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雷射院士及其科研成果系列報導一

2020-11-22 OFweek維科網

  3、全固態準連續綠光雷射器

  該項成果主要用於評估LBO晶體在全固態雷射器泵浦的寬調諧光參量振蕩器中的應用特性。研究中採用LD列陣側面泵浦Nd:YAG晶體,實驗中分別探討了平-平腔和平-凸腔結構的連續及脈衝的基頻輸出特性。在平-平腔結構下,由於YAG晶體的熱透鏡效應,振蕩腔為穩定腔,其基模光斑直徑約0.7mm,雷射器工作在多橫模混合狀態,實驗中測得其M2約為10。用平-凸腔結構,當凸面鏡的曲率半徑為500mm時,實測的M2約為4.8。複合腔倍頻結構,獲得了最高平均功率12.17W,重複頻率3.6kHz的532nm輸出,其短期穩定性為1.46。

  二、姚建銓院士

  雷射與光電子科學家。江蘇省無錫人,1939年1月29日出生於上海。1965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天津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年從事雷射與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研究,提出非線性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得到國際學術界的確認。提出了雷射諧振腔「類高斯分布理論」。發展了高轉換效率下倍頻理論及準連續泵浦倍頻新方法。實現了輸出功率34W的內腔倍頻YAG雷射器,並以此為光源,完成了雷射三維掃描系統。首次採用準連續運轉的綠光光源泵浦染料及鈦寶石可調諧雷射器。從而從理論到器件技術建立了一個新的「準連續泵浦雷射調諧系統」的技術體系,為我國新型固體雷射及調諧技術作出了貢獻。

  學術論著:

  1、波長可調諧聚合膜/無機膜異質結電致發光

  針對聚合物電致發光材料缺乏可用的電子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現狀,採用無機電子型半導體材料ZnO∶Zn與空穴型聚合物材料PDDOPV[poly (2,5-bis (dodecyloxy)-phenylenevinylene)]成功製備了結構為ITO/PDDOPV/ZnO∶Zn/Al的異質結雙層器件。異質結器件的發光效率與亮度較單層器件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該異質結器件的發光顏色是隨著電壓的增加而藍移的,其光致發光光譜也隨著激發波長的改變而改變,可能形成了新的發光基團。

  2、VISAR測速中的信號丟失及丟失條紋數的確定

  論述了VISAR測速中信號頻率與被測速度增量的關係和光電倍增管、數字示波器所能響應的最高速度增量。分析了信號丟失的原因,給出了丟失條紋數的確定方法。最後對VISAR應用中如何正確選擇條紋常數提出了建議。

相關焦點

  • 中國雷射院士及其科研成果系列報導四
    15、摻Yb3+雙包層光纖雷射器的數值分析  本文對976nm雷射泵浦摻Yb3+雙包層光纖雷射器進行了數值模擬,分析了泵浦光及雷射在光纖中的分布、輸出功率與泵浦功率的關係、光纖長度及腔鏡反射率對輸出雷射功率的影響,所得結論與實驗現象基本一致.
  • 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中國搜索訊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二】
    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
  • 中國科學院雷射及相關領域院士名單(一)
    據2016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臺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6.8萬餘人,在學研究生5.2萬餘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新華網】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4月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又一位院士逝世!她的科研成果曾被喻為「神話般故事」
    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大器晚成,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據武大官網介紹,張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1963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
    近日,北大新聞網特別推出「魅力化學」系列專題文章,從科研、教學、師德等角度,探究化學學院在科學研究、制度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展現北大化學人投身科研、奉獻青春的崇高精神,並以此激勵更多北大學者和學子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更大、積極的貢獻。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 成果被國際認可,科研達國際先進,天津這位院士還斬獲中科院特等獎!
    他是我國著名的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提出了雙軸晶體最佳相位匹配精確計算的理論及方法,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百餘次,被稱為「姚技術」、「姚方法」,為國際科技界所採用,在國內外雷射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
  • 大族雷射陳焱: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分析
    2016年3月15日,由OFweek中國高科技行業門戶主辦、OFweek雷射網承辦的「第四屆OFweek先進雷射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在上海證大麗笙酒店2樓木蘭廳隆重舉辦。大族雷射副總裁陳燚在本次會議上發表了「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分析」主題演講,主要介紹了3D列印技術原理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大族雷射3D列印應用以及雷射金屬3D列印技術發展趨勢。  3D列印,即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國外稱為增材製造,基本原理是離散-堆積原理。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活動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雷射60年系列報導之五:是誰掀起第一波雷射清洗熱潮
    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國內外均有關於雷射清洗技術的報導,近幾年迅速成為工業製造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內容主要涵蓋雷射清洗工藝、理論、裝備以及應用,國內在雷射清洗裝備和應用方面的整體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但這種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提高,差距在縮小,行業在做大。
  • 2020 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開始報名啦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承辦的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上海書展「七系列」閱讀活動品牌。今年該系列活動(共七場),將於2020年8月12日-8月18日「上海書展」期間,在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如期舉行。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39歲,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  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45歲以下的中國兩院院士,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大神們太強,我的膝蓋已經跪穿。
  • 沈寅初院士:「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
    「我只是個科研成果轉化的啟動因子」——訪生物化工專家沈寅初院士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曼姣 童禹婷 「按照我的上課習慣,是要站著講課的。但我年歲大了,如果一會兒站不動坐下來了,請大家原諒……」每年的浙江工業大學新教師培訓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總是溫文爾雅,給新入職的教師上「特殊一課」。
  • 物理所「阿秒雷射脈衝的產生與測量裝置」通過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產生與測量裝置成功地獲得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3月19日,該項研究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鑑定。  阿秒雷射脈衝(1阿秒=10-18秒,為千分之一飛秒,1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是目前人們所能控制的最短時間過程,可以用來測量原子內繞核運動電子的動態行為等超快物理現象。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已在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X射線雷射物理、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應用突破。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多年努力 美國打破中國雷射晶體封鎖 然而中國新一代晶體已經成功
    不過,中國在這個領域並沒有坐等美國的趕超。據中科院網站報導,2015年8月,中國福建物構所發現新型無鈹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LSBO。報導稱,新發現的LSBO晶體有望成為下一代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優秀候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