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2020年初冬,在山東師範大學,一個從國外傳來的消息,讓學校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們倍感鼓舞:在美國MC Graw Hill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第12版《青少年期》(Laurence Steinberg, 2020)一書中,山東師範大學張文新教授課題組關於青少年發展心理學方面的3篇學術論文被引用。該書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教材,目前有超過300所世界範圍內的高校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選用該書作為教材。這意味著,多年來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山東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研究團隊,進一步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聚焦青少年發展研究,填補多項國際學術空白
「在中國兒童少年的發展研究方面,我們這些年做的研究工作一直非常紮實。」在山東師範大學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院,山東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文新教授介紹,他是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也是該研究院的首席專家,三篇被《青少年期》引用的論文均是其擔任第一作者的科研成果。「其實每一篇論文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在相關的領域也都填補了一定的學術空白。」張文新說。
在三篇論文中,2017年發表的《重新思考中國文化背景中的父母教養:青少年早期母親教養方式的亞型、穩定性與變化》,首次發現在中國父母中存在「嚴慈型」和「平均-未分化型」教養方式。近半個世紀來,西方經典教養方式理論長期主導該領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並將教養方式劃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課題組的該項研究則發現並證實教養方式存的文化特異性,發現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教養方式——「嚴慈型」教養,彌補了西方經典教養理論的缺陷。「這一發現對於更好地揭示我國父母教養特徵以及服務我國家庭教育實踐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張文新說。
該課題組此次被《青少年期》引用的另外兩篇學術論文分別是《MAOA、COMT基因多態性與母親教養在青少年反應性攻擊而非主動性攻擊上的交互作用:支持不同易感模型的證據》和《中國城鄉青少年群體中的父母權威、自主性和親子關係》,前者首次證明了基因與環境在青少年反應性攻擊中的交互作用。後者則是迄今為止國際發展心理學界少有的揭示經濟社會發展這一宏觀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發展影響的研究之一,對於科學認識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青少年心理發展以及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揭示人類個體成長發展的規律,服務於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和人口質量提升,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的學術成果能被國際權威教科書所採用,被納入發展心理學的科學知識體系,意味著我們在世界發展心理學研究中已經有了一席之地,並在發出中國聲音,做出中國貢獻。」張文新強調。
潛心心理學基礎研究,引領國內青少年發展研究
在山東師範大學兒童青少年研究院,關於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的研究一直在持續進行著。在兒童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研究方面,山東師範大學算得上是國內的翹楚,有一流的團隊、有一流的實驗室,也有走在國際前沿的學術成果。
「從2000年起,我們課題組對2000餘名兒童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成為國內唯一一項大規模跨小學、初中、高中的長期追蹤研究,提供了關於我國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數據。」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趙景欣介紹。
在山東師範大學,這些年來在發展心理學方面的科研成果可謂豐碩。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學科現有專任教師45人和外籍專家8人,95%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45%的教師具有海外教育經歷。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助理陳光輝介紹,本學科最早在國內開展發展行為遺傳學研究,並圍繞青少年社會性發展和積極發展研究開闢諸多新領域,長期引領國內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承擔多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和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在發展心理學Top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是國內為數不多在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發文數佔1/3)、Child Development(發文數佔2/9)等頂級期刊發文的單位之一。
如今,作為張文新團隊的成員之一,曹衍淼副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發展行為遺傳學,這是當前心理學一個重要的前沿分支。2006年,張文新團隊在國內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經過十幾年的持續努力,該團隊建立了國內首個青少年行為發展大型基因資料庫,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學術論文,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關於個體攻擊行的基因-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發展觀。「山東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學科很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實都引領著國內學科發展的趨勢。」張文新強調,心理學科學研究要努力做到「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要進行高水平的原創性研究,使科研工作處在本學科國際前沿。
紮根中國大地,服務我國青少年成長成材
「基於國家重大現實需求開展科學研究,研究工作要紮根中國大地,服務學校教育和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張文新介紹。
目前,山東師範大學兒童青少年發展研究院正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中國校園欺凌與幹預體系」,該項成果擁有獨立的智慧財產權,其基礎是團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校園欺凌研究。據了解,山東師範大學承擔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預防和治理中小學校園欺凌對策研究(2017-2020)」,所提交的政策諮詢多篇報告經被教育部教育督導局採納。
2020年,山東新高考第一年,新高考之下,各科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都有很大調整。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調整的背後是有著紮實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支撐。其背後的重要根據之一是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我國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體系,而這一體系便是由山東師範大學張文新教授團隊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研發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兒童成長發展的核心素養要求不一樣了,學生的培養也要根據學生成長的需求來制定。根據學科核心素養制定課程標準,進而設計課程和教材;同時,核心素養體系的更新也會促進學生評價體系的更新。」團隊核心成員紀林芹教授介紹。目前該團隊在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基礎上開展的「我國小學階段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模型、指標體系和表現水平研究」已被教育部用於指導小學教學和課程標準的制定。
科研成果進科學共同體所認可的國際權威教材,不僅反映出了一個科研團隊長期紮根中國大地潛心研究所發出的「中國聲音」,更反映出了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正在為更新已有發展心理學科學知識體系做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