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2020-11-30 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4月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用數據「拉直」中國碳匯三大「問號」

  「陸地生態系統,可以通過植被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大量CO2,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固碳,把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稱為碳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說。

  長期以來,國內外對中國碳收支有三大疑問:中國生態系統固碳有沒有潛力,有多大潛力?中國陸地生態系統能不能扮演碳匯角色?有千年農耕文明的中國,通過完善農業政策、改變農作方法,能否既保證糧食穩產增產又增加土壤碳匯?

  2011年1月,中國科學院面向世界科學前沿,響應國家戰略需求,率先啟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專項(簡稱「碳專項」)。核心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對中國各類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進行系統調查和觀測,來揭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特徵、時空分布規律以及國家政策的固碳效應,從而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氣候談判提供科學支撐。

  調研顯示,在2001至2010年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Tg(百萬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現在,「問號」已經「拉直」。「我們用數據告訴世界: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密度低於同等氣候條件下的其他地區,依然有很大的固碳潛力。過去十幾年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中國農田土壤固碳的相關數據,證明了秸稈還田在中國農田土壤固碳中的貢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於貴瑞研究員說。

  系列論文為中國生態工程「正名」

  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明確要求世界各國要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推動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升溫速率。

  作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締約方和負責任的大國,近年來中國制定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節能減排技術進步、增強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戰略思路。

  「『碳專項』的開展和實施,為滿足國家在氣候變化應對和談判方面的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得益於國家對科技支撐的重視,得益於中科院『大兵團作戰』的優勢,得益於參與專項的廣大科技人員的無私奉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說。

  在方精雲和於貴瑞兩位項目首席科學家的領導下,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及其分布,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

  這一當今世界調查範圍最大的野外項目,為研究中國植被生產力、碳收支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宏觀格局提供了大量實測數據,也為我國國土資源規劃、保護與利用,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提供了重要的本底數據。

  「中國科研人員靠腳力、眼力、腦力,揭示了重大生態工程的固碳效益,為它們正了名。2000年至2010年間,重大生態工程年均增匯7.4千萬噸,佔重大生態工程區內生態系統碳匯總量的56%。」方精雲說。

  審稿人「點讚」取樣規範設計精心

  《美國科學院院刊》是國際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在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影響力與英國的《自然》和美國的《科學》齊名。在這個刊物上以專輯形式,全面、系統地發表研究成果,在中國是首次,在國際上也少見。

  「驚訝於樣方數量如此之多,取樣方法如此規範。」

  「專輯通過最好的現有數據,嚴格的數據篩選和精心設計與分析,應該會在世界上引起廣泛的興趣和產生重大的影響。」

  「論文為證實生態恢復工程對中國碳匯的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多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審稿人團隊為項目研究成果點讚。專家們認為,成果的發表體現了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從國際跟蹤和並行到領跑的飛躍。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這項成果全面、系統獲取到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數據,為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提供了創新支撐。團隊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創新科研組織模式,打破壁壘實現數據統一共享和挖掘,做法值得肯定。

  團隊科研人員表示,將再接再厲,產出更多有影響的創新成果。

相關焦點

  • 國際權威期刊發七文專輯報導中國「碳專項」重要原創成果
    中國搜索訊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18日罕見地以專輯形式系列發表了七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在「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取得的原創性重要成果--認識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 中科院發布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系列重要成果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專輯(Special Featur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成果發布作出批示,副院長丁仲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報導中國軍醫造血幹細胞新發現
    原標題: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報導中國軍醫造血幹細胞新發現【摘要】 日前,記者從軍事醫學科學院了解到,該院所屬307醫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課題組,經過2年多探索,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解開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圖①:造血幹細胞發育的99個單細胞基因表達示意圖。
  • 河南這所高校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相關成果以"Ultralong and Efficient Phosphorescence from Silica Confined Carbon Nanodots in Aqueous Solution"為題發表於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Nano Today(影響因子:16.582)。
  • ...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人類有效幹預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
    攝影:李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晉):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的7篇研究論文,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則是減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最為經濟可行和環境友好的途徑。
  • 新華社報導!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審稿人稱其為"裡程碑"!
    量子力學中的思想實驗&34;已在學術界廣為人知,近年來國際科學界又提出一個前沿概念叫&34;。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34;的獨特量子特性,加深了人們對&34;這一物理學基本問題的認識。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連續4次登上國際權威期刊!近日,湖南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Communications等國際權威期刊。尖晶石型過渡金屬氧化物具有廉價、無毒、穩定等優點,通過促進電子轉移來提高其鹼性HER性能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在富缺陷氧族化合物表面引入碳層,構建了一種典型的肖特基結。實驗和計算結果表明,富缺陷的CoFe2O4呈現金屬性,氮摻雜碳呈半導體特性,電子從內部的氧化物和合金流向外部的氮摻雜碳,有效促進了催化劑表面發生的HER反應,並為氧化物用於鹼性HER提供了借鑑。
  • 國際權威期刊刊登南信大大氣化學研究成果
    中國江蘇網9月15日訊(通訊員 常運華 林雯 記者 羅鵬)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境中心大氣化學研究團隊研究成果「Assessment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Shanghai, China - Part 1: longterm evolution, seasonal variations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專輯(Special Feature)形式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成果發布作出批示,副院長丁仲禮出席發布會並講話。
  • 東北大學蔣忠中教授研究成果被國際權威期刊作為Leading Article...
    近日,ISCOM(供應鏈與運營管理研究會)特邀報導,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蔣忠中教授及合作者研究成果「Inventory Transshipment Game with Limited Supply: Trap or Treat」
  • 成果頻出!幾個月內,多次被國際著名期刊報導,華東理工實力不凡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華東理工大學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持續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僅兩個月,就有多個國際著名期刊相繼報導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展現了學校不凡的實力。
  • 環境領域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大連理工大學最新科研成果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李雪花副教授團隊與蘇州大學李瑞賓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環境健康領域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s for predicting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導致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重要進展!創下國際首次,上海這所高校多項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積極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科研創新,近段時間上海大學在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滑坡預測方法、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包括Science子刊在內的多個國際期刊上發表——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Science子刊發表論文
  • 在國際舞臺發「中國聲音」,山師三心理學研究成果入國際權威教材
    該書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教材,目前有超過300所世界範圍內的高校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選用該書作為教材。這意味著,多年來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山東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研究團隊,進一步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 天津科技大學:中國食醋登上國際食品領域權威期刊封面!
    2020年4月30日,我校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學院傳統發酵食品科研團隊以夏婷為第一作者、王敏為通訊作者的有關中國傳統食醋護肝機制的研究論文登上《Food & Function》期刊封面。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項目群的研究成果已於4月18日凌晨以專輯形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成果在五大TOP期刊發表!
    TOP期刊。題目為《用於環境監測與修復的磁性金屬-有機骨架複合材料》(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的綜述論文發表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