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2021-01-07 教育透鏡

發表論文,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在國內學術界盛行多年。為何是這樣?這就是上個月被教育部科技部破除了的「SCI至上」所導致的。

用論文篇數代替論文價值,雖然是本末倒置,不合邏輯,然而還是形成了風氣。因為論文數量與個人的獎勵、績效、職稱以及單位的名聲直接掛鈎。在個人內在激勵和單位外在激勵的雙重作用之下,許多人為發表而發表,不求有價值,只求能發表。不由得讓人感慨,金錢刺激的作用真大啊。

1、國際期刊是一樁大買賣。

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有收益就會有成本。用經濟語言來說,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這話有些不好理解。舉個例子。比如一名很好的運動員,到了上大學年齡的時候,面臨退役上學和繼續當運動員兩種選擇,也就是面臨兩個機會。當選擇退役上學這個機會時,就必然放棄繼續當運動員這個機會,你放棄的當運動員機會就是機會成本。這個成本有多大?可能是每年幾百萬的收入。

那麼,具體到發表「SCI論文」這件事情上,個人得到了享受獎金、考績和職稱方面的機會,單位也享受了提高名聲的機會,成本又在哪裡?是個人付出了成本,還是單位付出了成本?都不是,而是國家付出了巨大成本。奇怪嗎,驚訝嗎。個人收益,國家虧損。這是怎麼回事?往下看。

投過稿的人都知道,即使國內期刊,有的也是要版面費的,幾百、幾千的都有,本人見到最多的是8000元(肯定還有更高的;聲明一下,本號從來不將稿件投給此類雜誌)。基本程序是,在通知你稿件被錄用和可能刊用的期數時,告知你費用若干,同時還有銀行帳號和匯款地址。這就是說,先交費,再發稿;不交費,錄用也要被撤銷。

國際期刊更是如此。在西方,一切都是買賣。SCI版面費是多少?沒有統一價格,這與文章的字數相關。有的上千歐元,有的幾千美元。有的說,Scientific Reports費用為每篇1300多美元,Nature旗下的Nature Conmmunications每篇費用高達30000多元,可能是3000—4000美元的比較多一些,各個期刊都有明碼標價。

2、中國學者投稿國際期刊一年費用近百億。

第一個數據:10年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這些費用可以支付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等方面的費用。這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

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均等,那麼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粗略估算)。380314篇論文多少錢?342.2826億元。

第二個數據:參照上述SCI的收費標準,每篇按3500美元計算,匯率又按1:7計算,上述380314篇論文多少錢?

第三個數據:有一個研究報告認為,2016年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包含少量國內英文版刊物)。如果按照上述每篇按3500美元計算、匯率又按1:7計算,為78億左右。有專家也估計,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 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

上述三個數據,由於統計口徑不同,數據不一。但是,本號覺得第三個數據可能靠譜一些,因為2016年發表的論文有準確數據,用稿價格也有數據,匯率也是準確的,三個準確的數據計算出來的結論應該不會太離譜。這只是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所花的費用,僅此就是78億左右,加上其它國際期刊,一年應該在100億左右。

3、一艘航空母艦多少錢?一年國際期刊投稿多少?

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時,購買「瓦良格號」的花費為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3億元。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約2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0億元。兩者加起來221億多人民幣。

中國學者一年在國際期刊上投稿多少錢?100億左右。這是什麼概念?中國學者兩年在國際期刊發論文的花費,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你震驚嗎?你想得到嗎?

僅僅是這些成本嗎?遠遠不是。我國科研人員完成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版權歸國外刊物擁有,國內同行閱讀這些文獻必須再花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或者訂購國外的刊物。

粗略估計,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花費大約十幾億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僅僅是一年時間的使用權,並沒有購買到永久性的文獻。

如果加上一年購買國際期刊使用權的十幾億,兩年足夠建造一艘遼寧艦!

4、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早在2014年9月,施一公就在「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指出,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實際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而且有時還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是我國大學導向的最大問題。

注意施一公所說的「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句話,與上述分析完全吻合。中國學者等於兩年就送給西方一艘航母!

施一公還說,我們的大學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指揮師生在西方雜誌出版文章。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因為這些西方雜誌訂閱費用十分昂貴,國內少有企業訂閱;而且大部分工程師很難看懂英文文章。這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一年僅購買國際期刊使用權就是十幾億。

5、別的國家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我們卻是倒貼送上科研成果!

那麼,僅僅是兩年送給西方一艘航母嗎?遠不是。國家海量科研經費資助的科技項目,所取得的成果變成論文主動送給洋人共享,可是一些國家卻對我們搞技術封鎖。這一正一反,損失多大?這種做法傻不傻?

看來破除「SCI至上」,實際意義遠非糾正在學術評價、人才評價上本末倒置、導向扭曲的問題這麼簡單,還有經濟利益等許多方面的因素。

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相當於兩年送給西方一艘航空母艦,真的是「倒貼為西方服務」,而且是人家封鎖科技、我們倒送科技,你覺得是這樣嗎?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在國外期刊發論文的科研成本、發表費用每年超300億元!
    來源丨未名讀書牛、科獎中心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如果折算這裡面的人力物力,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說學術界給西方打工,一點不為過。
  • 2019年在IF大於20的材料類期刊上的發文情況
    易智編譯統計了中國學者進入2019年在IF大於20的材料類期刊上的發文情況。雖然影響因子不能完全評價一個期刊的好與壞,但是能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發文,也是一種被認可的表現。一、2019年中國學者在影響因子大於20的材料類期刊上的發文情況進入2019年以來,材料化學類影響因子(以2018年為準)排名前五的期刊為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Chemical Reviews, Nature Energy,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和Nature Materials,最高的Nature Reviews
  • 中國學者在Scientific Reports發文量近三年逐年下降
    背景介紹Scientific Reports創立於 2011年,創刊之初,年度發文量205篇,與大多數英文SCI收錄期刊的年度發量差別不是很大。在此後的幾年,該刊迅速發力。到2017年,Scientific Reports 年度發文量超過25000篇,成為目前為止發文量最多的一個年份(隨後兩年略微降低)。
  • 中國學者都喜歡在哪些SCI期刊上發表文章?名單來了
    2020年(2019年度) SCI影響因子即將發布,梅斯小編根據中國學者投稿數及梅斯指數整理了熱門學科國人更愛發表的SCI期刊同大家分享,帶大家看看2019年各個領域哪些期刊國人發文更多。而中國學者發文佔比最高的期刊為PEDIATR PULM,雖然發文數量只有30篇,但佔比卻高達47.73%。
  • 中國學者都喜歡在哪些SCI期刊上發表文章?名單來了
    2020年(2019年度) SCI影響因子即將發布,梅斯小編根據中國學者投稿數及梅斯指數整理了熱門學科國人更愛發表的SCI期刊同大家分享,帶大家看看2019年各個領域哪些期刊國人發文更多。腫瘤心血管呼吸免疫內分泌兒科兒科領域2019年收錄中國學者文章最多的期刊是BMC PEDIATR,去年影響因子為3.52,投稿命中率:50.0%, 審稿周期:平均4.5月。而中國學者發文佔比最高的期刊為PEDIATR PULM,雖然發文數量只有30篇,但佔比卻高達47.73%。
  • 打造有國際影響的醫學期刊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訪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副社長劉冰、萬方醫學總經理張秀梅  導語: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大批學術研究者將目光集中在這種「非典型」病毒上,產生了大量學術成果,為全世界的抗擊疫情行動提供科學支撐。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中國學者都喜歡在哪些SCI期刊上發表文章?名單(帶if值))
    2020年(2019年度) SCI影響因子即將發布,梅斯小編根據中國學者投稿數及梅斯指數整理了熱門學科國人更愛發表的SCI期刊同大家分享,帶大家看看2019年各個領域哪些期刊國人發文更多。而中國學者發文佔比最高的期刊為PEDIATR PULM,雖然發文數量只有30篇,但佔比卻高達47.73%。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此次撤稿因其規模之大,創下了多個記錄: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大、單期刊撤稿總量最大、以及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最多——雖然聲明中沒有明確指出造假作者的國籍,但從它公布的名單來看,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涉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另有4家海外大學、醫院。
  • 對比了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差距竟然這麼大!
    期刊編輯在審閱投稿論文時,通過論文的參考文獻就能基本判定論文的質量。為什麼?先看三篇研究主題大致相同的論文的參考文獻:第一篇論文,刊於《中國農村經濟》,該刊為北大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月刊,每期發文量在6-10篇左右。其參考文獻如下:第二篇論文,刊於某普通期刊,周刊,每期發文量100篇左右。
  • 中國大學SCI/SSCI發文排名,哪些期刊發文最多?
    中國大學SCI/SSCI發文排名,哪些期刊發文最多? 我們利用InCites工具,以中國大陸
  • 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一機構發布傳媒學者論文排行榜被質疑:兩同名學者混為一人
    ,統計了部分傳媒業界知名學者2020年的發文數量。文章寫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熟悉的十位新聞傳播學界名師2020年都做了哪些研究。這是我們推出的2020年學者發文年終總結第一期,本期名單包括(按發文數量排序):喻國明、胡泳、楊保軍、陳昌鳳、彭蘭、吳飛、劉海龍、陳力丹、杜駿飛、李良榮。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他從中西知識學科的演化與發表、趨勢和教訓,談到歷史上學術期刊在科技創新中的突出作用,並得出結論:現在的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為了發表,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獨特的知識學科認知體系,從而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我們需要把源自希臘,光大於整個西方,覆蓋全世界的還原的模式保留下來,同時也要把中國知識體系的整體、關聯、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保存下來,使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他從中西知識學科的演化與發表、趨勢和教訓,談到歷史上學術期刊在科技創新中的突出作用,並得出結論:現在的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為了發表,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獨特的知識學科認知體系,從而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線進行主旨報告錢旭紅認為,東西方在發展知識學科體系中方式方法不同。
  • 這本期刊國際認可度高,發文量正在增加,不關注下嗎?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SSN: 2001-3078)為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ISEV)官方OA期刊,於2012年創立,由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發表細胞外囊泡相關的研究,包括微囊泡、外泌體、外泌體和凋亡小體方向,為化學、物理以及外囊泡應用方面的數據、觀點及信息提供交流平臺。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 這本期刊發文量大、審稿快,影響因子穩定上升,國際認可度高!
    美國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本有影響力的環境科學和技術研究期刊,創刊於1967年,由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出版,2019年影響因子為7.864。主編 Julie B. Zimmerman 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連日來,西方一些政客,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日夜奔走「甩鍋」,編織各種謠言,抹黑攻擊中國。與此同時,另一股聲音正在集結——《自然》雜誌、《科學》雜誌、《柳葉刀》雜誌,三份頂級學術期刊連續幾個月來積極評價中國抗疫舉措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