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83%疾病復發率都會降低,推遲了疾病的復發風險。(央廣網記者 周羽攝)
央廣網廣州9月21日消息(記者周羽)據《2019全國癌症報告》顯示,在我國肺癌年度發病人數高達78.4萬,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佔全部惡性腫瘤的20.03% 及26.99%,居惡性腫瘤之首。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85%,手術是早期NSCLC的主要方式,但治癒率低,復發率高,且易進展為晚期肺癌。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為NSCLC術後治療揭開了新方向,彰顯了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創新力與領先力。
對早期階段非小細胞肺癌(NSCLC)而言,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約1/3患者在診斷時可行手術治療。對可手術切除的Ⅱ~ⅢA期和部分ⅠB期NSCLC患者,推薦在手術後接受以順鉑為基礎的輔助化療。但患者在接受手術和輔助化療後依然具有較高的疾病復發和死亡風險,除IA期患者外,IB-III期的治癒率並不樂觀,IB/II/IIIA期的5年復發率分別是45%, 62%, 76%,依然有非常多的患者在手術後會發生復發,繼而進展為晚期肺癌。
基於這一領域,相關臨床研究也始終在不斷進行中。在相關重大突破性研究裡,ADAURA研究位列其中。ADAURA研究是一項隨機對照Ⅲ期臨床研究,探索了進口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奧希替尼(英文名:Osimertinib)作為輔助治療方案用於接受完整腫瘤切除的ⅠB-ⅢA 期EGFR突變NSCLC患者的獲益。
據悉,此次發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ADAURA研究成果,其最大亮點是第三代EGFR-TKI肺癌靶向藥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輔助治療「壓倒性臨床益處」。據吳一龍教授介紹,ADAURA研究的臨床數據原本是擬定在2022年公布,但由於IDMC(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 安全性評估中觀察到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在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中取得壓倒性療效,出於倫理考慮,因此提前公布,為的是讓全世界儘早了解到這個臨床數據,為肺癌患者帶來多一份生存希望,這也意味著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有可能將成為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後輔助治療新選擇。
談到這一研究成果,吳一龍教授表示:「此前其他藥物輔助研究開始顯示疾病復發率下降了30%,能看到40%甚至60%的復發率下降就非常不錯了,但實際上ADAURA研究卻有83%的下降,達到令人驚豔到難以置信的地步」,換而言之,這意味著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83%疾病復發率都會降低,推遲了疾病的復發風險。「這一研究成果使得早中期肺癌患者有機會達到治癒的效果,甚至會影響乃至改變醫生治療這些早期肺癌患者的臨床策略,也很大機會改變國內外指南對於肺癌患者術後治療的指導建議。」 吳一龍教授說道。
在學術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被合稱為「四大頂級醫學期刊」。此次吳一龍教授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臨床頂尖雜誌上發表肺癌領域突破性成果,展現了中國臨床專家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力量,也代表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頂尖學術水平。同時,亦代表了我國在肺癌科學診療的不懈努力,以及響應「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之癌症防治行動」的積極號召。
吳一龍教授表示,精準治療可以幫助提升中國肺癌患者整體5年生存率,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實現,「靶向治療讓肺癌進入精準治療時代,是近年來肺癌內科治療手段的裡程碑。近些年免疫治療的興起也為肺癌患者帶來了更多獲益。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手段的提高,不斷將肺癌診斷治療關口前移,這些舉措都能為患者帶來更大的生存獲益。」
談到將肺癌診斷治療關口前移,吳一龍教授表示,從一代EGFR-TKI開啟肺癌精準治療序幕之後,EGFR、ALK等靶向藥物更新迭代,已從第一代發展到了第三代,在探索更優治療方案的時候,「根據價值醫療成為一種重要的臨床選擇導向。FLAURA研究結果證實一線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可以顯著延長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無疾病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中位總生存期達到38.6個月,超過3年。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努力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
【來源:央廣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