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界其實一直在給西方打工,光是發表各種論文的費用,就足夠給美國送去一艘航空母艦了。
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以為是有點誇大其詞,但仔細想來,清華大學原來的校長施一公教授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我們的科學家及其他科研人員總是如饒毅教授所說的「我們總是在為西方免費打工。」
那麼難道這些擅長科研的精英就認識不到問題嗎?其實之所以願意這樣做,是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高校、醫院甚至其他事業性質的單位,科研人員乃至於普通人員尋求晉升都必須經歷評職稱這個環節。
在這些單位,職稱晉升=工資提高+福利待遇提高+職務升遷。
而在這樣的環節中,有一個相當硬核的指標,那就是論文。也正因為如此,普遍形成了為了評職稱而發論文,從而導致國內不少核心期刊收錄的論文門檻逐漸降低,在評審時無法拉開差距,從而導致科研工作者主動尋求發表在國際雜誌上。
而且,由於國際雜誌,尤其是比較頂尖的雜誌,比如大家熟知的《nature》這個級別的國際期刊往往根本不愁稿件來源,反而要經過層層審核和嚴格實驗並能重複出現實驗結果才能發表,自然在權威性上遠遠比國內雜誌好。這類雜誌往往容易得到引用,影響因子相當高。
在評職稱時,有時候這樣雜誌的一篇論文就抵得上國內三四篇甚至十幾篇的論文,科研工作者自然也就會選擇在國際雜誌上發論文了。
曾經有學者劉彩娥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中的內容包含了這樣的調查結果:
中國科學家發表每篇論文大概需要花費國家的科研經費約9萬元。
我們可以換算下,這些年基本上SCI收錄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都在幾十萬篇以上,如果我們取一個保守的數字,比如40萬篇,那麼科研經費就超過300億元。
依照經驗,版面費一般大概要佔到經費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那麼也需要十幾億乃至幾十億。
眾所周知,「瓦良格號」的購買費用僅僅是2000萬美元,也就是約1.3億到1.4億,這些版面費能夠購買幾艘航空母艦?
看上去,國內學者選擇在外國發論文只是單純自私自利的行為嗎?其實這樣說是不客觀的。
在國外比較頂級的期刊發論文,也是有著相當多的好處:
一是頭腦風暴不可或缺。
與國內的科研人員水平及數量想比,國際上科研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具有優勢。一旦一項成果被發表在國際期刊,就有機會被更多高水平的同行看到並進行點評。
這些同行要麼可能反駁你的觀點,從而讓咱們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要麼幫你進一步驗證,甚至研究更深的方向,從而讓咱們的研究走向更深的領域。
二是能有效防止論文造假。
由於一些不方便細說的原因,有時候確實會出現論文造假的情況。儘管國內外都存在類似情況,但從頻率上看,國外、尤其是頂級國際期刊出現類似情況的頻率往往較小,這就能防止論文造假現象的發生了。
比如當年的韓春雨事件,曾經在雜誌上發表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吸引了國內諸多媒體的關注,甚至一下子被樹立成了科技界的標杆人物。
然而,澳大利亞學者在審核該論文時,反覆做了將近一個月的實驗,卻發現根本無法實現韓春雨研究中所指出基因編輯的效果,結果揭穿了韓春雨的騙局。
那麼,我們就無力扭轉這種中國科學家為西方打工的情況嗎?
其實還是有扭轉機會。
從形式上看,由於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所以往往國內的從業人員因為價格昂貴而無法及時學習。而且,由於這些論文大多是英文,但國內的行業從業人員大多不具有那麼高的英文閱讀水平,最終導致無法從這些先進成果汲取經驗。
那麼如果要求這些成果必須以中文形式呈現,也就是說在英文下另外允許發表在中文版本時,是不是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呢?
另外,是時候改變對科研成果的觀念了。雖然經常說科學無國界,但這段時間的一系列事情表明科研成果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們必須把科研成果當做戰略資源來管理,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