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每經製圖

近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當地時間2月26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表示,25日中國境外上報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首次超過中國境內新增病例數,目前義大利、伊朗、韓國的情況令人十分擔憂。

面對疫情,學術界以最快速度加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柳葉刀》(The Lancet)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還單獨為新冠肺炎開設了專欄。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2月26日至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

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疫情防控有兩條主線,一是防控和診治,二是科學研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從病毒溯源、病原檢測、基因測序,到藥物試驗、疫苗開發,抗「疫」既是人類同病毒的殊死較量,也是科研與疫情的激烈搏鬥。

「科學及醫學研究在理解這一新型冠狀病毒及與之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尋求解決方案以遏制其蔓延。「全球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的總編輯瑪格達琳娜·斯凱珀(Magdalena Skipper)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學術抗疫:66天,139篇原創論文

隨著對疫情及病例的不斷研究,國內外學者發表的關於新冠病毒的論文也在日益增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表示,「鑑於目前的疫情,我們已經加快論文發表的進程,從提交到發布的時間短達48小時。」

打響這場科學抗疫之戰的第一槍要追溯至1月中上旬。彼時,中國疾控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三方均在掌握到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後,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病毒序列,且在全球流感共享資料庫(GISAID,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發布。

自此之後,這一神秘的病毒開始在科學家的顯微鏡下逐漸顯形。據《每日經濟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1日,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

值得注意的是,這190篇文章並非都屬原創論文,其中有27%的通訊文章和新聞等其他類稿件,而原創論文共計139篇,佔比達73%。

通常,原創論文的內容需包含研究假設、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研究發現解釋和討論可能的含義,發稿要求較高。

在具體的研究方向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此前劃分的九大重點,即新冠病毒的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識別動物宿主;流行病學研究;臨床特徵和管理;疫情防控;候選療法的研發;候選疫苗的研發;倫理評估;應對疫情相關的社會科學層面諸多問題的潛在驅動因素來看,以「新冠病毒的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這一研究方向最為熱門,共計發稿38篇,佔比27%;其次是「流行病學研究」,發稿33篇,佔比24%;位列第三的是「臨床特徵和管理」,發稿30篇,佔比21.6%。

圖片來源:每經製圖

在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名錄之下,有武漢金銀潭醫院全球首發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研究論文,有香港大學團隊基於家庭發病案例研究得出新冠病毒人傳人的事實,有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公共衛生實驗室首發的在患者糞便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研究,還有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和香港大學管軼團隊在鍥而不捨地追溯新冠病毒的宿主……

「有關研究及成果預計在今年及之後會出現激增,「《自然》總編輯斯凱珀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預印本平臺:科研文獻最快發布的主戰場

據《每日經濟新聞》梳理的文章發布平臺看,除了廣為人知的《柳葉刀》外,bioRxiv和medRxiv的發稿量最大,合佔總稿量的45%。其次是《柳葉刀》,佔比23%,隨後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佔5%,《自然》排名第四,佔比4%。

圖片來源:每經製圖

bioRxiv和medRxiv屬於預印本網站,均由大名鼎鼎的冷泉港實驗室(The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縮寫CSHL)創立。CSHL被稱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在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8位諾貝爾獎得主。

預印本網站是儲存及發布醫學類學術論文的平臺,預印本指的是在同行評審前就公開分享的科研論文手稿。同行評審是現代學術交流的基石,被公認為是科技期刊判別研究論文的科學價值和保障文章學術質量的重要手段。

發表在預印本平臺的文章同時可以提交給學術期刊,經過專業人員進行相關學術及非學術審查(如抄襲、明顯錯誤等)後,便可作為正式文章發表。

跟預印本平臺不同,《柳葉刀》這類著名期刊就像是「精英俱樂部」,發稿要求自然也很高。按照慣例,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論文,從提交到正式發布,至少需要兩周時間。

《柳葉刀》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並稱為歷史最悠久的四大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之一。

根據2019年6月20日發布的2018年SCI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柳葉刀》排名第四,影響力因子為59.102,位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之後,後者影響力因子為70.67。《美國醫學會雜誌》以 51.273 的影響因子排名第九。《Nature》排名第13位,影響因子為43.07。《英國醫學雜誌》排名38位,影響因子為27.604。bioRxiv等預印本網站不屬於期刊,因此沒有影響因子。

SCI 外文期刊影響因子每年六月份由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資料庫 Web of Science中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發布。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兩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

研究文章一旦在期刊上登載出來,就屬於「完成時」,原則上除了允許對個別文字進行刊誤外,文本內容和數據是不能更改的。預印本則處於可以被不停修改其內容和數據的「進行時」發布狀態,在期刊正式接受文章之前,作者可以隨時通過點擊作者區域內的「提交修訂」來提交文章的修訂版本,就如同電腦程式一樣,從初稿發表之日起可以被陸續「迭代」更為完善的版本。

「在開放的科學平臺上,應該更多地共享研究成果,而不必等待出版。」澳洲皇家病理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大學病理學系臨床醫學教授黎國思(John M Nicholls)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黎國思教授曾在《柳葉刀》期刊發表有關SARS的解剖病理學研究論文。

為促進學術交流,加快科研成果傳播,權威學術期刊如《自然》也發布了明確的預印本政策。「自新型冠狀病毒暴發以來,我們便要求作者在向我們期刊提交與此次疫情相關的稿件時,儘可能快速和廣泛地分享期中和最終的基礎數據集,包括與公共衛生機構、研究機構及世界衛生組織進行分享,並將論文稿件存儲在預印本伺服器上。」《自然》總編輯斯凱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道。

世衛組織:科研成果助力抗疫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一個新型流行病暴發的初期,很多論文是預防醫學的流行病學總結或臨床醫學的病例總結。這對實時實地的疾病防控與診治有直接的指導或參考價值,是非常需要及時開展交流的。

「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在SARS和MERS等疫情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支持。中國是疫情暴發的中心,因此,來自中國科學家的科研報告將是無價的。」世界衛生組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道。

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疫情趨勢越發嚴峻的情況下,為了打贏這場「抗疫戰「,如何保障新冠病毒的信息能夠通暢、快速共享,是對抗疫情的努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信息是疫情防控的關鍵,」2月1日,《柳葉刀》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肯定了科學研究在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中的重要地位,「中國科學界反應迅速,實時調查和報告疫情,提供重要的公共衛生、臨床和病毒學數據來指導中國和全球應對疫情。」

以解剖病理研究為例。2月17日,《柳葉刀》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學報告,研究團隊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該研究基於患者死亡後的微創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徵與SARS和MERS非常相似。

「這意味著,新冠病毒與SARS和MERS病毒有相同的攻擊目標,即用於氣體交換的肺泡細胞。新冠病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肺部損傷,但更重要的是弄清死因到底是病毒引起的主要損害,還是機體對病毒的過度反應引起的變化(如瀰漫性肺泡損害),亦或是使用類固醇引起的繼發性細菌感染,」黎國思(John M Nicholls)教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這對於病毒檢測和新冠肺炎的臨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損害是由機體對病毒的反應引起的,這將影響治療的選擇,「黎教授解釋道。

「進行病毒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觀察到病毒在體內存在多長時間、患者是否產生相應的抗體,」他進一步表示,「如果在解剖時(假設生病後7天)未發現有殘留活性病毒,則意味著在臨床治療中對生病超過7天的患者不必使用抗病毒藥物。「

與此同時,有關新冠病毒的病毒學研究也為疫苗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月10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研究人員宣布成功培養出基於患者病毒樣本的活病毒,且已經能夠構建該病毒的兩個完整基因組序列。在新南威爾斯州衛生部公共衛生病理學主任多米尼克德威爾(Dominic Dwyer)看來,這除了能幫助進行病毒測試外,還能推進疫苗研發。

2月19日,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一篇論文,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McLellan實驗室團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展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3D分子結構,再度確認刺突蛋白結構是疫苗應對的關鍵區域。

「知道了病毒背後的機制就能更好地指導疫苗研發。」該實驗團隊的分子生物學博士Wang Nianshuang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正在使用一種稱為『基於結構的疫苗設計』方案來研發更好的疫苗。現在已經獲得了性能良好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和3D結構,基於這個結構可以進一步設計和改造該刺突蛋白以取得品質更優的疫苗。」Wang Nianshuang博士也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

紐約大學生物學、神經科學教授卡羅爾肖克斯賴斯(Carol Shoshkes Reiss)也對記者表示,「科研透明性有助於全世界的科學家和臨床醫生了解新冠病毒以對抗疫情。」

事實上,新冠病毒肺炎研究進行至今,全球科學家都在竭盡全力探尋這一新型病毒的真實面貌和應對疫情的有效手段。越是在這種緊要關頭,傳遞正確的信息越是馬虎不得。

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於2月27日發表的一份音頻文件中,該雜誌執行主編史蒂芬莫裡西(Stephen Morrissey)就認為,如果並未處於衛生緊急事件且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嚴格審閱、編輯論文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確保醫生和公眾看到的信息是可靠的,而遇到新冠肺炎的緊急情況,需要要加快速度。「但是,我們不可能做到每一篇論文都能如此之快。」

在該雜誌責任編輯林賽巴登(Lindsey Baden)博士看來,在緊張的氛圍當中,如何傳遞正確的信息非常重要。他認為,當前很多心懷善意的科研者做出了許多觀察報告,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都是正確的。「當前我們都很擔心疫情,這意味著我們更要非常小心地傳達信息,以公平和平衡的方式幫助公眾了解實情。需要相當多的努力才能找到最佳的速度和平衡。」

莫裡西博士鼓勵論文作者及時跟當地的衛生部門分享他們的信息,還可以先在預印本網站發表他們的發現。「《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會加快審閱和發布的速度。」他補充道。

記者手記丨66天的139篇原創論文僅是新冠研究的開始

科普同樣任重道遠

權威醫學期刊上刊載的外語論文因其大量的專業術語,複雜的計算模型,繁瑣的實驗過程而顯得曲高和寡,然而一場疫情的到來讓這些期刊以及論文走進了平常人家的生活,成為屢次佔據社交媒體的話題詞。藉由媒體、意見領袖的傳播,這些小眾的「期刊論文」開始展現科普力量,當家人轉發了一篇《柳葉刀》刊載的新冠研究成果給我時,那一刻感覺朋友圈養生文好像已戰敗,科普時代已到來。

然而當疫情發展的時間線,封城後武漢推行各項措施的時間線在讀者中廣為流傳之時,對新冠病毒肺炎科學研究發展的時間線卻未見蹤影。同時,那些質疑研究者在疫情蔓延期間搶發論文的聲音並未消停。

在梳理這篇報導的材料時,那些生僻的外文詞彙帶來了巨大的閱讀障礙,讓我們三幾位記者幾次在深夜時分感到崩潰。可是當我們走進這些論文後,當連線這些期刊或者背後的發文團隊後,當我們將科學研究與疫情發展加以聯繫後,深知這場抗疫之戰最終勝利的軍功章上一定有這些科學家的名字。多位科學家告訴記者,疫苗研究正晝夜不歇地進行中,現在還僅是開始。

記者:蘭素英 餘佩穎 文巧 張凌霄

相關焦點

  • 全球第一!華中大新冠肺炎研究論文399篇
    而在科研抗疫的戰場華中大人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學校學者發表的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數量位居全球第一發表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數量全球第一2020年7月1日,在Web of Science和Scopus資料庫中,共檢索到全球科研機構2019-
  • 2020全球引用量最多十篇學術論文前九來自中國 均與新冠肺炎研究相關
    資料圖 中國文件檢索權威機構《生物世界》近日公布了2020年全球被引用最多論文Top10,其中,有九篇來自中國,且均與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相關。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教授團隊聯合發表於《柳葉刀》的論文,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院士領銜完成,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教授和彭志勇教授領銜發表於JAMA上的論文,被引用量高居前三位。 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給全球衛生體系和整個世界都帶來了嚴峻挑戰。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於是這兩天我扒完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所有學術文章!扒完後發現,事情跟大家想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
  • 羥氯喹療法、口罩無用論等多篇關於新冠肺炎的頂級期刊論文被撤稿
    2020年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一年,許多科學家為此努力奮鬥,爭分奪秒幫助人類戰勝疫情。可是,仍然有一些人,他們被政治所操弄,肆意發聲,不僅招來了較大的爭議,而且引起了極壞的影響。2020年的主題是新冠肺炎,科學家為此發表了很多論文。
  • arXiv 每日論文集 190 篇 02.19 更新
    今日 arXiv 論文集「今日 arXiv 論文集」是 AI 研習社論文板塊推出的全新欄目,每日為你自動抓取arXiv上更新的論文並且按照不同領域分類打包成集,方便社區用戶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一件打包下載學術成果,獲取知識養分。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AI專家們推薦的13篇「必讀」論文
    以下所有的論文都是免費的,涵蓋了從超梯度到CNN的產量響應建模等一系列主題。每位專家還附上了論文被選中的原因以及簡短的個人簡歷。Shalini Ghosh,三星研究美國公司智能電視部門首席科學家(全球)和機器學習研究團隊負責人Long Short-Term Memory (1997) - Sepp Hochreiter and Jürgen Schmidhuber這篇1997年的開創性論文的思想是超前於那個時代的。
  • 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卻算出π≈3.115——一個明顯偏離了正確答案的數字,而且這個毫無精確度可言的結果,還被寫成了論文。不用驚訝,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真正目的不是讓π值更精確,而是從引力波中尋找π,進而驗證廣義相對論。
  • 2020全球引用量最多學術論文前九來自中國 均與新冠肺炎研究相關
    資料圖中國文件檢索權威機構《生物世界》近日公布了2020年全球被引用最多論文Top10,其中,有九篇來自中國,且均與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相關。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教授團隊聯合發表於《柳葉刀》的論文,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院士領銜完成,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院長王行環教授和彭志勇教授領銜發表於JAMA上的論文,被引用量高居前三位。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給全球衛生體系和整個世界都帶來了嚴峻挑戰。
  •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們正以驚人的速度開展應對這一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相關研究,各國科研人員圍繞病毒研究、疫情防控和疫苗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產生了海量研究成果。 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冠科研論文,學術君通過 AMiner 學術平臺進行篩選和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 2017年最受全球媒體關注的百篇論文,7篇有中國學者參與
    :中國地質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的一項化石新發現揭示了我們最原始的祖先有可能是:居住在海裡、長著大嘴巴、像袋子一樣的生物。這些發現為全球衛生政策和城市規劃將會產生影響,也強調了運動量不平等對身體活動和健康的影響。
  • 七張圖告訴你,2020年出版了多少篇新冠論文
    2020年,新冠病毒研究「霸佔」了各大網站和期刊。《自然》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研究改變了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對象。《自然》收集數據並進行分析後發現,新冠肺炎大流行衝擊了2020年的科學界,改變了研究出版的現狀。根據某資料庫的統計,2020年全球約4%的研究產出都專注於新冠病毒。
  • 《美國醫學會雜誌》這篇論文太嚇人,醫學專家看完都急了
    《美國醫學會雜誌》這篇論文太嚇人,醫學專家看完都急了 2020-04-26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共發表135篇CNS!新冠肺炎領域佔38篇
    截止2020年7月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35項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學,材料學,化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其中Cell發表了27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38篇。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Bik博士新發現:中國412篇論文或來自一家「論文工廠...
    近日,Elisabeth Bik博士再次曝出驚人消息,她和她的一群志願者團隊發現:至少有412篇(還在持續增加)來自中國醫院的論文可能出自同一個「論文工廠」!雖然屬於「地下」性質,但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有論文代寫明目張胆的廣告2013年,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曾發表了一篇題為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中國的出版集市》,作者Mara Hvistendahl在文章中稱,很多已經寫好了準備提交,或已經被接受的論文,會以高價賣給中國醫學生。
  • 日文部科學省:中國新冠論文數全球第一
    本報記者 邢曉婧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在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當中,中國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排名全球首位。特別是在臨床案例分析與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的比較研究等領域表現突出。
  • 《自然》:全球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隨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反應,在世界範圍內,相關研究論文每天都在不斷出現。據《自然》雜誌統計,在過去的20天裡,全球至少已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研究論文發表,科學家們正急於了解這種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團隊稱,在該研究收尾階段(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遇上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作者們當時也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國家,無法使用武漢的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以至於作者之間「溝通有誤」,出現圖片使用不當。上述8位作者稱,儘管研究中存在「意外錯誤」,但是他們仍然對研究的實驗設計、理論演算、主要的數據分析等「表示支持」。
  • 治療新冠肺炎,抗瘧老藥派上新用場
    在此次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中,中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了將氯喹用於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設想,並且在臨床試驗中證明了其療效,後被納入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指南中。目前,針對氯喹的國際合作正在逐步展開。  非典之後:氯喹如何從幕後走向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