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龍教授團隊ADAURA研究提前2年揭盲,顯著改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患者預後

2020-11-04 醫師報

《醫師報》融媒體編輯 弈暄暄


近日,由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聯合全球和國內284家中心團隊開展的一項雙盲Ⅲ期臨床試驗經獨立數據監控委員會審查,有證據表明有療效,提前2年揭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結果顯示,對於EGFR突變陽性的ⅠB~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術後患者,奧希替尼作為輔助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無病生存期和中樞神經系統(CNS)無病生存期。(NEJM. 2020; 383:1711)


據統計,有30%的NSCLC患者是可切除的。以往,對於完全切除的Ⅱ~ⅢA期NSCLC患者,通常是推薦術後採用以順鉑為基礎的輔助化療,ⅠB期患者則根據術後評估輔助治療的獲益和風險來決定治療方案。可是,這種治療策略的預後並不理想,早中期可切除的NSCLC患者亟需一種新的輔助治療策略帶來更多的臨床獲益。


EGFR突變是NSCLC中常見的致癌驅動突變。EGFR-TKI被推薦用於EGFR突變陽性的晚期NSCLC一線治療,療效有潛在優勢。


奧希替尼作為第三代口服EGFR-TKI,可以選擇性地有效抑制EGFR-TKI致敏和EGFR p.Thr790Met耐藥性突變,並且對NSCLC中樞系統轉移有療效。

新EGFR-TKI顯著改善早中期NSCLC術後患者預後


對於Ⅱ~ⅢA期NSCLC術後患者,共有156例患者復發或死亡,其中奧希替尼組26例(11%),安慰劑組130例(55%)。奧希替尼組患者中位無病生存時間為22.1個月,安慰劑組為14.9個月。奧希替尼組患者2年無病生存率為90%,安慰劑組為44%。復發或死亡HR為0.17(99.06% CI 0.11~0.26,P<0.001),相當於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Ⅱ~ⅢA期NSCLC患者術後疾病復發、死亡風險降低了83%。


對於研究納入的所有ⅠB~ⅢA期NSCLC術後患者,共有196例患者發生復發或死亡,其中奧希替尼組37例(11%),安慰劑組159例(46%)。奧希替尼組患者1年無病生存率為89%,安慰劑組為52%。復發或死亡HR為0.20(99.12% CI 0.14~0.30,P<0.001,圖1),相當於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ⅠB~ⅢA期NSCLC患者術後疾病復發、死亡風險降低了80%。ⅠB~ⅢA期奧希替尼組患者尚未獲得中位無病生存期數據,安慰劑組患者中位無病生存期為27.5個月。但是可以觀察到兩組患者的生存曲線早期即出現明顯的分離。


結果表明,奧希替尼在所有亞組都顯示出了改善患者預後的明顯優勢包括ⅠB期、Ⅱ期、ⅢA期疾病分期和接受及未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表1)。


對於所有納入患者,局部復發發生率為奧希替尼組23例(7%),安慰劑組61例(18%)。局部及遠處復發發生率為奧希替尼組14例(4%),安慰劑組96例(28%)。


對於所有納入患者,共45例患者發生CNS相關疾病復發或死亡,其中奧希替尼組6例(2%),安慰劑組39例(11%)。奧希替尼組有4例(1%)發生CNS相關疾病復發,安慰劑組有33例(10%)。奧希替尼組患者2年CNS無病生存率為98%,安慰劑組為85%。CNS相關疾病復發或死亡HR為0.18(95% CI, 0.10~0.33),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患者CNS相關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降低82%。

圖1 ⅠB~ⅢA期患者無進展生存期


表1 不同亞組患者2年無病生存率

分享研究背後的故事

吳一龍教授


2014年,歐洲腫瘤學會會議(ESMO)於西班牙馬德裡召開。一天清晨,天還沒亮,吳一龍教授冒著小雨從賓館趕到了會場,參加專家諮詢會。與來自歐美和亞洲的十幾位專家一起探討NSCLC術後患者靶向治療的未來。


來自斯隆凱薩琳癌症研究中心(MSK)的Kris提出了以奧希替尼作為輔助靶向治療的臨床研究設想。吳一龍教授則指出:首先,如果入組ⅠB期患者,比例需控制在30%,樣本量也必須分開計算;其次,能否使用ctDNA來篩選患者;第三,是否需要按T790M分層。最終,吳一龍教授的第一點提議被採納,保留第二點提議作為探索。


思路確定了,籌備工作也就有序地開展起來。9個月後,2015年6月,奧希替尼輔助靶向治療臨床研究的3位PI於2015年6月確定,分別由美國耶魯大學的Roy、日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癌症診療中心大學院的Masahiro和我國吳一龍教授擔任。自此,3位PI通力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自此研究中,我國團隊貢獻了約1/4患者。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更是全所動員。歷經五年,終於破繭成蝶,造就了登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輝煌。

同期述評


法國Planchard教授在述評中表示,ADAURA研究結果為NSCLC輔助治療帶來了改變,尤其是奧希替尼對CNS相關疾病復發率的改善非常值得關注,其效果明顯優於第一代EGFR-TKI。


儘管研究中沒有體現接受奧希替尼的患者是否應該同時接受輔助化療,但也有體外試驗和臨床數據表明EGFR-TKI可能與化療有協同作用,以延緩耐藥的發生。


Planchard教授還提出,該研究還需要進一步進行生活質量評估和更長期的隨訪。因為,與治療發生轉移的患者相比,奧希替尼作為輔助治療是否能對更多患者有療效,而不僅僅是「簡單地」阻止了疾病進展,這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另外,奧希替尼是否對於不同分期的患者都有相似的療效也很值得研究。

相關焦點

  • 吳一龍教授團隊ADAURA研究提前2年揭盲,顯著改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
    《醫師報》融媒體編輯 弈暄暄近日,由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聯合全球和國內284家中心團隊開展的一項雙盲Ⅲ期臨床試驗經獨立數據監控委員會審查,有證據表明有療效,提前2年揭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對早期階段非小細胞肺癌(NSCLC)而言,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約1/3患者在診斷時可行手術治療。對可手術切除的Ⅱ~ⅢA期和部分ⅠB期NSCLC患者,推薦在手術後接受以順鉑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據吳一龍教授介紹,ADAURA研究的臨床數據原本是擬定在2022年公布,但由於IDMC(獨立數據監測委員會) 安全性評估中觀察到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在EGFR突變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中取得壓倒性療效,出於倫理考慮,因此提前公布,為的是讓全世界儘早了解到這個臨床數據,為肺癌患者帶來多一份生存希望,這也意味著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有可能將成為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後輔助治療新選擇
  • 非小細胞肺癌術後復發率有望下降83%
    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領銜的最新研究結果亮相醫學頂尖雜誌 新快報訊 記者黎秋玲 通訊員郝黎 張藍溪 靳婷報導 入組的非小細胞肺癌術後復發率下降
  • 肺癌患者耐藥怎麼辦?吳一龍團隊歷時8年找到辦法
    吳一龍團隊去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有50%的耐藥患者是因為EGFR基因發生了第二個突變T790M。針對這一新的突變,第三代肺癌靶向藥物奧希替尼可以精準抑制,讓這些病人延長無復發、無腦轉移的生存期達10個月。但剩下的50%患者耐藥原因是什麼呢?還沒有人真正弄明白。這一次,吳一龍團隊用這項歷時8年的研究,找到了答案。
  • 吳一龍:免疫治療可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治療效果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接受採訪 唐貴江 攝中新網廣州10月24日電 (記者 唐貴江)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24日在廣州表示,根據其團隊的臨床治療結果,使用免疫藥物可有效改善相關非小細胞肺癌
  • 陳海泉教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檢測和治療
    肺癌術後行基因檢測的意義陳海泉教授:對於很早期的肺癌患者,如浸潤前病變、Ⅰ期病變等術後無需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術後基因檢測對於後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明確。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否不做放化療?聽吳一龍教授怎麼說
    隨著日新月異的新藥和新技術的出現,肺癌領域在近二十年來迎來了變革性的進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的出現,給患者打開了希望之窗。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這兩者同樣改變了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的治療格局。
  • ADAURA 研究降低肺癌術後復發風險 83%,登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據悉,ADAURA 研究是一項全球性的 III 期雙盲隨機研究,評估在完全切除的 IB-IIIA EGFR 突變陽性肺癌患者中,奧希替尼與安慰劑對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奧希替尼在 EGFR 突變陽性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有臨床顯著意義的療效,有望造福於肺癌患者。
  • 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
    易瑞沙泛亞洲研究(IPASS)結果表明,對於經選擇的NSCLC患者,吉非替尼效果優於紫杉醇+卡鉑的化療。但對於EGFR野生型患者,TKI治療效果並不理想,1.5個月的PFS完敗於化療組的6.5個月。吳一龍教授曾經說過野生型患者應對EGFR抑制劑說一聲NO!在其他隨機研究中,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阿法替尼均能改善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的ORR和PFS。
  • 合併症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影響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國每年肺癌新診斷病例約有78.1萬。大約85%的肺癌經組織學診斷。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治療中,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比化療有更好的靶向性、並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有明顯且持續影響。
  • 吳一龍:腫瘤免疫治療時代,晚期肺癌患者活10年不稀奇
    2018年是肺癌治療激動人心的一年,多個重磅研究結果顯示分子靶向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可以顯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讓肺癌治療「變了天」,有望讓不治之症轉變為和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圖文無關,僅為配圖靶向藥物並不是越新一代越合適 需結合基因檢測來定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所有肺癌的85%,隨著分子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的出現,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 抗癌治療:顯著延長肺癌患者生存期,研究顯示CAPRI細胞療法有效
    36氪獲悉,近期發表於CYTOTHERAPY期刊上的一篇學術研究顯示,CAPRI細胞療法聯合化療,可顯著延長肺癌患者生存期。該研究的作者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其團隊對CAPRI細胞療法進行了為期5年的臨床跟蹤。
  • 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廣州醫生團隊8年研究成果
    該文出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團隊,他們用了8年的時間,證實了靶向-手術-靶向的新治療模式,能有效降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達61%的復發風險。局部晚期肺癌之痛:95%化療無法達到 縮小癌變病灶目的得了肺癌,患者的第一疑問就是「能手術嗎?」
  • 國內首個小細胞肺癌臨床指南發布,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也值得了解!
    編輯  作為指導中國癌症臨床診療的權威指南,《CSCO小細胞肺診療指南》不但與時俱進地收錄了最新的免疫治療進展,還更新了許多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感興趣的內容,例如轉化性小細胞肺癌(也就是由非小細胞肺癌轉化為小細胞肺癌
  • 文章解讀 | 細胞外基質在非小細胞肺癌預後預測中的相關指標
    在個性化醫療時代,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輔助化療(ACT)的預後和預測效果仍然比較差。尤其是近期的致癌基因導向療法成功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比如Oncotype DX測試可以預測乳腺癌的復發率並為患者提供合適的化療方案。但是在這方面,幾乎沒有肺癌相關的醫學進展。目前,I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保持在50%-60%,II期生存率在30%-40%,III期的在15%-20%,NSCLC仍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 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迎來免疫治療新時代!首個PD-L1單抗在...
    2020年2月29日,在III期肺癌雲海網絡峰會上,正式宣布上市,迎來肺癌免疫治療新時代。PD-L1免疫治療,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或超50%據2019年中國癌症中心發布的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肺癌患者中約85%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有1/3在初次確診時為Ⅲ期非小細胞肺癌(又稱局部晚期)。
  •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現新型PGAM1抑制劑HKB99強效抑制非小細胞肺癌
    PGAM1通過調節3-PG與2-PG的轉化平衡來影響其他代謝通路,參與細胞內生物大分子合成和維持氧化還原穩態,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及轉移。PGAM1在肺癌、尿路上皮膀胱癌和肝細胞癌中顯著上調,此外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中PGAM1表達增加預示著預後不良。
  • 肺癌超重磅!靶向藥首次治癒早期肺癌:獲美國FDA優先審查
    結果首次證實:一種EGFR抑制劑可以改變早期EGFR突變肺癌的進程,並為患者提供治癒希望。阿斯利康腫瘤事業部執行副總裁Dave Fredrickson表示:「早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在手術和輔助化療後仍有相當大的復發風險,新的靶向治療方案對於改善這些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
  • 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獲批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重磅!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獲批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千呼萬喚的免疫藥物來了!
  • ...療法Keytruda(可瑞達)獲批,一線治療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2019年04月02日訊 /生物谷BIOON/ --腫瘤免疫治療巨頭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抗PD-1療法Keytruda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有條件批准,聯合培美曲賽(pemetrexed)和含鉑化療,用於無EGFR或ALK基因組腫瘤畸變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