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吸菸的流行,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肺癌的發病率迅速攀上,並很快「打壓」所有癌症,成為了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癌症,而我國,已成了名副其實的「肺癌第一大國」。
很多年,肺癌治療的「三板斧」,手術、化療和放療都是處於肺癌治療的核心地位,如果沒有了手術機會,也就是晚期肺癌,基本就只剩下化療一條路了,不管怎麼化療,晚期肺癌的生存期基本都在一年左右。
現實很殘酷,但卻沒有辦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靶向治療問世。
有手術機會的肺癌(以下均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
肺癌初發的時候,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一定會出現咳嗽、咯痰、咯血等症狀,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早期肺癌沒有任何症狀,這也是肺癌難以在早期發現的重要原因。
目前絕大多數的早期肺癌都是在體檢或因為其它疾病檢查時無意中發現。
不得不說,肺癌能夠在早期發現還是很幸運的。
I期患者手術治療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75%左右,5年不復發,也就意味著臨床治癒,換句話說,能夠在這麼早期發現的肺癌,長期生存甚至是治癒的機會還是相當高的;如果發現略晚,II期患者手術後的五年生存率基本在50%左右,但復發風險就會較I期患者明顯升高;而III期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超過30%。
沒有手術機會的肺癌
沒有手術機會的III期患者,或者是IV期(晚期)患者,就非常難了,在以前的單純化療的年代,這類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只在1年左右。
1、有靶向治療機會的患者
自從2004 年發現了EGFR基因存在以後,以此入手來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就成了國內外重點的研究對象,也從此拉開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療的大幕。據統計,在東方人種,女性不吸菸的肺腺癌患者中,存在EGFR突變位點的超過了60%。
正是基於對肺癌基因層面的研究,一代靶向抗腫瘤藥物開始走上抗腫瘤的舞臺,靶向藥物以副作用小、效果好的優勢,一經問世就迅速火遍全球,單純口服一代靶向藥物,就能使這部分有敏感基因突變的患者,病情穩定1年以上。
而目前的抗EGFR基因突變的靶向治療,二代、三代靶向藥物都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再加上抗腫瘤血管的靶向藥物補充,有敏感基因突變的這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的已經大有人在。
另外,其它的基因突變點,包括ALK基因,ROS融合基因,也陸續被發現,相應的靶向藥物也在大量問世,對於存在這類敏感基因突變的患者,生存期得到了大大延長。
2、沒有靶向治療機會的患者
如果經過基因檢測,沒有發現存在合適的基因突變靶點,也就是還沒有合適的靶向治療藥物可用,這類患者就比較難了,化療就是最主要的抗腫瘤手段了。
不過,隨著化療藥物的改良,大量拮抗副作用的藥物同步問世,這類患者的生存期也遠非以前可比。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進展,就是免疫治療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部分患者治療機會。
3、免疫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帶來的曙光
免疫治療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抗腫瘤治療方法,隨著2018年6月15日第一款免疫藥物在我國上市,目前除了進口的免疫治療藥物以外,也有多款國產免疫治療藥物問世。
臨床研究發現,對於部分晚期肺癌(PD-L1表達超過50%)的患者,單純的免疫治療5年生存率達到了39%,這個顛覆性的成果,也震驚了全球醫學界,免疫治療也成了最有望長期控制肺癌的最有前景的治療方法。
而且,對於沒有靶向治療機會的患者,往往免疫治療的有效率較高,很好的彌補了這部分患者的缺憾。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必定為你打開一扇窗。
總之,肺癌的治療,在這些年取得了巨大進展,尤其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領域,多種治療方法的聯合應用,很多患者的生存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5年,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隨著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突飛猛進,相信這些效果良好、副作用小的治療藥物,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把癌症變成慢性病的希望,也變得不再遙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