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π=3.1415926……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數字。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卻算出π≈3.115——一個明顯偏離了正確答案的數字,而且這個毫無精確度可言的結果,還被寫成了論文。
不用驚訝,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真正目的不是讓π值更精確,而是從引力波中尋找π,進而驗證廣義相對論。
撰文 | 丹尼爾·加裡斯託(Daniel Garisto)
翻譯 | 王語嫣
編輯 | 張二七
至少在3700年前,巴比倫的數學家就估算出了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比值。他們將答案鐫刻在一塊樸素的泥板上:25/8,也就是3.125。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卡爾-約翰·哈斯特(Carl-Johan Haster)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在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他將π的值計算到了3.115左右。
等會……這個數值,似乎與我們記憶中π的數值有一些差距。近些年來,科學家利用高性能的計算機將π精確到了小數點後近500萬億位。雖然靠後的位數你可能不清楚,但對於3.1415926……,你一定背得滾瓜爛熟。哈斯特的估算,從精確度上來講,可能落後了幾千年。然而,精確度也的確不是他計算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通過π值檢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個將引力與時空結合起來的理論。
當兩個大質量物體(比如黑洞)碰撞時,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就是引力波。引力波中暗含了大量關於物理定律的信息。哈斯特作為LIGO團隊的成員,注意到π在描述波傳播的函數中多次出現。
「卡爾的思路是,『你看,這些函數都和π有關。所以咱們乾脆把π變化一下,然後看看結果(和廣義相對論)是否一致。』」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埃馬努埃萊·貝爾蒂(Emanuele Berti)說。
哈斯特想到,可以把π看作一個變量,而不是常數。這樣,他就可以比較引力波方程與LIGO 的實驗結果。理論上來講,只有當π接近其原本的值(約為3.14)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理論才能夠與觀測結果一致。如果LIGO的觀測在π等於其他值的情況下也符合廣義相對論,那或許說明廣義相對論還不夠成熟。
哈斯特將π的測試範圍定在了-20~20,並對比了20餘起已觀測到的引力波事件。他最終發現,π大約為3.115時,觀測結果和理論相吻合,這一結果與π的實際數值相近。這樣看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沒有什麼問題。「在我看來,這項研究可愛又迷人,同時還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相當有力的證明。」哈斯特說。
π無處不在,它不僅出現在圓中,還與氫原子的能級和針落下的方式有關(布豐投針問題:如果將一把針撒落在一張畫有等間距橫線的紙上,針掉落在線上的概率與π相關)。π出現在引力波的方程中的原因則更複雜一些:引力波與其自身相互幹渉。
「引力波在傳播時,會遇上時空彎曲,其中就包括引力波之前所造成的彎曲。」貝爾蒂說。就好像朝平靜的水面扔一塊石頭,漣漪就會在水面上傳播開來;如果此時再扔一塊石頭,水波就會發生變化——上一塊石頭造成的漣漪與這塊石頭的發生了幹涉。引力波的原理與此類似,只是介質不是水,而是時空本身。
描述這種自相干現象的方程中也出現了π。在2016年LIGO對愛因斯坦理論的檢驗中,他們只改變了單一項,而不是π這樣的公因子。儘管2016年的研究足以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科學家還是想知道當方程中的幾項同時變化時會有什麼結果,而哈斯特的研究正好提供了一種方法。
然而,這個證明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哈斯特的結果存在較大誤差:他對π的估計值大約在3.027到3.163之間。要得到更精確的答案,需要觀測質量更輕的物體的合併事件,比如中子星合併,這類事件所產生的引力波波長是黑洞合併所產生的300倍。就好比聽一首歌,聽得時間越長,認出這首歌的可能性就越高。目前,科學家只觀測到兩次中子星合併事件。而在因疫情而暫時關閉的LIGO重啟之前,這個數字都不會改變。
儘管該研究結果精度不足,並不是每個人都對此表示擔心。「有些人說我們或許應該把『圓周率日』(3月14日)改成『圓周率周』(3月2日-3月15日),以代表現有的誤差。」西北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克裡斯·貝裡(Chris Berry)開玩笑地說,他也是此項研究和LIGO團隊的一員。
當然,隨著這項研究即將正式發表,那些愛好圓周率的物理學家們又可以「飽餐一頓」了。貝裡開玩笑地說,「多多產糧」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盛宴過後,研究者們又多了種估算圓周率的新方式——測量自己圓潤的體型。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i-in-the-sky-general-relativity-passes-the-ratios-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