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治療有望獲得新進展!腫瘤醫院肺癌團隊獲多項突破

2020-12-06 騰訊網

磨玻璃結節的臨床特徵是什麼?影響磨玻璃結節治療的主要因素是什麼?預後如何?過往只能採用化放療的肺腺癌患者是否還能獲得靶向治療的機會?一直以來,這些問題困擾著腫瘤學界。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陳海泉教授領銜的一系列關於非小細胞肺癌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病理學浸潤狀態是影響磨玻璃結節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子、亞實性肺腺癌(影像學表現為部分磨玻璃的肺腺癌)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預後特點;並發現了肺腺癌新型融合基因,為過往無法進行靶向治療的一部分肺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這些研究成果先後在在國際肺癌研究的權威期刊發表。

磨玻璃結節分類而治 病理學浸潤狀態決定預後

隨著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磨玻璃結節在臨床工作中被發現,但是關於肺部磨玻璃結節的規範診治目前仍無定論。2018年,陳海泉教授團隊的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對於磨玻璃結節的預後,病理學的浸潤狀態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影響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子為病理學的浸潤狀態。浸潤前狀態(原位腺癌/微浸潤性腺癌)和浸潤後狀態(浸潤性腺癌)對肺癌患者的生存影響不同。

相比之下,術前的影像學特點及臨床特徵並不能很好地預測患者預後。這是一項針對736例在2008-2014年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手術切除的磨玻璃結節型肺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徵及預後的回顧性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磨玻璃結節型肺腺癌患者預後良好,5年無疾病生存率達95.76%, 5年總體生存率達98.99%,明顯高於整個肺腺癌人群的生存率。

該研究於2018年8月發表於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ry, STS)的官方雜誌胸外科年鑑(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該雜誌同期配發社論:美國南卡羅琳娜醫學院外科學教授Chadrick E.Denlinger評論: 「該研究中患者絕佳的生存曲線歸功於作者根據腫瘤術前的影像學特點選擇了非常合適的手術方式」。

該研究結果引起陳海泉教授團隊的進一步思考,雖然有些磨玻璃結節已經是浸潤性腺癌(即已進展到浸潤後狀態),但這部分患者經過合理有效的手術治療後,同樣能夠獲得理想的遠期生存。因此,陳海泉教授團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影像學上表現為部分磨玻璃的亞實性肺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及預後,同時和實性的肺腺癌患者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驗證了最初的設想,即亞實性肺腺癌具有獨特的臨床病理學特徵及預後特點,是不同於實性肺腺癌的一類特殊的臨床亞型。這一研究結果是對亞實性肺腺癌的重新認識,有助於對亞實性肺腺癌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診治。該研究結果今年1月在線發表於國際肺癌研究聯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y of Lung Cancer)的官方雜誌《胸部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並作為4月主編重點推薦文章之一。該雜誌是全世界肺癌研究領域最權威的雜誌之一,最新的肺癌臨床及病理分期均通過該雜誌向全球發布,目前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已達12.46。

基於上述兩個針對磨玻璃結節型肺腺癌的臨床研究,陳海泉教授團隊進一步擴大研究對象,納入了2010名病理分期為I期的浸潤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繼續深入研究。研究發現,在該患者群體中,所有I期患者的5年總生存率為88.2%,5年無復發生存率為80.3%。

根據這部分患者CT影像學的表現,分為純磨玻璃結節組、亞實性結節組(影像學表現為部分磨玻璃)和實性結節組。通過比較這3組患者的預後,研究人員發現純磨玻璃組的患者雖然為浸潤性腺癌,但是預後極好,術後5年無復發生存率達100%。這一研究除了再次驗證亞實性結節和實性結節的臨床病理特徵不同外,還發現兩者的預後因子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數據呈現出不少出乎意料的結果,如在亞實性結節組,胸膜浸潤與否並不影響患者的預後。」陳海泉說,「在實性結節組,腺癌的病理亞型也不影響患者的預後。」

陳海泉表示,相關研究成果是對不同影像學表現的肺部結節的重新認識,有助於為磨玻璃結節型肺癌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診治策略。

建立多原發肺癌診斷流程 為「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爭取更多手術機會

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另一突出臨床表現是「多發」,不少患者在初次檢查就已發現不止一個磨玻璃結節。對於這部分多髮結節患者該如何診治?這也是目前肺癌研究領域聚焦的熱點之一。

早在2014年,陳海泉教授團隊已對131例多發肺癌手術後的病人進行了臨床資料、腫瘤組織學和基因突變、以及生存時間和狀態的分析和總結,發現當現有的臨床指南不能作出明確判斷時,通過檢測腫瘤基因突變的遺傳學分期依然可以作出正確判斷,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策略;另外,還提出了對此類疾病的基於組織亞型和基因改變的鑑別診斷方案,並用術後無病生存期作為反向驗證,最終建立起一套基於術後病理分類和分子分型的多原發肺癌的診斷流程。

受到前項研究的啟發,陳海泉教授團隊進一步增加病人樣本量,總結2008年至2016年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診治共695例多髮結節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與長期預後資料,進行深入挖掘。該項研究發現,多發肺癌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磨玻璃結節型肺癌」,包括多發磨玻璃結節型肺癌(Multi-GGO,佔比69.9%)和磨玻璃結節伴一個實性結節型肺癌(Multi-solid)。

數據顯示,這類多發肺癌患者接受肺癌切除手術後,五年無病生存率與單發的肺癌術後相當,強烈提示「磨玻璃相關性肺癌」為表現的肺部多發惡性腫瘤患者應當作為多原發肺癌對待,已區別於肺內轉移瘤,從而避免因醫師對多原發肺癌認識不足導致這部分病人失去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

綜合以上數據,陳海泉教授團隊總結建立起一套實用的診斷流程,作為初步的多原發肺癌診斷標準。當研究人員將這套診斷標準在更大的病人樣本中驗證時,發現其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性分別為:97.0%, 100%和97.3%,繼而充分證實診斷策略的有效性。另外,對於根據此診斷為多原發肺癌的病人,經過手術治療後,五年無復發生存期達到72.3%,五年總生存期達到93.2%,這一結果也顯示當病灶處於尚可完整切除的局限期時,多原發肺癌的治療仍應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方式。

發現國人肺腺癌新型融合基因NRG1 肺腺癌靶向治療有望獲新進展

作為最常見的肺癌亞型,非小細胞肺癌在肺癌中佔比達80%以上。由於整體的生存率不佳,非小細胞肺癌也成為腫瘤學界努力攻克的「高地」。

而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肺腺癌患者佔比超過40%。針對晚期的肺腺癌患者,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為靶點的靶向治療,已經成為標準一線治療方案。

「驅動基因突變」是非小細胞肺癌有效靶向治療的關鍵。陳海泉教授團隊對1681例手術切除肺腺癌樣本進行9種驅動基因突變和融合檢測,發現僅有84.8%的肺腺癌患者具有明確的驅動突變或融合,仍然存在15.2%的肺腺癌患者因驅動突變/融合為陰性,而喪失了靶向治療的機會,往往只能採取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手段。

能否為驅動突變/融合為陰性尋找更多可能?陳海泉教授團隊在梳理過往研究中發現,NRG1融合基因存在於0.2%的西方肺腺癌患者,且阿法替尼等靶向藥物對帶有NRG1融合基因的患者表現出了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陳海泉教授團隊嘗試通過採用RNA-based NGS方法對177例已知驅動突變/融合陰性的肺腺癌樣本進行通量篩選。

在經過一系列的篩選比對後,陳海泉教授團隊發現中國肺腺癌人群中有0.48%(8/1681)的患者尚存在可用於靶向治療的少見融合,包括:NRG1融合(6/1681),EGFR融合(1/1681)和MET融合(1/1681),其中ITGB1-NRG1,EGFR-SHC1和CD47-MET這3中融合基因為國際上首次報導。

陳海泉教授強調,這項研究結果不僅表明國人肺腺癌患者存在NRG1融合基因的比例高於西方患者,還發現了更多其他類型的融合基因,這無疑為中國肺腺癌患者帶來了更多新的希望。

此外,陳海泉教授還表示,本研究的相關數據已加入由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全球NRG1基因融合患者登記項目,為全球NRG1融合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據悉,該項目將通過大樣本的人群對NRG1基因融合肺癌患者進行臨床、病理、治療、預後分析,指導該分子亞型的治療及臨床試驗的開展。

來源:文匯

為「哎喲不怕」設一顆小星星吧~

可以更快找到不怕姐哦~

相關焦點

  • 附屬腫瘤醫院陳海泉團隊合作研究報導浸潤前肺腺癌的基因組學和...
    儘管一些重點研究已經確定了AIS和MIA中肺癌驅動程序的突變,但對於驅動這些病變向侵襲性LUAD發展的分子事件仍然缺乏深入的了解。原位腺癌和微浸潤腺癌是肺腺癌的浸潤前病變,而人們對這些病變的基因組和免疫學特徵了解得很少。
  • 直播預告: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突破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起源於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作為發病率與死亡率都排在全球首位的癌種,肺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小細胞肺癌作為其中最兇險的肺癌類型,卻並不為大眾所熟知。2020年11月27號(周五) 15:00-16:00,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於金明將做客人民日報社旗下新媒體「人民好醫生」客戶端,為大眾講解有關小細胞肺癌的科普知識以及臨床治療新進展。
  • 中國科研團隊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教授團隊「CAR-T細胞負載溶瘤病毒治療實體腫瘤項目」,在腫瘤治療上取得重大突破,將有望提升10倍以上的療效。此法在治療血液腫瘤中已獲成功,但在治療佔惡性腫瘤90%以上的實體腫瘤上卻作用受限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王潔:有力推動肺癌精準診療
    她長期從事胸部腫瘤臨床和轉化研究,在肺癌內科治療和多學科綜合治療領域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 在肺癌分子分型個體化診療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取得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在液體活檢分子分型指導肺癌個體化治療方面做出開創性工作,建立了基於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術及肺癌靶向治療-化療-免疫治療診療體系,使得靶向治療受益患者擴增30%;系統闡釋了靶向治療耐藥機制,提出克服耐藥新策略,
  • 重磅 | 復旦大學揭示肺癌的治療新靶標
    責編 | 十一月 RNA剪接異常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認為是腫瘤的一個新標誌性分子特徵及治療靶點。RNA結合基序蛋白10(RBM10)編碼一個參與剪接調控的RNA結合蛋白,在多種腫瘤中高頻率突變,其中在肺腺癌病人中的突變率高達5-20%。然而,RBM10及其調控的剪接事件在肺腺癌中功能、機制及臨床意義尚不明確。
  • 肺腺癌怎麼治療,怎麼治療肺腺癌,治療肺腺癌方法
    肺腺癌怎麼治療,怎麼治療肺腺癌,治療肺腺癌方法 時間:2020-12-02 15:34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 那麼肺腺癌怎麼治療呢,怎麼治療肺腺癌呢,治療肺腺癌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肺腺癌是常見的肺癌類型,佔總數的30%至35%。
  • 【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
    吉非替尼,治療肺癌的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針對肺癌的藥物治療一直是生物醫藥領域的熱點和難點之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異常高表達,會導致人體內EGFR相關信號通路的持續激活,從而導致包括肺癌在內的多種腫瘤的發生發展。吉非替尼通過對E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從而進一步阻斷EGFR信號通路的激活。
  • 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林根主任科普:肺癌免疫治療最新全解讀!
    全國肺癌專家科普系列講堂第8期III期未晚,治癒前行嘉賓:林根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搜索微信文章「林根主任直播」,微信公眾號「找藥寶典」,進入直播間本次我們誠摯邀請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林根主任做客直播間,在12月9日(周四)下午14:00為大家講解肺癌的免疫治療。
  • 醫學新進展:根據病理學浸潤狀態...
    醫學新進展:根據病理學浸潤狀態分類而治  體檢查出肺部磨玻璃結節該怎麼辦?不同種類磨玻璃結節預後效果又如何?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綜合診治團隊首席專家陳海泉教授領銜團隊深入研究,揭示了「病理學浸潤狀態」是影響磨玻璃結節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後因子,不同類型磨玻璃結節應該分類而治,亞實性肺腺癌(影像學表現為部分磨玻璃的肺腺癌)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預後特點。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肺癌研究權威期刊。  隨著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市民體檢查出磨玻璃結節。
  • 吳一龍團隊——與肺癌賽跑 將它變成慢性病
    冰冷的數字印證了人們對肺癌的恐懼:我國2015年肺癌發病人數為73萬,死亡人數為63萬,全球每天有4000人因肺癌死亡,平均每分鐘3人死於肺癌,其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然而對於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吳一龍教授團隊來說,肺癌是他們生命賽道上的對手,對手越強,團隊超越它的動力就越足。就在上月,肺研所榮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受到了國家和部委領導的表彰。
  • 李進教授丨消化系統腫瘤迎來免疫治療新突破,期待免疫治療藥物納入...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相繼獲得成功,掀起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浪潮。在消化系統腫瘤領域,免疫治療亦於近兩年斬獲重磅新突破,為廣大消化系統腫瘤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在療效令人欣喜的同時,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可及性問題亦是臨床關注的焦點。能否做到質優且價廉,甚至能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對於免疫治療能否惠及更廣泛人群意義重大。
  • 「射頻深部熱療+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晚期肺癌新研究屢獲國際腫瘤...
    祈福醫院區俊文主任受邀出席了本次大會,其研究論文《大劑量維生素C聯合射頻深部熱療在非小細胞肺癌III-IV期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獲選在會場進行壁報交流,受到了參會人士的廣泛關注。研究發現,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病理為鱗狀細胞癌的患者對上述兩種治療更敏感。據了解,該研究論文此前還在今年的歐洲肺癌大會上作壁報交流,並被2017年美國腫瘤學年會收錄。目前,研究論文已於9月刊發於《歐洲藥物科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影響因子:3.77分)。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肺癌並不是一個病,而是一組病,不同類型的肺癌治療南轅北轍,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放化療、靶向、免疫等療法。這些年都有了很大進展,但患者不應當跟風盲試藥物。目前,針對肺癌的診斷主要分為影像學診斷、病理學診斷、分子學分型三種診斷方式。
  • 華東師大劉明耀教授團隊最新研究 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的代謝特徵
    KRAS基因發生突變是肺腺癌患者不良預後的主要因素,也是導致腫瘤復發的關鍵因子。  在精準治療的時代,KRAS仍然是一個「難以琢磨」的靶點,雖然靶向KRAS(G12C)突變體的小分子藥物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針對KRAS其他突變體的藥物研發仍舉步維艱。探究KRAS突變腫瘤的生物學特性並以分子機制為基礎開發靶向治療方案是該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 從1970至2021,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如何升級換代?
    作者:肺癌康復圈2020年中國肺癌新發病例數82萬[1],是中國癌症發病數最高的頭號殺手。面對這樣的對手,患者是否就只能束手就擒呢?在50年前,或許大部分人都會這麼想。那是一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幾乎都活不過半年的年代。
  • 2020年腫瘤治療的新進展!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腫瘤研究學術會議之一,2020年第111屆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於4月27日-28日召開。腫瘤的發展日新月異,今日給大家盤點一下本次大會有哪些腫瘤有了新進展!
  • 我國自主研發的沃利替尼取得新進展 肺癌有望變成慢性病
    原標題:診療不斷出新,肺癌有望變成慢性病  昨天是第20個世界腫瘤日,本周也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悉,中國每天約有一萬人確診癌症,肺癌位列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第一位。不過,上海市胸科醫院專家提出,只要做到「科學抗癌」,腫瘤並沒有這麼可怕。
  • 一文讀懂2020非小細胞肺癌新療法
    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非小細胞肺癌佔比80%以上,小細胞肺癌佔約15%。在近十年以來,科學家及藥物研發商們一直在探索肺癌的新靶點以及新方法來減少肺癌死亡率,目前市場上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已有20種以上的靶向藥及免疫治療藥物獲批,接下來也會有更多的新藥出現在市場上。
  • 胡卓偉組發現TRIB3-EGFR相互作用促進肺癌進展,並可作為治療靶點
    而靶向EGFR單抗主要用於晚期大腸癌和頭頸癌,尚未成功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目前已經開發了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已經廣泛應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並且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藥物。但是,患者不可避免地獲得耐藥性突變,並最終惡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野生型EGFR(WT-EGFR)在肺癌的發病機理和進展中至關重要。
  • 肺癌免疫治療最新進展:早期介入獲益明顯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中國是全球肺癌第一大國,發病與死亡人數約佔全球的40%。隨著肺癌治療的新藥物和新技術不斷湧現,患者5年生存率正在大大提升。而近年橫空出世的免疫治療,更是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