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術後行基因檢測的意義
陳海泉教授:對於很早期的肺癌患者,如浸潤前病變、Ⅰ期病變等術後無需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術後基因檢測對於後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明確。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
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但是這個復發模型,與我的心理預期有一定的差距,因為該模型涵蓋了患者的臨床信息,而部分患者的分子信息缺失。我們當前在將分子信息納入這個模型,從而更好地預測患者復發的時間、最容易復發的部位,並且做到隨訪的個體化、檢查的個體化,從而節約醫療資源、減輕患者負擔。
驅動基因陽性肺腺癌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研究現狀
陳海泉教授:關於術後輔助靶向治療,我們國內開展了ADJUVANT和EVAN兩項研究,結果顯示無病生存期(DFS)數據非常好,具有統計學意義;其總生存期(OS)結果尚未得到,我們期待OS結果,因為任何治療評價的「金標準」都是OS的獲益。
無論是ADJUVANT研究,還是EVAN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靶向輔助治療對部分患者的結果非常好。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在這些有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中,具體哪些患者是從TKI輔助靶向治療中獲益的。但這個問題說易行難,其研究程度複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例如,雖然我們已經明確輔助化療可使5%的患者取得OS的獲益,但究竟這5%的患者是哪些患者,歷經多年仍無答案。所以我們衷心希望,今後能夠明確EGFR-TKI輔助治療確切的受益人群和OS的受益程度。除EGFR突變外,我們可能還需要研究同時有哪些伴隨突變。只有明確哪些特定患者確實可以從輔助治療中獲益,患者和醫師在應用治療時才會更有信心。
術後復發轉移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
陳海泉教授:首先需要明確是復發還是第二原發腫瘤,這完全是兩種情況。如果是術後局部復發,可能還有再次手術的機會;如果無法進行手術,此時則需要多學科介入,最好能再次獲取轉移復發病灶的標本,進行全面的分子生物學分析和免疫指標分析。通過內科醫師、放療科醫師、外科醫師的合作,給患者選擇最優化的治療方案,目標是讓患者活得更長、活得更好,這既是治療的出發點,也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
陳海泉教授:站在醫師的角度,奧希替尼的上市非常令人興奮,該藥的療效顯著優於第一代EGFR-TKI藥物,PFS的獲益已明確, OS雖未成熟,但也呈現更優的趨勢。作為醫師,我想應該給患者提供最好療效的藥物。同時奧希替尼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對有神經系統轉移的患者,奧希替尼療效非常好。基於這兩方面原因,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我個人認為奧希替尼應該進入一線治療。至於在輔助和新輔助治療方面的應用,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回答,但作為晚期肺癌的一線治療不應該有任何問題,因為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