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怪!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選擇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

2020-09-03 青梅盈袖

中國學術界其實一直在給西方打工,光是發表各種論文的費用,就足夠給美國送去一艘航空母艦了。

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以為是有點誇大其詞,但仔細想來,清華大學原來的校長施一公教授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我們的科學家及其他科研人員總是如饒毅教授所說的「我們總是在為西方免費打工。」

那麼難道這些擅長科研的精英就認識不到問題嗎?其實之所以願意這樣做,是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在國際雜誌發論文:評職稱的最佳選擇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高校、醫院甚至其他事業性質的單位,科研人員乃至於普通人員尋求晉升都必須經歷評職稱這個環節。

在這些單位,職稱晉升=工資提高+福利待遇提高+職務升遷。

而在這樣的環節中,有一個相當硬核的指標,那就是論文。也正因為如此,普遍形成了為了評職稱而發論文,從而導致國內不少核心期刊收錄的論文門檻逐漸降低,在評審時無法拉開差距,從而導致科研工作者主動尋求發表在國際雜誌上。


而且,由於國際雜誌,尤其是比較頂尖的雜誌,比如大家熟知的《nature》這個級別的國際期刊往往根本不愁稿件來源,反而要經過層層審核和嚴格實驗並能重複出現實驗結果才能發表,自然在權威性上遠遠比國內雜誌好。這類雜誌往往容易得到引用,影響因子相當高。

在評職稱時,有時候這樣雜誌的一篇論文就抵得上國內三四篇甚至十幾篇的論文,科研工作者自然也就會選擇在國際雜誌上發論文了。


在國際雜誌上發論文價格不菲:總耗費金額也許都能購買航母了

曾經有學者劉彩娥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中的內容包含了這樣的調查結果:

中國科學家發表每篇論文大概需要花費國家的科研經費約9萬元。

我們可以換算下,這些年基本上SCI收錄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都在幾十萬篇以上,如果我們取一個保守的數字,比如40萬篇,那麼科研經費就超過300億元。

依照經驗,版面費一般大概要佔到經費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那麼也需要十幾億乃至幾十億。

眾所周知,「瓦良格號」的購買費用僅僅是2000萬美元,也就是約1.3億到1.4億,這些版面費能夠購買幾艘航空母艦?

理性看待:在國際期刊發表科研成果也有好處,只是我們該做的更好

看上去,國內學者選擇在外國發論文只是單純自私自利的行為嗎?其實這樣說是不客觀的。

在國外比較頂級的期刊發論文,也是有著相當多的好處:

一是頭腦風暴不可或缺。

與國內的科研人員水平及數量想比,國際上科研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具有優勢。一旦一項成果被發表在國際期刊,就有機會被更多高水平的同行看到並進行點評。

這些同行要麼可能反駁你的觀點,從而讓咱們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要麼幫你進一步驗證,甚至研究更深的方向,從而讓咱們的研究走向更深的領域。


二是能有效防止論文造假。

由於一些不方便細說的原因,有時候確實會出現論文造假的情況。儘管國內外都存在類似情況,但從頻率上看,國外、尤其是頂級國際期刊出現類似情況的頻率往往較小,這就能防止論文造假現象的發生了。

比如當年的韓春雨事件,曾經在雜誌上發表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吸引了國內諸多媒體的關注,甚至一下子被樹立成了科技界的標杆人物。

然而,澳大利亞學者在審核該論文時,反覆做了將近一個月的實驗,卻發現根本無法實現韓春雨研究中所指出基因編輯的效果,結果揭穿了韓春雨的騙局。

那麼,我們就無力扭轉這種中國科學家為西方打工的情況嗎?

其實還是有扭轉機會。

從形式上看,由於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所以往往國內的從業人員因為價格昂貴而無法及時學習。而且,由於這些論文大多是英文,但國內的行業從業人員大多不具有那麼高的英文閱讀水平,最終導致無法從這些先進成果汲取經驗。

那麼如果要求這些成果必須以中文形式呈現,也就是說在英文下另外允許發表在中文版本時,是不是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呢?

另外,是時候改變對科研成果的觀念了。雖然經常說科學無國界,但這段時間的一系列事情表明科研成果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們必須把科研成果當做戰略資源來管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這是為何
    所以,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選擇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供人學習,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但是為什麼這些科研成果最終卻被發表在一些國際雜誌上,供所有科學家查看呢?對於科學家來說,科學沒有國界之分,將全人類的智慧整合,才能誕生新的發明。而新的發明以誰先發表論文來判定發明權,在全世界科學家的監督下,才能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進。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研究成果的亮點◎用學術語言來說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對老百姓來說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 中國地大教授一成果亮相國際頂尖雜誌《科學》:鑽石裡的「冰七」是...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沈錫田跟國外科學家們合作,在鑽石裡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水——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  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在鑽石的微小包體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
  • 西郵科學家多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自引進到西安郵電大學工作以來,賈豔敏教授在《自然•通訊,《德國應化》,《納米能源》等材料物理國際頂級SCI一區學術期刊發表了多篇論文,極大提升了該校在功能材料領域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賈豔敏,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功能材料物理及器件的研究工作。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的最新成果。
  • 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科學家成功解析出轉移性乳腺癌的基因組特性!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描述了轉移性乳腺癌的基因組特徵,相關研究結果或為闡明乳腺癌轉移的分子機制及開發新型轉移性乳腺癌療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礎。
  • 科技新聞速知:奇怪分子、麒麟蝦化石、中國「天眼」、生物質燃料等
    現在,天文學家發現了土衛六的一個奇怪的新特徵。科學家們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觀察了該衛星的光譜,通過研究那裡的分子發射或吸收的波長,可以深入了解其大氣層的化學成分。在兩組獨立的數據中,該團隊確定了一個奇怪的「指紋」,即環丙烯亞基的指紋。
  • 飛鶴與中國探月工程深度合作 並發布中國母乳研究三大成果 是首個...
    與此同時,飛鶴還發布了其在中國母乳研究的三項重大研究成果,這不僅體現了企業科研技術的重大突破,對整個行業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國母乳也提供了重要價值。  發布中國母乳三大科研成果  發布會上,中國飛鶴重磅發布其在中國母乳研究的三項重大研究成果。這也是目前公開的學術文獻中,對中國母乳成分樣本量最大的總結之一,可以幫助整個行業更好地了解中國母乳。
  • 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百位科學家耗時13年,成果轟動世界!陝西教授是唯一中國代表
    2018年8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載文稱世界上首個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基因組圖譜完成。這項轟動世界的科研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來自20多個國家70多家機構的200多位科學家共同參與, 歷時13年。IWGSC主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小麥育種專家魯迪•埃培爾斯評價該研究「徵服了遺傳學的『珠穆朗瑪峰』!」
  • 盤點:2015年Cell雜誌亮點研究成果
    【1】Cell:顛覆癌症教條—蛋白激酶C其實不是腫瘤推手近日美國南加州大學在Cell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顛覆了幾十年的老教條。酶長久以來一直被科學家歸類為促進癌症的。其實,腫瘤抑制和目前臨床上大力發展抑制劑類藥物應該著眼於恢復酶的活動。
  • 年終盤點:2018年《細胞》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Cell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2.014 2018年3月,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萊斯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能促進成體細胞分裂和增殖的關鍵基因。
  •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自然》雜誌發表中國天文學家南極冰穹A重要成果 2020-07-3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北京時間4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神經性疾病基礎研究上的重大進展。研究論文名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在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與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推動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組國際合作計劃(Sc2.0 Project)。日前,該計劃取得重大突破。
  • 真相: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不由得讓人感慨,金錢刺激的作用真大啊。1、國際期刊是一樁大買賣。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有收益就會有成本。用經濟語言來說,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這話有些不好理解。舉個例子。比如一名很好的運動員,到了上大學年齡的時候,面臨退役上學和繼續當運動員兩種選擇,也就是面臨兩個機會。
  • 中國科大兩項科研成果同時在《科學》雜誌刊發
    來源:安徽網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團隊和趙忠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科學》上刊發,兩個科研成果分別是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以及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成果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2篇2018年最受矚目文章榜單首位。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徐文東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團隊的相關研究位列在名單首位。中國大陸此前尚無報導有研究成果獲此殊榮。據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受矚目文章評選是由雜誌社編委會從全年發表的200餘篇文章中,挑選其認為對於促進醫學發展和患者關懷最有意義的文章,每年僅10篇左右。評選從2015年開始,迄今有45篇文章入選。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年度十大新聞
    繼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雙聘院士陳發虎領銜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新聞(Top 10
  • 大蟻蛛的長期哺乳行為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Science(《科學》)上發表關於蜘蛛長期哺乳行為的重要研究成果。高鴻鈞表示,版納植物園既是對公眾開放的風景秀麗的中國最好植物園之一,也是開展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的重要研究機構。版納植物園關於大蟻蛛長期哺乳行為的研究於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這是世界上發現的首例哺乳動物之外用母乳餵養後代的哺乳行為,為哺乳行為的起源、現狀和進化模式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陳進介紹了版納植物園的基本情況、科研環境和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