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2020-07-10 學術頭條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們正以驚人的速度開展應對這一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相關研究,各國科研人員圍繞病毒研究、疫情防控和疫苗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產生了海量研究成果。



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冠科研論文,學術君通過 AMiner 學術平臺進行篩選和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1.數據來源



論文發表日期: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5 月 17 日。



論文發表來源:Nature 及其子刊、Science 及其子刊、The Lancet 及其子刊、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 Biorxiv、醫學預印本平臺 Medrxiv、化學預印本平臺 Chemrxiv 和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 Chinaxiv。



論文篩選關鍵詞:COVID-19、novel coronavirus。



通過 AMiner 學術平臺,我們篩選出 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5 月 17 日期間,發表在以上 7 個期刊及平臺的 4490 篇新冠科研論文。這 4490 篇論文的作者及其所在單位,涉及 141 個國家。


2.論文發表數最多國家 top10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圖1: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5月17日全球新冠研究論文發表數最多國家top10(美國和中國分別為發表論文數最多


以論文作者所屬第一機構所在國家為統計標準,計算各個國家發表的論文數量,結果顯示,2019 年 12 月 1 日至 2020 年 5 月 17 日,全世界 141 個國家參與發表了關於新冠疫情的論文。其中參與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為美國和中國,其次分別是英國、德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等。



具體而言,前十論文數量分別為——美國: 1805, 中國: 1116, 英國: 723, 德國: 274, 加拿大: 270, 義大利: 248, 法國: 248, 澳大利亞: 227, 印度: 223, 西班牙: 165。


3.新冠論文發表國家分布


進一步分析全部發表了新冠論文的國家分布,我們發現:按照五大洲分類,在參與發表過關於新冠肺炎的論文的 141 個國家中,分別有 42 個歐洲國家、37 個非洲國家和 35 個亞洲國家。



其中,英國是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歐洲國家、南非是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非洲國家、而中國是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亞洲國家。中國發表了超過亞洲總發表論文數 50% 的論文,而非洲和歐洲則分布更加均勻。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圖2: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5月17日亞洲新冠研究論文發表數國家分布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圖3: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5月17日歐洲新冠研究論文發表數國家分布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圖4: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5月17日非洲新冠研究論文發表數國家分布


4.跨國合作分析



跨國合作論文的定義:以每一篇論文為一項,依照每篇論文的各個作者所屬第一機構所在國家分類,計算不同國家合作發表的論文數量。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圖5: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5月17日全球新冠研究論文跨國合作情況


通過分析發現,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5 月 17 日全球總共發表關於新冠疫情論文 4490 篇,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論文中僅有一個國家參與發表,也就是說只有三分之一的科研論文是跨國合作發表的。



此外,在所有發表的論文中,參與國家數量最多的論文,作者單位涉及 31 個國家,其次分別為 23 個國家、21 個國家和 19 個國家。


5.發表時間分析



將 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4 月 30 日發表的論文按照月份分類,對全球發表新冠肺炎論文數量的月度變化進行分析。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5 月 17 日全球總共發表關於新冠疫情論文 4490 篇,其中,2019 年 12 月發表了 129 篇論文、1 月 153 篇、2 月 386 篇、3 月 852 篇、4 月 1748 篇。



結果顯示,全球發表就新冠疫情論文數量逐月增加,且增速顯著。2020 年 1 月較前一年 12 月比發表論文數量增加了 18.6%,而 2 月較一月比發表論文數量增加 152.3%,此後兩個月的論文數量增長比例均高於 100%。


6.不含預印本的論文發表情況分析



通過剔除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 Biorxiv、醫學預印本平臺 Medrxiv、化學預印本平臺 Chemrxiv 和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 Chinaxiv 來源的相關論文,統計出 2019 年 12 月 1 日至 2020 年 5 月 17 日共有 743 篇相關論文發表,作者單位涉及 115 個國家。



其中,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國家分別為——美國: 385, 英國: 281, 中國: 130, 德國: 91, 澳大利亞: 91, 加拿大: 85, 法國: 85, 義大利: 76, 瑞士: 71, 荷蘭: 65。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剔除預印本平臺來源的論文後,2019 年 12 月 1 日到 2020 年 5 月 17 日全球總共發表關於新冠疫情論文 743 篇,其中,2019 年 12 月發表了 111 篇論文、1 月 118 篇、2 月 119 篇、3 月 140 篇、4 月 117 篇。



結果顯示,隨著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經同行評議發表的論文數量,一直把持穩定的數量。這也表明,全球新冠相關論文的大爆發,主要來自於 2020 年 3 月之後的預印本平臺。



2020 年 2 月預印本平臺來源的論文數量,是經同行評議發表論文數量的 2.2 倍,3 月是 5.1 倍,4 月是 13.9 倍。


7.預印本與經同行評議論文的不同



科學家分享他們研究結果的傳統方式,是憑藉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來發表。



一位科學家或是科研團隊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將其研究成果總結成文,並發表到涵蓋某些特定研究領域的期刊,對於影響較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選擇 Nature 或 Science 這樣的綜合期刊出版物。



當期刊收到論文後,會將論文的副本寄給同一領域的三位科學家來審閱,這些審稿人將對論文進行高度批判性的審稿,尋找研究方法和分析中的缺陷,以及其它潛在的問題。如果審稿人沒有發現任何問題,論文就會順利通過,並很快發表出來。


但更為常見的情況是,會有一位或多位審稿人發現他們認為存在的異議或不足的地方。每位審稿人都會將他們的想法發給期刊編輯,通常還會給作者傳遞一些問題或建議,這些問題或建議通常需要在編輯接受研究論文發表之前得到解決。


這些問題和建議對論文有時有益,有時不然。相信很多有過科研經驗的研究生、博士們,都經歷過許多徹夜難眠的 &34; 的故事。


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完美,而且耗時較長,從論文初稿提交給期刊到最終發表,往往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還需經歷多次修改,但這就是目前最科學、嚴謹、正規的論文發表流程。


事實上,傳統的同行評議發表模式並不新鮮,已經有著數百年的歷史了。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某個時候,物理學界的研究人員決定對其進行改進。


由於在只有兩三個研究生和一個主要研究人員協助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無法真正地運行一個大規模的粒子加速器或實驗核反應堆,因此許多物理學家已經習慣於通過大型合作項目一起工作,並與整個團隊交換論文草稿。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他們創建了 arxiv - repository 這樣的伺服器,來共享尚未經過同行評議和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


逐漸地,這些研究人員不再只是與他們的團隊分享研究成果,轉而開始與整個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分享。其他未參與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可以在研究結果發表前,閱讀這些研究成果,並與其他科學家們和論文作者討論其中的內容,這就產生了 &34; 這一術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代心懷不滿的生物學家們也對傳統發表過程的僵化表示出了越來越多的不滿,像他們在高能物理學領域的同行一樣,生物醫學研究也逐漸出現了大型的多學科合作項目,於是,在基因組學研究人員的帶領下,像 bioRxiv 和 medRxiv 這樣的預印本伺服器開始在生物醫學領域被創建出來。


預印本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科學家們可以更迅速地傳播他們的研究結果,年輕的研究人員可以向資助機構和招聘委員會表明,他們在等待草稿通過同行評議的同時,正在提高效率,為這個領域做出貢獻。在預印本伺服器上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還意味著研究結果可以被廣泛訪問,而非只有通過付費才能獲得訪問權限。在短短幾年內,在生物醫學研究中使用預印本伺服器的做法已經迅速流行起來。


一項在 2019 年進行的研究顯示,自 2014 年 bioRxiv 創建以來的前五年裡,上傳到 bioRxiv 的論文數量迅速增加,新論文的投稿速度也在快速增長。在這段時間裡,biorXiv 的下載量也有了同樣驚人的增長。


令人鼓舞的是,該研究還發現,在 bioRxiv 創建後的前四年內,發布在 bioRxiv 服務期上的預印本中,有三分之二的論文後來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發表。但是,如果把最近提交的論文也包括在內,這個數字恐怕會低得多,這也清楚地表明,一篇論文的出版需要很長的時間。


8.預印本論文爆發的爭議



在這次大流行期間,醫學領域預印本平臺 medRxiv 和生物學領域預印本平臺 bioRxiv 的地位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RetractionWatch.org 聯合創始人、紐約大學醫學新聞學教授 Oransky 就表示:「預印本機構在新冠病毒相關領域——籠統來講,在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領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得多。在此之前,他們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但是,一項真正完整的研究,理論上是需要刊登在可靠科學雜誌上的,而發表的前提,就必須要這項研究經過一個叫做「同行評審」的過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病理科助理教授凱特·格拉博夫斯基(Kate Grabowski)將「同行評審」過程稱為「審核論文的多雙眼睛」。雖然同行評審並不是萬無一失的,但它通常可以綜合在某一特定領域的許多人的專業知識。「我認為這(同行評審)是發現潛在錯誤的重要一環。通常當我們提交論文的時候,它們就像草稿,然後可能會被修改(幾次),直到它們變得更加嚴謹準確,」Grabowski 說:「這個過程是反覆的。然而,預印本論文的大量湧現讓新聞中報導的科學研究,多多少少跳過了同行評審的環節。」



與過去曾發生過的流行性疾病相比,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存在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隨著疫情的傳播,科學家們急於將初步研究數據和分析結果放到網上,希望衛生部門能夠從中受益,在此情況下,大量的學術研究論文在未經同行評議之前發布到可公開訪問的伺服器上。

而當未經審核的科學成果直接向公眾公開發表時,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比如這些未經同行評議的文章可能質量參差不齊,而那些希望引起人們關注的預印本文章,在通過同行評議之後可能會做出重大修改,但這對社會決策的嚴重影響可能已經產生。


學術頭條此前曾寫過一篇題為《一些科學家急於將新冠研究發到網上,未經證實的科研成果「帶偏節奏」讀者難以辨別》的文章,以提醒讀者預印本的精靈已經從瓶子裡出來了,我們當客觀辯證地閱讀科研成果。



卡內基梅隆大學道德與政策中心主任、Clara L. West 的倫理學與哲學教授 Alex John London 和麥吉爾大學生物醫學倫理部教授兼主任 Jonathan Kimmelman 也曾在 Science 雜誌網站發表文章,指出在這場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中,首批出爐的許多論文都設計得很糟糕,沒有很好的論據,或者報告的方式有失偏頗。在他們之後發表的大量論文重複率很高,有些研究甚至將目的放在如何受到媒體極大可能的關註上,從而增加了研究結果不可靠的風險。



雖然 bioRxiv 和 medRxiv 兩個預印本伺服器的優點顯而易見,研究結果可以快速傳播,可能為政策研究提供信息支撐,可能加速疫苗研發和治療研究的進度,但它們的受歡迎程度,也讓人注意到這些研究所受到的審查過程存在的問題。



毫無疑問,在新冠全球大流行時局緊迫的大環境下,速度至關重要。科學家們正儘快了解這種病毒、這種疾病以及如何防止人們死亡;衛生官員正儘快制定健全的公共衛生措施,避免社會負擔過重或經濟停滯;而記者們正筋疲力盡地試圖儘快報導這一切。同樣,科學家們和記者們也對於這不停加速的一切表示擔憂,因為很多科研報導都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驗證。事實上,許多發表出的所謂論文根本不是研究,而是基於數據和調研方法推測得出的主觀結論,而且文章中的相關數據和調研方法描述隱晦,從而加大了驗證難度。



這也讓關於新冠病毒的相關研究都蒙上了一層迷霧。


數據來源:

https://covid-dashboard.aminer.cn/

相關焦點

  • BBC認為結論哈佛大學"新冠起源"論文站不住腳
    BBC對哈佛大學「新冠起源」論文作調查 認為結論站不住腳6月14日,BBC網站發表對哈佛大學論文進行事實核查的文章,認為論文的結論——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是缺乏足夠證據的。文章報導了中國政府對於該論文的批駁,也提出一些獨立科學家對該論文的質疑。
  • 劍橋大學發表論文,認為新冠病毒A類是病毒爆發的根源
    劍橋大學4.10發表論文,認為新冠病毒A類是病毒爆發的根源,而A類集中出現在美國和澳洲,出現於武漢的病毒屬於B類,是從A類變異而來。這篇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如果結論屬實,對中國和全球華人都是一件幸事。劍橋大學發表關於新冠病毒的幾個變種和傳播路徑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個變種:A、B、C。A類病毒更多發現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
  • 最新論文表明,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的來源指向美國!
    據環球時報4月11日的消息,一篇由英國和德國學者共同撰寫的論文,在中國的網絡上引起了圍觀。這篇科研論文,目前已經發布在了國際知名的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的Peter Forster博士。
  • BBC對哈佛大學論文作調查 認為論文的結論站不住腳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6月14日,BBC網站發表對哈佛大學論文進行事實核查的文章,認為論文的結論——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是缺乏足夠證據的。文章報導了中國政府對於該論文的批駁,也提出一些獨立科學家對該論文的質疑。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國家科學評論》3月3日在線發布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員陸劍等人的論文,媒體對此論文解讀稱,新冠病毒已經突變,演化為兩個亞型,其中一個亞型「傳染性」更強(aggressive)。3月11日晚,記者發現陸劍等人已經重新提交了手稿,在文末解釋稱,「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用詞具有誤導性,他們沒有關於病毒致病性的結論。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
  • 說5G會誘導新冠病毒的論文竟然公開發表?
    DNA遭到攻擊後,會產生一些破洞。為了填補這些洞,人體會自動反應,生產一些物質,這些物質最後會相互結合形成病毒樣結構,如冠狀病毒。5G毫米波的大小又恰恰可以進入細胞,那麼就會幫助構建病毒樣結構,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聽起來不知所云,甚至很荒謬吧?
  • 奇文共賞: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來自外太空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相關研究論文也層出不窮,許多科研工作者通過研究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些論文中也不乏一些讓人目瞪口呆的「奇葩研究」。這篇發表在SCI期刊 Advances in Genetics 的論文,稱非典、新冠病毒等突然在全球爆發,是因為這些病原體是來自外太空,
  • 「新冠的絕望未來」一文刷屏背後:我們真的需要絕望嗎?NO
    這兩天有一篇自媒體文章《Science:關於新冠的絕望未來》突然被人翻出來刷屏了。簡單的說,這篇並不出色的公眾號文章,視角獨特的評論了上個月在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科學研究論文。
  • 一些國家新冠疫情的二次爆發,會影響到中國嗎?
    現在有些國家新冠疫情已經二次爆發,那麼會影響到我們中國嗎?隨著冬季漸漸來臨,流感等病毒日漸活躍,雖然不能夠斷定新冠病毒是否也同樣如此。如果只是單純的二次爆發,還有解決問題的經驗,但是如果病毒在長時間的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變異,那將非常的棘手。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 中國團隊剛發表的新冠病毒頂級論文,被質疑圖片造假、捏造數據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科研工作者投入抗議戰鬥,科研成果不斷,截至5月11日,僅bioRxiv和medRxiv這兩個預印本平臺就上線了超過3200篇新冠研究論文。除了眾多尚未進行同行評議的預印本論文外,隨著時間的進行,許多優秀的新冠研究成果開始正式登上學術期刊,僅國人登上CNS和及四大醫學期刊的新冠研究論文就已達數十篇之多。然而,在研究成果井噴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參差不齊的研究質量也導致了大量不嚴謹甚至頗具誤導性的研究結論。
  • 《柳葉刀》預印本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11月17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科學文獻預印本存儲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預印本論文。這篇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隱秘傳播及進化」,其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最早可能在印度次大陸發生人際間傳播。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環球時報記者 於文】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香港《南華早報》稱,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經過了同行評審,並發表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雜誌上。印度政府學者否定該論文的準確性,但沒有給出詳細解釋。
  • ...新冠病毒竟來自外太空?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揭秘病毒由來……
    新冠病毒竟來自外太空?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過去了大半年時間,國內疫情已經控制住了,然而國外疫情卻愈演愈烈,仍然沒有減緩的趨勢,目前全球累計確診人數突破2800萬,死亡人數超過90萬,尤其是印度目前每日新增近10萬人,累計確診人數已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 「韓國新冠病毒死亡率低歸功於辣白菜」法國研究人員的研究頗有趣
    法國研究人員稱韓國泡菜和德國酸菜是隱藏著的&34;。說起韓國食物,第一個撞進腦海的大概就是韓國泡菜(辣白菜)了。對此,法國研究小組展開研究,並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發酵過的白菜有助於抑制病毒,泡菜在韓國抗擊新冠的過程中起到了「孝子」的作用。當地時間13日,據英國《太陽報》報導,法國蒙彼利埃大學醫學院讓·巴斯克名譽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近日對各國新冠病毒死亡人數和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小組發現:以發酵蔬菜為主食的國家死亡人數較少。
  • 奇文共賞: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隨隕石墜落到中國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相關研究論文也層出不窮,許多科研工作者通過研究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些論文中也不乏一些讓人目瞪口呆的「奇葩研究」。這篇發表在SCI期刊 Advances in Genetics 的論文,稱非典、新冠病毒等突然在全球爆發,是因為這些病原體是來自外太空,新冠病毒是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環球時報記者 於文】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香港《南華早報》稱,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經過了同行評審,並發表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雜誌上。
  • 新冠病毒竟來自外太空?中外學者聯合發表論文,揭秘病毒由來……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相關研究論文也層出不窮,許多科研工作者通過研究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些論文中也不乏一些讓人目瞪口呆的「奇葩研究」。例如印度學者在預印本 bioRxiv 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特有基因插入片段跟HIV很像,不太像自然進化而來,該論文一經上線,迅速遭到David Liu等科學家打臉,論文作者很快宣布撤回論文。
  • 美國學者稱,新冠病毒肆虐,乃是天意?戴玉佩,能夠預防新冠?
    的陰霾之下,但一些所謂科學研究者在這個全人類的危機面前,卻發出了一些讓人迷惑論文。這篇發表在SCI期刊 Advances in Genetics 的論文,稱非典、新冠病毒等突然在全球爆發,是因為這些病原體是來自外太空,新冠病毒是2019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