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 | 吳一龍教授、韓寶惠教授團隊領銜:更新迭代,新型「紫杉醇」有望助力一線NSCLC治療

2020-11-10 醫脈通腫瘤科

聚合物膠束紫杉醇(pm-Pac)是一種新型、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CrEL)的紫杉醇納米顆粒膠束(20nm)。在臨床前研究中顯示出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2019年WCLC大會上,吳一龍教授口頭報告了注射用pm-Pac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III期研究。近日,該研究結果全文發表於《Annals of Oncology》雜誌(IF:18.274)。

01 研究背景

紫杉醇是從紅豆杉屬植物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具有高效抗腫瘤活性的物質,因具有獨特的微管穩定作用和良好的療效而被廣泛用於抗腫瘤治療。紫杉醇目前是治療NSCLC時最常用的鉑類聯合藥物。

紫杉醇具有高度疏水性,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常用CrEL和乙醇作為增溶劑。而CrEL具有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等特點,限制了溶劑型紫杉醇的使用劑量和臨床應用。

與卡鉑或順鉑聯合,溶劑型紫杉醇(sb-Pac)的客觀緩解率(ORR)為17%~32%,中位總生存期(OS)為8~10個月。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是一種新型紫杉醇納米製劑,FDA已批准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卡鉑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的一線治療。2007年,首款無CrEL聚合物膠束紫杉醇(Genexol)在韓國上市,用於轉移性乳腺癌和NSCLC的治療。

聚合物膠束紫杉醇(pm-Pac)是一種新型、不含CrEL的紫杉醇納米顆粒膠束(20nm)。在臨床前研究中,pm-Pac顯示了更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在既往的I期臨床試驗中,pm-Pac在包括多線化療失敗的晚期NSCLC患者中顯示出很高的最大耐受劑量(MTD=390mg/m2)、令人滿意的抗腫瘤活性(ORR=35%),且沒有額外的毒性。此外,pm-Pac可以不使用抗過敏藥來預防CrEL相關的超敏反應(HSR)。

基於此,研究者開展了一項III期臨床研究,以評估pm-Pac+順鉑對比sb-Pac+順鉑一線治療晚期NSCLC的有效性。這是首項評估新型pm-Pac+順鉑用於晚期NSCLC患者療效的開放標籤、多中心III期隨機臨床研究。

02 研究方法

研究納入來自中國24個中心初治IIIB/IV期NSCLC患者。符合條件患者為年齡18~70歲,經組織學或細胞學證實為局部晚期、轉移性或手術後復發NSCLC,ECOG評分0或1,預期壽命≥12周,至少有一個可測量病灶。EGFR/ALK陽性患者不允許入組,原發腦轉移或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除個別無症狀腦轉移,或局部治療後穩定腦轉移外)不允許入組。入組患者按2∶1隨機分配,分別接受6周期pm-Pac(230mg/m2)+順鉑(70mg/m2)(n=300),序貫pm-Pac治療(劑量遞增至300mg/m2,若在第一個周期未觀察到特別的不良反應,從第二個周期開始劑量遞增),或sb-Pac(175mg/m2)+順鉑(70mg/m2)(n=148)治療。主要終點為獨立評審委員會評估(IRC)的ORR,次要終點包括無進展生存期(PFS)、OS和安全性。

03 研究結果

2015年5月22日至2018年1月19日期間,共納入454例患者,pm-Pac組和sb-Pac組分別有302例和152例患者。其中,448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劑治療:pm-Pac組和sb-Pac組分別為300例和148例(ITT人群和安全性分析人群)(圖1)。兩治療組基線特徵均衡可比。數據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30日,數據截止時,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療。

圖1 試驗流程圖

療效分析

由IRC評估的pm-Pac組和sb-Pac組的ORR分別為50%(151/300)和26%(39/148)(RR=1.91,P<0.0001,表1)。兩組中分別有58%和31%患者達到最佳緩解(RR=1.86, P<0.0001)。兩組中,由研究者評估的ORR分別為52%和28%(RR=1.96,P<0.0001,表1)。

表1 療效分析

圖2顯示了所有基線可測量病灶患者的腫瘤大小變化。與sb-Pac相比,pm-Pac組患者明顯有更好的緩解。

圖2 基線可測量病灶腫瘤大小變化情況

按組織學分層的緩解情況

不論組織學類型如何,與sb-Pac相比,pm-Pac組患者均產生了更高的緩解。在鱗狀組織學亞型ITT人群中,由IRC評估的pm-Pac組的ORR更優,兩組分別為59%和37%(RR=1.58,P=0.0054)。非鱗狀組織學亞組ITT患者中,pm-Pac組ORR也更優,兩組分別為44%和19%(RR=2.38,P<0.0001)(表1)。

PFS分析

與sb-Pac+順鉑相比,pm-Pac+順鉑使患者產生了明顯的PFS獲益,IRC評估的中位PFS分別為6.4個月和5.3個月(HR=0.63,P=0.0001)(圖3A)。除了IIIB期患者和ECOG評分為0的患者,其他亞組顯示了與總人群一致的生存獲益(圖3B)。

圖3 PFS分析及亞組分析

OS分析

數據分析時,OS數據尚不成熟,但pm-Pac組的OS無明顯獲益趨勢,兩組中位OS分別為18個月和16.4個月(HR=0.84,P=0.1823)(圖4A)。

圖4 OS分析

安全性方面,兩治療組發生的不良事件無明顯差異(表2)。

表2 安全性分析

04 研究結論

sb-Pac+順鉑相比,Pm-Pac聯合順鉑的ORR和PFS更優,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應可作為晚期NSCLC患者的治療選擇。

吳一龍 教授

腫瘤學教授、博士生導師、IASLC傑出科學獎獲得者

廣東省人民醫院(GGH)終身主任

國家肺癌質控中心主任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譽所長

廣東省肺癌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吳階平基金會腫瘤醫學部會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前任理事長

中國醫師協會精準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臨床試驗協會(GACT)會長

中國胸部腫瘤協作組(CTONG)主席

國際肺癌研究會(IASLC)理事會(BOD)核心成員

國際分期委員會前委員

歐洲腫瘤學會(ESMO)中國區總代表

韓寶惠 教授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上海市領軍人才、優秀學科帶頭人

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上海市胸部腫瘤研究所副所長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博士及博士後導師

上海市胸科醫院藥物臨床研究機構主任

亞太醫學免疫學會腫瘤分會主委

國務院特殊津貼

國家藥監局(CFDA)審評專家

CSCO腫瘤血管靶向專業委員會主委

CSCO腫瘤NSCLC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全國腫瘤臨床執行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精準診療專委會副主委

中華醫師學會呼吸分會常委

參考文獻:

Shi M, Gu A, Tu H, Huang C, Wang H, Yu Z, Wang X, Cao L, Shu Y, Wang H, Yang R, Li X, Chang J, Hu Y, Shen P, Hu Y, Guo Z, Tao M, Zhang Y, Liu X, Sun Q, Zhang X, Jiang Z, Zhao J, Chen F, Yu H, Zhang W, Sun J, Li D, Zhou J, Han B, Wu YL. Comparing Nanoparticle Polymeric Micellar Paclitaxel and Solvent-based Paclitaxel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III Trial. Ann Oncol. 2020 Oct 29:S0923-7534(20)42982-5. doi: 10.1016/j.annonc.2020.10.47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3130217.

相關焦點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姓名按首字母排序)也親臨發布會現場,共同見證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診療發展的這一重要時刻。由於NSCLC的侵襲性較高,且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案,導致我國68%的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韓寶惠教授表示:「中國臨床腫瘤治療水平差異性極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一直致力於提升中國臨床腫瘤的整體治療水平。其中,抗血管生成藥物在中國的晚期NSCLC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眾多中國專家發起的臨床研究先後走入臨床實踐。《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的制定對晚期NSCLC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 吳一龍團隊——與肺癌賽跑 將它變成慢性病
    然而對於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吳一龍教授團隊來說,肺癌是他們生命賽道上的對手,對手越強,團隊超越它的動力就越足。就在上月,肺研所榮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受到了國家和部委領導的表彰。「我們採取跨團隊協作、臨床與學術相結合的治療模式,讓速度、理性、激情和溫度成為我們的制勝法寶。晚期肺癌有望變成慢性病。」吳一龍教授信心滿滿。
  • ESMO Asia 中國之聲丨韓玥教授團隊:肝癌一線系統性治療如何選
    在近日舉行的ESMO Asia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韓玥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入選壁報交流,這項網狀Meta分析試圖在不同一線治療方案間尋找最優答案。在實際臨床實踐中,通過聯合局部治療+系統性治療的綜合治療手段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而局部治療聯合哪種系統性治療,高效低毒的藥物必然會成為首選。另外,針對國內B肝患者人群,藥物的選擇是否會有不同,我們研究團隊仍然在繼續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具體結果將會在後續進行匯報。
  • 2019ASCO速遞 | 吳一龍教授:RET抑制劑BLU-667治療晚期RET融合陽性...
    2019ASCO速遞 | 吳一龍教授:RET抑制劑BLU-667治療晚期RET融合陽性NSCLC患者前景可期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為NSCLC術後治療揭開了新方向,彰顯了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創新力與領先力。
  •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免疫治療要追求更加「精準」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免疫治療要追求更加「精準」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5 11:43:17
  • 徐兵河教授:晚期乳腺癌內科治療進展(二) | 2019 CCO
    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0餘名腫瘤醫學界精英共聚首,針對腫瘤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等臨床和研究熱點,展開廣泛交流和學術探討。
  • 汪朔教授:新型內分泌治療,助力非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
    新型雄激素受體(AR)抑制劑治療NM-CRPC的成本效益分析 隨著SPARTAN、PROSPER、ARAMIS研究的主要研究終點數據的公布,阿帕他胺、恩扎盧胺和Darolutamide聯合ADT先後被美國FDA批准應用於NM-CRPC患者的一線治療。
  • NSCLC精準治療新希望——三代EGFR TKI伏美替尼
    CSCO 2020年會之際,在石遠凱教授的主持下,韓寶惠教授、劉曉晴教授回顧EGFR陽性NSCLC治療史,關注甲磺酸伏美替尼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王孟昭教授、楊農教授、史美褀教授、劉安文教授展開深入討論,探索更多可能。
  • 莫樹錦(Tony Mok)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7年度十大重磅論文
    莫樹錦(Tony Mok)教授領銜的國際多中心肺癌研究AURA3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指出,此次入選的十項研究「對於提升醫療實踐和患者護理意義重大」。由莫樹錦教授領銜的AURA3研究的結果於2017年2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 邵志敏教授: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
    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探索之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研究團隊深耕數年,逐漸在TNBC精準治療之路上摸索出前進的方向。經歷了尋找優選的化療方案、多組學揭示分子本質、分子分型基礎上的精準治療、優化分型拓展內涵四個階段。
  • 寧諾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空客達成合作意向
    寧波諾丁漢大學李達三首席教授益小蘇說。多年來,他憑著對複合材料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帶領他的團隊步入國內一流、國際矚目的複合材料科學發展快車道,在高性能結構性複合材料多功能化、航空先進複合材料技術以及綠色複合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近日,本端記者獲悉,由益小蘇領銜的研究團隊與空客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共同開展航空先進複合材料領域的研發。
  • 後ASCO解讀:替雷利珠單抗一線NSCLC鱗癌phaseIII研究
    比如,這一款,2020ASCO abstract 9554,是替雷利珠單抗的一項phase III研究結果,就值得說一說,why,因為這份poster是中國本土生物製藥企業首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披露免疫治療一線肺鱗癌的相關數據。
  • 復旦大學教授周鳴飛領銜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在化學教科書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如今,四氧化銥正離子很可能將之改寫。  儘管具有9個價電子的過渡金屬元素銥(Ir)曾被推測最有可能存在高於+Ⅷ價的氧化態,一直以來,實驗已知含銥化合物中銥的最高價態卻僅為+Ⅶ價。確認銥元素亦可以如釕、鋨和氙一般形成穩定的+Ⅷ價態化合物,是周鳴飛等項目研究者的探索起點。
  • 2021首版NCCN指南更新,淺論NSCLC一線免疫治療之爭
    ——概 要——來源:NCCN 官網截圖11月25日,2021版NCCN NSCLC指南公布,肺癌的免疫治療再迎新格局,本文結合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上海交大孫寶德教授團隊突破關鍵技術助力中國特高壓電網建設 2019-09-11 12:06: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楊帆教授、梁乃新教授、嶽東升教授:ADAURA研究有望開啟TKI輔助治療新模式?
    本次特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楊帆教授、北京協和醫院的梁乃新教授、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嶽東升教授針對EGFR-TKI在肺癌輔助治療中的最新進展與應用前景展開直播討論。Q1:目前NSCLC術後輔助治療手段有哪些,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有哪些考慮因素?
  • 我院孫錕教授領銜團隊入選上海市衛健委協同創新集群
    我院孫錕教授領銜團隊入選上海市衛健委協同創新集群 2020-06-11 0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稚偉教授團隊關於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治療研究獲突破
    近年來SFTS的發病已經擴大到中國至少15個省,並且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也陸續發現該病,表明流行區域正在擴大,仍有爆發流行的危險。迄今為止,尚無針對SFTS的特效治療方法。由於其對公共衛生和健康的巨大威脅,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越來越受病毒學界的重視。最近醫學院吳稚偉教授在免疫學研究基礎上,研發成功治療SFTSV的駱駝納米單克隆抗體,並受到市場關注。
  • 中國之聲 | 石遠凱教授:免疫治療破局罕見腺泡狀軟組織肉瘤,DCR達...
    中國之聲 | 石遠凱教授:免疫治療破局罕見腺泡狀軟組織肉瘤,DCR達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