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教授一成果亮相國際頂尖雜誌《科學》:鑽石裡的「冰七」是...

2020-11-25 華夏經緯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沈錫田跟國外科學家們合作,在鑽石裡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水——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

  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在鑽石的微小包體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

  沈錫田教授介紹,地球深部地幔中的富水區域,被懷疑在全球水轉換和熱量傳遞中起著關鍵作用。他們發現,冰七在天然鑽石中以包裹體的形式存在,這說明鑽石形成的高溫高壓的地幔深部可能存在「自由水」,這一發現對研究地球內部物質有著重要意義,將有可能推動地球科學與材料科學的進步與發展。(記者施政 通訊員徐燕 高翠欣)

來源: 武漢晚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在鑽石裡發現地球最深處的水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成果亮相《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沈錫田跟國外科學家們合作,在鑽石裡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水——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對於研究地球內部活動有著重要意義。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分析了來自中國和非洲的7塊鑽石。從鑽石的微小包體中,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
  • 鮑惠銘教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全職加盟這所頂尖學府!創建國際...
    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英文簡稱「ICIER」)隸屬於被稱之為國內高校地質學"夢之隊"的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心研究人員來自於南京大學的不同院系,包括但不限於地球科學、行星科學、化學、環境科學、地理和海洋學、大氣科學、醫學和生命科學。
  • 鮑惠銘教授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全職加盟這所頂尖學府!創建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
    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英文簡稱「ICIER」)隸屬於被稱之為國內高校地質學"夢之隊"的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心研究人員來自於南京大學的不同院系,包括但不限於地球科學、行星科學、化學、環境科學、地理和海洋學、大氣科學、醫學和生命科學。
  • 上海交通大學–完美(中國)有限公司合作成果亮相《科學》雜誌
    2018年3月9日,國際頂級權威期刊《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趙立平領導的國際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膳食纖維選擇性富集的腸道細菌緩解2型糖尿病(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
  • 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選擇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
    中國學術界其實一直在給西方打工,光是發表各種論文的費用,就足夠給美國送去一艘航空母艦了。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以為是有點誇大其詞,但仔細想來,清華大學原來的校長施一公教授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我們的科學家及其他科研人員總是如饒毅教授所說的「我們總是在為西方免費打工。」
  • ...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全職加盟這所頂尖學府!創建國際同位素效應...
    國際同位素效應研究中心(英文簡稱「ICIER」)隸屬於被稱之為國內高校地質學"夢之隊"的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心研究人員來自於南京大學的不同院系,包括但不限於地球科學、行星科學、化學、環境科學、地理和海洋學、大氣科學、醫學和生命科學。
  • 水的奇妙相變,高溫冰如何形成,「冰七」會成為末日武器嗎?
    因此如果在太空將一杯水伸到飛船外的真空中,雖然溫度在零下一兩百度,甚至接近絕對零度,但水會很快沸騰升華,結不成冰。在高壓面前,水的冰點和沸點呈現出一些奇妙的特性。科學家在1988年預言存在一種特殊冰,把它稱為「冰VII」(讀作「冰七」),2018年,科學家們在從來自地球深處的鑽石中,發現了這種冰的真實存在。為什麼會有這種冰存在呢?原來這顆鑽石生成於地下600公裡深處,那裡的溫度和壓強非常高,巖石裡殘留的水分在這種高溫高壓下凝聚成這種特殊冰,被形成的鑽石包裹起來。鑽石隨巖漿流向地面,冷卻後被固化的「冰七」就保留了下來。
  • 阿里巴巴多媒體技術亮相國際頂尖會議ACM Multimedia
    10月27日,國際頂尖的多媒體學術會議ACM Multimedia 2015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舉行,來自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中國等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交流多媒體技術的最新進展。
  • 中國科大兩項科研成果同時在《科學》雜誌刊發
    來源:安徽網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團隊和趙忠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科學》上刊發,兩個科研成果分別是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以及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 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這是為何
    所以,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中國科學家巨資研究的成果,卻選擇在國際雜誌上免費公開,供人學習,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但是為什麼這些科研成果最終卻被發表在一些國際雜誌上,供所有科學家查看呢?對於科學家來說,科學沒有國界之分,將全人類的智慧整合,才能誕生新的發明。而新的發明以誰先發表論文來判定發明權,在全世界科學家的監督下,才能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進。
  • 照日格圖教授當選國際權威雜誌NEJM唯一中國編委
    據了解,照日格圖教授是該刊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編委,也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創始以來的第一位中國編委。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國際上影響力最大、質量最高的醫學期刊之一,其影響因子已達51.3,遙居同類期刊之首。 為什麼該刊選擇照日格圖教授做編委?照日格圖教授說,更重要的問題是,該刊為什麼選擇在中國增補一位編委。
  • 《科學》雜誌合作期刊在大工發行!
    CCTV4《中國新聞》欄目於1月29日對此進行了報導。《代謝探索》雜誌主編由大連理工大學肖桂山教授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雜誌系列期刊出版人比爾·默然,中國醫師協會編輯部王德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專委癌症代謝與治療專委會田豔濤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郭新聞教授出席籤字發行儀式並致辭。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為NSCLC術後治療揭開了新方向,彰顯了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創新力與領先力。
  • 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期,該研究組又再次在《自然》上發文,揭示一種新的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的機制,並首次報導半胱氨酸甲基化在調節信號轉導中起關鍵作用。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
  • 展示「北京創新」,中關村生命園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
  • ...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邢泉生教授團隊研究文章
    中國山東網11月19日訊 自疫情發生以來,除了做好防控硬體建設、發熱門診改造、落實應檢盡檢等疫情防控工作,青島婦女兒童醫院邢泉生教授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Gary Wong教授團隊密切合作,開展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疾病發病特點合作研究,先後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合併其他呼吸道病原體感染
  • 武漢大學一博士生在國際頂尖植物學雜誌The Plant Cell上發表論文
    生物谷報導:國際頂尖植物學權威雜誌「The  Plant  Cell」日前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陳榮智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成果對於雜交水稻的三系育種具有重要作用。       陳榮智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2級博士生,師從著名的植物遺傳學家何光存教授。
  • 圖:中國現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觀賞鑽石亮相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觀賞鑽石十一日在北京國際珠寶展覽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