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2020-06-02 報人劉亞東
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來源:環球科學

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圖片來源:pixabay

π=3.1415926……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數字。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卻算出π≈3.115——一個明顯偏離了正確答案的數字,而且這個毫無精確度可言的結果,還被寫成了論文。

不用驚訝,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真正目的不是讓π值更精確,而是從引力波中尋找π,進而驗證廣義相對論。

撰文 | 丹尼爾·加裡斯託(Daniel Garisto)

翻譯 | 王語嫣

編輯 | 張二七

至少在3700年前,巴比倫的數學家就估算出了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值。他們將答案鐫刻在一塊樸素的泥板上:25/8,也就是3.125。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約翰·哈斯特(Carl-Johan Haster)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他將π的值計算到了3.115左右

等會……這個數值,似乎與我們記憶中π的數值有一些差距。近些年來,科學家利用高性能的計算機將π精確到了小數點後近500萬億位。雖然靠後的位數你可能不清楚,但對於3.1415926……,你一定背得滾瓜爛熟。哈斯特的估算,從精確度上來講,可能落後了幾千年。然而,精確度也的確不是他計算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通過π值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個將引力與時空結合起來的理論。

當兩個大質量物體(比如黑洞)碰撞時,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就是引力波。引力波中暗含了大量關於物理定律的信息。哈斯特作為LIGO團隊的成員,注意到π在描述波傳播的函數中多次出現。

「卡爾的思路是,『你看,這些函數都和π有關。所以咱們乾脆把π變化一下,然後看看結果(和廣義相對論)是否一致。』」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埃馬努埃萊·貝爾蒂(Emanuele Berti)說。

哈斯特想到,可以把π看作一個變量,而不是常數。這樣,他就可以比較引力波方程與LIGO 的實驗結果。理論上來講,只有當π接近其原本的值(約為3.14)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理論才能夠與觀測結果一致。如果LIGO的觀測在π等於其他值的情況下也符合廣義相對論,那或許說明廣義相對論還不夠成熟。

哈斯特將π的測試範圍定在了-20~20,並對比了20餘起已觀測到的引力波事件。他最終發現,π大約為3.115時,觀測結果和理論相吻合,這一結果與π的實際數值相近。這樣看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沒有什麼問題。「在我看來,這項研究可愛又迷人,同時還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相當有力的證明。」哈斯特說。

π無處不在,它不僅出現在圓中,還與氫原子的能級和針落下的方式有關(布豐投針問題:如果將一把針撒落在一張畫有等間距橫線的紙上,針掉落在線上的概率與π相關)。π出現在引力波的方程中的原因則更複雜一些:引力波與其自身相互幹渉。

「引力波在傳播時,會遇上時空彎曲,其中就包括引力波之前所造成的彎曲。」貝爾蒂說。就好像朝平靜的水面扔一塊石頭,漣漪就會在水面上傳播開來;如果此時再扔一塊石頭,水波就會發生變化——上一塊石頭造成的漣漪與這塊石頭的發生了幹涉。引力波的原理與此類似,只是介質不是水,而是時空本身。

描述這種自相干現象的方程中也出現了π。在2016年LIGO對愛因斯坦理論的檢驗中,他們只改變了單一項,而不是π這樣的公因子。儘管2016年的研究足以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科學家還是想知道當方程中的幾項同時變化時會有什麼結果,而哈斯特的研究正好提供了一種方法。

然而,這個證明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哈斯特的結果存在較大誤差:他對π的估計值大約在3.027到3.163之間。要得到更精確的答案,需要觀測質量更輕的物體的合併事件,比如中子星合併,這類事件所產生的引力波波長是黑洞合併所產生的300倍。就好比聽一首歌,聽得時間越長,認出這首歌的可能性就越高。目前,科學家只觀測到兩次中子星合併事件。而在因疫情而暫時關閉的LIGO重啟之前,這個數字都不會改變。

儘管該研究結果精度不足,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此表示擔心。「有些人說我們或許應該把『圓周率日』(3月14日)改成『圓周率周』(3月2日-3月15日),以代表現有的誤差。」西北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克裡斯·貝裡(Chris Berry)開玩笑地說,他也是此項研究和LIGO團隊的一員。

當然,隨著這項研究即將正式發表,那些愛好圓周率的物理學家們又可以「飽餐一頓」了。貝裡開玩笑地說,「多多產糧」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盛宴過後,研究者們又多了種估算圓周率的新方式——測量自己圓潤的體型。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i-in-the-sky-general-relativity-passes-the-ratios-test/

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相關焦點

  • MIT數學最強本科生:2年半畢業,20多篇論文在手,還推動了停滯幾十年...
    1930年,拉姆齊本人求出R(3,3)=6,1995年,數學家把求解推進到R(4,5)=25,至於R(5,5)是多少,數學家到現在也不知道,只知道它介於43到48之間。
  • 新冠肺炎論文爆棚,全球190篇中國115篇,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什麼?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12月26日至3月1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 MIT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有關該行星的數據是在 2017 年被 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獲的,當時望遠鏡正在執行第二次觀測任務(K2 任務)。
  • MIT科學家發現「π星球」:近似地球大小,3.14天公轉一圈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星球」。這顆行星的大小和地球相似,每 3.14 天圍繞其恆星公轉一圈——這與圓周率π恰好吻合,「π星球」的暱稱由此而來。有關該行星的數據是在 2017 年被 NASA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獲的,當時望遠鏡正在執行第二次觀測任務(K2 任務)。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π日」說π:這麼複雜的一個數,誰算的?咋算的?
    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費勁兒搞出這麼長一串看起來毫無規律的數字呢? 沒有「邊」可算? 用「割圓術」試試看 3.1415926,數學只要不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個π近似值應該都能脫口而出。這什麼水平?放在古代,你已經完爆了絕大部分的數學家了。 遠古時期,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測量靠啥?
  • 在家用芝麻算圓周率π=3.14159,可行嗎?
    你知道嗎,芝麻不但能做香噴噴的芝麻餅,還可以用來算圓周率π=3.14159!歷史上的數學家和科學家提出過非常多計算圓周率的方法,比如割圓法、級數展開法等等。今天我們介紹一種在家用一把芝麻就能動手操作的實驗方法,來測量圓周率的值。
  • 圓周率「π」是真的算不盡嗎?
    換言之,π等於圓的周長除以直徑。反過來,圓的周長等於π乘以直徑。無論圓的大小,π總是同一個數。  在1761年,德國數學家約翰·海因裡希·蘭伯特首次證明了π是一個無理數,即無盡不循環小數,它無法用兩個整數的比值來表示。這意味著,π的小數位將會無限延續下去,小數點後面有無限多個不循環數字。因此,π沒有一個精確的值。
  • 「π之謎」!圓周率π算到31萬億位!繼續算下去有何意義?
    每天你只需花3.14就能算出圓周或圓周面積。為何還要繼續?這種堅持是否有意義?數千年前,古代人發現圓周的長度和直徑成正比。由π號表示。巴比倫認為應該是3.1255,埃及認為應該是3.1605,甚至在生活中的許多建築中,這些都可以用來計算π比。pi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數學值,因為它有一個非常形象的代號「π」,還有一個難忘的值「3.1415926」。
  • 前哈佛大學癌症研究人員3篇論文偽造多張圖,仍有2篇論文未被撤稿
    根據ORI的通報,David Panka有選擇性地剪切、翻轉、重新排布和重複使用源圖像或無關圖像,或者故意偽造Western blot圖像,以在不同論文中顯示不同的結果。涉及到以下三篇論文和一個會議報告:1.
  • 科學家發現神秘「π星球」:公轉周期3.14天,還與地球同一個size
    近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一顆體積與地球相近的「π星球」,它的公轉周期為3.14天,因此被研究團隊暱稱為π星球。研究團隊將發現發布於《Astronomical Journal》。研究人員估算,π星球的半徑約為地球的95%,與地球非常相近。π星球繞著一顆名為K2-315的紅矮星公轉,周期為3.14天,每秒速度高達81公裡。K2-315是顆溫度低,質量小的紅矮星,尺寸約為太陽的20%。 目前研究團隊尚未確定π星球的質量,但研判與地球差不多。
  • 圖靈獎得主大神之家:一家都是MIT博士,還聯合發了一篇AI論文
    就在最近,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布魯姆夫婦——曼紐爾 · 布魯姆(Manuel Blum)和萊諾爾 · 布魯姆(Lenore Blum)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為實現機器意識的繪製了一個新的藍圖。夫婦二人一生致力於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尤其關注機器意識。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的數十年裡,他們還發表了數十篇相關的論文。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2018年,一篇自媒體文章有這樣一段話廣為流傳:能在SCI上發近百篇論文,連很多搞了五六十年的老教授都做不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6年中國大陸學校排名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升至12位……後來大家一查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邢立達博士當年畢業並留校。邢立達就職的中國地質大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篇文章。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在三年碩士學習期間,他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Applied Physics Letters、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 等各大專業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論文4篇,並在會議上發表學術演講。另外,他還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
  • 你還記得噩夢般的「π」嗎?
    東方在我國最早的幾部數學著作中,凡涉及到圓周率的時候,一概採用了「徑一周三」的方法,即認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相當於π等於3.這一圓周率的數值是非常粗糙的,後人遂將其稱為「古率」。公園3世紀時,我國數學家劉徽創造性地提出了「割圓術」,開啟了我國古代圓周率研究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劉徽最後計算出π的近似值為3927/1250,相當於取π等於3.1416。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浙江大學美女博導:29歲獲百萬獎金,3年發SCI論文20餘篇
    2020年9月9日,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阿里巴巴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而年僅29歲的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保丹,也名列其中,併入選了2020年青橙獎。除此之外,她還降低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毒性。
  • 王力宏的親哥王力德,2020年發了5篇論文!
    強 烈 建 議 大 家 星 標 我 們王力宏我們大家都認識。
  • 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01.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截至2月3日,我總共找到了68篇。
  • 「π」有什麼魔力?為什麼從古到今科學家都偏愛它?
    自從圓周率「π」被科學家發現後,就有無數前僕後繼的數學家,科學家對著這個神奇的數字發起了衝擊,那麼,為什麼這麼多鼎鼎大名的學者專家都對「π」這麼鍾愛甚至是念念不忘呢?要知道,「π」就算被發現有盡頭,可以除進,對於日常生活改變並不是很大,目前,超級計算機都對「π」計算到了一個人用一生也算不到的地步,幾乎證明「π」是一個無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