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吳一龍教授團隊。左起為雷麗嬋、周清、楊衿記、吳一龍、張緒超、楊學寧、鍾文昭。
提起肺癌,人們腦海中浮現出的關鍵詞離不開「死亡」和「絕望」。冰冷的數字印證了人們對肺癌的恐懼:我國2015年肺癌發病人數為73萬,死亡人數為63萬,全球每天有4000人因肺癌死亡,平均每分鐘3人死於肺癌,其中就有1個是中國人。
然而對於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吳一龍教授團隊來說,肺癌是他們生命賽道上的對手,對手越強,團隊超越它的動力就越足。就在上月,肺研所榮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受到了國家和部委領導的表彰。
「我們採取跨團隊協作、臨床與學術相結合的治療模式,讓速度、理性、激情和溫度成為我們的制勝法寶。晚期肺癌有望變成慢性病。」吳一龍教授信心滿滿。這意味著,不久後很多晚期肺癌患者,有望獲得5年或更長的生存期。
規範治療+MDT
為患者抗擊肺癌保駕護航
在許多「被判了死刑」的肺癌晚期患者眼中,吳一龍教授團隊是最後的治療希望。不少肺癌患者不遠千裡來到廣東省人民醫院,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參加吳教授的最新臨床試驗」。
作為中國肺癌治療研究的領軍人物,吳一龍教授卻謙遜地表示:「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傳統的『單兵作戰』模式已難以滿足肺癌的臨床治療需求,我們講求的不是個人魅力,而是團隊的力量。」
每周三的下午,正是吳一龍團隊綻放魅力的時刻。
這是肺癌研究所每周風雨無阻的MDT時間。MDT是多學科綜合治療的英文縮寫,即由多學科專家圍繞某一病例進行討論,以病人為中心,在綜合各學科意見的基礎上為病人制定出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討論會上,每位發言代表首先回顧病例的病情進展,總結上次MDT決策是否起到作用,以及當前在治療中碰到的阻礙,然後提出問題,並給出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接下來,由多學科專家進行討論,分析各方案可行性,最後綜合各方意見得出最佳治療方案。
在這樣的治療體系下,每一位患者,只要病情超出了常規,他的案例就會被提到MDT上,由多個學科的頂級專家一起出謀獻策,為他尋找最佳治療方案。
這意味著,來到吳一龍團隊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無需找熟人,無需託關係,從診斷分期、治療護理到隨訪康復,成熟的團隊協作機制和規範的診療模式,在各個環節為患者保駕護航,解決難題,推動治療進程。
摒棄「單兵作戰」 讓患者享受集體智慧
吳教授表示,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是國內乃至全球,第一個按照單個病種來組織的醫療團隊。這種團隊的理念,貫徹在吳一龍對每一位「徒子」、「徒孫」的培養中。
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主任楊衿記教授是吳一龍教授的大弟子之一,在他眼中,團隊的傳承不是簡單的「老師帶學生」或「作坊模式」,團隊裡有規範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分別把內科、外科、放療等各個方向的人才培養起來;與此同時,吳教授培養人才的模式特別開放,「我們既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培訓,又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方向。」由此鋪展開來的人才梯隊層次分明,實現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肺研所副所長、外科副主任鍾文昭教授是外科手術的一把好手,曾獲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菁英手術技藝大賽中國第一名(腔鏡肺切除組)。說起自己身處的這個集體,鍾教授談道:「我們的團隊就像一支球隊,有守門員、中衛、中場、前鋒,每個人的性格也不同,構成複雜的生態體,才能更好地與惡性腫瘤做鬥爭。」
除了團隊內的協作,吳一龍教授更是發起了全國範圍內腫瘤治療領域的協作,讓更多集體的力量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給患者帶來希望。
腫瘤中心肺三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秘書長周清教授介紹說,吳教授有著非常強的凝聚力,「他就是有這樣一種人格魅力,能讓各種專長、各種性格的人凝聚在一起。」
2007年,正是吳一龍牽頭成立了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CTONG)。「短短十年,CTONG不僅是國內肺癌研究領域最為活躍的學術組織之一,還成為了中國肺癌研究在國際上的代名詞,與國際上許多有幾十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優秀團隊在學術上並駕齊驅,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了許多重磅研究成果。」周清教授說。
用科研力量為治療提速 與肺癌「賽跑」
要戰勝肺癌,拼的還有速度。而這也正是吳一龍團隊始終在追趕的東西,對癌症患者來說,速度意味著生命。
肺研所所長張緒超教授對此感觸至深。肺癌領域過去十年最大的進展,就是分子靶向機制的研究以及藥物研發,而張緒超的任務就是要發現新靶點,並應用於臨床。
這個過程,科研人員必須爭分奪秒地與肺癌賽跑。
「吳一龍教授敏銳的觸覺將我們帶上了快車道。」張教授回憶道,2004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第一次發表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內容後,吳教授當即讓團隊停下手中課題轉而研究EGFR。他組織團隊分析廣東省人民醫院145例及北京、上海、廣州等6所協作單位共506例肺癌患者EGFR的活化突變狀態,發現EGFR對中國人來說就是特別的驅動基因,EGFR在東亞人群中突變率很高,而在西方人群中則少得多。2005年,這一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在業界引起轟動。
免疫治療:熱潮中保持理性 在「檢查點」尋找突破
近年來,肺癌治療領域捷報頻傳,新的治療手段紛至沓來。廣東省肺癌研究所肺外科主任楊學寧教授介紹,作為一種創新的治療手段,免疫治療是當下的熱門話題。
「在這股熱潮中,更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和理性。我們最怕的是一講免疫治療,各種江湖郎中都說我是免疫治療,我能夠提高免疫力,這是盜用概念。」為避免「偽免疫治療」,今年的肺癌高峰論壇上,吳教授特別澄清了肺癌的免疫治療,在目前特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檢查點到底是什麼?吳教授解釋 :「一個人得了癌症,癌細胞增殖,按道理人體免疫細胞作為『護衛隊』,理應出動去滅殺它,但免疫細胞卻按兵不動,為什麼?因為人體有一個『檢查點』機制,阻止免疫細胞去攻擊正常器官。但研究發現,癌細胞利用這個機製做『偽裝』,分泌出一種物質來傳遞信號,使得免疫細胞『檢查點』與它碰頭時,誤認為是『自己人、好細胞』,從而不發動攻擊護衛。」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作用在「檢查點」上,打開它的「閘門」,讓免疫細胞得以認清癌細胞的真面目,消滅癌細胞。
國外有研究顯示,已有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達到長期生存,相比以前的治療,效果已經大大提高。但吳教授強調,儘管看到了希望,但直至今天,免疫治療還不能取代其他治療手段,「它只是其中的一個方法,目前國內暫無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獲批上市。當然,它所帶來的希望正激勵著團隊去不斷探索、突破,加速創新藥物研發和進入中國,讓更多癌症患者受益。」
醫者仁心:給患者帶來有「溫度」的治療
雷麗嬋護士長在腫瘤治療中心工作近20年了,在她眼裡,腫瘤患者需要的不僅是治療,還有心理上的安慰。
「我們的醫生在查房時會使用英語交流,就是為了避免在患者面前直接討論病情,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雷麗嬋記得,曾有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剛到醫院的時候情緒極其低落,不配合治療。「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安慰他,最後終於解開了他的心結。」這位患者離世後,家人給我們發來了簡訊:「非常感謝各位醫生護士,雖然父親過世了,還是感謝你們的悉心照料,讓他能夠帶著尊嚴安詳地離去。」
(文/餘梓桐,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