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免疫治療要追求更加「精準」

2020-12-08 每日經濟新聞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免疫治療要追求更加「精準」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5 11:43:17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表示,衡量腫瘤治療措施最關鍵的問題是看它能不能讓患者長期生存下去。免疫治療已經部分實現了這個目標。晚期的肺癌病人,如果沒有進行靶向治療,沒有免疫治療,在過去很難獲得長期生存。現在單純的免疫治療,可以使肺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達到15%~20%。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吳一龍闡述免疫療法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免疫類藥物是近幾年醫學界的研發重點,資本、藥企也競相進入這個領域,PD-1單抗系列更是成為抗癌的明星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PD-1單抗領域,國內已經有多個品種先後入局,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已經獲批三個適應症,處於相對領先位置。其最近獲批的適應症為一線單藥治療PD-L1表達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實現了國內NSCLC患者一線治療從聯合用藥到單藥治療的跨越。 

10月24日,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免疫治療被喻為臨床腫瘤學近5年來的重大變革,通過檢測患者PD-L1表達是否呈陽性,從而判斷是否適合用免疫單藥來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一線,是「精準」概念的具體體現。

免疫治療方興未艾

免疫治療作為治療癌症的新手段,近年來受到醫學界的廣泛推崇。 

吳一龍表示,衡量腫瘤治療措施最關鍵的問題是看它能不能讓患者長期生存下去。免疫治療已經部分實現了這個目標。晚期的肺癌病人,如果沒有進行靶向治療,沒有免疫治療,在過去很難獲得長期生存。現在單純的免疫治療,可以使肺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達到15%~20%。

另一方面,相比於化療,免疫治療的毒副作用較小。吳一龍認為,免疫治療毒副作用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化療,它有非常獨特的效用,而且這些是病人完全接受得了的治療,所以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此外,吳一龍表示,免疫治療問世之後讓部分患者可以獲得更多的治療方案,甚至可以選擇「去化療」的治療,從而可以儘量避免化療所帶來的痛苦。 

在吳一龍看來,免疫治療不單純是能在晚期的病人裡看到效果,對於早期、中期病人,免疫治療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表示,在早期的病人中,跟手術結合能看到非常可喜的現象,這些都是免疫治療帶來的對於整個治療的變化。 

不過吳一龍強調,雖然免疫藥物具有廣譜抗癌性,但並不能一概而論,具體適應症一定要具體分析。「臨床試驗臨床研究發現,這個(免疫)藥物在肺癌成功了,胃癌不一定成功,有在胃癌成功的,不一定在肺癌成功,這是非常大的不同。」吳一龍進一步闡述,免疫治療一般是靜脈給藥且又是大分子抗體,結構非常複雜,如果其中有一部分的形狀出現變化,它的功效就可能發生變化。

國內首個肺癌一線免疫單藥獲批

眾所周知,由於PD-1單抗對治療癌症的多種優勢,國內有很多藥企積極布局,未來市場將呈現出較強的競爭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目前來看獲批的適應症主要包含黑色素瘤、霍奇金淋巴瘤、NSCLC及頭頸部鱗癌等多個癌症病種。 

在眾多品種的競爭中,一線NSCLC領域,目前帕博利珠單抗處於相對領先位置。10月24日默沙東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經批准帕博利珠單抗適用於由NMPA批准的檢測評估為PD-L1腫瘤比例分數(TPS)≥1%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一線單藥治療,並已收到NMPA紙質批件。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可以單獨進行肺癌一線治療的免疫藥物。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份,帕博利珠單抗就獲批一個適應症,主要為聯合培美曲塞、順鉑一線治療EGFR和ALK陰性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 

吳一龍表示,3月份帕博利珠單抗獲批的適應症,是跟化療聯合,不用做檢測,只要想用免疫治療就可以把化療跟免疫治療聯合起來使用。現在是想要更為「精準」,整個學術界,特別是未來追求免化療的時代。吳一龍表示,KEYNOTE-042(新批適應症的III期臨床試驗)研究的參與者是來自全球的1000多個病人,他們證實了:在PD-L1高表達(≥50%)的病人,可以免化療用單藥治療,即用一個藥的效果已經等同於這個藥加上化療。 

默沙東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李正卿表示:「對於不推薦接受聯合治療的患者,帕博利珠單抗單藥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選擇,或將為相應適應症範圍內的患者帶來生存獲益。」 

吳一龍坦言,對於晚期肺癌病人,醫生要做的工作是先進行分類,主要分成兩大類:一類的病人可以檢測到具體的基因突變,這類病人最好是用靶向治療(靶向藥);另一類檢測不到基因的,最好是進行免疫治療。 

吳一龍進一步介紹稱,根據帕博利珠單抗批准的最新適應症,主要對接受免疫治療的人群細分成三類:第一類人群為PD-L1表達大於等於50%,這一類是表達最強烈的部分;第二類人群是PD-L1表達介於1%~49%之間;還有一類人群是基本不表達。他坦言,PD-L1表達在1%~49%的病人,一個藥的效果已經超過化療,這時候加上化療的話,效果會更好。

相關焦點

  • 吳一龍團隊——與肺癌賽跑 將它變成慢性病
    然而對於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治療中心、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吳一龍教授團隊來說,肺癌是他們生命賽道上的對手,對手越強,團隊超越它的動力就越足。就在上月,肺研所榮獲「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受到了國家和部委領導的表彰。「我們採取跨團隊協作、臨床與學術相結合的治療模式,讓速度、理性、激情和溫度成為我們的制勝法寶。晚期肺癌有望變成慢性病。」吳一龍教授信心滿滿。
  • 吳一龍:免疫治療可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治療效果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接受採訪 唐貴江 攝中新網廣州10月24日電 (記者 唐貴江)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24日在廣州表示,根據其團隊的臨床治療結果,使用免疫藥物可有效改善相關非小細胞肺癌
  • 吳一龍:腫瘤免疫治療時代,晚期肺癌患者活10年不稀奇
    靶向治療相比放化療,能精準抑制腫瘤,副作用小,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生活質量提高。但分子靶向藥治療後會出現耐藥問題,因此,靶向藥物不斷更新,針對耐藥靶點的二代、三代靶向藥物相繼進入中國,使國內肺癌患者的生命不斷延長,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患者甚至有望跨越五年、甚至十年的生存期。
  • 中國之聲 | 吳一龍教授、韓寶惠教授團隊領銜:更新迭代,新型「紫杉醇」有望助力一線NSCLC治療
    2019年WCLC大會上,吳一龍教授口頭報告了注射用pm-Pac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III期研究。近日,該研究結果全文發表於《Annals of Oncology》雜誌(IF:18.274)。
  • 2019ASCO速遞 | 吳一龍教授:RET抑制劑BLU-667治療晚期RET融合陽性...
    2019ASCO速遞 | 吳一龍教授:RET抑制劑BLU-667治療晚期RET融合陽性NSCLC患者前景可期
  • 肺癌患者耐藥怎麼辦?吳一龍團隊歷時8年找到辦法
    》(JCO,影響因子26.3)在線首發由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一項克服靶向耐藥的全球研究。該研究採用聯合用藥的形式,有效幫助肺癌患者中EGFR突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患者有效克服耐藥,將無疾病進展時間延長為5.5個月。據悉,這是距吳一龍團隊去年發現克服肺癌患者耐藥新突變的治療模式後,針對另一種耐藥機制創新的治療方法。這也是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半年內第四次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JCO上。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9月20日,國際臨床醫學頂尖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這一成果為NSCLC術後治療揭開了新方向,彰顯了中國肺癌治療領域的創新力與領先力。
  • PD-L1表達高陽性晚期肺癌患者或可免化療
    信息時報訊(記者廖溫勃)免疫治療是臨床腫瘤學近五年來出現的重大變革。「此前,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如今免疫治療可使該數字提升到15-20%。與化療相比,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無疑大幅降低,是患者在臨床治療上更加容易接受。」
  • 2020首屆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
    11月28-29日,由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主辦的「2020精準醫學大會」系列活動——「首屆華南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廣州舉行,23位來自國內外腫瘤免疫治療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療效與不良反應管理、新藥創製企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交流免疫治療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探討廣闊合作前景,共迎精準腫瘤免疫治療新時代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否不做放化療?聽吳一龍教授怎麼說
    隨著日新月異的新藥和新技術的出現,肺癌領域在近二十年來迎來了變革性的進步,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的出現,給患者打開了希望之窗。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這兩者同樣改變了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的治療格局。
  • 肺癌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之所以受到患者和醫生的關注,是因為之前的腫瘤藥物治療往往不如人意。理想的治療應該符合:低毒、高效、持續時間長(也就是耐藥出現要晚),最終目標都是患者存活時間長。首先,化療作為最基本的手段:雖廣泛應用、難以割捨,但副作用是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缺乏醫學知識的患者,有些甚至諱疾忌醫,談化療色變,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 合肥工業大學領導赴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訪問交流
    合肥工業大學領導赴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訪問交流 2019-04-19 16:27:25   來源:安青網
  • 肺癌的免疫治療
    肺  癌免疫治療抗癌「神藥」,療效持久       近幾年在晚期肺癌的治療方面已由傳統化療時代發展到精準分子靶向治療時代,繼而發展到了免疫治療時代。相較於之前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雖然有效率不高,但對於有效的患者,其療效持久,能達到五年、十年不復發、不進展、長期生存,實現臨床治癒,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肺癌的免疫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才出現的PD-1抑制劑。
  • 晚期肺癌並不可怕!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在晚期肺癌中,我們從過去的化療到靶向治療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療,已經完全改變了肺癌的治療格局。」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復協會郭蓮有常務副會長感觸道:「正如《愛是免疫力》的主題歌所唱,『這是開始,不是結束!』癌症擊不垮我們,只要積極接受規範治療,勇敢樂觀面對,終能扛過人生的嚴寒。」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元年,隨後的十數年裡多款肺癌靶向藥物相繼上市給患者提供了多種選擇,2018年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
  • MEDI4736 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輔助治療的研究
    除標準術後輔助化療外,既往其他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抗癌治療,是不允許的。放射:不允許進行術前、術後或計劃性放療。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和隨機分組之間,必須間隔至少3 周。其他類型的手術,必須間隔至少4 周。任何手術後,術後傷口必須完全癒合。未曾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手術和隨機分組之間,不能大於10 周。
  • 【精準醫學】開闢病理新領域,廣東率先成立首個分子病理專業合作平臺
    ,也是精準診斷的前提和基礎,為疾病的精準治療、用藥、愈後判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加速了病理學邁向腫瘤靶向治療、個體化醫療及精準醫療領域的進程。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副會長侯金林教授向丁彥青教授頒發名譽主任委員銘牌
  • 吳一龍:免疫治療,為「肺癌變成慢性病」加大砝碼
    聯合研討會匯聚中美頂尖臨床科學家攜手抗癌研究,為兩國及全世界龐大的肺癌人群帶來切實獲益。 CTONG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在開幕致辭時指出,聯合研討會在兩國之間搭起橋梁,促進兩國肺癌領域的研究發展、新藥上市和人才培養,期待今後CTONG-MSK繼續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在早期新藥臨床試驗、熱點標誌物轉化性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 ...療法Keytruda(可瑞達)獲批,一線治療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2019年04月02日訊 /生物谷BIOON/ --腫瘤免疫治療巨頭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抗PD-1療法Keytruda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有條件批准,聯合培美曲賽(pemetrexed)和含鉑化療,用於無EGFR或ALK基因組腫瘤畸變的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