷射器泵浦的寬調諧光參量振蕩器中的應用特性。研究中採用LD列陣側面泵浦Nd:YAG晶體,實驗中分別探討了平-平腔和平-凸腔結構的連續及脈衝的基頻輸出特性。
  • 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中國搜索訊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二】
    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
  •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四】高松院長訪談:成就源自良好的環境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四】高松院長訪談:成就源自良好的環境掩映在中關村鱗次櫛比的大廈之間,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也許只是幾座不起眼的樓宇。然而讓人不由得心生敬意的是,那些改變了人類生活的科技成果,不少都發端於這些普通實驗室裡開始的涓涓細流。一群深愛著科學和教育事業的化學學者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學院院長高松院士就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
  • 成果被國際認可,科研達國際先進,天津這位院士還斬獲中科院特等獎!
    他是我國著名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提出了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被稱為「姚技術」、「姚方法」,為國際科技界所採用,在國內外雷射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
  • 【新華網】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4月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又一位院士逝世!她的科研成果曾被喻為「神話般故事」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活動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大族雷射陳焱: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分析
    2016年3月15日,由OFweek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主辦、OFweek雷射網承辦的「第四屆OFweek先進雷射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在上海證大麗笙酒店2樓木蘭廳隆重舉辦。大族雷射副總裁陳燚在本次會議上發表了「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分析」主題演講,主要介紹了3D列印技術原理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大族雷射3D列印應用以及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發展趨勢。  3D列印,即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國外稱為增材製造,基本原理是離散-堆積原理。
  •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
    89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先後獲此殊榮的八位北大人中的一員。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科研領域涵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特別是在稀土化學和稀土分離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雷射60年系列報導之五:是誰掀起第一波雷射清洗熱潮
    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國內外均有關於雷射清洗技術的報導,近幾年迅速成為工業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內容主要涵蓋雷射清洗工藝、理論、裝備以及應用,國內在雷射清洗裝備和應用方面的整體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但這種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提高,差距在縮小,行業在做大。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高伯龍院士簡介 高伯龍,1928年6月出生,廣西岑溪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4年9月調入哈軍工(國防科技大學前身),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3月退休,2017年12月病逝。
  • 第四章 科研成果及其應用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前,渡口市沒有建立科研成果的登記、鑑定制度,科研成果資料也殘缺不全。為迎接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市科委對建市以來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進行了全面清理;所清理出來的重大科研成果均獲全國科學大會及四川省科學大會獎勵。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市科委建立了市級科技成果鑑定制度,每年對通過市級鑑定的科研成果由市政府給予獎勵。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人物 | 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院士逝世,他研製了中國首部雷射雷達
    陳定昌院士 圖源:光明日報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陳定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後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二院科技委顧問。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長、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定昌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成果。
  • 中國科學院雷射及相關領域院士名單(一)
    據2016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臺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6.8萬餘人,在學研究生5.2萬餘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