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王潔教授vs菠蘿直播實錄

2021-01-11 菠蘿因子

菠蘿說

大咖直播系列第二期,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教授,為大家詳細解答「肺癌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的關鍵問題。特別感謝參與文字整理的兩位志願者Teresa和Suya;完整視頻可在人民好醫生App上搜索回看。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疾病教育目的,不能代替醫院就診。意見僅供大家參考,具體治療方式請諮詢自己的主治醫生。

菠蘿: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需要做基因檢測。請問什麼樣的患者應該做基因檢測?哪些是必須做,哪些是推薦做,哪些不需要做?

王教授: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癌又分為腺癌、鱗癌、腺鱗癌和大細胞癌,其中腺癌佔主導地位,其次是鱗癌,而小細胞癌不到15%。

對肺腺癌研究的比較多,發病機制研究比較清楚,導致肺腺癌突變的驅動基因突變70-80%已經找到。在亞洲人群裡面,最常見的是EGRF突變,其次是ALK、ROS1、KRAS等。肺腺癌的國內外治療指南裡面都強調了要做基因檢測。

對肺鱗癌來說,如果是活檢小標本,不吸菸女性的肺鱗癌主張做基因檢測,如果是吸菸的男性鱗癌,則指南不推薦做基因檢測。

這是針對靶向藥物而言。基因檢測對免疫治療也有一定價值。除了做PD-L1檢測,還可以做基因檢測來判斷「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雖然現在還沒有很強的證據,但對多線治療(比如靶向治療或者化療)失敗以後,考慮免疫治療時可以檢測。這時基因檢測的目的不是為了找一個特定的靶點指導靶向治療,而是去計算腫瘤的突變負荷。突變負荷高的患者可以推薦做免疫治療。

菠蘿:小細胞肺癌要檢測嗎?

王教授: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研究,迄今為止是屢戰屢敗。做了很多藥物研究,但是少有成功。從靶向治療的層面來看,小細胞肺癌跟腺癌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基因背景更為複製但是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尤其是一線PD-L1抑制劑的幾個藥物和化療聯合,與常規的標準化療方案項比,中位生存期提高了2個月。雖仍不盡人意但三十年還是往前邁了一步。

有時候一些醫生會為這類患者做基因檢測,主要是想從研究或者探索的角度看看TMB是高是低,有可能會幫助我們在到底要不要做免疫治療、舉棋不定的時候,幫助做一些決策,但是目前沒有強的循證醫學數據支持。

菠蘿:要測多少基因才能測出突變負荷?

王教授:突變負荷,理論上需要做全外顯子組測序,再去計算突變負荷,但是在臨床實踐中實現有困難,因此目前常用多基因的檢測套餐(Panel)替代。國際上獲批的是Foundation One和MSK的兩個Panel,大概在300-400個基因,國內也有獲批。我們去年也有相關的探索性研究發表。建議大家選擇已獲批的Panel進行檢測。

菠蘿:對於早期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王教授:這個問題存在爭論,對有基因突變的早期患者的術後輔助治療研究,國際上曾經有一些研究,但均告失敗,可能與當時研究設計時沒有對入組患者進行前瞻性基因篩選有關。

國內有兩項輔助治療研究,一是廣州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針對1B到IIIa期患者的III期隨機對照研究,另一項是天津市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王長利教授針對3A期患者輔助靶向治療的II期研究,比較EGFR突變患者術後靶向治療和化療的療效。這兩項研究都是陽性結果。吳教授的研究中,通過亞組分析,發現與化療相比,真正明顯從靶向治療受益者是IIIa期的患者,無病生存時間延長了10個月左右,王教授的研究亦獲得相似結果。所以對於EGFR突變的IIIa期患者,可以考慮使用靶向藥物做術後輔助治療。

那I~II期患者還需要做基因檢測麼?對此尚有爭議。有專家認為輔助靶向治療是一種新的選擇,如果不做檢測,病人會有心理障礙,覺得失去選擇機會;如果做了檢測,臨床判斷不需要做輔助靶向治療,對患者亦無影響。所以今年更新的CSCO指南仍推薦術後病人做基因檢測。

菠蘿:I期和II期患者手術後如果真的檢測出基因突變,要不要做靶向治療?

王教授:I期患者不主張使用,除非病人有脈管癌栓、肺泡腔內擴散,病理類型差等高危因素可能需要做術後輔助治療。

對於II期患者,臨床研究中,化療和靶向治療的療效打了個平手。患者應用靶向治療或化療的無病生存時間沒有明顯差異,兩者均可選擇。

菠蘿:如果化療和靶向治療的效果類似,而患者不差錢,那肯定應該選副作用小的靶向藥物吧?

王教授:不一定。目前靶向治療需要2年時間,某些副反應比如皮疹、腹瀉可能會反覆出現,因此這一過程在某些患者並不輕鬆。而輔助化療4個周期,只需要三個月就完成治療像培美曲塞這樣的化療藥物副反應小,不掉頭髮,骨髓抑制也比較輕微。因此醫生選擇化療的也會比較多。

國際專家的觀點,對於II-IIIa期術後輔助治療到底要不要推薦靶向治療,那些應該推薦,還需要更多臨床研究數據來確認。在臨床實踐中,如果手術後是多個淋巴結陽性的,驅動基因陽性陽性患者,還是傾向於做靶向治療。

菠蘿註:本次直播結束後兩天,靶向藥泰瑞沙就在EGFR敏感突變陽性肺癌的輔助治療臨床實驗中取得積極療效,數據值得期待。

菠蘿:市面上肺癌基因檢測有很多不同種類,有的只測ALK和EGFR等幾個,有的測100多個基因,也有測300-400個基因,您在臨床治療時如何選擇?

王教授: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一開始只知道EGFR,後來發現KRAS有可能是個負性調控基因,又發現了ALK融合,到現在對腺癌癌已經搞明白了70-80%的驅動基因,並且這些驅動基因絕大多數是有藥物的。對晚期患者而言,活檢樣本非常有限,只做一個或幾個基因的檢測就會浪費時間和樣本,應該直接選擇做多個基因的套餐(Panel)。

從臨床選藥的層面,給病人做決策時,會優先考慮這些檢測所包含的基因應有相應的、成熟的藥物可用。因為還有20-30%的突變基因沒有搞明白。如果病人有可能做免疫治療,就需要選擇比較大一點的套餐,檢查更多基因,計算突變負荷,同時亦要檢測PD-L1表達。這時候會和患者商量決定。

菠蘿:選擇測多少基因的時候會考慮經濟因素嗎?

王教授:目前在選擇檢測的Panel以助方案制定時,幾個因素需要考慮:首先要考慮病人的狀態和經濟承受能力,其次所包含的基因應該有成熟的靶向藥物,最後對前期已用靶向藥物的患者,所檢測的基因Panel還希望包含所有可能的耐藥機制。未來,當檢測成本降下來,檢測更多基因也不會增加太多成本的時候,肯定是大的Panel更有幫助。

菠蘿:同意,站在純科研的角度上,肯定是測的多信息比較全,時間上也更節約,尤其萬一是罕見的基因突變,隨著藥物選擇的增加,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王教授:是的。至少現在有效的十幾個靶向藥物所針對的靶基因應該同時檢測。

菠蘿:病人復發後,有時會拿以前的檢測報告來諮詢,這時候一定再做一次活檢取樣,重新檢測嗎?

王教授:如果這個檢測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但是疾病並沒有進展,那還是可以指導治療的。

但如果疾病進展,就意味著耐藥,意味著出現了新的耐藥基因,這個時候再用疾病進展之前的基因檢測來指導就不準確了。需要再做一次檢測,無論是實體還是液體活檢,實時反映當時狀態,才能給醫生提供證據來做方案的修正。

這就是個性化治療中提到的全程化管理。10年前大家還不認可,認為做一次檢測就可以指導全程;隨著對腫瘤的逐漸深入認識,尤其是腫瘤的異質性,讓我們知道腫瘤可以不斷進化和演變。隨著治療不斷的篩選,敏感的癌細胞克隆被抑制掉,原來數量很少的耐藥腫瘤細胞克隆就會出現,臨床上就表現為耐藥,這個時候就要跟進實時檢測,有助於調整好的方案。

菠蘿:很多人特別怕穿刺,害怕會引起轉移或刺激腫瘤,以您豐富的臨床經驗來看,穿刺到底有多大的風險?

王教授:要不要做穿刺活檢是因人而異的。對於非常早期的病人,比如說磨玻璃結節,6-8毫米以上,影像提示可能是早期肺癌,就不需要做穿刺,直接手術;而對已有肺門或縱膈淋巴結增大,可能有轉移的患者,建議做活檢確診。

對於中晚期或晚期患者,已有肺內或遠處血行轉移,肯定要穿刺活檢明確診斷,然後根據病理類型來決定後面要不要做基因檢測,來決策治療方案。

肺癌目前幾種常見的穿刺方法 :中央型肺癌是通過氣管鏡獲取腫瘤組織;周圍型肺癌是在CT導引下取樣,胸膜下病變可在B超引導下取樣。對於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皮下軟組織的轉移、肝臟轉移也有可能取活檢;腦膜轉移通過腦脊液檢查,另外還有胸水檢查,這些檢測方法已經千錘百鍊,應該很成熟了。

當然,任何有創檢查均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有0.1%~0.2%的可能,老年人穿刺會出現氣胸、出血等情況,或沿著穿刺部位的種植,但這種風險發生的機率小,是可控的。尤其是晚期的患者,穿刺活檢對治療決策是很重要的,利大於弊。當然還有個風險就是非常小的小結節有可能活檢失敗,這就要靠手術了。

菠蘿:目前國內對於基因檢測的管理還不夠完善,大家應該怎麼選擇呢?

王教授:現在確實有些亂象叢生,國內有幾家公司值得信賴,在質控和檢測平臺標準化和優化上都做了很多工作,我們的臨床研究數據也是靠這些公司來提供的。建議大家選擇比較大的品牌,更為可靠。

菠蘿:您根據個人經驗及臨床的研究合作,可以推薦幾家嗎?

王教授:我的了解也有限,只能推薦幾家合作過的團隊。腦脊液檢查推薦北京泛生子,他們的團隊是做神經系統腫瘤起家的,包括腦膠質瘤等。除此之外,燃石、世和、吉因加、思路迪等一些大團隊的操作規範性和團隊學術背景也都比較嚴謹,與我們有科研合作。

菠蘿:液體活檢最近很熱,請您給大家講講,它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王教授:液體活檢就是對組織活檢以外的,通過對血液、尿液、痰液等微創或者無創的方法就能拿到的標本做的基因分析,再幫助我們決策治療。

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血液循環DNA(ctDNA)。腫瘤細胞破碎以後會釋放一些DNA到血液裡去,分離提取這些DNA(縮寫為ctDNA)可以做基因分析,有可能代表你整個腫瘤的特性。

檢測血液裡的ctDNA,目前是液體活檢中相對比較成熟的,很多指南裡都有寫入。它的優勢有三點:

第一是血液的可及性,容易地反覆獲取。

第二是對於多臟器多部位轉移的晚期肺癌患者,僅取一個部位的腫瘤組織(太小)往往難以完整反映整個腫瘤的全貌,腫瘤存在異質性;但是血液裡的ctDNA可以來自不同原發和不同轉移部位腫瘤,無論是哪個部位,腫瘤細胞壞死都會釋放到血液裡去。這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克服了活檢的局限性,更能夠反映腫瘤的全貌。

第三個就是它的實時性,可以實現動態監測,一旦疾病進展,重複組織活檢不易獲取,這個時候血液檢查非常重要了。

但是ctDNA液體檢測最大的局限,就是敏感性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目前最好的敏感性是在50%-70%左右。換句話說,至少30%的病人可能是假陰性(有突變,但沒有檢測出來)。但是它的檢測特異性比較高,在90%~95%以上,意味著它假陽性率很低。也就是說,一旦檢測出來是陽性,基本就可以確認;但是結果是陰性,並不意味真的是陰性。

在目前臨床中,如果有可能,還是儘量使用組織標本;如果取不到組織樣本,可以考慮血液檢測作為補充。液體活檢如果要完全替代組織活檢,還需要更多數據支撐。

第二種液體活檢是使用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是通過特定的方法把血液中的腫瘤細胞分選出來,再做進一步的分析。CTC目前因為分選技術的局限,在臨床應用上還沒有特別好的進展。以肺腺癌為例,做一次最多拿到三四個瘤細胞,因為腫瘤異質性的問題,也很難反映整個腫瘤組織的情況。所以和ctDNA相比,CTC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應用受到限制。

第三種液體活檢是檢測一種叫外泌體的方法,它可以用來做基因分析甚至PD-L1表達等,目前還在研究階段,臨床應用還需要更多研究。

菠蘿:很多肺癌患者非常擔心復發。現在有研究,每過幾個月用液態活檢檢測一次,是不是有可能比影像檢測更早的發現復發灶?

王教授:現在的患者,總體比起10年前對疾病的了解、認識和關注度上已經大大的進步。經常臨床上有病人問我,「我目前還沒有進展,但是我需不需要去做液體活檢」。這些想法可能就是源自菠蘿老師和很多專家們的科普。(笑)

現在國內外有這樣的研究,講的是未雨綢繆而不是亡羊補牢。

現在我們有這麼多的治療方法,EGFR靶向藥就有三代,很快會有四代。那液體活檢結合二代測序,未來還有單分子測序,是否可能提前預知耐藥的出現,不等它臨床進展、症狀加重,而是提前做幹預?這樣是不是能得到更長的生存時間?

從理論上是這樣,國際國內的專家也在開展一些不同的幹預時間節點的臨床研究。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很好的結果報告。所以我們都在期待。

如果有病人有需求,經濟條件可以承擔的情況下,可不可以提前去試試?我覺得是可以的,最好可以納入到研究裡去。但是現在尚未作為常規推薦,因為畢竟沒有數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菠蘿: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患者報告上明明看到有基因突變,為什麼醫生說沒有藥可以用?

王教授:關鍵是有的突變沒有好的對應藥物。比如說,TP53是個非常普遍存在的腫瘤抑制基因。其突變就會促進腫瘤的發生。但是針對這個基因,現在沒有一個成熟的相應藥物,醫生只能是束手無策。

還有一部分病人,確實是有基因改變,但是全世界都不知道這個改變意味著什麼,更無從談起藥物治療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下,醫生也只能是望洋興嘆。

所以我們看基因檢測報告,一定是看有藥物的靶基因,才能選擇相應靶向治療。否則的話我們還是要選擇傳統的治療,包括化療,或者化療和免疫治療結合,和抗血管藥物的聯合,這些都是可以選擇的治療策略。

菠蘿:為什麼有的病人明明基因突變陽性,測出了EGFR、ALK這樣的突變靶點,但是用靶向藥效果不好?一般來說有哪些可能性?

王教授:這是一個普遍而且很學術的問題。從臨床研究上來看,EGFR突變的患者依然有20%-30%的病人是效果不好的。這部分病人的無病進展生存時間大約是六個月,與化療不分伯仲,甚至比化療更低。現在認為這部分病人有驅動基因,但是效果不好,是因為腫瘤異質性的問題。

前面我們也談到了,腫瘤不是鐵板一塊。可能檢測到的是EGFR突變,但還有別的突變存在。多種基因的存在,單純用一個靶向藥做治療效果就不好。這提示我們要麼聯合一些抗血管的藥物,要麼聯合化療,要麼就把多個靶點的藥物集合,看哪個是主導的,頻率高的為主,再加上另外的藥物。一旦檢測出來EGFR突變陽性,但是療效不好時,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個基礎上再調整方案,而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菠蘿:說到腫瘤的異質性,基因檢測裡有一個數字是豐度,這是什麼意思?這個高低需要大家關注嗎?

王教授:如果是針對組織標本的話,豐度代表的是含量——即基因變異在整個組織裡面佔的比例。組織裡的豐度蠻有意義的。我們團隊和國際上其他的團隊都有研究,如果組織樣品中某個基因突變的豐度高,那就意味著它的異質性相對小一點,治療效果往往就會更好。

但這在血液ctDNA的檢測裡不適用。有時候豐度很低並不代表它真的很低。因為我們對ctDNA從釋放至血液、血液中的分布以及清除的整個過程不是很清楚。很多研究裡,組織裡的EGFR突變豐度高,比如20%~30%以上,但是血液裡只有1%,所以液體活檢裡豐度並不能反映真正腫瘤裡的豐度,臨床意義有限,不用特別介意。

菠蘿:最後咱們回答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患者/讀者問題。老人80多歲,因為咳血去發現肺部有陰影。醫生傾向是腫瘤但是不能排除是別的炎症或者肺結核,請問現在靠基因檢測或者液體活檢是否可以區分不同的陰影?

王教授:剛剛談到80歲患者,痰中有血,首先重要的是做痰液的細胞學檢查,最好是把帶血的痰液收集起來去做檢測。如果80歲老人,周圍型肺癌,肺基礎情況差,如伴有嚴重的肺氣腫、肺大泡,那肺穿刺活檢有風險,就可做外周血基因檢測。若基因突變陽性,對治療就會有幫助。當然還要做一個全面的分期檢查,看看其他部位,如肝、腦、骨等臟器是否有轉移。

菠蘿:有人複查時候發現腫瘤進展了。基因檢測以前是EGFR基因19號外顯子缺失,再次檢測沒有發現有新的突變。這時應該直接換三代,還是應該加上別的療法做聯合治療?王教授:我不知道他做的基因檢測套餐有多大,有沒有沒看到T790M或者cMET等耐藥基因的改變。如果檢測套餐足夠大,但沒有出現明確耐藥突變的話,可以考慮換二代靶向藥,因為二代藥物是更廣譜的一個抑制劑。在既往的研究裡面,如果沒有檢測到T790M耐藥突變的時候,對這種病人用二代的藥物, 其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的時間大概是三個月左右。所以至少還有中位三個月的時間去喘口氣,再去做其他的檢查。

至於要不要換三代藥物,取決於是哪個部位的進展。如果顱內進展了,因為三代藥物入腦相對好一點,即使沒有檢測到T790M耐藥突變,換三代藥物是可以的。如果出現肝臟或者骨多臟器轉移,瘤負荷大,同時身體狀態好,還可以聯合化療。因此臨床實踐中一定要個性化地診治。

菠蘿:體內發現多髮結節,取了其中一個,發現是1A期,基因檢測發現 EGFR突變。是不是默認其他的結節也是這種突變的?還是說它們都是獨立的?

王教授:不一定。現在發現多發的小結節越來越多。有報導過一位患者兩肺的結節,分期手術,分別取出幾個結節,每個結節基因檢測不盡相同。因為多髮結節可能是多中心起源的腫瘤,而不是轉移,基因表現完全可以不一樣。這可以幫助我們鑑別癌性結節是轉移還是多中心起源。

菠蘿:從某個角度你其實希望它們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一樣的話,說明轉移的概率會大。

王教授:對的。還要結合影像。

菠蘿:EGFR 18和20號外顯子突變有沒有什麼好的藥物或者值得期待的藥物?王教授:這兩個突變位點也有一些藥物,尤其某些18號外顯子突變,使用二代靶向藥,也就是泛EGFR抑制劑,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時間7-8個月左右。比較難治的就是EGFR 20插入突變,一二三代藥物效果都不太好。值得慶幸的是,有像波齊替尼(Poziotinib)或一些類似藥物的臨床研究正在國內外開展,可以參加。

還有一個在乳腺癌裡針對HER2的藥物叫吡咯替尼,可能對肺癌20號外顯子插入突變也是有效的。這兩年和未來的靶向治療研究重點也將聚焦於這些難治的、挑戰性大的靶點方面,包括我們自己中心也有一個針對20號插入突變效果比較好的藥物臨床試驗。

菠蘿:EGFR、ALK、ROS1這三個突變,很多人都挺熟悉的。除此之外,還有哪幾個基因突變是明確有靶向藥能治的?

王教授:cMET 突變,可以選擇克唑替尼或一些新的cMET抑制劑。

RET突變,有非選擇性的RET抑制劑,比如卡博替尼;選擇性的RET抑制劑就是 LOXO-292等,這些藥物目前國內外均有做研究。

肺癌裡的HER2突變,可以選擇二代藥物阿法替尼或者是吡咯替尼等,有時候西妥昔單抗單克隆抗體聯合化療亦可嘗試。。

還有就是黑色素瘤裡比較常見的BRAF突變,在肺癌亦有BRAF V600E的變異,對這個突變位點,可給予曲美替尼聯合維羅非尼治療。藥物。

KRAS 突變是全世界腫瘤人心中的痛。KRAS突變的發現比EGFR還要早,四十多年一直沒有有效藥物。但是最近有一些消息。比如AMG510或曲美替尼加上多西他賽,對於KRAS G12C突變也展示了一定療效。

70%-80%肺腺癌驅動基因譜已經很明白。並且相應的藥物也是越來越多,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鱗癌和小細胞肺癌我覺得調整研究思路走至正確道理後,也是指日可待;應在免疫治療上做更多更深入的探索,包括預測標誌、耐藥等。還有抗體偶聯藥物亦值得期待。

菠蘿:說起抗體偶聯藥物(ADC),最近有一些突破,包括HER2-ADC在一些非小細胞肺癌上的效果也是挺好的。

王教授:好消息會很多的。

菠蘿:現在就是好消息更新的太快,需要您來多給大家講一些,讓大家充滿期待。我經常說即使現在的藥沒有辦法把患者治癒,但是大家堅持堅持,保不齊明年後年什麼時候就有新的突破。

直播花絮

除了專業交流,菠蘿和王教授還聊了聊她的業餘生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非常感謝王教授的精彩分享,乾貨特別多。希望未來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突破,為肺癌患者的精準治療保駕護航。

感謝大家對本系列直播活動的關注,各位嘉賓的直播訪談文字稿陸續放送中:

遇上磨玻璃結節,你該怎麼辦?| 張蘭軍教授直播實錄

_________

上期文章

一千句「吸菸有害健康」,也比不過煙盒印上1張圖!

相關焦點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精準診療
    尤其是多年前,由於沒有太多藥物可治,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時間一般在八至十個月之間,「即便很多患者傾家蕩產去做治療,最後依然人財兩空」。 近些年,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方法出現,為癌症患者帶來福音。相對於傳統治療,靶向治療通過基因檢測分析癌症患者基因變異的形態,使用針對不同癌變的特定靶向藥物,極大地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療效。
  • 周清教授 | 分子檢測助力RET融合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
    目前大量驅動基因被發現,促使NSCLC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分子檢測指導臨床治療已成為當前公認的治療模式。RET融合是近幾年新發現的NSCLC驅動基因,約2%的NSCLC患者會發生RET基因融合突變1,而這部分患者大多數確診時已為晚期,經目前多激酶抑制劑治療後,預後仍然有限2-4。
  • 對· 話 | 精準檢測在肺癌診治中的應用進展
    本期話題:精準檢測在肺癌診治中的應用進展 特邀嘉賓:廈門市海滄醫院 陳毅德教授 特邀嘉賓:廈門市海滄醫院 馮水土教授 特邀嘉賓: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吳輝塔教授
  • 肺癌精準治療的新靶標——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
    然而,對於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識別與檢測始終是臨床精準選擇適合接受 MET 抑制劑治療患者的難點。本文將簡要介紹NSCLC 伴隨 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現狀。但是,長期以來,MET 14 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檢測率較低,CSCO 指南目前也暫無針對該突變的相關診療推薦,國內很多具有這類突變、但其他常見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患者會被按照野生型進行治療,這類患者接受基因野生型治療的效果非常有限。國內目前在研的針對 MET 基因的靶向藥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但急需精準、高效、便捷的檢測方法對潛在的受益者進行篩選。
  • 為什麼癌症要做基因檢測,怎麼做?上海瑞金醫院主任來告訴你
    項軼教授:助力肺癌患者精準治療決策生物標誌物的發展已帶來肺癌診療模式的變革,幫助醫生為肺癌患者制定精準治療方案。從確認肺癌的驅動基因到找到精準的靶點,再到使用有效的靶向藥物,患者的生存獲益越來越高,肺癌人群根據基因和靶點的分類也越來越細,每一個小亞組對應可選藥物,這也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
  • 肺癌檢測基因突變,該如何用藥?
    菠蘿,我母親不吸菸,但是最近被診斷為肺癌晚期,測序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易瑞沙是最好的藥物麼?在已經開發出的新型靶向治療藥物中,受益最大的癌症類型恐怕要算肺癌,白血病和惡性黑色素瘤了。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了「半個體化」治療的階段,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藥物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化療藥物成為一線藥物(病人使用的第一種藥物,現在一般是化療)。肺癌病人根據癌細胞形態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約85%肺癌病人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 肺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導致多種基因和信號通路的改變,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肺癌的發生和發展。分子病理分型 肺癌的臨床診療從傳統的病理學分型到精準醫學時代的分子病理分型;肺腺癌和肺鱗癌基因突變譜有顯著差異,中西方人群肺癌基因突變譜也存在顯著差異。
  • 李紅梅:肺癌治療 怎能不做基因檢測?
    精準治療時代,分子標記物(Biomarker)無論對診斷還是治療都有決定性作用。在CSCO廈門2019學術年會期間,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內科病區李紅梅主任接受MED24採訪時,談了非小細胞肺癌基因檢測的方法,常見靶點和意義。/肺癌有哪些常見分子靶點?
  • 探訪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病理暨基因檢測中心:基因檢測如何破解疾病的...
    疾病的早期「預防書」  貴州醫科大學分子病理暨基因檢測中心,就坐落在貴州醫科大學北京路校區的一棟行政樓裡。整整一層樓,全都是檢測中心的實驗室,下設專業臨床檢驗實驗室20個,基因測序儀、質譜儀、分子影像等多種精準醫學核心設備分列其間。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元年,隨後的十數年裡多款肺癌靶向藥物相繼上市給患者提供了多種選擇,2018年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其中,影像學診斷主要包括CT(計算機斷層掃描)、MRI(核磁共振成像)等輔助檢查;病理學診斷主要用於獲取肺組織或細胞,鑑別肺癌類型(例如:鱗癌、腺癌等);分子學分型主要基於腫瘤細胞不同的基因學特點,還有幾百種腫瘤基因組的檢測,一次性可以了解更多的腫瘤的基因特徵。
  • 尹彤教授解讀他汀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
    隨著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遺傳因素對他汀不良反應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進入到臨床醫生的視線。 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的尹彤教授近日在丁香播咖上分享了降脂藥物-他汀藥物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
  • 陳海泉教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檢測和治療
    肺癌術後行基因檢測的意義陳海泉教授:對於很早期的肺癌患者,如浸潤前病變、Ⅰ期病變等術後無需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術後基因檢測對於後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明確。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
  • 麻省總醫院專家談肺癌精準治療的精準時間
    麻省總醫院專家談肺癌精準治療的精準時間 2020-08-04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癌症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怎麼做?上海瑞金醫院主任告訴你
    生物標誌物的發展已帶來肺癌診療模式的變革,幫助醫生為肺癌患者制定精準治療方案。從確認肺癌的驅動基因到找到精準的靶點,再到使用有效的靶向藥物,患者的生存獲益越來越高,肺癌人群根據基因和靶點的分類也越來越細,每一個小亞組對應可選藥物,這也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
  • 肺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目前已有8種免疫藥物
    表達陽性且無特定基因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以及一線治療轉移性鱗狀NSCLC。獲批的肺癌適應症為「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培美曲塞和卡鉑用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的、不可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一線治療」。
  • 肺癌治療,選對治療方式很重要!
    3 分子分型 近年來研究發現,某些基因的突變可以驅動肺癌的發生發展,這些基因被稱為肺癌的驅動基因。根據不同驅動基因,肺癌也進一步分為很多亞型。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原創 小小 醫學界癌友會靶向基因檢測——從晚期肺癌看精準醫療的實踐!在3月底,國家藥監局批准阿美替尼上市,用於既往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時或治療後出現疾病進展,並且經檢測確認存在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1]。獲批適應證中明確納入了「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基因檢測結果。
  • 肺癌精準治療新突破!揭示高海拔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
    ,首次揭示高海拔西藏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對指導高海拔地區人群的肺癌精準治療具有重大意義。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報告顯示,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列首位,而在高海拔西藏地區,這兩項數據分別排在該地區各癌種的第六位和第四位[1]。據此推斷,高海拔地區肺癌人群可能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肺癌人群的基因特徵,且這種特徵可能與低氧有關。
  • NGS助力乳腺癌進入後精準治療時代
    它如何指導各亞型乳腺癌精準治療?未來在乳腺癌領域又有怎樣的發展前景?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徐琰教授一起走進NGS指導下的乳腺癌後精準治療時代。 引言 21世紀初,基因組學與遺傳學的發展將乳腺癌認知帶入分子水平。
  • 又一款國產原研免疫藥上市,肺癌免疫治療或很快進入白菜價時代
    相比較其他的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對Fc段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巨噬細胞上FcγR的結合,從而消除了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ADCP)效應,避免了因活化T細胞耗竭而影響抗腫瘤療效。此外,替雷利珠單抗的Fab段具有獨特結合位點,與PD-1的親和力顯著優於帕博利珠單抗和納武利尤單抗,可徹底持久地阻斷PD-1和PD-L1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