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泉教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檢測和治療

2020-11-25 健康界

肺癌術後行基因檢測的意義

陳海泉教授:對於很早期的肺癌患者,如浸潤前病變、Ⅰ期病變等術後無需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術後基因檢測對於後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明確。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

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但是這個復發模型,與我的心理預期有一定的差距,因為該模型涵蓋了患者的臨床信息,而部分患者的分子信息缺失。我們當前在將分子信息納入這個模型,從而更好地預測患者復發的時間、最容易復發的部位,並且做到隨訪的個體化、檢查的個體化,從而節約醫療資源、減輕患者負擔。

驅動基因陽性肺腺癌術後輔助靶向治療研究現狀

陳海泉教授關於術後輔助靶向治療,我們國內開展了ADJUVANT和EVAN兩項研究,結果顯示無病生存期(DFS)數據非常好,具有統計學意義;其總生存期(OS)結果尚未得到,我們期待OS結果,因為任何治療評價的「金標準」都是OS的獲益。

無論是ADJUVANT研究,還是EVAN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靶向輔助治療對部分患者的結果非常好。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在這些有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中,具體哪些患者是從TKI輔助靶向治療中獲益的。但這個問題說易行難,其研究程度複雜,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例如,雖然我們已經明確輔助化療可使5%的患者取得OS的獲益,但究竟這5%的患者是哪些患者,歷經多年仍無答案。所以我們衷心希望,今後能夠明確EGFR-TKI輔助治療確切的受益人群和OS的受益程度。除EGFR突變外,我們可能還需要研究同時有哪些伴隨突變。只有明確哪些特定患者確實可以從輔助治療中獲益,患者和醫師在應用治療時才會更有信心。

術後復發轉移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策略

陳海泉教授:首先需要明確是復發還是第二原發腫瘤,這完全是兩種情況。如果是術後局部復發,可能還有再次手術的機會;如果無法進行手術,此時則需要多學科介入,最好能再次獲取轉移復發病灶的標本,進行全面的分子生物學分析和免疫指標分析。通過內科醫師、放療科醫師、外科醫師的合作,給患者選擇最優化的治療方案,目標是讓患者活得更長、活得更好,這既是治療的出發點,也是治療的最終目標。

EGFR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

陳海泉教授:站在醫師的角度,奧希替尼的上市非常令人興奮,該藥的療效顯著優於第一代EGFR-TKI藥物,PFS的獲益已明確, OS雖未成熟,但也呈現更優的趨勢。作為醫師,我想應該給患者提供最好療效的藥物。同時奧希替尼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對有神經系統轉移的患者,奧希替尼療效非常好。基於這兩方面原因,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我個人認為奧希替尼應該進入一線治療。至於在輔助和新輔助治療方面的應用,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回答,但作為晚期肺癌的一線治療不應該有任何問題,因為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

相關焦點

  • 肺腺癌治療有望獲得新進展!腫瘤醫院肺癌團隊獲多項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陳海泉教授領銜的一系列關於非小細胞肺癌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病理學浸潤狀態是影響磨玻璃結節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子、亞實性肺腺癌(影像學表現為部分磨玻璃的肺腺癌)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預後特點;並發現了肺腺癌新型融合基因,為過往無法進行靶向治療的一部分肺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這些研究成果先後在在國際肺癌研究的權威期刊發表。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央廣網記者 周羽攝)央廣網廣州9月21日消息(記者周羽)據《2019全國癌症報告》顯示,在我國肺癌年度發病人數高達78.4萬,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佔全部惡性腫瘤的20.03% 及26.99%,居惡性腫瘤之首。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85%,手術是早期NSCLC的主要方式,但治癒率低,復發率高,且易進展為晚期肺癌。
  • 非小細胞肺癌術後復發率有望下降83%
    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領銜的最新研究結果亮相醫學頂尖雜誌 新快報訊 記者黎秋玲 通訊員郝黎 張藍溪 靳婷報導 入組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復發率下降
  • MEDI4736 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的研究
    試驗名稱 一項關於 MEDI4736 用於完全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的前瞻性、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分組的 III 期研究 本試驗適應症 非小細胞肺癌
  • 吳一龍教授團隊ADAURA研究提前2年揭盲,顯著改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
    《醫師報》融媒體編輯 弈暄暄近日,由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聯合全球和國內284家中心團隊開展的一項雙盲Ⅲ期臨床試驗經獨立數據監控委員會審查,有證據表明有療效,提前2年揭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文章轉載自: 何志勇教授團隊專家簡介:何志勇,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國家癌症中心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周清教授 | 分子檢測助力RET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
    導讀:非小細胞肺癌(NSCLC)過去依據病理分型僅分為腺癌、鱗癌等。
  • 基因突變檢測指導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肺癌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
  • 關小倩:EGFR-TKI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核心提示:肺癌可以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兩種類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全部肺癌的85%。僅有一小部分的NSCLC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治療得以治癒。約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有遠處轉移,如果不治療,其中位生存時間只有4~5個月,1年生存率不到10%。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關小倩表示,如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處在醫療界的一個難題。
  • 吳一龍教授團隊ADAURA研究提前2年揭盲,顯著改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患者預後
    吳一龍教授聯合全球和國內284家中心團隊開展的一項雙盲Ⅲ期臨床試驗經獨立數據監控委員會審查,有證據表明有療效,提前2年揭盲。結果顯示,對於EGFR突變陽性的ⅠB~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術後患者,奧希替尼作為輔助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無病生存期和中樞神經系統(CNS)無病生存期。
  • 小細胞肺癌(SCLC)的化療 非小細胞肺癌(NSCLC)化療
    首先,不論哪種肺癌,化療的方法通常分為靜脈注射與膠囊口服兩種形式,對於靜脈注射,通常每3-4周化療一次,而這就叫做一個周期,肺癌化療一般需要4-6個周期的化療。如果是膠囊形式的,一般情況下,每周治療一次,也可以每3周治療5天,每天治療一次。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兩類肺癌該如何化療。
  •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8): 780-783. doi: 10.7507/1007-4848.201811005摘要目的 探討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 肺癌化療總的來說跑不出這兩種! 小細胞肺癌(SCLC)的化療 非小細胞...
    首先,不論哪種肺癌,化療的方法通常分為靜脈注射與膠囊口服兩種形式,對於靜脈注射,通常每3-4周化療一次,而這就叫做一個周期,肺癌化療一般需要4-6個周期的化療。如果是膠囊形式的,一般情況下,每周治療一次,也可以每3周治療5天,每天治療一次。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兩類肺癌該如何化療。
  • 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王潔教授vs菠蘿直播實錄
    菠蘿: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需要做基因檢測。請問什麼樣的患者應該做基因檢測?哪些是必須做,哪些是推薦做,哪些不需要做?王教授: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癌又分為腺癌、鱗癌、腺鱗癌和大細胞癌,其中腺癌佔主導地位,其次是鱗癌,而小細胞癌不到15%。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否不做放化療?聽吳一龍教授怎麼說
    隨著日新月異的新藥和新技術的出現,肺癌領域在近二十年來迎來了變革性的進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的出現,給患者打開了希望之窗。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這兩者同樣改變了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的治療格局。
  • 德瓦魯單抗招募完全切除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Durvalumab(德瓦魯單抗)是一種與PD-L1結合的人源單克隆抗體,阻斷PD-L1、PD-1和CD80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知該藥物可抑制多種實體腫瘤患者的免疫反應,包括NSCLC(非小細胞肺癌)、SCLC(小細胞肺癌)、膀胱癌、頭頸癌、肝癌、膽道癌和宮頸癌。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Nat Comm |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調控的新機制
    ,進而提高PD-1抗體對非小細胞肺癌小鼠模型治療效果的重要功能。,趨化因子CCL7的mRNA表達水平和蛋白質表達水平相較於正常組織顯著升高,且CCL7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組織表達水平與NSCLC患者的總生存期呈正相關。
  • Nature盤點:非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機理和治療方法
    其中85%的患者根據組織學特徵被歸類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最常見的亞型為肺腺癌(lungadenocarcinoma,LUAD)和肺鱗狀細胞癌(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LUSC)。肺癌最常見的病因是吸菸,NSCLC與吸菸的關聯尤其緊密,因此在全球範圍內減少菸草產品的使用是防治肺癌的重要一環。
  • 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
    第三代EGFRTKI(CO-1686和AZD9291)對T790M的選擇性更高,臨床效果更佳且毒性更小。早期的研究表明,CO-1686和AZD9291對經一代EGFRTKI治療過,且T790M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ORR分別達到58%和64%。這些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在疾病進展階段及時的進行分子分析以選擇最佳治療方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