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

2021-01-07 健康界

田禹,黃佳,陸佩吉,李劍濤,林皓,姜龍,陳天翔,羅清泉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 腫瘤外科 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上海  200030)

關鍵詞: 達文西機器人;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右肺上葉切除術;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手術

引用本文:田禹,黃佳,陸佩吉,李劍濤,林皓,姜龍,陳天翔,羅清泉. 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0): 1134-1139. doi: 10.7507/1007-4848.202007083

點擊查看本文圖表

摘要

目的 總結單中心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結果,探討其安全性及實施要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5~2018 年我中心羅清泉團隊採用微創手術完成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 579 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246 例、女 333 例,年齡 33~78 歲。將 579 例患者按手術方式分為機器人輔助胸外科手術(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組(283 例)和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組(296 例);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線數據以及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情況、術中出血量、中轉開胸情況、術後引流時間、術後住院時間、術後併發症、術後 30 d 死亡及手術費用等圍術期結果。結果 兩組基線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無術中輸血及術後 30 d 死亡。RATS 組手術時間[(90.22±12.16)min vs.(92.68±12.26)min,P=0.016]、胸腔引流時間[(3.55±1.38)d vs.(4.16±1.58)d,P<0.001]及術後住院時間[(4.67±1.43)d vs.(5.31±1.59)d,P<0.001]均較 VATS 組縮短。淋巴結清掃、術中出血量、中轉開胸率及術後併發症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RATS 組手術總費用更高[(93 275.46±13 276.69)元vs.(67 082.58±12 978.17)元,P<0.001]。結論 RATS 與 VATS 行右肺上葉切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滿意,兩種術式的圍術期結果基本相當,但 RATS 手術時間和術後住院時間更短。

正文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其主要類型[1]。目前,外科手術仍是治療早期肺癌的首選方法,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作為可手術 NSCLC 患者的推薦治療方法,其腫瘤學療效已得到證實[2]。隨著外科學進入「微創-精準」的新階段,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胸外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治療早期 NSCLC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證實。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作為近年來興起的另一種微創手術方式,相比於傳統胸腔鏡手術,具有三維立體成像、20 倍術野放大、高活動度機械手腕及消除術者手部震顫等優點。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3-5]也證實機器人手術相較於傳統的胸腔鏡手術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及腫瘤學療效,但是在術後疼痛以及淋巴結清掃方面可能更有優勢。本中心作為在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輔助胸外科手術(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且完成該類手術最多的醫學中心之一,此次研究擬探討 RATS 與 VATS 行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近期臨床結果,並總結相關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回顧性分析 2015~2018 年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羅清泉手術團隊行 RATS 或 VATS 右肺上葉切除術 579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246 例、女 333 例,年齡 33~78 歲。所納入患者均為右肺上葉單髮結節且行右肺上葉切除術,術後病理確診 NSCLC。術前患者均完善心臟超聲及肺功能檢查,評估心肺功能可耐受肺葉切除。通過顱腦磁共振成像、腹部及頸部彩超、骨掃描或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排除潛在遠處轉移可能。將患者按手術方式分為 RATS 組(283 例)和 VATS 組(296 例);見表1。

1.2   手術方法

1.2.1   圍術期管理

所有患者術前完善血尿大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測,通過肺功能、心臟彩超、平板運動評估心肺功能,經胸部薄層 CT、腹部超聲、顱腦增強磁共振成像及骨掃描明確臨床分期,必要時行 PET-CT、超聲支氣管鏡或縱隔鏡檢查。既往吸菸的患者術前嚴格戒菸 2 周並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進行氣道準備,術前宣教進行呼吸訓練鍛鍊肺功能。術後鼓勵患者咳嗽以及呼吸訓練以促進肺復張,鼓勵術後 8 h 早期下床活動。術後複查胸部 X 線片示肺擴張良好、胸腔引流管無漏氣、24 h 引流量<300 mL 即予以夾閉引流管 24 h,無胸悶、發熱、皮下氣腫等不適者則予拔管出院。

1.2.2   麻醉、體位及切口選擇

患者均採用全身麻醉下雙腔氣管插管,術中單肺通氣、健側臥位,使患者雙上肢屈曲、抱枕,調整軀幹呈折刀位使肋間隙被動增寬。RATS 組:鏡頭孔一般取腋中線第 7 肋間,鏡頭臂與肺裂成角 45°;左右機械臂孔儘量取鏡頭同一水平面的位置,為減少機械臂碰撞,兩臂孔位之間距離取 8~10 cm 為宜。助手輔助操作孔一般選取第 4 肋間,正對肺門。VATS 組:主操作孔取腋前線第 3 或 4 肋間約 2~4 cm 的小切口,鏡頭孔取腋前線第 7 肋間,2 個輔操作孔一般選取腋後線第 8 肋間及肩胛下角線第 8 肋間處;見圖1。

1.2.3   手術過程

RATS 組:我中心根據右肺上葉特殊的解剖結構,常規以反單向式進行解剖游離,首先游離解剖後半斜裂,如果斜裂發育不全,先清掃隆突下淋巴結,方便隧道法打開斜裂,暴露、游離並離斷後升支動脈及中心靜脈,而後將右肺上葉支氣管與中間支氣管間淋巴結清掃以充分暴露右肺上葉支氣管,直線切割器閉合離斷。唯一硬性結構處理後,整個肺向上提拉,充分游離、暴露右肺上葉尖前支動脈,直線切割器閉合離斷,最後一起處理水平裂組織以及右肺上葉靜脈。VATS 組:4 孔法單向式 VATS 切除右肺上葉的胸內操作與劉倫旭等[6]報導的類似,我中心既往研究[7]也有相關介紹,需在右膈神經後方打開縱隔胸膜,自奇靜脈弓向下暴露、游離上肺靜脈,暴露肺動脈前幹及其尖段和前段分支,分別游離、離斷,再在斜裂中處理肺動脈的葉間部分,最後向下牽拉右肺上葉,暴露右肺上葉支氣管,游離並以切割縫合器離斷。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對 NSCLC 根治性手術的推薦原則,所有患者均行系統性淋巴結清掃,右肺肺癌應清掃第 2R、4R、3A、3P、7~12 組淋巴結,至少應包括 6 組淋巴結。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 SPSS 25.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採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採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採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採用卡方檢驗或 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倫理審查

本研究已通過上海市胸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准,批准號:KS1735。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肺功能(第一秒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5 肺腫瘤組織學分類及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第 8 版肺癌分期,兩組的 TNM 分期、腫瘤病理分型、組織學類型及腫瘤大小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圍術期情況

與 VATS 組相比,RATS 組手術時間[(90.22±12.16)min vs.(92.68±12.26)min,P=0.016]、術後胸腔引流時間[(3.55±1.38)d vs.(4.16±1.58)d,P<0.001]及術後住院時間[(4.67±1.43)d vs.(5.31±1.59)d,P<0.001]更短。術中出血量及中轉開胸手術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種手術方式在淋巴結清掃站數及個數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我們注意到對於術後病理淋巴結受累的患者,與 VATS 組相比,RATS 組清掃淋巴結的站數[(6.22±1.24)站 vs.(5.70±1.05)站,P=0.024]及個數[(14.23±3.62)個 vs.(12.50±3.29)個,P=0.013]更多,可能提示在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機器人輔助右肺上葉切除時淋巴結清掃更加徹底。

出現的術後併發症包括持續漏氣、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皮下氣腫、乳糜胸、腦梗死,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順利出院。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圍術期輸血及術後 30 d 死亡。住院總費用方面,RATS 組患者明顯高於 VATS 組[(93 275.46±13 276.69)元vs.(67 082.58±12 978.17)元,P<0.001];見表2。

3   討論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微創手術方式,因其相比傳統的 VATS 具有三維成像系統、高靈活度的機械手臂以及舒適的主刀操縱臺等優勢,自問世至今一直在快速發展,現已得到廣泛應用。與之相對的,VATS 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這一術式自 1994 年首次報導被用於治療早期 NSCLC 以來,經過 20 餘年的發展和實踐,其可行性、安全性及長期腫瘤學效果已在多個研究中得到證實,NCCN 指南也將其作為早期 NSCLC 的推薦治療方式。我中心於 2009 年完成國內首例 RATS 肺癌根治術,現已成為國內完成機器人胸部手術最多的醫學中心之一,總結出了反單向式 RATS 右肺上葉切除術的獨特方法。同時,通過在傳統胸腔鏡手術領域的摸索,形成了改良 4 孔法單向式 VATS 右肺上葉切除術的術式,顯著提高了手術流暢程度及淋巴結清掃程度。反單向式 RATS 與 4 孔法單向式 VATS 右肺上葉切除術作為我中心的特色方法,在切口數目及孔位的選擇上有相似之處,比較兩種術式的圍術期結果並總結相關經驗可為臨床實踐提供指導。

反單向式 RATS 很好地應對了右肺上葉肺門距操作孔較近,使用切割閉合器由於角度問題而不便處理右肺上葉靜脈的問題。通過反單向式操作,先處理後升支動脈及右肺上葉支氣管,最後處理肺靜脈及葉裂,達到了流暢的手術效果。助手輔助操作孔孔位的選取十分重要,取腋前線第 4 肋間正對肺門,可為助手使用切割閉合器提供合適角度,腋中線第 7 肋間的鏡頭光源孔及接近同一水平左右操作臂孔的正確選擇也是手術流暢進行的關鍵。國內其它中心在臨床實踐中也總結了各自的方法。許世廣等[8]的研究認為將輔助孔下移至腋中線第 7 肋間,更便於切割縫合器的使用,但同時存在對肺的牽拉暴露不足以及需要中轉開胸時操作不便的問題。反觀 VATS,其手術孔位的選取相對 RATS 更加靈活,發展出了單孔法、3 孔法、單向式 3 孔法及 4 孔法等各種術式。高珂等[9]的研究顯示單向式 VATS 較傳統開胸手術及 VATS 胸腔引流量更少,淋巴結清掃及術後總生存時間無明顯差異。我中心的獨特 4 孔法單向式 VATS,在行右肺上葉切除時,通過腋前線第 3/4 肋間的主操作孔,腋前線第 7 肋間的鏡頭孔及旁邊的 2 個輔操作孔,由後方打開縱隔胸膜,按肺靜脈-支氣管和肺動脈-肺裂的順序依次處理,手術更有層次、更加清晰,2 個輔助操作孔的存在也使助手更易多角度牽拉暴露肺門,切割縫合器的進入角度更加靈活。

在本研究中,兩種術式的主要圍術期結果大致相當,而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兩種術式的應用各有側重。反單向式 RATS 從打開肺裂開始游離肺門,對患者的肺裂發育程度有一定要求,對於肺葉發育不良甚至無發育的患者,由於打開葉裂的創面較大,術後持續性漏氣的發生率會有所升高,肺裂發育情況也是 RATS 肺切除術中轉開胸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0-11]。4 孔法單向式 VATS 由於肺門處理順序不同,最後切割閉合肺裂組織,對肺裂發育要求不高且術後並發肺漏氣相對較少。肺門淋巴結情況也是影響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當有嚴重的淋巴結融合、鈣化或存在「門釘」淋巴結時,無論是 RATS 或 VATS 均會在處理肺門結構時遇到困難,常常是導致術中血管損傷出血及中轉開胸的原因[12]。另外,當存在廣泛的胸腔粘連時,手術時間會顯著延長,也常導致手術中轉開胸。但是機器人手術靈活的電勾在分離最困難膈肌處的粘連有一定優勢。

淋巴結的清掃是影響 NSCLC 手術預後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13]表明 RATS 相比於 VATS 和開放手術,淋巴結清掃個數及站數均無顯著差別,也有研究顯示 RATS 相對 VATS 可實現更多的淋巴結清掃。術後病理淋巴結升期更能反映淋巴結清掃的徹底性,Wilson 等[14]及 Kneuertz 等[15] 的研究也表明 RATS 淋巴結升期率較 VATS 更高,均提示 RATS 淋巴結清掃或更徹底。我中心的一項研究[4]也提示在病理 N2 期患者中 RATS 與開胸手術有相近的淋巴結清掃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反單向式 RATS 及 4 孔法單向式 VATS 在 NSCLC 右肺上葉切除術中清掃的淋巴結站數及個數無明顯差異,但回顧分析病理淋巴結陽性的患者發現,RATS 對 pN+ 期患者能清掃更多的淋巴結站數及個數,提示對於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右肺上葉 NSCLC 患者,反單向式 RATS 或可以做到徹底的淋巴結清掃。現有研究表明,RATS 與 VATS 肺葉切除治療早期 NSCLC 的長期生存結果無明顯差異[16-18],而在局部晚期患者中 RATS 與開胸手術也有相當的腫瘤學效果[4, 19]。綜上,RATS 的淋巴結清掃優勢是否能帶來長期生存方面的獲益尚未明確,有待後續研究進一步探討。

反單向式 RATS 及 4 孔法單向式 VATS 均屬先進的微創手術方法,但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單孔胸腔鏡手術已得到臨床實踐,需要做 4~5 個術口的上述兩種術式難以滿足對美觀有較高要求的患者,也有研究[20]指出多處切口可能對術後疼痛造成影響。但相比單孔胸腔鏡手術,RATS 及 4 孔法單向式 VATS 行肺葉切除作為更加成熟的術式,安全性及操作性更強,腫瘤學效果更加確切。同時,我們也期待單孔胸腔鏡手術技術、器械及機器人輔助系統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將胸部腫瘤外科微創治療帶入新的發展階段。

綜上所述,我中心的反單向式 RATS 及 4 孔法單向式 VATS 在治療右肺上葉 NSCLC 時具有相當的圍術期結果,RATS 在病理淋巴結陽性的患者中能更徹底地清掃淋巴結,但同時也使患者承擔更高昂的手術費用[17]。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應遵循個體化原則,依據完善的術前檢查評估患者情況,如葉裂發育、淋巴結鈣化等,考慮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本研究因納入手術患者的隨訪時間較短,缺乏長期生存結果的比較。期待後續長期生存結果的報導及其它前瞻性研究或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報導,以進一步探究機器人系統及胸腔鏡手術在 NSCLC 手術治療中的應用。

利益衝突:無。

作者貢獻:田禹負責論文初稿撰寫和論文設計;黃佳負責論文審閱與修改;陸佩吉、李劍濤、林皓、姜龍、陳天翔負責數據整理與分析;羅清泉負責論文總體設想和設計。


相關焦點

  • 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的回顧性隊列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3): 279-283. doi: 10.7507/1007-4848.201912063摘   要目的 總結本中心微創縱隔腫瘤切除術的經驗,比較達文西機器人與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的優劣。
  • ...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
    徐漢傑,陳桂榮,黃俊,何家賢廣西梧州紅十字會醫院 心胸外科(廣西梧州  543002)關鍵詞: 電視胸腔鏡;非小細胞肺癌;單孔;多孔;肺葉切除術;Meta 分析引用本文:徐漢傑, 陳桂榮, 黃俊, 何家賢. 單孔法與多孔法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系統評價與 Meta 分析.
  • MEDI4736 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的研究
    試驗名稱 一項關於 MEDI4736 用於完全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的前瞻性、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分組的 III 期研究 本試驗適應症 非小細胞肺癌
  •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8): 780-783. doi: 10.7507/1007-4848.201811005摘要目的 探討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 早期肺癌肺段切除:從技術到臨床研究
    肺段切除術的適應證多種多樣,可用於治療肺癌、轉移性肺腫瘤或多種非惡性疾病。早期肺癌治療中,肺段切除術最初僅為不能進行常規肺葉切除患者的治療選擇,而隨著更多證據的出現,肺段切除適應證隨時間不斷變化,肺段切除術在早期肺癌治療中的應用更加廣泛。理論上,肺段切除相比肺葉切除可更好地保留患者肺功能,但腫瘤不完全切除的風險更高,因此肺段切除術的適應證已成為爭論的焦點。
  • 臨床Ia期非小細胞肺癌肺段切除與楔形切除的療效比較
    亞肺葉切除術包括兩種:楔形切除術和肺段切除術。楔形切除是不接近肺門淋巴結的非解剖切除,肺段切除是可以接近肺門淋巴結的解剖切除。最近,幾項回顧性研究表明,肺段切除術後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預後與標準肺葉切除術後的預後相當。
  • 非小細胞肺癌首個輔助療法Tagrisso,復發風險降80%
    近日,美國FDA宣布批准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奧希替尼(Osimertinib,商品名:Tagrisso)新適應症,作為首個輔助療法,治療腫瘤攜帶特定類型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肺癌患者早期用上靶向藥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總數的80%以上。其中,約20%的NSCLC患者會攜帶EGFR突變。這種蛋白質上的突變,可引起細胞快速生長,幫助癌症擴散。
  • 幾大典型肺癌病例回顧:免疫治療病灶增大、多髮結節、肝轉移
    支氣管鏡檢查:1.右中葉支氣管贅生物並阻塞性肺不張;2.右下葉支氣管贅生物惡性浸潤並管腔不全性阻塞,病理結果提示:(右中葉)慢性炎症並可見壞死及少量異型細胞,(右下葉)非小細胞癌,傾向非角化型鱗狀細胞癌。患者至上海行DP方案化療1程,後行特瑞普瑞單抗240mg聯合多西他賽+卡鉑化療(具體劑量不詳),化療過程順利。
  • 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詳述篩查、診斷、分期分型、治療、預後
    從病理和治療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兩大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80%~85%,其餘為小細胞肺癌。由於小細胞肺癌獨特的生物學行為,治療上除了少數早期病例外,主要採用化療和放療結合的綜合治療。如果沒有特別說明,肺癌指代非小細胞肺癌。
  • 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應用|達文西機器人|食管癌|機器人|...
    方法 納入 2016 年 2 月至 2017 年 12 月 148 例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外科行機器人輔助食管癌切除和胸腹二野淋巴結清掃的食管癌患者,其中男 126 例、女 22 例,年齡(62.0±8.0)歲。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和圍手術期指標,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術後短期治療效果。
  • 德瓦魯單抗招募完全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已知該藥物可抑制多種實體腫瘤患者的免疫反應,包括NSCLC(非小細胞肺癌)、SCLC(小細胞肺癌)、膀胱癌、頭頸癌、肝癌、膽道癌和宮頸癌。 根據3期 PACIFIC臨床試驗結果(NCT02125461), Durvalumab曾被FDA批准用於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該研究顯示,3年生存率證明了CRT後藥物的長期臨床效益。
  • NCCN丨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實踐指南2021.2版①(中文)|非小細胞肺癌|...
    PET掃描陽性可由感染或炎症引起,包括無肺癌伴局部感染,有肺癌伴相關(如阻塞性)感染,有肺癌伴相關炎症(如淋巴結、肺實質、胸膜)。PET掃描假陰性可能是由於結節小、細胞密度低(非實性結節或磨玻璃樣陰影[GGO])或FDG對腫瘤親和力低(如原位腺癌[以前稱為支氣管肺泡癌]、類癌))。J.
  • 三維CT 支氣管血管成像在機器人肺段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被作為臨床治療肺部小結節或磨玻璃結節(GGN)的推薦術式,特別是腫瘤直徑≤2 cm 的單純原位癌,或者 CT 提示磨玻璃樣成分≥50%、倍增周期≥400 d 者,肺段切除與肺葉切除相比患者生存無明顯差異,該術式既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且能較好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4-5]。
  • 【肺癌術後預防復發和轉移,NKT治療案例展示】清華NKT · 樂和親友...
    李先生與2016年10月體檢時發現右肺陰影,並於11月行胸腔鏡進行右肺上葉切除,病理示:右肺上葉周圍型浸潤性腺癌,貼壁為主型80%,腺泡型10%,乳頭型10%,腫瘤大小 3*2.5*2cm,癌組織未侵犯髒層胸膜,未侵犯段支氣管。支氣管斷端未見癌。
  • 早期肺癌不要慌 微創手術除病灶
    近日,63歲的患者餘先生因檢查發現右肺上葉結節,入上虞人民醫院心胸外科接受治療。術前胸部CT增強提示,患者右肺上葉見小結節高密度影,呈分葉狀,周緣見毛刺,大小約15*9mm,結節較四個月前CT對比有增實。
  • 2010年非小細胞肺癌NCCN治療指南解讀(北京胸科醫院腫瘤二科 張樹...
    BAC只包括非侵襲性腫瘤,腫瘤細胞僅僅沿已存在的肺泡壁播散(鱗片狀擴散)。單純BAC無基質、胸膜或淋巴間隙的侵犯。BAC分為粘液型、非粘液型、混合型或未確定型3個亞型。細支氣管肺泡癌具有與其他類型腺癌不同的生物學行為和預後,並對EGFR—TKI有著獨特的療效,EGFR.TKI對非粘液型BAC療效好,對粘液型BAC的療效差。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五十六期|李鶴成主任發現機器人肺段手術在N1淋巴結清掃方面更具優勢
    【中文摘要】目的:機器人與胸腔鏡輔助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是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兩種微創手術方式。然而,目前缺乏這兩種術式療效的對比研究。方法:本項研究共納入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來自包括瑞金醫院胸外科在內的三家胸外科中心的774例患者,298例接受了機器人輔助肺段切除術,476例接受了胸腔鏡手術。對年齡、性別、BMI、FEV1百分比、吸菸史、ASA評分、切除肺段類型、腫瘤大小、患者所在中心進行匹配,比較了兩組患者圍術期療效。
  • 愛不罕見,非小細胞肺癌之癌王肺肉瘤癌何時有春天
    畢竟是人類第一大癌種,研究自然要深入一些,隨著靶向和免疫的發展,非小細胞肺癌已經逐漸演變成慢性病,可是其中還是存在一種被劃分為非小細胞肺癌,但卻不那麼好治的「非小細胞肺癌」——肺肉瘤樣癌。何為肺肉瘤樣癌?
  • 阿斯利康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智能判讀軟體率先在華獲批
    隨著靶向、免疫治療等創新治療手段的出現,肺癌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如何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量身定製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對於患者的臨床治療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一切都有賴於高質量的精準診斷。在免疫治療領域,國內已有多個抗PD-1/PD-L1抑制劑獲批臨床。腫瘤細胞的PD-L1蛋白表達水平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的重要標誌物,通過PD-L1檢測,可以篩選出最適合從免疫腫瘤治療中獲益的人群。
  • 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免疫組化數字病理圖像處理軟體...
    上海2020年10月22日 /美通社/ -- 阿斯利康今日宣布,其與杭州迪英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免疫組化數字病理圖像處理軟體」已於近日獲得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國內率先獲準進入臨床應用的智能輔助非小細胞肺癌PD-L1判讀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