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1 光明數字報

    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演藝集團出品,安徽省話劇院創作排演的大型話劇《今夜星辰》日前在安徽大劇院演出。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培育人才的精神。深入挖掘了中國科技強國建設背後的精神邏輯,為科學家精神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經驗。

    《今夜星辰》在人物塑造上注重體現科學家學問與人格的融合,劇情通過對主人公具象化的過程來舒展歷史畫卷、揭示英雄事跡、傳承科學品德,深刻反映了「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的重要思想。開篇第一場以郭永懷與李佩在康奈爾大學的對話,映射出兩人求學之路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郭永懷目睹家鄉被日本飛機轟炸憤而從光學轉向流體力學和數學,李佩經歷工作人員因語言不通遺失抗戰物資堅決從經濟學轉學外國語言學。兩人的人生抉擇體現出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情懷。自第二場起,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三項工程徐徐展開,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場景中,郭永懷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三無經驗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成為唯一參與「兩彈一星」全部計劃的科研人員,彰顯出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青海發射基地的場景中,郭永懷用放大鏡找出彈頭銜接部位一根五毫米長的小白毛,避免了發射事故,反映出科學家一絲不苟、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在西北核試驗基地的場景中,郭永懷隱姓埋名,一待就是三年,與錢三強、鄧稼先、王淦昌、彭恆武等一起攻堅克難,直至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深刻體現了科學家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與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化學系的場景中,郭永懷為學生陳一楠入讀研究生勇當伯樂,表現出科學家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通過一次次對話、一幕幕場景將科學家精神熔鑄於人物塑造和場景敘事中,用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多角度、全方位闡釋了偉大的科學家精神。

    《今夜星辰》在敘事結構上創造性地構建出現實和歷史兩個時空,以此實現雙線並舉、相互交融的立體化敘事。採用倒敘手法,通過李佩的回憶講述郭永懷的成長經歷、性格特徵、精神品質,並以關鍵物品作為串聯時空和情感的「符號」,從而將親情與大愛、個人價值與民族復興統一到一起。一張三口之家的照片,連接起郭永懷在美國成立小家時的幸福、赴西北與妻女分別時的不舍以及郭永懷犧牲後家人對他的思念。一封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信,「今天是你和李佩踏上祖國土地的頭一天,我們拼命地歡迎你!」將科學家的愛國情、戰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曲送別時郭芹演奏的《紅燈記》,凸顯了「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堅強」,隨之而起的芭蕾更預示著郭永懷將用智慧和生命在戈壁大漠起舞,此時舞臺以燈光分區,將兩邊郭芹拉手風琴、喬晶晶跳芭蕾和中間郭永懷、李佩、陳一楠等人火車站分別的場景同時展現,意境高遠。一件棕色牛皮公文包,不僅作為李佩「補」給郭永懷的新婚禮物,陪伴他科研、教學,更在郭永懷人生的最後時刻保護了絕密文件,成為他留給家人、留給「兩彈一星」未盡科學事業的「最珍貴的遺物」。《今夜星辰》從細節出發,在場景搭建、區域劃分、場面調度上獨具匠心,託物言志,寓理於情,以新穎的藝術形式將科技強國時代背景下的夫妻情、父女情、戰友情、師生情與愛國情完美統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新時代需要更多郭永懷這樣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科研工作者,這也是該劇的現實意義。《今夜星辰》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再現了「兩彈一星」的崢嶸歲月,突出了老一輩科學家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擔當,致敬了偉大的科學家精神,是一部集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一體的佳作。

    (作者:林玉簫,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師資博士後;仲呈祥,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專家觀點】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偉大抗疫精神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用拼搏、奮鬥、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又一個閃光點。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同時,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用音樂、快板、繪畫、詩歌、曲藝、戲劇、書法、攝影等各種文藝形式,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化解群眾心頭疑慮,謳歌「白衣戰士」的感人事跡,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快板、評書、順口溜,讓防疫宣傳深入人心    疫情突然襲來,人們心生恐慌。
  • 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學畢業後,她師從著名科學家戴芳瀾院士,從事真菌研究。時至今日,鄭儒永關於白粉菌科的屬級分類系統,仍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黃河生於1929年,外祖父甘聯璈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海軍名將,父親是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黃曾樾。黃河主要從事馬鈴薯晚疫病研究和毛黴組的生理生化分類研究,在植物病理研究中取得了傑出成果。
  • 新時代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聽聽他們的心裡話
    新時代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如何在科研工作中踐行科學家精神?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四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記者進行交流座談。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科技巔峰,致敬「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
    十八大以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激勵著無數科技工作者。他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他們追求真理、潛心研究,甘為人梯、集智攻關。他們在艱難的探索中開疆拓土,在時不我待的競爭中勇往直前,不斷向科技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 13組數字,讀懂中國抗疫答卷,致敬偉大抗疫精神
    13組數字,讀懂中國抗疫答卷,致敬偉大抗疫精神 2020-09-09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這群老英雄用歌聲向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視頻來源:新華社遼寧分社、新華社中國搜索、新華社音視頻部聯合出品(02:58)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 【光明日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中國科協供圖  近日,一批老科學家遺留的手稿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其工整精細令人驚嘆,字裡行間流露出老一輩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藉助手稿等史料,人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老科學家們對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 「偉大的精神令人震撼」!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走進重慶...
    首席記者 崔力 攝 /視覺重慶重慶日報消息,6月30日,「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走進重慶,大量首次對外公布的珍貴史料,向觀眾展示了我國科學家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重慶日報記者在重慶科技館展覽現場看到,此次巡展分為「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科學家精神資料選展」「鏡見創新:發現科學之美主題影像展」兩大主題,除了文字、圖片等展示以外,現場陳列了許多實物,包括科學家們的工作筆記、收藏或使用過的物件等。1966年10月27日,中國的兩彈結合試驗成功,中國擁有了真正的核武器。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光明日報評論員:人無精神不立 國無精神不強
    原標題: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一切都是最高禮遇——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由國賓護衛隊護衛前往人民大會堂,高擎紅旗的禮兵分列道路兩側,肩槍禮兵莊嚴佇立,青少年熱情歡呼致敬。 這種禮遇來自國家。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報告團走進寧夏
    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2天時間,報告團分3組共6場(次)走進寧夏大學、銀川能源學院、北方民族大學、銀川九中、銀川六中以及銀川唐徠中學寶湖校區,講述楊鍾健、黃緯祿、顧方舟3名科學家的愛國精神、科研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和育人精神。在銀川九中站,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作了題為《我的父親黃緯祿》的報告。
  • 「貯貝器」的生命音量與精神重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是與個體生命體驗和個人化的歷史想像力直接相關的精神容器。愛松的詩集《巫辭》(灕江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分為「巫辭」「時光令」「母親書」「人間詞」「故土」「暗影」六個部分。它們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精神譜系上相互打開和彼此映照。不同的只是它們各自承擔了亮光和陰影的差異性部分。而從詩歌的樂調和音樂質地而言,這些組詩又承擔了交響樂和謠曲的不同功能。
  •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
    女性日曆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五年前的今天,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大大降低了瘧疾致死率,點讚致敬!
  • 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 弘揚科學家精神 「傳承2020」寧夏行 走進銀川...
    本次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地層學家學家楊鍾健之孫楊大同,我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黃緯祿之女黃道群,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顧方舟之女顧曉曼等組成。2天時間,報告團分3組共6場(次)走進寧夏大學、銀川能源學院、北方民族大學、銀川九中、銀川六中以及銀川唐徠中學寶湖校區,講述楊鍾健、黃緯祿、顧方舟3名科學家的愛國精神、科研精神、求實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和育人精神。在銀川九中站,黃緯祿之女黃道群作了題為《我的父親黃緯祿》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