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
【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慧天地,來源:微信公眾號GIS圈、光明日報、中國航天報。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陳定昌院士 圖源:光明日報
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陳定昌,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陳定昌,1937年1月生於上海,籍貫江蘇鎮江。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後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二院科技委顧問。歷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長、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定昌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成果。回顧幾十年的航天生涯,他曾自謙,自己並不是思維超前,而是在考慮問題時喜歡從全局出發,從國家整體利益考慮。「我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實現中國夢上做了一些工作。」
圖源:光明日報
「做科學的千裡眼和順風耳」
1937年1月30日,陳定昌出生在上海一個普通人家。
1957年,陳定昌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北京留蘇預備部,隨後,因蘇聯單方面取消了留蘇名額,500餘名學員直接進入國內大學,其中300餘人進入清華大學,200餘人進入北京大學。按照報考志願,陳定昌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開始了嶄新的大學生活。
大三選擇專業時,陳定昌瞄準前沿科學,進入無線電電子學系雷達專業學習,立志「做科學的千裡眼和順風耳」,跟蹤世界先進技術,抗衡世界霸權威脅。
大六的畢業設計是對大學學習成果的大檢驗,陳定昌所選做的課題是「大功率雷達頻率穩定技術」,這一課題此前已經進行了兩年多。到陳定昌這屆,拖延三年的課題設計必須完成。
時間緊、任務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務中,幾近痴迷,最終經過10個月的努力,圓滿完成了課題設計,並以5分的優秀成績通過考查。
圖源:光明日報
飛彈專家的中國夢:讓國人不再受欺負
亂世出身的陳定昌,經歷了日寇入侵、家園被毀的顛沛流離,自幼飽嘗國破家亡之痛。「長大投身國防,讓中國人不再受欺負」的願望在心裡早早紮下了根。
在日後他果然實現了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將一生奉獻給了我國的空天防禦事業,功勳卓著。
從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後,陳定昌被分配至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雷射技術開始出現。錢學森提出:雷射能不能做一個信號源,像無線電一樣,也能做各種各樣的探測和制導應用?這個「雷射之問」經層層下達交到了陳定昌手上。
經過數月資料研究與調研,陳定昌出了兩份報告,肯定了雷射確實是一個方向。錢學森聽完報告後當場決定, 「在航天裡面,要把雷射與無線電放在同等位置來發展。」於是,先期調研任務變成了預研項目。陳定昌被任命為項目組長。
圖源:新浪微博@光明日報
然而,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的王大珩提出該項目存在四個基礎原理問題。「根據光學定律,對像飛機這一類金屬目標,雷射的照射很可能沒有回波,如何搞無線電雷達?」此外,他提出,雷射在近地的抖動問題,天光背景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單脈衝雷射會掉到盲區的問題。
這四個科學問題個個擊中要害。陳定昌他們沒搞過光學工程,沒想過這些。
聽見這些問題,大家都有些懵,回去做了實驗,更是發現確實沒有回波。但陳定昌總覺得這裡從科學問題來看不太對。經長時間的思考,他突然豁然開朗。
在實際應用中,雷射雷達距離目標都非常遠,雷射發射器發射出去的雷射所形成的光束直徑也會比較大,照到飛機之類目標上時,就會覆蓋整個目標。既然目標外形是一個閉合的整體,那麼必然會有某個面垂直於雷射束,這樣就會沿發射出去的光路反射回來一束光信號。陳定昌用飛機模型做了實驗,果然證實其想法是正確的。
「做了兩年多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金屬目標的,它是有回波的。美國人十年以後才得出這個結論。」陳定昌說。之後兩年,他帶領小組對四個科學原理問題都給出了完滿的結論。王大衍得知後,稱讚他是光學裡手。
後來,陳定昌領導的「雷射雷達項目組」正式成立。該項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雷射雷達樣機,用詳實準確的實驗數據,突破了「四個科學原理」的限制,發展了中國第一部全反射式雷射雷達,比美國林肯實驗室領先多年。
論文推薦 | 劉煥玲,文漢江,徐新禹,趙永奇,蔡劍青:GOCE實測數據反演高階重力場模型的Torus方法
人物 | 無止境的科學追求——記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院士
招聘啟事|星球研究所2020秋季招聘,全新崗位!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抖音小視頻投稿郵箱 | song_qi_fan@163.com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751717395
進群請備註:姓名+單位+稿件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