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電影心理分析-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1-27 光明數字報

    電影將我們帶向戰爭的悲劇中。片中描述的是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個傳統而有教養的家庭的生活狀況。家庭成員由父母和三兄弟組成。就那個時代的標準而言,他們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但大兒子根據他特有的精神分裂的敏感,演繹著自身的生命,最後以自殺結束。二兒子溺水而亡。小兒子則死於越南。嚴厲的父親以失敗告終,天使般的母親人生也充滿了失敗。

    故事的大背景是越南戰爭。最小的兒子陣亡,一封陣亡通知書傳到母親手中,隨後,他的遺體被飛機運回。這最開始的場景,以及隨後的一系列畫面,一直貫穿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從童年渴望被父母寵愛、到水、精子、卵子、天食、上帝,以及生命的神秘性。

    在影片的下半部分中,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展示了自己的心理,他的童年和記憶,以及一些他所竭力隱藏的行為方式。在這些畫面中,很容易讓人看到偉大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的影子。但費裡尼的作品,很少終止於一個無緣無故的形而上。對於多少想了解一些什麼是無意識和人生的人來說,費裡尼的《八部半》給予了更高的啟迪。

    大兒子為了獲得小弟去世時父母同等的悲傷,為自身設計了死亡。他其實對小弟充滿了嫉妒。在很小的時候,小弟就從他身邊奪走了母親的寵愛。他為了能夠得到父母的愛,投入到這個死亡事件中,進入到絕對的超我之中。

    這就要談到一個社會現象。當一場災難發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感覺到自己是主角。人們爭先恐後地投入到行動中,有人來尋找原因進行分析,有人進行預後。這個事件,讓大眾紛紛湧現出一種成為事件主角的追求。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畫外音,代表著我們的意識所受到的偏差屏的直接幹擾。這是另一個改變人自身的因素。

    本體心理學認為,當在意識中突然出現影像,或內心深處出現某個聲音,使人暫時拋掉現實世界的責任,被帶回到(自身或他人)童年的柔軟回憶中的時候,這不合理性出現的記憶——通常它是為使偏差屏發生作用而進行的輸入和連結——隨著時間在潛意識中成為不為人們發現的存在。隨後,人們又將它神化,將它視為鬼怪、天使,或智慧的聲音。實際上,它是神經元線路自身產生的,製造出一種聲音或脫離現實的影像。此後,這些影像每次一點點在人自身形成一個黑色不為人所知的偏差存在。

    影片中,有意思的是,還可以看到母親這個人物與另外一個女性形象(鄰居)之間相互的默契。這意味著兩者統一的語義場。它通常發生在兩個或多個女性間,可以在她們周圍的孩子或心理依附者身上,看到這獨特的衝動所留下的痕跡。一個看似無關的陌生人可以影響一個孩子。

    如果從本體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的話,顯然,當在家庭裡有多個孩子的時候,讓老大和弟妹們一起玩是不對的。因為無疑,老大會形成兩面的人生,他會努力去尋找他認為自從老二老三降生後所失去的那份寵愛,他會隱藏自己的喜好和仇恨。其實從弟妹身上,他沒有任何可以學的東西。而有助於他成長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讓他和自己的同齡人為伴。

    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是,父母試圖與兒子做朋友,為讓他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將自身的失敗傾吐給他。這會迫使孩子擁有一份他本身沒有的一種形式上的成熟和責任。

    孩子應該就是孩子,以他們的方式體驗青春;父母有的時候可以為幫助孩子而進行一些幹預,但永遠都不要將他們作為自身的一個互補來愛他們。這種父愛方式的努力投入,會讓孩子成為不是自己本身,並為他們成人後的失敗奠定基礎。

    人活著,但他的層次遠遠不止於此,不只像表面看上去的那樣。人達不到幸福,永無止境,總想獲得更多,這是先驗的我的固有特性。

    先驗的我在塵世的生存中,接觸到一個新的信息:客體將主體客體化,召喚著他,認同他。當發展一個客體和主體的關係時,互補性以及它們間的合力是必要的。兩者的作用誕生出一個新的第三方,是發展的結果。每個建立在先驗的我的基礎上的選擇,都會取得收穫,自我再生,自我構建;而如果主體沒有通過客體讓自己達到成熟,那麼,這個呈現出的第三方則是主體本身的沒落、損失和倒退。

    因此,生命與生命的每次接觸都隱含著一個更新、再生和思想的變化。讓客體化為對主體有利的東西,這是一門技術,是讓一切變為自身中的真實的嘗試。(熊妤譯) 

相關焦點

  • 電影《生命之樹》,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尋覓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意義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對於生命的探討既是對萬物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靈奇蹟的珍惜。《生命之樹》從一道光開始,對於生命的思辨、對於人類存在的思考具有哲學上的意義。《生命之樹》是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的劇情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主人公是一名叫傑克的11歲男孩,他是家裡三兄弟中的一個,父親嚴厲而粗暴,母親溫柔卻又無所作為。在目睹了飢餓、病痛以及兄弟的死亡之後,傑克的家庭發生了改變,他的心理受到了創傷,開始漸漸迷失自己。成年後的傑克生活得並不順利,在社會中漫無目的的摸爬滾打。
  • 體溫表(外二首)-光明日報-光明網
    體溫表(外二首) 作者:魯若迪基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4日 14版)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電影語錄:《生命之樹》
    愛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 若你不愛, 生命不過浮光掠影。 -《生命之樹》 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叫做傑克的11歲美國中西部的少年。他是家裡三個孩子當中的一個。
  • 《電影評論》公布排名 《生命之樹》問鼎榜首
    美國電影雜誌《電影評論》發布了2011年度電影榜單,電影《生命之樹》問鼎榜首。中國導演陸川指導的影片《南京!南京!》和臺灣導演楊德昌的早年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位列其中,同時,榜單中影片類型風格也是多種多樣,頗具可看性。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生命之樹》:再創意識流經典
    《生命之樹》海報。網易娛樂5月17日報導(文/幗傑) 被譽為「好萊塢詩人」的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新作《生命之樹》今日在坎城盧米埃爾廳展映。這部其四十年來的第五部長片不能被稱之為「好」電影,因為真正的藝術不能用「好」「壞」來衡量。「好」電影可以是賣座的、感人的、發人深思讓人快樂的,怎麼樣都好,就是不能像《生命之樹》這樣接近純粹,讓審美失去了評判準則,只能用「接受」或者「不接受」來對待它。而不管接不接受,都無妨它成為又一部意識流電影的經典之作。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論壇以「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為主題,近百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了老莊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推動社會有序健康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回眸2011藝術電影:《生命之樹》觸動人心的柔軟
    「總有一些電影,能讓你重新認識電影。」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這句話,是送給俄羅斯導演索科洛夫的《浮士德》的讚美,也說出了喜歡電影的人們心裡那一點固執的念想:我們對於電影藝術那一面的要求,是想要看到一些被再次發明的東西,發明,而非重複。
  • 揭秘《生命之樹》獲金棕櫚緣由:這電影很偉大
    搜狐娛樂訊 當羅伯特-德尼羅宣布本屆坎城電影節的最高獎金棕櫚大獎花落《生命之樹》時,媒體間內一片沉寂,只有零星幾片掌聲。這是一部評價較兩極的電影,喜歡的認為它偉大,不喜歡的則覺得它故弄玄虛。
  • 《藝術家》《生命之樹》等入圍美國電影攝影獎
    > 新華網洛杉磯1月11日電(記者 王軍)第26屆美國電影攝影工作者協會獎提名名單於
  • 群鳥歸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地之上,萬物有靈,草木榮枯,鳥翔魚潛,多少生命的細節和秘密蟄伏其中,演奏著生生不息的樂章。而這一切,為文學,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和素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總書記的號召言猶在耳,文學正在,並且必將做出更多的富有詩意的回答。
  • 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李迪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他在紅土地上燃起明亮的火苗:    「創作就像是一根火柴擦出了一點點亮,你要保護它,讓它慢慢地生發起來」    李迪愛講故事,愛把故事寫成書。
  • 「貯貝器」的生命音量與精神重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個「貯貝器」既與其身份和文化基因有關,更是生命和語言的自然生成。這是與個體生命體驗和個人化的歷史想像力直接相關的精神容器。愛松的詩集《巫辭》(灕江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分為「巫辭」「時光令」「母親書」「人間詞」「故土」「暗影」六個部分。它們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精神譜系上相互打開和彼此映照。不同的只是它們各自承擔了亮光和陰影的差異性部分。
  • 2018年·電影觀後感·第134部·生命之樹 (2011)
    「正是生命之樹的枝椏伸展的地方。我們看到無從探源的光芒,廣闊的星雲,移動的星辰,成形前的星球,太陽和月亮被黑風暴所阻擋,給予生命能量的一道道閃電,汩汩地悸動著的原始湖泊,史前植物、動物,緩緩舞蹈的水母,雙髻鯊,棲身河岸的恐龍,一個胎兒的眼睛,以及最重要的,初生的孩子。」
  • 《生命之樹》:一部只能以偉大來形容的電影,兒女情長,宇宙洪荒
    《生命之樹》講述的是,噩耗傳來,奧布萊恩家的二兒子不幸去世,父母和大兒子傑克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傑克在鋼筋水泥的大廈之中不斷回憶成長的點點滴滴。影片放棄了普通的線性敘事,而採用了一種類似於人類意識流般的敘事方法,在不斷的人類成長體驗中,加入自然和宗教及性靈的低語和呼喚。
  • 中國魔幻片慎用西方元素-光明日報-光明網
    所以,以打造視覺奇觀見長的「魔幻+特效」模式成了當下中國電影市場新寵,大有取代武俠成為中國式大片主流之勢。一時間,仙界魔域、神妖鬼怪、上天入地、幻化無窮,將銀幕映襯得好不熱鬧。然而,與高企的票房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這類題材低迷的口碑。尤其是近日上映的中法合拍電影《勇士之門》,雖然有國際知名電影人呂克·貝松以編劇及監製的身份保駕護航,卻因對西方元素的濫用而飽受詬病。
  • 文藝界在行動-光明日報-光明網
    聲動人心,用音樂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背靠著萬家燈火/眼前是漫天的繁星/都說是歲月靜好/因為有你負重前行/拋下了闔家團圓/面對著洶湧的疫情/都說是國泰民安/因為有你才有安寧/你選擇最美的逆行/黑暗中去點亮光明/一聲召喚必定有你/無懼生死大醫精誠/你選擇最美的逆行/用雙肩去扛起使命/祖國榮光因為有你/豐碑銘刻真的英雄
  • 《泰拉瑞亞》生命之樹是什麼 生命之樹在哪裡
    泰拉瑞亞生命之樹是什麼,生命之樹在哪裡。泰拉瑞亞是一個自由度非常廣的沙盒類遊戲,遊戲中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生命之樹便是其中之一。那生命之樹是什麼呢?一起去看看吧~玩家在泰拉瑞亞中不少玩家都遇到過生命之樹,生命之樹是一顆巨大的樹木(不飛到天上看不到它的頂部)。
  • 與天下共明月-光明日報-光明網
    白馬寺山上滿山遍野都是芬芳異常的玫瑰,法蘭西造香水求之而不得。芳菲四月,玫瑰縱苞,採來製成玫瑰醬,香培玉琢,做出來的月餅風味異常。打月餅所有的原料幾乎都是自己生產的,這就叫自食其力吧。自食其力,食之安然,自力更生,生生不息。萬事不求人,是我們小鎮人一種最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能夠數千年從容遊浴在小農經濟的長河裡的一個重要依因。    走近八月,要開始打月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