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百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

2020-12-04 澎湃新聞

「Nature自然科研」微信公號12月14日消息,關心科研的不只有學術界,大眾通過媒體和社交媒體也會關注最新的科學研究。

Altmetric是對基於引用數的傳統論文計量方法的一種補充,包括(但不僅限於)F1000論文評選、維基百科和公共政策文件中的引用、主流媒體報導、研究博客討論、Mendeley等引用管理工具中的書籤數量、社交網絡轉發等量化數據。Altmetric的數據來源於網際網路,提供了有關期刊論文和其他學術成果在世界各地探討和應用情況的信息,目前已被應用於《自然》、《科學》、《柳葉刀》 等期刊網站,以及許多機構資料庫和研究者個人網站中。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統計了過去一年中產出的超過220萬篇科學論文的1850萬次曝光和非學術論文類引用,整理並公布了2017年的論文Altmetric指數百強榜單,列出了那些在社會公共領域引起最強烈關注或討論的科學研究。

篇幅所限,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介紹2017年Altmetric百強論文中的冠亞季軍,有中國研究機構參與的7篇論文,和發表於自然科研的期刊上的24篇論文。完整論文列表請查看此連結https://www.altmetric.com/top100/2017/。

前三名

第1名: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聯繫

Altmetric指數:5876

Pixabay

論文標題: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期刊:The Lancet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低脂飲食的時代要結束了?與時下流行的觀念相反的是,研究人員調查了18個國家10萬人的飲食狀況後發現,低脂飲食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更高。

第2名:博士的工作和心理健康

Altmetric指數:5060

Pixabay

論文標題: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期刊:Research Policy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

最近壓力大嗎?這項研究發現博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會對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第3名:死亡率和再入院率與治療醫生性別的關係

Altmetric指數:4715

VisualHunt

論文標題:Comparis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Rates for Medicare Patients Treated by Male vs Female Physicians

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該研究表明,經女性醫生治療過的病人擁有更低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

中國研究機構參與的7篇論文

第1名: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聯繫

Altmetric指數:5876

論文標題:Associations of fats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18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期刊:The Lancet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低脂飲食的時代要結束了?與時下流行的觀念相反的是,研究人員調查了18個國家10萬人的飲食狀況後發現,低脂飲食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更高。

第2名:博士的工作和心理健康

Altmetric指數:5060

論文標題: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期刊:Research Policy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

最近壓力大嗎? 這項研究發現博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會對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第4名:在人類胚胎中修正致病基因變異

Altmetric指數:4510

論文標題:Correction of a pathogenic gene mutation in human embryos

期刊:Nature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華大基因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Shoukhrat Mitalipov帶領的團隊在發表於《自然》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 基因組編輯技術修正了未被植入子宮前的人類胚胎中一種和遺傳性心臟疾病有關的變異。這些結果進一步證實編輯人類生殖細胞系(卵子、精子或早期胚胎)的DNA是安全有效的。然而,在討論臨床應用之前,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包括對其他變異的試驗是否也會得出這些結果。

第8名:白堊紀中期琥珀裡的恐龍尾羽

Altmetric指數:3985

論文標題: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期刊:Current Biology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臺北市立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教育部

這篇研究報告了在琥珀內發現的一條99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其中包括骨頭、軟組織甚至還有羽毛。

第71名:不同收入國家中運動對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Altmetric指數:2172

論文標題: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130 000 people from 17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PURE study

期刊:The Lancet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西雙版納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動起來!一項新研究表明運動會影響心臟健康和壽命。

第76名: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

Altmetric指數:2118

論文標題:Meiofaunal deuterostomes from the basal Cambrian of Shaanxi (China)

期刊:Nature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北大學

中國的一項化石新發現揭示了我們最原始的祖先有可能是:居住在海裡、長著大嘴巴、像袋子一樣的生物。

第89名:基於腦-機接口實現與閉鎖症候群患者的交流

Altmetric指數:1943

論文標題:Brain–Computer Interface–Based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pletely Locked-In State

期刊:PLoS Biology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上海海事大學

閉鎖症候群患者能思考並且有情感意識,但是全身卻處於完全癱瘓狀態。而本文中的一項小型實驗或可為閉鎖症候群患者帶來希望:有朝一日或許能實現與他們的交流。

自然科研的24篇論文

2017年度Altmetric的百強論文中,有24篇(很巧,去年也是24篇)發表在自然科研旗下的期刊上:《自然》、《自然-通訊》、《自然-神經科學》、《自然-氣候變化》、《自然-生態與演化》、《自然-地球科學》與《科學報告》。

第4名:在人類胚胎中修正致病基因變異

Altmetric指數:4510

論文標題:Correction of a pathogenic gene mutation in human embryos

期刊:Nature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

華大基因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Shoukhrat Mitalipov帶領的團隊在發表於《自然》的一篇論文稱,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 基因組編輯技術修正了未被植入子宮前的人類胚胎中一種和遺傳性心臟疾病有關的變異。這些結果進一步證實編輯人類生殖細胞系(卵子、精子或早期胚胎)的DNA是安全有效的。然而,在討論臨床應用之前,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包括對其他變異的試驗是否也會得出這些結果。

第10名:子宮外維持早產動物發育

Altmetric指數:3837

Credit: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論文標題: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Alan Flake的團隊在《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中報告了一個可在外部人造子宮中維持超早產羔羊生存的系統。試驗中的羔羊存活了四周,是迄今為止子宮外裝置維持動物穩定機能的最長時間。

第11名:在深海熱泉中地球早期的生命多樣性

Altmetric指數:3734

論文標題:Evidence for early life in Earth’s oldest hydrothermal vent precipitates

期刊:Nature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至少37.7億年前深海熱泉內部及其周圍微生物活動的證據,可能代表著地球上最早期的一些生命形式。

第12名:擁有七顆行星的太陽系外行星系

Altmetric指數:3641

Cred: NASA/JPL-Caltech

論文標題:Seven temperate terrestrial planets around the nearby ultracool dwarf star TRAPPIST-1

期刊:Nature

研究者發現有七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圍繞一顆鄰近的恆星TRAPPIST-1運轉。比利時列日大學Michaël Gillon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靠裡的六顆行星位於宜居帶中,表面溫度可能在0到100攝氏度之間。這篇論文發表的當天,Google在自己的搜索主頁上,將圖標換成了這個:

第21名:白化事件令大堡礁蒙傷

Altmetric指數:3154

Credit: Greg Torda, 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

論文標題:Global warming and recurrent mass bleaching of corals

期刊:Nature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Terry Hughes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為保護珊瑚礁不受嚴重白化事件的影響,必須立即採取行動緩解全球變暖。針對大堡礁過去二十年情況的詳細分析顯示,極端高溫是造成大規模白化事件的主要動因。隨著溫度持續上升,還有可能發生進一步的白化事件,這或導致珊瑚礁系統陷入不可恢復的境地。

第23名:懷孕改變母親大腦結構

Altmetric指數:3008

論文標題:Pregnancy leads to long-lasting changes in human brain structure

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

荷蘭萊頓大學Elseline Hoekzema帶領的團隊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一篇論文對25位初次生育的母親進行了研究,發現懷孕會在至少兩年內導致大腦的結構性改變。這些改變發生在與社會認知有關的區域,以及母親對其嬰兒的圖像做出反應的區域。此外,改變的程度還能預測母親對孩子的依戀程度。

第27名:用CRISPR存儲視頻

Altmetric指數:2990

論文標題:CRISPR–Cas encoding of a digital movie into the genomes of a population of living bacteria

期刊:Nature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George Church和Seth Shipman帶領的團隊利用CRISPR系統,將埃德沃德•邁布裡奇的《人類和動物的運動》中收錄的圖片和一部短片編碼進了細菌的DNA中。這項成果發表在的《自然》上。之前已有人表明DNA是將數碼數據存儲進活細胞的一種可靠媒介,此次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

第30名:粒子物理學揭示吉薩大金字塔內隱藏的中空結構

Altmetric指數:2920

Credit: ScanPyramids mission

論文標題:Discovery of a big void in Khufu’s Pyramid by observation of cosmic-ray muons

期刊:Nature

法國HIP研究所Mehdi Tayoubi與日本名古屋大學Kunihiro Morishima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布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埃及吉薩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內的一個隱藏結構。研究人員使用宇宙線成像技術得出了這一發現,證明了現代粒子物理學能夠被用於揭示古代構築物的新信息。

第39名:智慧型手機揭示的運動量不平等

Altmetric指數:2745

論文標題:Large-scale physical activity data reveal worldwide activity inequality

期刊:Nature

美國史丹福大學Jure Leskovec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確定一個國家人口運動量分布的不一致程度與城市適合步行的程度,比僅僅用平均運動量能更好地預測人群的肥胖率。這些發現為全球衛生政策和城市規劃將會產生影響,也強調了運動量不平等對身體活動和健康的影響。

第40名與第47名:智人誕生之初

Altmetric指數:2665&2494

論文標題:New fossils from Jebel Irhoud, Morocco and the pan-African origin of Homo sapiens

The age of the hominin fossils from Jebel Irhoud, Morocco, and the origins of the Middle Stone Age

期刊:Nature

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ean-Jacques Hublin 和Shannon McPherron 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兩篇論文稱,研究者在摩洛哥傑貝爾依羅的一處考古點發現了至少五具可追溯至30-35萬年前的人類遺骸化石。研究者認為,這些化石是已知最早的智人化石,並且表明現代人類出現背後的演化過程可能並不僅限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第42名:全球致命高溫風險

Altmetric指數:2601

論文標題:Global risk of deadly heat

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世界上大約30%的人口目前每年至少20天會暴露在致命高溫中,美國夏威夷大學Camilo Mora帶領的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 研究表明,過多的熱量正在對人類生命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但是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不顯著減少,這種威脅就會顯著加劇。

第45名:自動化系統分類皮膚癌

Altmetric指數:2558

論文標題:Dermatologist-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kin cancer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期刊:Nature

美國史丹福大學Andre Esteva所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根據照片分類皮膚癌的新算法。這項研究突出展示了人工智慧支持、簡化和擴展皮膚癌診斷的潛力。

第46名:美國加州南部一個13萬年前的考古遺址

Altmetric指數:2546

期刊:Nature

論文標題:A 130,000-year-old archaeological sit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美國聖地牙哥自然歷史博物館Thomas Deméré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表示,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具13萬年前的乳齒象遺骨上有被人類處理過的痕跡。 這項研究表明,13萬年前,北美可能存在一種不明身份的人種,其時間遠遠早於人類到達美洲的時間。

第50名:重建皮膚

Altmetric指數:2434

論文標題:Regeneration of the entire human epidermis using transgenic stem cells

期刊:Nature

義大利摩德納雷焦艾米利亞大學Michele De Luca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顯示使用基因改造的表皮細胞,讓一位7歲的交界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患者全身約80%的皮膚獲得重建,且皮膚功能完全正常。

第52名:廚房海綿裡的細菌

Altmetric指數:2412

論文標題:Microbiome analysis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of used kitchen sponges reveal massive colonization by Acinetobacter, Moraxella and Chryseobacterium species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廚房裡用的海綿乾淨嗎?新研究表明廚房海綿即使清潔過仍藏匿著不計其數的有害微生物。

第63名:改良設計,促進生成卵巢生物假體

Altmetric指數:2255

論文標題:A bioprosthetic ovary created using 3D printed microporous scaffolds restores ovarian function in sterilized mice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美國西北大學的Ramille Shah帶領的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介紹了一種3D列印的微孔支架,它可以支持小鼠卵泡細胞發育,並且可用於恢復手術絕育小鼠的卵巢功能。雖然之前已有人使用相同的材料設計出不同的支架,並且成功將卵泡細胞移植到小鼠身上,但是本研究中的微孔支架可以比以往的支架更好地支持卵泡細胞發育。本研究代表著生育能力保護領域的一大進步,因為它是人類首次使用3D列印技術成功設計出一個功能正常的小鼠可移植卵巢。

第69名:牙結石揭示尼安德特人飲食

Altmetric指數:2191

論文標題:Neanderthal behaviour, diet, and disease inferred from ancient DNA in dental calculus

期刊:Nature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Laura Weyrich帶領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保存在牙結石中的DNA揭示出了尼安德特人飲食明顯的區域差異。對牙齒沉積物的遺傳分析有助於闡明我們的人族親戚的飲食習慣,包括他們攝入肉類的水平。

第74名:AlphaGo自學成才

Altmetric指數:2125

論文標題: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

期刊:Nature

英國DeepMind的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一款新版的AlphaGo電腦程式能夠從空白狀態起,在不需要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迅速自學圍棋。這款新程序名叫AlphaGo Zero,以100比0的戰績打敗了它的前任(在2016年3月的錦標賽中,其前任打敗了圍棋冠軍Lee Sedol)。

第76名:陝西寒武紀最早期的微型後口動物

Altmetric指數:2118

論文標題:Meiofaunal deuterostomes from the basal Cambrian of Shaanxi (China)

期刊:Nature

參與研究的中國機構:中國地質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北大學

中國的一項化石新發現揭示了我們最原始的祖先有可能是:居住在海裡、長著大嘴巴、像袋子一樣的生物。

第82名:深海甲殼動物亦受汙染

Altmetric指數:2027

論文標題:Bioaccumula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deepest ocean fauna

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英國阿伯丁大學Alan Jamieson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顯示,科學家在地球最深的兩大海溝中發現了極高水平的汙染。研究指出,在遠離工業區、彼此間隔近7000千米、且超過10千米深的海溝中發現了如此之高的汙染水平,表明人類產生的表面汙染能到達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

第84名:撼動恐龍演化譜系樹

Altmetric指數:2012

論文標題:A new hypothesis of dinosaur relationships and early dinosaur evolution

期刊:Nature

英國劍橋大學Matthew Baron帶領的團隊在《自然》的一篇論文中呈現了一種有關恐龍演化關係史的新假說。這一假設挑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固有觀點,提出了將恐龍重新分為兩大新類別這一根本性的新分類方式。如果這一假說得到確立,恐龍譜系樹便有可能需要重寫。

第85名:迷幻藥用於治療抑鬱症

Altmetric指數:1990

論文標題:Psilocybi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fMRI-measured brain mechanisms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一項小型研究表明,從神奇蘑菇中提煉的一種精神化學藥物——裸蓋菇素(psilocybin)可能有助於治療抑鬱症。

第91名:月球上有多少水?

Altmetric指數:1934

論文標題:Remote detection of widespread indigenous water in lunar pyroclastic deposits

期刊:Nature Geoscience

美國布朗大學的Li Shuai與Ralph Milliken對印度首次月球探測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的分析表明,月球上的水分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Nature自然科研」,原標題: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100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年終盤點。澎湃新聞經授權後轉載,未經允許不得二次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年最受媒體關注的百強論文,歐巴馬居首、中國學者參與5篇
    關心科研的不只有學術界,大眾通過媒體和社交媒體也會關注最新的科學研究。Altmetric是對基於引用數的傳統論文計量方法的一種補充,包括(但不僅限於)F1000論文評選、維基百科和公共政策文件中的引用、主流媒體報導、研究博客討論、Mendeley等引用管理工具中的書籤數量、社交網絡轉發等量化數據。
  • 2018年 「最受關注」的論文TOP100
    每年年底,Altmetric都會發布這一年來最受關注的一百篇論文(Altmetric Top 100)。12月11日,2018年最受關注的Altmetric Top 100榜單揭曉,來自45份學術期刊。其中中國學者貢獻了11篇論文。本文將重點介紹入選TOP10的論文,並附上TOP100論文榜單。
  • 浙江大學校友靳遠祥論文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近日,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評選出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在浙江大學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主持或參加國家基金、973子項目等課題多項。目前主要從事環境汙染物的生態毒理、生物內分泌幹擾效應以及免疫毒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發表SCI收錄論文近30篇,個人H指數為8。
  • AAAI 2018全揭秘:1242篇中國投遞論文領跑全球,錄用數和美國平分秋色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作為持續關注頂級學術會議的雷鋒網學術頻道,從 2016 年開始涉足、參與並報導國際學術會議,不僅為讀者帶來一線精彩報導,更為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學者們提供更多縱覽全球學術會議的機會。如果讀者們想了解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 2017 年走遍全球 11 個學術頂會所帶來的精彩報導,歡迎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了解 AI 科技評論的年度特輯。
  • ...詹啟敏回應「25篇論文造假」,曾有學者媒體呼籲理性看待PubPeer...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學術誠信 北大副校長詹啟敏回應「25篇論文造假」,學者和媒體呼籲理性看待 PubPeer 評論
  • 全球第一!華中大新冠肺炎研究論文399篇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華中科技大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為抗疫注入強大力量守住了全球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線「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在科研抗疫的戰場華中大人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學校學者發表的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數量位居全球第一發表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數量全球第一2020年7月1日,在Web of Science和Scopus資料庫中,共檢索到全球科研機構2019-
  • 河北大學2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近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並評選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李志強和生命科學學院劉秀華老師的2篇科技論文入選,位居全國高校並列第四,並列前三高校均為985高校,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唯一入選高校。
  • 黑龍江大學一成果獲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12月29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並且評選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黑龍江大學付宏剛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李偉研究員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題為《Molecule Self-Assembly Synthesis of Porous Few-Layer Carbon Nitride for Highly Efficient Photoredox Catalysis》的研究文章獲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據公眾號iNature稱: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北大副校詹啟敏回應25篇論文造假,學者和媒體呼籲理性看待評論
    近日,《中國新聞周刊》、「DeepTech深科技」等媒體報導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名下的 25 篇論文存在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倫理、實驗結果存在錯誤等問題,「涉嫌造假」。
  • 邢立達:吃4千年前的猛獁肉,發百篇SCI,讓母校排名猛漲
    即使在大力保護稀有動物的現代社會,大概每4-7年就會有一個物種滅絕。研究古生物體系,其實也在研究人類自己,通過這項研究能探究出許多其它的問題。只有更好的了解人類歷史,才能讓歷史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2016年時發現了世界上首例恐龍琥珀,並因此入選2016年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2017年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這樣的成績足以說明邢立達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成績。
  • 日研究報告:中國自然科學論文篇數超美 居世界首位
    資料圖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7日發布報告稱,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論文篇數上,中國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科學論文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研發活躍程度的最基本指標。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與學術政策研究所根據美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數據,分析了主要國家的論文篇數等。由於各年波動明顯,以3年平均進行計算。報告指出,中國2017年(2016至2018年平均)的論文篇數為305927篇。超過美國的281487篇,躍居第1位。
  • EMNLP 2020即將召開,中國學者最高產:單人9篇主會論文!
    近日,EMNLP 2020 錄取論文完整列表已在官方放出,據AI科技評論不完全統計,達摩院自然語言智能實驗室邴立東博士,在本年度EMNLP大會上有9篇論文入選正會,成為中國工業界入選論文最多的作者。
  • 優必選獲IJCAI 2017最佳學生論文獎 13篇論文入選國際頂級人工智慧...
    該會議聚集了人工智慧領域最頂尖的研究者和優秀從業者,關注研討領域涵蓋機器學習、計算可持續性、圖像識別、語音技術、視頻技術等,對全球人工智慧行業具有巨大影響力。隨著近年來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和學者也在積極參與 IJCAI並發表論文。今年,IJCAI共收到2540篇論文投稿,再創歷史新高,最終錄用660篇,錄用率為26%。
  • 武漢科技大學一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近日一則好消息來嘍武科大一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快來科科一起來看看是哪篇厲害的論文吧2020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於2020年12月29日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我校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霍開富教授領導的「先進儲能材料與動力電池團隊」的一篇論文入選。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霍開富教授,博士生安威力和高標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付繼江教授、博士生項奔和梅士雄為共同作者。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199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爆料,期刊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筆者吃驚之餘,在期刊官網進行了查詢,發現確有其事,洋洋灑灑十幾頁都是撤稿的信息。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2月26日至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 中國科學論文篇數超美,躍居世界第一
    科學論文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研發活躍程度的最基本指標。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與學術政策研究所根據美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數據,分析了主要國家的論文篇數等。由於各年波動明顯,以3年平均進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