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在國外期刊發論文的科研成本、發表費用每年超300億元!

2020-12-06 騰訊網

來源丨未名讀書牛、科獎中心

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

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如果折算這裡面的人力物力,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說學術界給西方打工,一點不為過。

施一公:我們的SCI論文給誰看?

實際上都在免費為西方打工!

北京工業大學劉彩娥研究員在《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發表論文稱:

10年時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根據基金委的年度報告,科研成果產出的主要形式為:國際會議邀請報告、國內會議邀請報告、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專著、發明專利,而國際、國內邀請報告的技術內容往往被另外四種成果形式包含。10年間結題的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科研項目從立項資助到結題一般3到5年, 年度報告中不是當年的經費用於當年的科研產出,文章計算僅僅是粗略的估算),以此計算, 2016年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包含少量國內英文版刊物)。單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 有專家粗略估計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時,購買「瓦良格號」的花費為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3億元。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約2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0億元。

此外,我國的科研人員完成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國外的刊物擁有版權,國內同行想閱讀這些文獻,國內的科研單位又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或者訂購國外的刊物。粗略估計,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花費大約十幾億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僅僅是一年時間的使用權,並沒有購買到永久性的文獻。

最高質量的論文都外流了

《光明日報》:好論文「肥水外流」嚴重

中國不是沒有好論文,但「肥水外流」嚴重。來自中國科協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科技期刊發文總量109.7萬篇,在國際科技期刊發文總量約23.3萬篇;到2017年,在國內科技期刊發文總量不到103萬篇,但在國際期刊上發文總量已超過35萬篇,且國際發文量和總被引頻次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在物理學、化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近10年世界最高被引前50名論文中,我國作者的論文基本上都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科研評價「重洋輕中」的導向作用。也就是說,在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的績效、職稱、資助、獎勵等考核評定過程中,「論文至上包打天下」,在考核評價中主要看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文章,對國內優秀期刊認可度不高。這「導致一些科技工作者為發論文而寫論文,一些期刊為提高影響因子而做影響因子」。而在科研評價這個指揮棒上所形成的對國際數據和期刊的依賴性,直接導致中國優秀論文爭相到國外期刊發表,中國的科研成果無償由國外編輯評判,創新成果最先在國外期刊首發。

自然科學類我們可以理解,人文科學呢?

為什麼人文科學也需要國際頂級期刊?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比中國人高明??

人文學科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也成為高端學術水準的標誌,也成為評判學者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悠久的歷史沉澱了深厚的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使中國社會面臨很多獨特的社會問題,各個角度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研究並解決中國社會獨特的問題,才能體現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而且,其科學性與文化價值判斷應該由中國人自己完成,而不應該依託國外的刊物與評價體系。若也要將論文是否發表在國外的刊物上作為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依據,顯然是學術導向出了差錯。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是探索發現真理,並推動社會進步。一切科研評價都應該把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作為其宗旨。如果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迷信國外的學術載體,將其權威化、神聖化,而不是以創新與質量為依據,以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水平為依據,以是否推動社會進步為依據,不僅使學術與科研評價體系簡單化、武斷偏頗,而且使科研與學術偏離了自身的終極目的,走上歧途,即科研不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未知,而是為滿足指標,這樣便喪失了科學精神,並進一步形成西學崇拜與西學迷信的狀態。

科研成果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不僅體現了一個民族對自然與世界的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現代尖端科學的研究成果往往關係著國家的軍事、國防、政治、經濟與國計民生。

當代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外流,而且是自己花費如此巨大的經濟成本,觸目驚心之外,全國科研體系、國內期刊都要行動起來,保衛我們的核心戰略資源!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本文參考:1)光明日報:中國何時能有核心期刊?

2)北京工業大學劉彩娥研究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3)施一公在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上的演講稿

深圳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真相: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第一個數據:10年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這些費用可以支付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等方面的費用。這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均等,那麼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
  • 中國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
  • 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 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獲差評;● 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超9成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問:中國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什麼?
  • 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
  • 專家: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爭議。
  • 為啥中國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
    來看一組數據: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中文期刊到底差距在哪兒?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近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邀請科技界、出版界專家,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超9成SCI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問:中國期刊的生存現狀是什麼?
  • 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 中科報: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科學報9月16日消息,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國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國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面對中國期刊在國內研究界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中科報: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
    中國科學報9月16日消息,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國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國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面對中國期刊在國內研究界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其實如果只是為了拿獎學金,省級期刊就夠了,350元一個版面,既經濟又實惠。」記者隨後又撥通了C的電話,出價相對較高的C給出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條件。「我這裡的期刊出稿非常快,而且論文一旦發表,中國期刊網上都可以查到。」談到交易方式,代理人表示,「先把文章發到我的郵箱,我會發給雜誌社,這些雜誌社很快會給你發入稿通知。然後你交錢,等雜誌出來之後便會郵寄給你。」
  • SCI論文「崇洋媚外」成風,中文期刊還有活路嗎?
    近年來,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的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科技部等發文呼籲: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中國期刊,尤其是中文期刊面臨質量不高、評價導嚮導致缺乏優秀稿源、學術定位不夠明晰等核心問題。很多科技領域優秀科研工作者的頂級成果一般不會考慮投稿到中文期刊。以計算機領域舉例,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學術話語權不在中國,科研工作者發論文實際上希望能夠得到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學術共同體是分層次的,有些是引領性的,有些是跟隨性的。
  • 普通期刊發表論文到底需要多少費用?
    發表論文作者往往很在意費用問題,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多數作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工薪階層,很多論文發表費用雖說不高,但也是一筆支出,普通期刊發表論文費用是多少?普通期刊發表費用普遍不高,發表費用中最主要的就是版面費了,普通期刊的版面費多在300-800元之間不等,價位是比較適中的,多數作者都可以負擔。
  • 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有哪些好的?
    醫學論文發表期刊有哪些好的?想要了解哪些期刊是權威期刊,首先我們先要了解期刊的分類,可以根據期刊權威度,劃分為六大類別。 一、T類:T類特種刊物論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兩本權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 大學生為保研出國花錢發論文 核心期刊起步價2萬
    導讀:論文買賣被曝光多年,曾有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買賣交易已達10億元規模。  據了解,雖學校各院系的保研加分細則會有不同,但在發表論文的科研項目方面,均會有傾斜政策,通常一份核心期刊有2分的加分,而一般期刊也有0.1~0.3分不等的加分。  一篇論文能換來上萬獎學金  準備申請獎學金的王同學,正為填寫上年的「科研成果」一欄發愁。碩士求學期間,發表一篇像樣的論文,是要求上進的同學的慣常「規劃」。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為世界榜首
    2020年4月,該集團旗下另一家期刊一次性撤回中國學者撰寫的33篇論文。僅2020年1月到7月,中國學者被撤稿達388篇。7、撤稿論文超90%發表在開源期刊調查數據顯示,8年來中國學者被撤論文有2444篇發表在開源期刊上,佔總數的94.5%,而發表在傳統期刊的論文僅有117篇,只佔4.5%。
  • 【不二之選】撫州中小學教師職稱論文發表的費用是多少
    撫州中小學教師職稱論文發表的費用是多少  2.每篇文章可選3~8個關鍵詞,多個關鍵詞之間以分號分隔。  3.中文關鍵詞前加「關鍵詞:」作為標識。  五、中圖分類號  1.文稿應具有中圖分類號。  2.編輯在查找分類號時,採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進行分類。
  • 發表一篇SCI論文多少錢?學者:只要論文發表成功,其他不重要
    如今中國掀起了一股論文熱,不管是就業、評職稱、還是畢業,都要有自己的論文,目前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受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的SCI論文了,很多人就很好奇,發表一篇SCI論文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期刊分為兩類,一是開源(OA)期刊,也就是收取發表費用的期刊,如果是人文學科的論文,沒有什麼實驗的話,那麼主要的費用就是出版的費用,一般SCI論文的版面費在1000-1500美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就是7000-10000人民幣左右,但是也有少數期刊的版面費非常高,達到15000元以上。而且論文還需要請專業機構潤色,一般潤色費用大約2000-3000元。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7、撤稿論文超90%發表在開源期刊調查數據顯示,8年來中國學者被撤論文有2444篇發表在開源期刊上,佔總數的94.5%,而發表在傳統期刊的論文僅有117篇,只佔4.5%。我國SCI收錄OA論文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和我國研究評價中強調論文發表數量有關。一些OA期刊儘量多地發表論文以收取更多的費用,放寬審稿標準。
  • 論文發表是不是一場「權力的遊戲」?中國學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定量分析
    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也會受到權力的幹預和影響。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賈瑞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聶輝華和西南財經大學的肖偉發表在《比較經濟學報》的論文,對中國高校經濟學院的研究顯示,中國高校的論文發表是一場「權力的遊戲」。研究顯示,在中國高校經濟學院擔任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大約會增加0.7篇。這些額外增加的論文主要是同本校其他人的合作成果。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這期間發生過一些集中撤稿情況:最著名的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銷 2012 年至 2016 年發表的來自中國學者的 107 篇文章。2020 年 4 月,該集團旗下另一家期刊一次性撤回中國學者撰寫的 33 篇論文。僅 2020 年 1 月到 7 月,中國學者被撤稿達 388 篇。
  • 別讓那個論文騙子跑了
    《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不僅是國外的論文市場競爭激烈,在國內,想要在學術期刊上刊登論文也是百裡挑一,難上加難。這樣一來,買論文、花錢發表論文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形成了一條年入十個億的灰色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