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2021-01-13 創新創業中關村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還將繼續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

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近期,該研究組又再次在《自然》上發文,揭示一種新的病原菌效應蛋白阻斷宿主炎症信號通路的機制,並首次報導半胱氨酸甲基化在調節信號轉導中起關鍵作用。

北生所副所長黃嵩介紹,過去十幾年,北生所共發表近500篇高水平學術文章,其中大概十分之一發表在《細胞》《自然》《科學》三大生命科學雜誌主刊上。

去年,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迎來建園20周年。歷經多年發展,這家以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相關領域研發創新為主的高科技專業園區已吸引550多家單位入園,聚集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形成基礎研發、中試生產、藥品流通、終端醫療的全鏈條資源聚集,成為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創新資源最為集中的園區之一。

生命園不斷產出的創新成果吸引著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的關注。該集團提供期刊、資料庫、研究者服務等一系列優質產品,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其中,大名鼎鼎的《自然》雜誌創建於1869 年,是國際領先的科學周刊。此外,該集團還出版一系列冠名「自然」的訂閱型期刊、重要的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自然-通訊》等。

根據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將為生命園提供豐富多樣和具有權威性的國際學術資源和服務網絡,全面提升生命園科研轉化服務能力。此外, 雙方同時籤訂了品牌內容服務協議,生命園將在《自然》主刊定期展示園區科研成果,以及轉化孵化創新創業服務。

北京的創新實力還吸引著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尋求更多合作。該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Arnout Jacobs)表示:「近20年來,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科研力量,北京則走在最前列。2017年以來,我們追蹤自然科學高質量論文產出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數據顯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一直居於第一位。」

去年9月,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出席了中關村論壇,並發布《自然》增刊「2020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安諾傑表示,未來,施普林格·自然還將繼續強化與北京市的合作,通過自身的平臺和全球網絡,探討與北京市在培訓、國際會議、學術交流、合作出版、科研評估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促進北京與全球科研界的學術交流,支持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增強北京的全球競爭力。

相關焦點

  • 展示「北京創新」,中關村生命園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
  • 探秘2017中國3D技術與創意博覽會 數字創意成果將集中亮相
    自2010年創辦以來,迄今已成功舉辦七屆,作為中國3D新技術、新創意的權威峰會,愈百場活動精彩亮相,陸續創設了「3D高峰論壇」,「中外3D集散中心」,「城市3D體驗中心院線聯盟」,「數字創意產業產融聯盟」等活動。
  • 城陽區的總部園區創新企業生態圈有心得(圖)
    馬林又把話題拉回到他一周前參加的2017第二屆企業創新生態圈大會。在那裡,他不僅聽到了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蓋瑞·沃茲尼亞克有關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機互動以及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的分析,還有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馬斯·薩金特教授的主旨演講,更走進騰訊、華為、VIVO和OPPO,去體會這個量級的企業的發展思路和管理經驗。
  • 北京郵電大學第十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展示交流會 暨創新創業...
    2018年5月27日,以「我創新我築夢」為主題的北京郵電大學(以下簡稱「北郵」)第十屆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暨創新創業論壇在北郵體育館隆重開幕。一個主體展示,銳意創新 綻放青春本屆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展示交流會暨創新論壇在北郵體育館進行集中展示,共收到參展作品190餘項,涉及智慧生活、數字娛樂、媒體設計、智能設備、公共服務、醫療健康、機器人、教育文化、創業郵我等多個領域。
  • 「文化雙橋」亮相新成果 E9區創新工場走向全國
    E9區創新工場是首農食品集團「文化雙橋」板塊下的重要園區,今年3月以來,作為北京市高質量發展成果得到了國內眾多主流媒體的持續報導。截至2019年5月20日,人民網,新華每日電訊,求是網,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政府網、學習強國APP等重要媒體,以及包括北京、四川、湖北、海南、福建等在內的全國百餘省市共162家媒體通過報紙、電視、網站、APP、自媒體等全媒體形式對園區進行報導。
  • 總面積26000平方米,年產值4.5億,北京這個園區超硬核
    ,形成了以北京綠色印刷包裝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為基礎,大學科技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相互支撐、融合發展的"一院三園"雙創發展模式。園區內共有入孵企業40餘家,園區企業年度總產值達4.5億元。
  • 中國美術館"齊物等觀"展示國際新媒體藝術最新成果
    中國美術館"齊物等觀"展示國際新媒體藝術最新成果 2014-06-10 16:02:076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齊物等觀——2014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10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向觀眾們展示國際新媒體藝術的最新成果。
  • 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園區正式啟用
    11月24日,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園區啟用儀式在天府新區舉行。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正譜在致辭中指出,長期以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四川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特別是2017年4月籤署省校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高度重視、互動頻繁、合作加速,依託校地共建平臺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聚焦技術創新、項目攻關、成果孵化、人才交流培養等方面務實開展合作,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題,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多項榮譽
  • 中關村將打造創新發展「生態雨林」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中關村示範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2萬多家,總收入超過5.8萬億元。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總收入佔示範區總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高精尖產業發展優勢明顯。今後,海澱中關村將立足首都發展戰略定位,以創新生態雨林為特徵的區域創新體系,持續穩定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 北京女博士以第一作者登頂《自然》,研究成果獲國際關注!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了快速射電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2020世界5G大會今日開幕 集中展示5G最新科技成果和創新應用
    2020世界5G大會今日開幕 大會展覽同步亮相,集中展示5G最新科技成果和創新應用 25日,2020世界5G大會成果展覽現場,5G+AI指揮家裝置正在搭建中。
  • 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開幕,眾多重要科技成果亮相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和治療性抗體……上周六,「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20」特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中科院眾多重要科技成果展廳迎客。資料圖 鄧偉 攝中科院微生物所帶來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組亞單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等科研成果。
  • 2019全球智博會分論壇議程重磅公布,六大AI開放創新平臺將同臺展示
    主論壇將集結諸多國內外院士、業界人工智慧頂級專家;國內各大 AI 領軍企業將帶來其最新產品進行展示,特色專業展區共計 12 個,包括科技部人工智慧開放平臺展區、智能視覺展區、智慧城市展區、智慧醫療展區、新品發布區、智能製造展區、機器人/無人機展區、園區展區、國際展區、新品發布區、大數據展區、核心基礎層。
  • 「文化湘軍」亮相深圳文博會 3大展館展示文創成果
    鄧霞 攝  湖南館全景展示文創產業發展成就  今年湖南參展團組織了省管七大國有文化集團、省旅發委及部分非遺文創企業參加深圳文博會。整體造型層層遞進的湖南綜合館,通過實物、圖片、視頻、聲、光、電等手段,全面展示了湖南文化與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成就。
  •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姊妹園」——深汕科技生態園展示中心落成
    深汕科技生態園展示中心將著力打造展示深汕合作區創新發展成果的最佳窗口,建成匯聚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人才的公共客廳。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勇健出席儀式。
  • 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400G矽光晶片…… 全球領先創新成果閃耀武漢光博會
    但1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400G矽光晶片等一批全球領先創新成果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成為展館裡的明星。1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首次在漢亮相今年4月13日,長江存儲宣布,全球首款128層QLC三維快閃記憶體在武漢研發成功,為正處於疫後重振關鍵時期的武漢提振信心。11月11日,光博會紫光集團展廳,1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首次在漢亮相。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成果將刊登《自然》雜誌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早在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對通電的導體加上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發生偏轉,在導體的縱向方向產生電壓,這個電磁現象就是「霍爾效應」。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主要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而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
  • SHA-JIC「新基建」科技創新高峰論壇與創業成果展示活動圓滿舉辦
    11月16日下午,由上海-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主辦,全球創業周中國站組委會聯合主辦的「新基建」科技創新高峰論壇與創業成果展示活動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成功舉行。《第一期》匯聚了19家入駐企業的創新性行業解決方案,內容涵蓋企業服務、智能製造/物流、新基建、智慧商業、智慧醫療、在線教育六大領域,重點聚焦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落地應用,集中展示了 創新中心服務企業的優秀成果。
  • 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掃描—新聞—科學網
    自成立以來,北京中心積極向京外分院拓展,一方面宣傳海澱園「1+4」政策,一方面徵集調研有前景的重大項目來海澱實施產業化。 北京中心在中科院北京分院和海澱園管委會的支持和指導下,共建中科海澱先進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圍繞中科院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更有效地服務於海澱發展需求。
  • 生物科技領域頂尖盛會即將亮相園區!
    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以下簡稱大會)擬定於2020年11月2日—4日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辦!屆時,重磅大咖齊聚園區共商中國生物技術創新發展!目前大會第一輪會議通知發布快和布寶一起來看看吧~一、會議背景為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進一步推動我國生物技術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