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論文,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在國內學術界盛行多年。為何是這樣?這就是上個月被教育部科技部破除了的「SCI至上」所導致的。
用論文篇數代替論文價值,雖然是本末倒置,不合邏輯,然而還是形成了風氣。因為論文數量與個人的獎勵、績效、職稱以及單位的名聲直接掛鈎。在個人內在激勵和單位外在激勵的雙重作用之下,許多人為發表而發表,不求有價值,只求能發表。不由得讓人感慨,金錢刺激的作用真大啊。
1、國際期刊是一樁大買賣。
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有收益就會有成本。用經濟語言來說,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這話有些不好理解。舉個例子。比如一名很好的運動員,到了上大學年齡的時候,面臨退役上學和繼續當運動員兩種選擇,也就是面臨兩個機會。當選擇退役上學這個機會時,就必然放棄繼續當運動員這個機會,你放棄的當運動員機會就是機會成本。這個成本有多大?可能是每年幾百萬的收入。
那麼,具體到發表「SCI論文」這件事情上,個人得到了享受獎金、考績和職稱方面的機會,單位也享受了提高名聲的機會,成本又在哪裡?是個人付出了成本,還是單位付出了成本?都不是,而是國家付出了巨大成本。奇怪嗎,驚訝嗎。個人收益,國家虧損。這是怎麼回事?往下看。
投過稿的人都知道,即使國內期刊,有的也是要版面費的,幾百、幾千的都有,本人見到最多的是8000元(肯定還有更高的;聲明一下,本號從來不將稿件投給此類雜誌)。基本程序是,在通知你稿件被錄用和可能刊用的期數時,告知你費用若干,同時還有銀行帳號和匯款地址。這就是說,先交費,再發稿;不交費,錄用也要被撤銷。
國際期刊更是如此。在西方,一切都是買賣。SCI版面費是多少?沒有統一價格,這與文章的字數相關。有的上千歐元,有的幾千美元。有的說,Scientific Reports費用為每篇1300多美元,Nature旗下的Nature Conmmunications每篇費用高達30000多元,可能是3000—4000美元的比較多一些,各個期刊都有明碼標價。
2、中國學者投稿國際期刊一年費用近百億。
第一個數據:10年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這些費用可以支付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等方面的費用。這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
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均等,那麼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粗略估算)。380314篇論文多少錢?342.2826億元。
第二個數據:參照上述SCI的收費標準,每篇按3500美元計算,匯率又按1:7計算,上述380314篇論文多少錢?
第三個數據:有一個研究報告認為,2016年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包含少量國內英文版刊物)。如果按照上述每篇按3500美元計算、匯率又按1:7計算,為78億左右。有專家也估計,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 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
上述三個數據,由於統計口徑不同,數據不一。但是,本號覺得第三個數據可能靠譜一些,因為2016年發表的論文有準確數據,用稿價格也有數據,匯率也是準確的,三個準確的數據計算出來的結論應該不會太離譜。這只是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所花的費用,僅此就是78億左右,加上其它國際期刊,一年應該在100億左右。
3、一艘航空母艦多少錢?一年國際期刊投稿多少?
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時,購買「瓦良格號」的花費為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3億元。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約2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0億元。兩者加起來221億多人民幣。
中國學者一年在國際期刊上投稿多少錢?100億左右。這是什麼概念?中國學者兩年在國際期刊發論文的花費,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你震驚嗎?你想得到嗎?
僅僅是這些成本嗎?遠遠不是。我國科研人員完成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版權歸國外刊物擁有,國內同行閱讀這些文獻必須再花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或者訂購國外的刊物。
粗略估計,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花費大約十幾億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僅僅是一年時間的使用權,並沒有購買到永久性的文獻。
如果加上一年購買國際期刊使用權的十幾億,兩年足夠建造一艘遼寧艦!
4、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早在2014年9月,施一公就在「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指出,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實際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而且有時還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是我國大學導向的最大問題。
注意施一公所說的「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句話,與上述分析完全吻合。中國學者等於兩年就送給西方一艘航母!
施一公還說,我們的大學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指揮師生在西方雜誌出版文章。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因為這些西方雜誌訂閱費用十分昂貴,國內少有企業訂閱;而且大部分工程師很難看懂英文文章。這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一年僅購買國際期刊使用權就是十幾億。
5、別的國家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我們卻是倒貼送上科研成果!
那麼,僅僅是兩年送給西方一艘航母嗎?遠不是。國家海量科研經費資助的科技項目,所取得的成果變成論文主動送給洋人共享,可是一些國家卻對我們搞技術封鎖。這一正一反,損失多大?這種做法傻不傻?
看來破除「SCI至上」,實際意義遠非糾正在學術評價、人才評價上本末倒置、導向扭曲的問題這麼簡單,還有經濟利益等許多方面的因素。
中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相當於兩年送給西方一艘航空母艦,真的是「倒貼為西方服務」,而且是人家封鎖科技、我們倒送科技,你覺得是這樣嗎?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