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人們才真正意識到國家危難之際我們真正應該追捧的並不是那些娛樂明星,而是那些國士無雙的科學家們,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陳薇,這些人才是國家崛起的肩負之士,是那些默默奉獻的負重前行之人。
然而到了現在,9月份還差兩天就結束了,馬上就要迎來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日子,國慶中秋「雙節」同慶,一個值得大家慶賀歡呼的日子,但有歡樂就會有悲傷,在這個九月份我們國家又失去了四位「兩院院士」。
1、陳定昌
陳定昌,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研究員。從事目標探測與識別理論與技術,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2020年9月7日,陳定昌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他長期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高精度探測與制導技術和仿真技術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技術成果。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錢學森的支持下,航天二院二部成立了紅外雷射工程組。陳定昌提出了以雷射雷達為核心的5項創新項目,都被列為重大項目。863計劃的實施要集中優勢力量,組成「國家隊」。為了走好競爭研製這步棋,陳定昌帶領有關人員到全國各地四五十家單位調研,一些知名的高校和科研單位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實際應用證明,搞高技術集成確實帶動了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
2、李東英
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53年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2020年9月22日,李東英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李東英是中國稀有金屬工業創始人之一。他主持研究成功鈦、鋯、鉿、鋰、鈹、鉭、鈮等30餘種稀有金屬的生產方法,保證「兩彈一星」等軍工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尖端技術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鈦應用推廣工作,經濟效益顯著;並長期從事中國稀土的開發和應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並組織實施稀土微量元素用於農業生產實際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推廣,獲得普遍增產、優質和抗逆效果。
3、張新時
張新時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中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還致力於信息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他是中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2020年9月24日14點10分,張新時因病醫治無效在美國西雅圖逝世,享年86歲。
張新時長期從事植被生態學研究:揭示了中國荒漠區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2)提出關於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帶性」與高原對中國植被地帶分布作用的重要論點;(3)提出了較完善與規律性的中國山地植被垂直帶系統與類型;(4)發展群落生態分析系統並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與結構,對現代生態學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5)採用信息科學先進手段與理論將中國「氣候―植被關係」與全球生態學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4、戴元本
戴元本於1947年7月被中央大學附屬中學保送至中央大學,並選擇了物理系;1952年8月從南京大學畢業,被分配至南京工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1958年4月到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學習和工作;1961年從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197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20年9月2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戴元本長期從事粒子物理理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研究方向為量子場論中的非微擾現象、重味物理、超對稱理論和中微子物理等。
戴元本在奇異位勢和非定域位勢的瑞奇極點理論、層子模型研究、非交換群規範場論中費密子的電磁形狀因子的高能漸近行為和重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成果有「奇異位勢散射振幅的雷其行為」、「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結構模型」、「非Abel規範理論中形狀因子高能行為的六階計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