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陳定昌院士(左一)在試驗基地與黃緯祿院士(左三)、型號總指揮徐乃明(左二)、王尚虎(右一)討論問題 航天科工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題:飛彈專家陳定昌:胸懷家國 敢為人先的戰略科學家
作者 郭超凱
「搞科學就是要不斷創新。」這是陳定昌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中國防空飛彈及制導雷達技術專家,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9月7日,曾研製出中國首部雷射雷達的飛彈專家陳定昌院士走了。在55年為國鑄「劍」的科研生涯中,他推動實現了重要領域科學技術從零到一再到多的不斷跨越,突破了第一代防空飛彈面臨的U2飛機幹擾難題和第二代防空飛彈制導系統和系統總體設計,攻克了第三代防空飛彈關鍵技術,開啟了防空裝備體系化發展的新篇章。
投身航天 胸懷家國
「小時候,在父親和同志們交談的隻言片語中,有一個叫靶場的地方讓我心生嚮往,終於有一天了解到有一群隱姓埋名的人叫航天人,航天人做出驚天動地事的地方叫靶場,終於有一天自己也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在近日舉行的「陳定昌院士精神追思會」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國瑛作為家屬代表發言,回憶父親的光輝一生。
陳定昌在辦公室 航天科工供圖
如今,在父親陳定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陳國瑛也投身到航天事業。
畢生投身航天事業的陳定昌,出生於中國飽受外侮的時代。1963年,陳定昌以畢設5分的最優成績從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被分配至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自此與航天結緣,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航天追夢之旅,為國家鑄就空天神盾。
1980年,陳定昌主持開展了我國毫米波精確制導技術的最早應用與實踐——自主研製「紅箭十號」遠程反集群坦克飛彈。
面對難題,陳定昌沒有猶豫,主動提出研製指導思想,先後組織全國五個院校、十多個廠所在基礎支撐性研究,毫米波器件、部件以及系統原理試驗設備等三個方面同時進行協同攻關,進行15次系統試驗,取得了60多項成果,其中十餘項填補了國內空白,奠定並確立了我國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途徑及研製方向。
超前思維 頂層策劃
「二十年前走得不對,二十年後就沒有結果。」
作為我國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陳定昌著力推動和促進精確制導技術的跨越發展。早在30年前,陳定昌就在空天防禦領域率先提出了「設計武器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擘畫了我軍新時期國防裝備的宏偉藍圖。
上世紀80年代,某前沿領域可行性曙光初現,但國際上仍有大部分專家對其持否定態度。陳定昌帶領團隊不斷攻關突破,以嚴謹的科學依據說服了各級領導,加速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突破,少走了二十年的彎路,為某領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航天科工二院研製第二代防空飛彈的同時,以陳定昌為代表的一些專家極具前瞻性地提出第三代防空飛彈的設想。該設想得到了包括任新民、梁思禮、陳懷瑾等人的大力支持。第三代系統的成功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後第三個具有自主研製同一水平能力的國家,標誌著中國飛彈研製、試驗能力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但是陳定昌不滿足於此。在第三代研製的同時,他又將眼光瞄向了第四代。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大膽創新,用一生推動著我國空天防禦體系能力建設,取得了多項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老驥伏櫪 傳薪播火
「人才培養,急之又急」對於年輕人的成長,陳定昌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他先後培養了23名國家重點型號總師、副總師,以及一大批技術骨幹,牽引和帶動30餘家單位相關專業的發展,有力支撐了我國現代化武器裝備建設。
晚年的陳定昌,依然精神矍鑠,目光睿智、腰杆挺直。儘管年紀漸大,身體也有病痛,可在別人頤養天年時,他卻還在不知疲倦地整日忙碌著。他把工作重心從一線指揮逐漸轉到未來發展戰略研究和領軍人才的培養上,要幫助國家策劃好空天防禦未來的發展。
「陳院士在年過八旬時仍堅持自己計算、自己作圖、自己撰稿,一字一句仔細雕琢,認真修改,無時無刻不在為國防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陳定昌的學生承龍回憶說。
陳定昌的一生獲得過三次最高科學技術獎,即便如此,老人家依然信奉低調、不張揚、少說多做、做無名英雄是航天人的特點。
他是我國國防戰線上的無名英雄,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卻永遠是中國科技銀河中一顆閃耀的明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