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貝器」的生命音量與精神重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8 光明數字報

    對於古滇國來說,貯貝器已經成為承載歷史記憶和地方性知識的見證。而對於愛松這樣一位出生於雲南的青年詩人而言,他則擁有一個更為特殊的「貯貝器」。這個「貯貝器」既與其身份和文化基因有關,更是生命和語言的自然生成。這是與個體生命體驗和個人化的歷史想像力直接相關的精神容器。愛松的詩集《巫辭》(灕江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分為「巫辭」「時光令」「母親書」「人間詞」「故土」「暗影」六個部分。它們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精神譜系上相互打開和彼此映照。不同的只是它們各自承擔了亮光和陰影的差異性部分。而從詩歌的樂調和音樂質地而言,這些組詩又承擔了交響樂和謠曲的不同功能。

    「巫辭」立足於對古滇國的想像,是詩人對自身身份的再次確認。愛松將古滇國與個體直接貫通,他以家族身份為線索串聯起該組詩,以可靠的方式帶來「黑色的子孫」的「黑色的重量」。他的「巫辭」是個體、生命、記憶的還原和重生。詩中不斷出現的關鍵詞是「肉身」和「冶煉」,而二者之間恰恰又是膠著和對立的關係——青銅質地與肉身骨殖該如何轉換。正是如此我看到詩人在一次次的尋找過程中不斷發出痛苦、無望的籲呼。在時間的陰影和不可知的歷史地層中詩人發出的是骨骼的脆響。

    愛松詩歌中的音樂性質地和不同聲部之間的共時呈現一直為詩壇所看重。「巫辭」這組詩的音樂性結構就具有代表性。其十個抒寫身份代表了不同的聲部,而每一首詩又分別與一首經典交響曲目相呼應。如果說「巫辭」是宏大的交響樂的話,那麼「故土」組詩則類似於「謠曲」。這些詩往往句式精短而又氣息貫通,擬箴言和民謠化的寫作方式又與古滇廣場、石碑、盤龍寺、映山塘、關聖宮等帶有歷史遺蹟性質的空間溝通起來。這樣就做到了「輕」中有「重」,「小」中蘊「大」。

    「時光令」和「母親書」的結構類似,看起來都是線性時間的循環結構。「時光令」以二十四節氣為抒情結構,「母親書」則以一天的二十四小時為精神脈絡。農曆曆法的二十四節氣與個體生命的二十四小時恰好又形成了「歷史」與「現實」的榫接。有很多詩人寫過二十四節氣,但是在這些詩中我感受不到詩人的個體生命感和詩歌文本語言學上的差異。也就是說這些關涉節氣的抒寫往往是外在於詩人的,詩人與之的關係間接、生硬、虛浮。而愛松的「時光令」恰恰是對此的撥正。這組詩的副標題是「致D.X」,也就是說儘管組詩由二十四節氣串聯,但實質上這仍然是「個人之詩」。這組詩中詩人設置了「我」與不同他者(有時是詩人的另一個「自我」)之間的對話、傾訴、詰問和自忖。這些聲音疊加在一起形成了該組詩的不同聲部。在這些語調輕緩的書寫中,我能夠感受到時間更迭和循環中詩人並不輕鬆的內心。愛松試圖一次次在時間的節點上打開鏽蝕的鎖孔,試圖一次次為精神尋找安身立命之地。這是一次次的出發和尋找,也是一次次的寒冷和戰慄。這種安頓內心精神重量的嘗試在組詩「人間詞」中得到進一步凸現。而「母親書」不僅通過一個個時間點呈現了不同場景下的「母親」形象,而且更為打動讀者的在於「母親」所攜帶的過於沉重的個體記憶和整體性的普適性精神能量。在一個個時間和場景中,我不斷與那個不斷萎縮、佝僂和坍塌的「母親」相遇。那是不可療救和規避的病症,也是一次次的寒噤和陣痛。

    當詩人將生命化、想像化、歷史化和語言化的「貯貝器」提到你面前時,你是否聽到了那從青銅的不同部位發出的差異性聲響?你是否感受到了那提領眷顧自我又揭示歷史命運的精神重量?

    (作者單位:中國作家協會)

相關焦點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專家觀點】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將偉大抗疫精神概括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用拼搏、奮鬥、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又一個閃光點。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同時,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培育人才的精神。深入挖掘了中國科技強國建設背後的精神邏輯,為科學家精神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經驗。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用音樂、快板、繪畫、詩歌、曲藝、戲劇、書法、攝影等各種文藝形式,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化解群眾心頭疑慮,謳歌「白衣戰士」的感人事跡,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快板、評書、順口溜,讓防疫宣傳深入人心    疫情突然襲來,人們心生恐慌。
  • 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天的捐贈不僅是金錢的傳承,更有一種深意——這是老一輩科學家對科研孜孜以求、對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    鄭儒永畢生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研究,她最常用的科研工具就是顯微鏡。2004年,因患骨質疏鬆和腰椎半滑脫症,鄭儒永的脊柱被「釘上」了兩根鋼柱和9顆鋼釘。醫生告訴這位73歲的老人:每天只能坐一小時,其餘時間要麼躺著,要麼站著。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7月8日,「2019年6月網絡理論文章TOP100榜單」在光明網專區新鮮亮相。經過對文章質量、傳播力、影響力等的科學評價,發表在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重點理論網站、地方新聞網站等22家網站的100篇理論文章脫穎而出,躋身當月「百強榜」。
  • 《生命之樹》電影心理分析-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大兒子根據他特有的精神分裂的敏感,演繹著自身的生命,最後以自殺結束。二兒子溺水而亡。小兒子則死於越南。嚴厲的父親以失敗告終,天使般的母親人生也充滿了失敗。    故事的大背景是越南戰爭。最小的兒子陣亡,一封陣亡通知書傳到母親手中,隨後,他的遺體被飛機運回。
  • 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李迪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他在紅土地上燃起明亮的火苗:    「創作就像是一根火柴擦出了一點點亮,你要保護它,讓它慢慢地生發起來」    李迪愛講故事,愛把故事寫成書。
  • 新書快遞-光明日報-光明網
    朱洪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紅西路軍史》    該書全面回顧了紅西路軍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演進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最後結局,充分展現和客觀評價了紅西路軍創建的歷史功績和發揮的戰略作用,謳歌頌揚了紅西路軍的崇高革命精神並研究了有關紅西路軍的重大戰略形成及產生的影響
  • 讓世界知道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專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
  • 知了帖-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寓精神不死,可以再生復活。又把蟬佩於身上表示高潔。因此,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蟬分三種:一是佩蟬,頂端有孔;二是冠蟬,比較小,用於帽飾;三是含蟬,放在逝者口中,不過一寸餘長,刀法簡單沒有穿孔。含蟬佩蟬之風以戰國時期為盛,漢之後漸漸式微,漢八刀的玉蟬簡潔大氣,邊緣之鋒利,可當刀子使。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萬事不求人,是我們小鎮人一種最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能夠數千年從容遊浴在小農經濟的長河裡的一個重要依因。    走近八月,要開始打月餅了。小鎮上打月餅的總領是五爺。五爺平時會用泥捏一些小鴨子、小公雞給我們這些孩子們當鳴兒吹。風和日麗三月天,五爺會發柳哨兒,和孩子一起吹,和孩子們在寬闊的河灘放風箏;麥子秀穗,五爺會挑上野雞籠子到山上去誘捉野雞。
  • 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採編人員籤署保密協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杜羽)14日,法制日報社與全社220名新聞採編人員籤署保密承諾書和職務行為信息保密協議。至此已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啟動了保密承諾書和保密協議的籤署工作。
  • 【光明日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藉助手稿等史料,人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老科學家們對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東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李宇青在見到「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的「微分方程」筆記時,第一反應是「震撼」——這本二十多頁的英文筆記,每一個字都工整得如同印刷體一般,甚至連運算符號都是如此。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地之上,萬物有靈,草木榮枯,鳥翔魚潛,多少生命的細節和秘密蟄伏其中,演奏著生生不息的樂章。而這一切,為文學,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和素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總書記的號召言猶在耳,文學正在,並且必將做出更多的富有詩意的回答。
  • 一個「老」案例的「新」講法-光明日報-光明網
    只有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時,中國人才有了今天的文化自信。正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馬克思主義在不同國家的出場路徑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學習還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都要從本國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