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是不是一場「權力的遊戲」?中國學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定量分析

2021-01-10 界面新聞

文 |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代表座談,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避免科技創新「卡脖子」。要想推動科技創新,就需要避免行政權力對科研自主性的幹預和扭曲。權力的影響無遠弗屆,但是有關權力對學術發表的影響卻研究不多。這主要是人們普遍相信學術界可能對權力有免疫力,能夠按照學術水準來運轉。但是,在一個權力主導的社會,作為象牙塔的大學也無法置身事外。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也會受到權力的幹預和影響。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賈瑞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聶輝華和西南財經大學的肖偉發表在《比較經濟學報》的論文,對中國高校經濟學院的研究顯示,中國高校的論文發表是一場「權力的遊戲」。研究顯示,在中國高校經濟學院擔任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大約會增加0.7篇。這些額外增加的論文主要是同本校其他人的合作成果。換句話說,希望和院長合作的同事較多,這使院長發表的論文也增多了。

該研究還發現,這些新增的論文研究主題多數不同於院長上任以前的研究領域。當了院長以後,院長合作研究的並非自己所擅長或長期從事的領域,而更多是合作者主導的研究方向。由於「隔行如隔山」,更換研究領域往往很難;加之院長的行政事務較多,日理萬機也難以開啟新的研究方向,這意味著院長在合作發表論文時「掛名」的可能性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對於頂尖大學和頂級期刊而言,權力帶來的論文發表影響甚微。對於上任以前論文發表量就很多的學者而言,權力效應也相對較小。因此,這意味著院長發表論文數量的增長主要同其掌握的資源配置權力有關,很難說是院長的能力或聲望使然。因此,這說明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存在值得關注的權力扭曲現象。換句話說,高校競爭和學術聲譽機制可以抑制權力的任性。

經濟學院院長的權力效應

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科技論文大國,政府也在大力扶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期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在權力對論文發表的影響方面,此前研究多數關注自然科學,而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關注不夠,所以選擇經濟學進行研究會有比較意義。

院長會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學者在資源分配中的地位,包括求職和職稱評定、各類校內外基金項目申請等。院長即便不再擔任了,多數也會得到提拔,並佔據更加重要的管理職位,對學者可以獲得的資源而言也更加有影響力。

研究人員選取1990-2009年設立經濟學院或經濟學系的95所211高校,其中有29所是985高校。研究人員關注這些高校的經濟學院院長或經濟學系主任,共99位,因為他們是所在單位資源配置的掌權者。

該研究主要關注中文論文,因為其從投稿到發表費時通常不超過一年,更易於觀測權力對論文發表的影響。其中,《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世界經濟》和《經濟學季刊》是頂級期刊,其他期刊是一般期刊。

使用院長上任前五年之前發表的論文標題,提取出現頻次最高的5個關鍵詞,將其定為院長的研究領域。如果此後院長發表的論文中出現這些關鍵詞,則意味著仍在開展同樣主題的研究。

院長上任的平均年齡是44.2歲,只有6位是女性,只有11位在境外取得博士學位。每位院長平均每年發表1.9篇論文,其中1.3篇是合作的,同本校合作的比例是外校合作的四倍。94%的論文是在一般期刊發表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科研基金項目資助的比例是7.6%。

權力如何扭曲學術發表?

院長上任導致的論文發表數量增長,可以至少從三個方面解釋。

首先,這可能是「能力效應」,即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的人更有可能被提拔為院長,所以其上任後出現的論文增長只是這一趨勢的自然表現。當然,人們會說院長本身的學術能力強,所以可以發表更多的論文。但是,院長的學術能力不會在上任前後很快變化。院長的任命不完全基於學術表現,而主要源自自上而下的行政體制。研究顯示,院長上任前並沒有明顯的論文發表量增長趨勢,但是上任後卻很明顯。有趣的是,院長上任後並沒有帶來學院論文發表總量的增長。因此,這一解釋可能並不成立。

其次,「聲譽效應」。其他學者希望「拉大旗樹虎皮」,相信有院長這樣的「牛人」作為合署作者,可以增加論文發表的命中率。研究顯示,院長上任以來新增的論文主要是合作論文,每年平均增加0.71篇合著論文,而獨作的論文數量並沒有增加。在合作論文中,明顯增加的僅限於同本學院人員的合作研究,每年平均增加0.66篇,而同外校的合作研究並沒有顯著增加。如果人們是為了「拔高」論文檔次而求院長「掛名」的話,那麼合作研究的學者不應僅限於院長任職的本單位,因此這一解釋也難以成立。與此同時,院長上任後發表的論文往往並非其研究專長,也無法發揮聲譽效應。此外,上任前就發表論文較多的院長在上任後增加的論文數量,反而少於學術履歷不那麼漂亮的院長,這顯然同聲譽效應不符合。

最後,「資源效應」。因為其他學者知道和院長關係越近,在資源分配中得到實惠的機會更多,所以心甘情願地在論文發表時請院長「搭便車」。研究顯示,院長上任前平均只有8.1個合作者,而上任後則增加到13.7個。院長上任以後,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的數量也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院長卸任以後人走茶涼,其論文發表數量則顯著減少。從上述研究發現而言,這個解釋可能是最合適的,即權力扭曲了論文發表。

對於不同高校、期刊和院長,權力的扭曲效應可能不同。研究顯示,對於985高校、頂級期刊,以及在擔任院長前就擁有優秀發表記錄的院長來說,權力效應並不顯著。研究發現,非985高校的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顯著增加了0.85篇,而985高校的院長僅增加0.57篇且增長不顯著。985高校內部的學術競爭激烈,這有助於限制院長的權力。非985高校的學者往往很少有外部職業流動機會,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選擇追求權力的庇護。

需要說明的是,該研究發現的權力扭曲學術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在國家幹預強大和缺乏自主權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學者如果把寶貴的科研時間和精力用在搞關係上,真正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相應減少。如果學術界是以效率為導向的,那麼就可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是,如果學術界的運轉受到了權力的扭曲,則可能導致資源錯配和低效。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破除科技界長期存在的弊病,包括「山頭」主義、「圈子」文化、「學閥」作風等。要想讓科研人員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科研活動,減少行政權力對學術研究的幹擾,就要進一步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改革,賦予和強化科研人員的自主權,避免行政幹預和權力扭曲而導致科研創新活力降低。加強高校內部和高校之間的良序學術競爭,使科研人才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動,也有助於規避權力任性。此外,在院長選聘時應更多地依據學術能力和聲望,使學者能夠「學而優則仕」,也是抑制行政權力扭曲學術研究的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Jia, R., Nie, H., & Xiao, W. (2019). Power and publications in Chinese academ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https://doi.org/10.1016/j.jce.2019.08.006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相關焦點

  • 學術生產不應異化為論文發表錦標賽
    根據國外相關媒體報導,中國在2018年已成為世界上論文發表最多的國家,在大量論文發表的同時,國家科技原始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卡中國發展脖子的關鍵技術依然還廣泛存在。諾獎代表作所發表的期刊叫《光學通訊》,目前影響因子1.8左右,當年大概也就是1.0左右。而這個原創性成果,不過是當年隨意做的一個有趣實驗而已。在她的主頁上,甚至都沒把這篇文章列為自己的代表作。正是因為這樣一篇「小論文」,使她成為繼居裡夫人和梅耶爾之後,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
  • 「論文寫作與發表」圖書大全(80本)
    該書已成論文寫作指導領域的聖經,美國大學生和研究者人手必備,該書對撰寫任何級別的學術論文、學術專著都是很好的參考,對於國內學者按照國際規範總結研究成果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以使他們的論文更易被接收和發表,並使論文在發表後更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
  • 核醫學科2020年發表的SCI論文大數據分析
    導言:在我們做大數據分析時,很少能夠看到像核醫學領域這樣,中國學者在其中佔有重要位置。1,核醫學科論文概況核醫學反應科領域已經發表了76,465篇Medline收錄文獻,其中2020年發表了10,282篇,我們對其做一大數據分析。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作者 | 胡珉琦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 許琪:我的社會學定量研究之路
    【作者簡介】許琪,1987年出生,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獲得本科和博士學位,美國密西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婚姻與家庭、人口社會學、社會分層與流動。
  • 清華-JM頂尖營銷期刊論文發表工作坊及學術研討會舉辦
    【MBA中國網訊】導讀2019年4月6日-7日,清華-JM頂尖營銷期刊論文發表工作坊及學術研討會在清華經管學院舉辦,會議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營銷學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ofMarketing(以下簡稱JM)聯合主辦,《營銷科學學報》、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清華管理評論》共同承辦
  • 重症醫學科SCI論文發表及臨床科研策略大數據分析
    我們在對重症醫學科發表的論文檢索過程中,發現中國發表的SCI論文,在10年內增長了29倍。這顯示了中國重症醫學科臨床及科研的急速發展。我們特別卯足了勁,幫朋友們找到了重症醫學科做臨床科研的四大策略。1,重症醫學科論文概況重症醫學科領域已經發表了230,734篇Medline收錄文獻。
  • 又一次!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一位「土博士」的SSCI論文發表經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一篇ssci論文,對於一個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在中國社科教育體制下的成長起來的學者來說,真是要脫一層皮。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從重獎論文發表到處罰獎勵論文發表,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20年
    中國的論文數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11倍。由於這種高速增長,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比例也由2000年的世界1.5%,成長為2019年的17.1%。而同一時間段,中國學者在影響因子20分以上期刊發表的論文
  • 短短7天,中國學者們在《Nature》上發表論文13篇,為他們喝彩!
    就在這短短的7天,中國/華人連續發表了13篇Nature,我們現在就重點介紹這些成果:2019年3月6日,清華大學江鵬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 有的學者短短幾年發表百餘篇SCI論文
    SCI最初是為了科研人員在短時間內找到與自己研究工作密切相關論文索引的工具,發表國際論文的示範並引導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的推動者,逐步變成某種程度異化和扭曲科學研究目的,綁架科研和學術評定,讓國內學術共同體愛恨交加、心情複雜的核心評價指標。
  • 中國學者在國外期刊發論文的科研成本、發表費用每年超300億元!
    來源丨未名讀書牛、科獎中心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如果折算這裡面的人力物力,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說學術界給西方打工,一點不為過。
  • 學者稱中國院士嚴重老齡化 權力介入成一大原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年齡分布圖  蛇年春節尚未結束,李俠就讓自己陷入了一場爭論之中。這一切,都是一篇博文惹的禍。而中國工程院764名院士中,這個數字更是達到604人。  李俠同時看到,與中國院士老齡化現象相對應的,是隨著時代發展,科學家發表學術著作的年齡逐漸提前,年輕化趨勢明顯加強。  他發現,16世紀科學家發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平均年齡是50.1歲,而20世紀上半葉已降到34.9歲。並且,他推測21世紀和22世紀科學家發表著作的平均年齡應為32.73歲和30.06歲。
  • 發表一篇SCI論文多少錢?學者:只要論文發表成功,其他不重要
    如今中國掀起了一股論文熱,不管是就業、評職稱、還是畢業,都要有自己的論文,目前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受到國際學術界一致認可的SCI論文了,很多人就很好奇,發表一篇SCI論文到底需要花費多少錢?期刊分為兩類,一是開源(OA)期刊,也就是收取發表費用的期刊,如果是人文學科的論文,沒有什麼實驗的話,那麼主要的費用就是出版的費用,一般SCI論文的版面費在1000-1500美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的話就是7000-10000人民幣左右,但是也有少數期刊的版面費非常高,達到15000元以上。而且論文還需要請專業機構潤色,一般潤色費用大約2000-3000元。
  • 和大家交流一下SSCI論文發表的經驗
    比如物理學,大家都用一樣的術語,在一樣的框架下討論,中國學者除了要用英文寫作外,基本可以直接和外國學者交流,大家彼此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就好交流。但人文社科類不然,對於這類學科的研究往往要帶上特定的意識形態和特定的研究傳統等。比如為什麼中國的文史類學科難發SSCI?因為你在中國做研究,你的歷史觀是符合我們長期受之影響的一些價值觀的,那這個價值觀國外學者了解嗎,就算了解,他認可嗎?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皮膚科SCI論文都發表在這些期刊
    皮膚科的大數據分析醞釀了很久,但總是對檢索結果不滿意。可能因為做科研久了,真的就會成為「變態的完美主義」。不過,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所以,有了這篇。這篇推文,我們主要通過大數據分析,排列了皮膚科最新1萬篇論文的發表期刊;同時,解析出研究熱點、最活躍的研究者,以及最有影響力論文。
  • 《權力的遊戲》:詹姆·蘭尼斯特的故事旅程
    在《權力的遊戲》開始的時候,幾乎沒有哪張面孔比詹姆更具有明顯的對抗性。該劇首映式的最後一幕把詹姆的惡行看得一清二楚,他試圖謀殺一個孩子,以保護自己亂倫的秘密。這是HBO劇中最精彩的故事情節之一,詹姆現在站在戰鬥的右側,準備對抗暗夜之王和白行者,即使他致命的過去永遠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