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代表座談,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避免科技創新「卡脖子」。要想推動科技創新,就需要避免行政權力對科研自主性的幹預和扭曲。權力的影響無遠弗屆,但是有關權力對學術發表的影響卻研究不多。這主要是人們普遍相信學術界可能對權力有免疫力,能夠按照學術水準來運轉。但是,在一個權力主導的社會,作為象牙塔的大學也無法置身事外。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也會受到權力的幹預和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賈瑞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聶輝華和西南財經大學的肖偉發表在《比較經濟學報》的論文,對中國高校經濟學院的研究顯示,中國高校的論文發表是一場「權力的遊戲」。研究顯示,在中國高校經濟學院擔任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大約會增加0.7篇。這些額外增加的論文主要是同本校其他人的合作成果。換句話說,希望和院長合作的同事較多,這使院長發表的論文也增多了。
該研究還發現,這些新增的論文研究主題多數不同於院長上任以前的研究領域。當了院長以後,院長合作研究的並非自己所擅長或長期從事的領域,而更多是合作者主導的研究方向。由於「隔行如隔山」,更換研究領域往往很難;加之院長的行政事務較多,日理萬機也難以開啟新的研究方向,這意味著院長在合作發表論文時「掛名」的可能性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對於頂尖大學和頂級期刊而言,權力帶來的論文發表影響甚微。對於上任以前論文發表量就很多的學者而言,權力效應也相對較小。因此,這意味著院長發表論文數量的增長主要同其掌握的資源配置權力有關,很難說是院長的能力或聲望使然。因此,這說明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存在值得關注的權力扭曲現象。換句話說,高校競爭和學術聲譽機制可以抑制權力的任性。
經濟學院院長的權力效應
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科技論文大國,政府也在大力扶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期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在權力對論文發表的影響方面,此前研究多數關注自然科學,而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關注不夠,所以選擇經濟學進行研究會有比較意義。
院長會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學者在資源分配中的地位,包括求職和職稱評定、各類校內外基金項目申請等。院長即便不再擔任了,多數也會得到提拔,並佔據更加重要的管理職位,對學者可以獲得的資源而言也更加有影響力。
研究人員選取1990-2009年設立經濟學院或經濟學系的95所211高校,其中有29所是985高校。研究人員關注這些高校的經濟學院院長或經濟學系主任,共99位,因為他們是所在單位資源配置的掌權者。
該研究主要關注中文論文,因為其從投稿到發表費時通常不超過一年,更易於觀測權力對論文發表的影響。其中,《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世界經濟》和《經濟學季刊》是頂級期刊,其他期刊是一般期刊。
使用院長上任前五年之前發表的論文標題,提取出現頻次最高的5個關鍵詞,將其定為院長的研究領域。如果此後院長發表的論文中出現這些關鍵詞,則意味著仍在開展同樣主題的研究。
院長上任的平均年齡是44.2歲,只有6位是女性,只有11位在境外取得博士學位。每位院長平均每年發表1.9篇論文,其中1.3篇是合作的,同本校合作的比例是外校合作的四倍。94%的論文是在一般期刊發表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科研基金項目資助的比例是7.6%。
權力如何扭曲學術發表?
院長上任導致的論文發表數量增長,可以至少從三個方面解釋。
首先,這可能是「能力效應」,即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的人更有可能被提拔為院長,所以其上任後出現的論文增長只是這一趨勢的自然表現。當然,人們會說院長本身的學術能力強,所以可以發表更多的論文。但是,院長的學術能力不會在上任前後很快變化。院長的任命不完全基於學術表現,而主要源自自上而下的行政體制。研究顯示,院長上任前並沒有明顯的論文發表量增長趨勢,但是上任後卻很明顯。有趣的是,院長上任後並沒有帶來學院論文發表總量的增長。因此,這一解釋可能並不成立。
其次,「聲譽效應」。其他學者希望「拉大旗樹虎皮」,相信有院長這樣的「牛人」作為合署作者,可以增加論文發表的命中率。研究顯示,院長上任以來新增的論文主要是合作論文,每年平均增加0.71篇合著論文,而獨作的論文數量並沒有增加。在合作論文中,明顯增加的僅限於同本學院人員的合作研究,每年平均增加0.66篇,而同外校的合作研究並沒有顯著增加。如果人們是為了「拔高」論文檔次而求院長「掛名」的話,那麼合作研究的學者不應僅限於院長任職的本單位,因此這一解釋也難以成立。與此同時,院長上任後發表的論文往往並非其研究專長,也無法發揮聲譽效應。此外,上任前就發表論文較多的院長在上任後增加的論文數量,反而少於學術履歷不那麼漂亮的院長,這顯然同聲譽效應不符合。
最後,「資源效應」。因為其他學者知道和院長關係越近,在資源分配中得到實惠的機會更多,所以心甘情願地在論文發表時請院長「搭便車」。研究顯示,院長上任前平均只有8.1個合作者,而上任後則增加到13.7個。院長上任以後,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的數量也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院長卸任以後人走茶涼,其論文發表數量則顯著減少。從上述研究發現而言,這個解釋可能是最合適的,即權力扭曲了論文發表。
對於不同高校、期刊和院長,權力的扭曲效應可能不同。研究顯示,對於985高校、頂級期刊,以及在擔任院長前就擁有優秀發表記錄的院長來說,權力效應並不顯著。研究發現,非985高校的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顯著增加了0.85篇,而985高校的院長僅增加0.57篇且增長不顯著。985高校內部的學術競爭激烈,這有助於限制院長的權力。非985高校的學者往往很少有外部職業流動機會,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選擇追求權力的庇護。
需要說明的是,該研究發現的權力扭曲學術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在國家幹預強大和缺乏自主權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學者如果把寶貴的科研時間和精力用在搞關係上,真正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相應減少。如果學術界是以效率為導向的,那麼就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是,如果學術界的運轉受到了權力的扭曲,則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和低效。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破除科技界長期存在的弊病,包括「山頭」主義、「圈子」文化、「學閥」作風等。要想讓科研人員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科研活動,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研究的幹擾,就要進一步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改革,賦予和強化科研人員的自主權,避免行政幹預和權力扭曲而導致科研創新活力降低。加強高校內部和高校之間的良序學術競爭,使科研人才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動,也有助於規避權力任性。此外,在院長選聘時應更多地依據學術能力和聲望,使學者能夠「學而優則仕」,也是抑制行政權力扭曲學術研究的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Jia, R., Nie, H., & Xiao, W. (2019). Power and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academ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https://doi.org/10.1016/j.jce.2019.08.006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