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軼琳4月19日報導:肺癌是嚴重危險我國民眾健康的「首號」殺手。根據上海市疾控中心日前公布的上海地區最新腫瘤登記報告:上海年診斷新發癌症病例多達6.8萬例,其中,肺癌位列發病率第一,佔所有新發癌症病例的18.1%。男性比例更高,佔所有男性新發癌症的22.3%。更為嚴峻的是,無論男女,肺癌均佔癌症死亡的第一位,佔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24.2%。
不過,患上肺癌不等於被判「死刑」,早期肺癌病人不需要「吃一刀」,也能將體內腫瘤「消滅」乾淨;晚期反覆耐藥的肺癌病人有了新型的靶向藥物,再次獲得延長生命的希望;積極調動體內的免疫細胞,就可以對付腫瘤,將肺癌變成慢性病來治療……這些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上海市胸科醫院近幾年來在「國家級」肺癌臨床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為打破諸多藥物和技術方面由西方發達國家壟斷局面貢獻了力量。
免疫治療是目前國際肺癌研究領域最熱門的前沿項目之一,2016年,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領銜的國家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基於組學特徵的肺癌免疫治療療效預測指標的構建和驗證」啟動。陸舜教授表示,真正意義上屬於中國人群的肺癌免疫治療臨床及分子基因數據研究並未不深入,且缺乏對於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成熟的預測方法。據悉,研究現階段,項目組已初步建立起肺癌免疫檢查點臨床樣本資料庫,並對治療有效組和無效組患者的代謝分子譜、腸道微生物菌群動態特徵有了初步了解,並找到了和西方研究成果不同的差異點。
隨著醫學發展,不需要「吃一刀」體內腫瘤也能消滅乾淨已成為可能。據胸科醫院的放療科主任傅小龍教授介紹,對於部分早期不能耐受手術的肺癌患者,放療可達到與外科手術同等的根治性療效。據了解,傅小龍教授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肺癌精準放射治療關鍵技術研究與臨床應用」剛剛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一研究成果已推廣至全國16家三甲醫院。此外,醫院還建立健全了放療全程管理,將患者的生活環境、臨床信息、影像學、病理學等信息,多學科MDT討論確定的治療方案,以及臨床治療過程進行了整合,形成了大數據可共享的平臺。
同樣致力於早期肺癌無創根治性臨床研究的還有胸科醫院的呼吸內科主任韓寶惠教授,其「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由電磁導航系統和支氣管鏡技術相結合,在「GPS」定位下,它既可提高早期肺癌患者外科手術的精準性,更能為那些無法手術的患者提供同樣療效的精準治療。此外,韓教授領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研究將在三年時間內完成基於電磁導航系統的早期肺癌精準定位、診斷、治療的綜合研究。
與早期肺癌患者預後療效相比,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然只有10%左右,如何提升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仍然是國際性難題。胸科醫院專家團隊從不同的靶向藥物入手,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其中,新型小分子多靶點藥物「安羅替尼」已完成我國第一個此類藥物的臨床三期研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療效,即將在今年上市,進入臨床應用。同時,陸舜教授團隊首次將我國自主研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抗腫瘤血管藥物呋喹替尼運用在了晚期肺癌治療研究,取得可喜成果。我國反覆耐藥的晚期肺癌患者,將不再面臨絕境,而有了延長生存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