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天,中國學者們在《Nature》上發表論文13篇,為他們喝彩!

2020-12-05 校園快報

就在這短短的7天,中國/華人連續發表了13篇Nature,我們現在就重點介紹這些成果:

2019年3月6日,清華大學江鵬團隊Nature在線發表題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urea cycle controls polyam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腫瘤抑制因子p53,人類腫瘤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通過抑制尿素循環來調節氨代謝。通過CPS1,OTC和ARG1的轉錄下調,p53在體外和體內抑制尿素生成和氨的消除,導致腫瘤生長的抑制。相反,這些基因的下調通過MDM2介導的機制相互激活p53。此外,氨的積累導致多胺生物合成速率限制酶ODC的mRNA翻譯顯著下降,從而抑制多胺的生物合成和細胞增殖。總之,這些發現將p53與尿素生成和氨代謝聯繫起來,並進一步揭示了氨在控制多胺生物合成和細胞增殖中的作用;

2019年3月6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陳志堅,Bai Xiao-chen及Zhang Xuewu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STING binding with and phosphorylation by TBK1」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STING與TBK1結合的結構基礎,以及STING磷酸化的機制。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模型,其中STINGG的cGAMP誘導的高級寡聚化提供了用於募集和激活TBK1的信號傳導平臺。 在STING寡聚體中,一些C末端尾部募集TBK1,其使鄰近的STING分子的尾部磷酸化。 STING中的磷酸化363LXIS366基序構成IRF3結合基序,其通過TBK1募集IRF3用於磷酸化。 STING的磷酸化尾部可同時與TBK1和IRF3結合,從而將IRF3遞送至TBK1以進行磷酸化;

2019年3月6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陳志堅Nature在線發表題為「Autophagy induction via STING trafficking is a primordial function of the cGAS pathway」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STING還通過獨立於TBK1激活和幹擾素誘導的機制激活自噬。在結合cGAMP後,STING在依賴於COP-II複合物和ARF GTP酶的過程中易位至內質網 - 高爾基體中間隔室(ERGIC)和高爾基體。因此,自噬誘導是cGAS-STING途徑的古老且高度保守的功能,其早於脊椎動物中I型幹擾素途徑的出現

2019年3月6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陳志堅,Bai Xiao-chen及Zhang Xuewu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s of STING reveal its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by cyclic GMP–AMP」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得到了人類和雞的全長STING,處於無活性的二聚體狀態(大小約80kDa),以及二聚體和四聚體狀態的cGAMP結合雞源STING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這對於進一步了解STING信號轉導有積極的意義;

在2019年2月27日,同時有9篇Nature文章是有中國學者/華人發表的,具體的成果如下面所介紹:

北京生命組學研究所賀福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錢小紅共同通訊發表題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110個與B型肝炎病毒感染相關的臨床早期肝細胞癌的成對腫瘤和非腫瘤組織。定量蛋白質組學數據突出了早期肝細胞癌的異質性:研究人員使用它來將該隊列分層為亞型S-I,S-II和S-III,每種亞型具有不同的臨床結果。本研究中提出的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學分層,提供了對該癌症的腫瘤生物學的深入了解,並提出了針對它的個性化治療的機會(點擊閱讀);

第三軍醫大學(陸軍醫科大學)卞修武,劉新東及清華大學董晨等人共同通訊發表題為「Genome-wide analysis identifies NR4A1 as a key mediator of T cell dysfunc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小鼠體外T細胞耐受誘導系統,研究人員發現耐受性T細胞中的全基因組表觀遺傳和基因表達特徵,並表明它們不同於效應和調節性T細胞。值得注意的是,轉錄因子NR4A1在耐受性T細胞中以高水平穩定表達。 NR4A1的過表達抑制效應T細胞分化,而NR4A1的缺失克服了T細胞耐受性並誇大了效應功能,以及增強對腫瘤和慢性病毒的免疫力。該研究將NR4A1鑑定為誘導T細胞功能障礙的關鍵一般調節因子,並且是腫瘤免疫療法的潛在靶標(點擊閱讀);

康乃狄克大學&溫州醫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阮一駿團隊發表「Multiplex chromatin interactions with single-moleculeprecision」,描述了一種多重染色質相互作用分析的策略,稱之為ChIA-Drop;證明了ChIA-Drop在捕捉複雜的染色質相互作用的單分子精確性,這是不可能基於群體水平兩兩接觸的方法測定。在果蠅中發現,染色質的拓撲結構主要由具有高度異質性的多重染色質相互作用組成;ChIA-Drop還揭示了以啟動子為中心的多價相互作用,從而提供了對轉錄的拓撲觀察(點擊閱讀);

劃重點:3篇Nature背靠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辰,翁紅明共同通訊發表題為「Catalogue of topological electronic material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介紹了一種有效,高效和全自動的算法,可以診斷大部分非磁性材料中的非平凡帶拓撲。該研究的算法是基於最近開發的佔用帶的對稱表示和拓撲不變量之間的窮舉映射。研究人員在水晶資料庫中掃描了總共39,519種材料,發現其中多達8056種材料在拓撲上非常重要。所有結果均可在具有交互式用戶界面的資料庫中搜索(點擊閱讀);

南京大學萬賢綱發表題為」Comprehensive search for topological materials using symmetry indicator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將對稱指示器的方法應用於所有230個可能空間群中的所有合適的非磁性化合物。資料庫搜索顯示了數以千計的候選拓撲材料,其中研究人員突出了241個拓撲絕緣體和142個拓撲結晶絕緣體,這些絕緣體具有明顯的全帶隙或相當大的直接間隙以及小的瑣碎費米口袋。此外,研究人員列出了692個具有位於費米水平附近的帶交叉點的拓撲半金屬。這些候選材料開闢了在下一代電子設備中使用拓撲材料的可能性(點擊閱讀);

普林斯頓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志俊及普林斯頓大學B. Andrei Bernevig共同通訊發表題為」A complete catalogue of high-quality topological materia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代碼來計算26,938個化學計量材料的所有對稱性的所有特徵,並找到3,307個拓撲絕緣體,4,078個拓撲半金屬且沒有脆弱相。 對於這7,385種材料,研究人員提供電子能帶結構,包括一些電子特性(帶隙和電子數),對稱性指標和其他拓撲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自然界中超過27%的材料是拓撲學的該研究提供了一個開原始碼,用於檢查任何材料的拓撲結構,並允許其他研究人員重現該研究的結果(點擊閱讀);

劃重點:3篇Nature背靠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王楓團隊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moiré excitons in WSe2/WS2 heterostructure superlattice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了在二硒化鎢/二硫化鎢(WSe2 / WS2)異質結構中的莫爾超晶格激子態的觀察,其中層緊密排列。莫爾激子帶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平臺,可以從中探索和控制物質的激發態,例如在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中,拓撲激子和相關的激子哈伯德模型(點擊閱讀);

華盛頓大學Xu Xiaodong/香港大學Wang Yao發表題為「Signatures of moiré-trapped valley excitons in MoSe2/WSe2 heterobilaye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在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異質層中捕獲莫爾勢的層間谷激子的實驗證據。這些結果表明觀察到的效應的起源是層間激子被捕獲在光滑的莫爾勢中,具有繼承的谷對比物理學。這項工作提供了通過改變扭轉角來控制二維莫爾光學的機會(點擊閱讀);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Li Xiaoqing/阿貢國家實驗室Wu Fengcheng發表題為「Evidence for moiré excitons in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在具有小扭轉角的二硒化鉬/二硒化鎢(MoSe2 / WSe2)異雙層中的正或負圓極化發射的多個層間激子共振的觀察。 這些結果表明使用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設計人工激子晶體用於納米光子學和量子信息應用的可行性(點擊閱讀)。

相關焦點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7月13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分別如下:
  • 有的學者短短幾年發表百餘篇SCI論文
    SCI最初是為了科研人員在短時間內找到與自己研究工作密切相關論文索引的工具,發表國際論文的示範並引導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的推動者,逐步變成某種程度異化和扭曲科學研究目的,綁架科研和學術評定,讓國內學術共同體愛恨交加、心情複雜的核心評價指標。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另外,《德國應用化學》一篇涉及性別和種族歧視以及詆毀中國學術界的觀點文章,引發眾怒。論文作者被質疑歧視女性和少數族裔,並且暗示中國論文發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期刊平均質量下降。此外,作者還提倡「學生應絕對服從於導師」。
  • 139年前發表中國首篇《Nature》
    能夠在CNS(Cell+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來說,可謂是孜孜以求,其實,早在139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Nature雜誌由英國Nature Publishing Group創刊於1869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說到論文灌水,可以說各位都是深惡痛絕,因為很多論文都是毫無價值,除了騙些經費,然後全是廢紙一張,中國科研非常落後,但是中國的論文灌水水平,說自己是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比如咱中國,一方面微電子非常落後,一方面搞微電子的都在大量灌水論文:什麼石墨烯,鈣鈦礦,納米啥都都能灌水幾篇論文,但是實際價值都是0。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CNS論文2019年的第一個季度很快就結束了,截至3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44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於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按雜誌來劃分:Cell發表了
  • 論文發表是不是一場「權力的遊戲」?中國學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定量分析
    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也會受到權力的幹預和影響。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賈瑞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聶輝華和西南財經大學的肖偉發表在《比較經濟學報》的論文,對中國高校經濟學院的研究顯示,中國高校的論文發表是一場「權力的遊戲」。研究顯示,在中國高校經濟學院擔任院長,年均論文發表量大約會增加0.7篇。這些額外增加的論文主要是同本校其他人的合作成果。
  • 中國學者在頂級期刊1天發表13項生命科學的成果
    在2021年1月4日,中國學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13項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成果;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陸軍軍醫大學,復旦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單位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的數據混亂」
    圖片來源:Science網站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百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
    篇幅所限,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介紹2017年Altmetric百強論文中的冠亞季軍,有中國研究機構參與的7篇論文,和發表於自然科研的期刊上的24篇論文。完整論文列表請查看此連結https://www.altmetric.com/top100/2017/。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最小恐龍」實為蜥蜴! 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先是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質疑文章。緊接著,一些國際同行也紛紛指出其標本分析的缺陷。 最終,5個月後,作者團隊便發表撤稿聲明。 發表論文時風光無限,撤銷稿件時低調平淡。對於這樣的學術現象,今年6月Nature還曾發文,指出撤稿聲明透明度缺失問題。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科學網—《自然》《科學》編輯受訪談中國論文發表情況
  • 中國高校發表《Nature》論文數量大學排名,第一非清華!
    像搞科研的研究生們和博士生們,他們的導師以及學校都會要求他們儘可能地發一篇sci論文,曾經上過研究生的同學們,應該對這樣的期刊非常的關注,在開學時期就要求自己努力的搞科研,做數據,做實驗,希望能夠儘早的發表一區或者二區的sci論文,還有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就是自然雜誌了。
  • 今年最受媒體關注的百強論文,歐巴馬居首、中國學者參與5篇
    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國現任總統發表的醫保評估報告,有引力波與比鄰星B這樣的重大天文學發現,有最早的生物化石和五千年歷史的釀酒配方…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今年的前100名中有哪些論文吧。由自然科研的論文自然科研發表的論文在這100篇中佔了24篇。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