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九月還差兩天,就已經送走了四位「兩院院士」

2020-09-29 福壽天年網

自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國家危難之際我們真正應該追捧的並不是那些娛樂明星,而是那些國士無雙的科學家們,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陳薇,這些人才是國家崛起的肩負之士,是那些默默奉獻的負重前行之人。

然而到了現在,9月份還差兩天就結束了,馬上就要迎來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日子,國慶中秋「雙節」同慶,一個值得大家慶賀歡呼的日子,但有歡樂就會有悲傷,在這個九月份我們國家又失去了四位「兩院院士」。

1、陳定昌

陳定昌,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研究員。從事目標探測與識別理論與技術,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2020年9月7日,陳定昌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他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成果。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錢學森的支持下,航天二院二部成立了紅外雷射工程組。陳定昌提出了以雷射雷達為核心的5項創新項目,都被列為重大項目。863計劃的實施要集中優勢力量,組成「國家隊」。為了走好競爭研製這步棋,陳定昌帶領有關人員到全國各地四五十家單位調研,一些知名的高校和科研單位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實際應用證明,搞高技術集成確實帶動了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

2、李東英

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53年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2020年9月22日,李東英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李東英是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他主持研究成功鈦、鋯、鉿、鋰、鈹、鉭、鈮等30餘種稀有金屬的生產方法,保證「兩彈一星」等軍工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鈦應用推廣工作,經濟效益顯著;並長期從事中國稀土的開發和應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稀土微量元素用於農業生產實際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獲得普遍增產、優質和抗逆效果。

3、張新時

張新時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中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還致力於信息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他是中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2020年9月24日14點10分,張新時因病醫治無效在美國西雅圖逝世,享年86歲。

張新時長期從事植被生態學研究:揭示了中國荒漠區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2)提出關於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帶性」與高原對中國植被地帶分布作用的重要論點;(3)提出了較完善與規律性的中國山地植被垂直帶系統與類型;(4)發展群落生態分析系統並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與結構,對現代生態學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5)採用信息科學先進手段與理論將中國「氣候―植被關係」與全球生態學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4、戴元本

戴元本於1947年7月被中央大學附屬中學保送至中央大學,並選擇了物理系;1952年8月從南京大學畢業,被分配至南京工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1958年4月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學習和工作;1961年從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197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20年9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戴元本長期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研究方向為量子場論中的非微擾現象、重味物理、超對稱理論和中微子物理等。

戴元本在奇異位勢和非定域位勢的瑞奇極點理論、層子模型研究、非交換群規範場論中費密子的電磁形狀因子的高能漸近行為和重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成果有「奇異位勢散射振幅的雷其行為」、「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結構模型」、「非Abel規範理論中形狀因子高能行為的六階計算」等。

相關焦點

  • 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四所高中,群星璀璨,堪稱「院士的搖籃」
    兩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研人員的至高榮譽。 今天筆者給大家聊一聊我國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四所高中,群星璀璨,堪稱「院士的搖籃」,而培養的院士多,也證明了這些學校深厚的底蘊和超強的實力。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雖然中科院學部工作局隨後發表聲明,稱未收到「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但由於此事件摻雜著權力和利益的角逐,一時間,「院士」這個稱號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中國,「兩院院士」代表著學界的最高榮譽稱號,是很多學者終身奮鬥的目標。據公開資料顯示,「兩院院士」中,男性院士人數超過九成,約90位院士為山東籍。除擁有學術性職務外,部分院士還兼任官員及企業高管等職務。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他還領導了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無法替代的卓越貢獻。,其中,2018年逝世的兩院院士共31人:袁承業、孫樞、郝柏林、李天、林尊琪、宋玉泉、周堯和、劉光鼎、李朝義、馬瑾、洪朝生、閔乃本、陳創天、鄧起東、程開甲、施教耐等1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管德、何友聲、戴復東、艾興、吳德昌、李載平、劉伯裡、劉彤華、林祥棣、王夢恕、徐德龍、李連達、侯芙生、謝世楞、彭司勳等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大師遠行,長歌未盡。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他還曾主持建設了我國第一條重水堆核電站用CANDU-6型燃料棒束生產線,其生產工藝裝備和管理均達到國際水平。在新型特種材料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開拓了其應用研究的新領域,是特種材料在非核特殊領域研發應用的奠基人。李冠興幾十年如一日,紮根在他熱愛的核事業領域,為我國的核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兩天內共和國痛失兩位兩院院士 今年已有6位兩院院士逝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因病於2020年2月15日在武漢去世。2009年,段正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生們都叫他「機械狂人」,因為他認準的事從不放棄。他曾告訴學生們,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蕩」。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我們今年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大師遠去,榮光永存。張俐娜是共和國在2020年送別的第30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回應稱消息不實-虎嗅網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界面新聞查詢發現,按照規定,2020年並非增選院士的年份。2020年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兩院院士去年剛剛增選過一輪,且屠呦呦並沒有參選。網絡傳聞近日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
  • 5年來安徽省8位科學家 新當選「兩院」院士
    「人造太陽」 取得國際核聚變重大突破據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介紹,「十三五」期間,國家實驗室創建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相繼獲批建設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開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在此基礎上,我省著力打造「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啟動建設14家安徽省實驗室和14家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2018年、2019年共和國痛失64位兩院院士澎湃新聞對近年來逝世的兩院院士有過統計,其中,2018年逝世的兩院院士共31人:袁承業、孫樞、郝柏林、李天、林尊琪、宋玉泉、周堯和、劉光鼎、李朝義、馬瑾、洪朝生、閔乃本、陳創天、鄧起東、程開甲、施教耐
  •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失12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客戶端3月27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周俊,因病於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歲。周俊,1932年2月生,江蘇東臺人。他曾擔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長、所長多年,並籌建了該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該研究室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植物化學研究中心之一。1999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幾十年來,他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烏頭屬及石竹科9屬的酚類、萜類、甾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發現新化合物296個,其中新類型5個。
  • 今年以來已有28位兩院院士永遠離開我們
    今年以來,已有28位兩院院士永遠離去9月26日,兩則噩耗傳來:據@光明日報 26日19時47分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 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12月14日、15日,中國科學界接連傳來兩條不幸消息。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日因病於上海去世,享年84歲。
  • 兩院院士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在小編上大學時,就聽說過院士的厲害,一個院士對學校的重要程度高的無法想像,小編是無法接觸到的,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大學高校有著很多的院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院士到底是什麼吧。目前我國院士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科院院士,另一種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工程院院士其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1065位兩院院士本科就讀院校分析,北京大學位居榜首 2020-06-15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院院士來達!舉行對接會促成多項合作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在四川文理學院舉行 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團隊與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籤訂達州市鋰鉀產業園院士合作項目,此公司便是達州市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的重要平臺公司之一。
  • 兩院院士來達!舉行對接會,促成多項合作,4人任決諮委特聘高級顧問
    9月20日兩院院士四川行達州對接會在四川文理學院舉行就在兩天前,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在成都主會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團隊與四川巴人新能源有限公司籤訂達州市鋰鉀產業園院士合作項目,此公司便是達州市宣漢縣鋰鉀綜合開發的重要平臺公司之一。
  • 盤點2020年離我們而去的36位兩院院士
    在我國各條科研戰線,一直活躍著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代表著中國頂尖科技力量,他們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群站在國家乃至國際科技頂端的人。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首批選聘了233名學部委員,這是我國最早的兩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華羅庚、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著名科學家。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他還曾主持建設了我國第一條重水堆核電站用CANDU-6型燃料棒束生產線,其生產工藝裝備和管理均達到國際水平。在新型特種材料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開拓了其應用研究的新領域,是特種材料在非核特殊領域研發應用的奠基人。李冠興幾十年如一日,紮根在他熱愛的核事業領域,為我國的核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原來,2020年中國損失了25名「兩院院士」
    文丨快樂天使 審丨安瀾2020年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各國內部都不斷發生一些令人憂心忡忡事情,在這一年裡,中國「送別」的兩院院士也達到了25位。陳定昌享年83歲,因搶救無效逝世出生於上海的陳定昌是因搶救無效而逝世的,他生前曾在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就讀,後來致力於高精度的無人飛行器技術和探測與制導技術,此外陳定昌還研究了仿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