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的絕望未來」一文刷屏背後:我們真的需要絕望嗎?NO

2020-08-19 健哥健談HealthWow

這兩天有一篇自媒體文章《Science:關於新冠的絕望未來》突然被人翻出來刷屏了。

簡單的說,這篇並不出色的公眾號文章,視角獨特的評論了上個月在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科學研究論文。文章用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內容部分和配圖也頗具煽動性,所以很快傳遍了眾多媒體平臺。

惶惶然一種「世界末日」的氣息在瀰漫。。。

絕望?未來?

有沒有搞錯?

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沒有搞清楚新冠病毒,憑什麼你就開始帶領大家「絕望」的走向未來?

不誇張的說,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經歷過太多比新冠病毒更加可怕萬分的細菌和病毒,以及它們引起的傳染病大流行(瘟疫)。

人類接近3百萬年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跟無窮無盡的傳染源作鬥爭的歷史,然後最終我們都站在了成功遏制甚至消滅它們的這一邊。

所以受到一場突發疫情的打擊就妄自菲薄,實在是沒有必要。

而且如果你通讀英文論文原文,絲毫也不會體會出一絲「絕望未來」的意味來。這篇論文純粹就是一篇嚴肅的學術討論類型的文章。

所以我的第一直覺就是,有沒有可能又是某些自媒體故意利用大眾對這個領域的不熟悉,打著「專業」的旗號「賣慘」博眼球?

我好奇的做了一些檢索和背景研究,加上通讀了一遍論文原文,基本有了一個自己的判斷:

這個自媒體的團隊非常善於運作,想像力也非常豐富,在文筆和表述上刻意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企圖引起讀者結合眼下疫情中自身的體驗,在對未來的悲觀預期上產生「共情」。

一個純粹「探索性」的屬於流行病學和統計學方面的科研論文,被作者在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可能性上做了延伸、誇大和發揮,甚至還套用了常見的「滑坡謬誤」的錯誤邏輯手法誤導讀者;

另一方面,自媒體作者又故意忽略了向讀者披露該研究本身的各種局限性和不確定性。

相關自媒體的文章大家上微信搜索就可以看到,可以自行判斷。

簡單的說,對這項學術研究和這篇自媒體文章,存在幾個比較直接疑點和漏洞,簡述如下:

1. 該模型的一個最主要的假設是:新冠病毒會和其他兩種比較弱的感冒相關新冠病毒(HCoV-OC43和HCoV-HKU1)一樣,以年為單位的周期模式在每年爆發。

請問,研究團隊你憑什麼這樣假設?

首先,一個不支持這種假設的事實就是:SARS和MERS也屬於新冠病毒,但他們都沒有出現每年連續爆發的模式。

而從傳染性和致病性上,不同於這兩種「弱」的感冒相關冠狀病毒新冠病毒明顯更像SARS病毒(其實從WHO的命名規則上也可以看出):都有極強的攻擊性,感染的重症病人的症狀也一樣非常嚴重,合併多器官受損,而不是像HCoV-OC43和HCoV-HKU1這兩種溫和的新冠病毒一樣,感染後主要是呈現普通的感冒症狀。

2. 該研究在建模過程中主要考慮了三個因素: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而且一樣又沿用了相似的假設,即認為新冠病毒與兩種溫和的感冒相關冠狀病毒(HCoV-OC43和HCoV-HKU1)在這三方面都是類似的。

請問,研究團隊你憑什麼這樣假設?

HCoV-OC43和HCoV-HKU1這兩種「溫和」的冠狀病毒,如果和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烈性」的冠狀病毒相比,在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方面,極有可能存在巨大差異。

1)比如季節性:文中談到HCoV-OC43和HCoV-HKU1主要是在冬季爆發,但是對於新冠病毒,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目前在印度、新加坡、巴西甚至包括非洲等熱帶地區都處於爆發階段。新冠病毒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徵,跟HCoV-OC43和HCoV-HKU1明顯存在不同。

2)比如免疫性:我們事實上也並不知道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抗體能保持多久,自然也就不能認定跟HCoV-OC43和HCoV-HKU1會是一樣(只有40周)。要知道,不同的病毒、疫苗和不同的抗體,在激發保護性免疫的能力方面是可能大相逕庭的。

關於免疫有效性,有一點我們反而已經可以確認的是:跟新冠病毒關係最近的SARS病毒在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抗體,能夠提供長達數年的免疫保護!全球醫學領域的專家也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產生的抗體應該會和SARS病毒抗體一樣,提供長效的免疫保護。

一個最新的支持證據來自愛荷華大學的病毒學家Stanley Perlman最近分享的案例:他搜集的數據顯示,被SARS感染過的病人在15年之後體內仍然能夠檢測得到相應的抗體!

近百個疫苗正在開發中,各種抗體藥物也觸手可及,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已經開始應用。。。生物技術突飛猛進這麼多年,「露一手」的時代就是當下。

基於這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對「後疫情時代」可能性更大的「全民免疫」(不管是通過疫苗注射還是抗體藥物)報以樂觀的態度,需要那麼「喪」嗎?

3)對於交叉免疫:目前也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HCoV-OC43和HCoV-HKU1的感染,就能夠對新冠病毒產生交叉免疫。

所以,如果一個模型的三個基本因素前提,可能一個都不能成立的情況下,請問這個模型的可靠性有多高?

3. 在病毒的分類上,新冠病毒也是距離SARS病毒更近一些(都屬於Beta Cov B),屬於同一譜系的一條分支;而HCoV-OC43和HCoV-HKU1則是共同屬於同一譜系的另一條分支(Beta Cov A)。

下方圖示上有清清楚楚的冠狀病毒分類關係顯示。

所以在哈佛大學的研究中,把新冠病毒劃到跟HCoV-OC43和HCoV-HKU1一類,而不是SARS和MERS病毒一類,實在是值得推敲和質疑。


4. 任何模型,也只是模型而已,模型和實際可能發生的情況完全可能是兩回事。

如果研究出一種模型,只是因為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只是因為發表在《Science》上的,就奉為圭臬;那川普政府一直在使用的的新冠疫情模型&34;也就沒有必要三天兩頭進行調整,不停打自己的臉,反覆修改了。

有一句關於模型(Model)的名言,「所有模型都是錯誤的,但只有一些是有用的」,這句話剛好適用於這篇文章。

更何況這個研究本身用到的數據上還有硬傷!模型使用的數據集來自於2月份的中國、韓國和伊朗的數據,而並沒有歐美的數據。數據本身的代表性就存在極大的問題。

5. 自媒體文章內容裡面,大段充斥的其實是作者的臆想。

「腦子裡產生了比較嚇人的想法」,「新冠病毒可能要。。。」,「以後的每一年,病毒都會呼嘯而來,直到地老天荒」。。。

而對不確定的未來,作者也在武斷的下結論,而且充斥了各種「振聾發聵」帶有「畫面感」的描述:

「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不,只是到時我們就已經習慣了這種隔離的生活方式了……「

「甚至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會徹底消失」

。。。。。。

光說這些可能還沒有足夠說服力,科研領域最有說服力的是同行評議。

所以我特地找來了部分頂級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專業評價,大家看了以後可以自行判斷。


【以下是全球各國專家的評價摘選】

1. 劍橋大學醫學系的Gordon Dougan教授說:

「這些都是建模方面的領導團隊,並且在基因組學和流行病跟蹤方面擁有專業的知識。我本人認識Marc(原文作者),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研究員。基於我們目前對流行病的認識進行研究,這通常是常識。

話雖如此,COVID-19相關的變量如此之多,以至於文中我們看到的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智能的計算得出的估計值。我不確定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是否有幫助,因為SARS-Cov19的致病性和侵襲性更高。總體上沒有什麼可以與SARS-Cov2進行比較。(註:其實這裡Gordan教授已經表達了不太認可這種「草率」比較的研究方式)

「我認為,如果我們沒有優質且免費的疫苗,則可能仍會採取一些措施來防範病毒。實際上,健康問題和經濟挑戰之間的平衡將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我們不能忘記,保持社交距離以避免這種病毒的傳播,長期看來具有挑戰性。免疫保護有效時間短的情況下,任何疾病或疫苗都可能發生反彈性的爆發,當然這具體取決於其可持續存在的地方(宿主或環境等),典型的例子包括傷寒,麻疹等疾病。」


2.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羅伊·安德森爵士說:

「這是哈佛一個非常好的團隊的出色論文–我們應該非常認真地對待結果。

只有一種&39;解決方案,就是疫苗。疫苗的效果體現在對R0值的影響,並且只能進行回顧性評估。

所有國家政府都應該考慮,如何鼓勵所有的大型製藥和疫苗公司生產有效的產品,然後大規模生產。其次,政府首先需要考慮加快疫苗開發的方法,例如安全地取消對3期試驗的需要。」


3. 愛丁堡大學獸醫流行病學和數據科學教授蒂莫西·奧謝爵士,高蘭德教授說:

「本文背後的科學基於一些簡單的原理。

首先,在世界許多地方,Covid-19病例的下降是由於感染的自然動力學的綜合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被感染的個體被假定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並因此導致「群體免疫」)和受到社會控制的影響:包括病毒檢測、自願和強制性社會隔離的結合。

一個難以量化的因素是季節性的影響(註:此處教授其實是對哈佛團隊在假定新冠病毒具有其他兩種感冒相關冠狀病毒的季節傳播性這一點上,是存疑的)。我們知道在溫暖的月份其他呼吸道疾病會下降,在此分析中,作者使用了其他冠狀病毒建立的模式,並假設Covid-19將顯示類似的模式,尤其是在季節性因素對傳播率的影響方面。

「隨著大流行的減少,一個可能的結果是病例數將大量的減少,最終該疾病消失(註:兩位教授不排除新冠病毒像SARS病毒一樣,突然從人類社會消失)。當然也有可能在整個夏季期間會產生足夠多的病例。

在較冷的月份,由於易感人群數量的增加,加上減少社交隔離措施而增加的人際接觸,以及由於病毒重新返回人類社會而導致的固有傳播的可能增加,Covid-19可能將回來,而且產生大量的病例需要ICU資源來應對。

「在這一點上,這種合理的分析是重要的推測,它們為需要進行廣泛的血清學檢測以確定免疫力的廣泛性提出了強有力的論據,並且需要更好地了解感染後個體將保留免疫力多長時間。」 但是,作為對未來的預測,取決於能否分解同時發生的三個因素(群體免疫力,社會距離和季節性)的綜合影響(註:此處其實是認為哈佛團隊對這三個因素的研究不足,或者說方法學上有潛在問題)

由於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因此儘管工作本身出色,但仍應謹慎考慮其預測能力。

4. 愛丁堡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馬克·伍爾豪斯教授說:

「這是一項出色的研究,它使用數學模型來探索COVID-19在幾年內的動力學,與之前發表的針對未來幾周或幾個月的研究相反。

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只是一個模型。它與當前數據一致,但仍然基於一系列假設,例如關於獲得性免疫的假設,這些假設尚未得到證實。因此,該研究應被視為提出了某些可能的情況,而不是做出確定的預測(註:此處給原文的研究定了性:只是一種可能性分析,而且馬克教授認為可信度不高,因為一系列的假設均沒有得到證實)。

「這項研究提出了可能需要我們反覆採用的社交隔離措施(例如「封城」),以將COVID-19的住院和死亡人數在幾年內保持在一個可控水平。這種預見其實先前已經被強調過,並且在我們設法控制這一大流行時,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但是,本文的一個弱點是作者沒有對特定的社會幹預進行建模。因此,我們很難評估這些社會幹預措施可能帶來的更廣泛影響。特別是他們沒有考慮特定人群的幹預措施,即如何「細分易感人群」;也沒有考慮保護最容易受到COVID-19傷害的人群的幹預措施,即如何「屏蔽高危人群」。

「在沒有治療或疫苗的情況下,「細分易感人群」和「屏蔽高危人群」提供了使社交隔離帶來的影響最小化的方法。正如分析所表明的,如果我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COVID-19一起生活,那這些措施就將變得更加重要。」

【寫在最後】

科學研究和大眾科普之間的界限可謂鴻溝,是非常難以把握的,對專業人士都是極大挑戰,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更加是。

國內自媒體平時用「標題黨」的方式,報導嚴肅科研結果的離譜,估計大家也司空見慣了。今天這篇算是新近出現的一種類型:貌似專業通俗,其實危害更大。

尤其是我了解到身邊很多人在看了公眾號這篇「新冠的絕望未來」的雄文後,都覺得「太喪」「真的絕望了」,其中還包括一些科班出身的博士。

申明一下,我寫這篇隨筆不針對任何人,純屬有感而發。前天在一個專家大群裡被某朋友@後才注意到那篇刷屏的公眾號文章。。。

恰恰相反,希望國內活潑但不失嚴謹的科普,應該更多一些。

只是建議想像力豐富、特別容易自High的「跨界人士」,在面對這種嚴肅的科學題材時能夠負責一點,少一些譁眾取寵,多一些考證,尤其是牽涉到這麼大社會影響面的話題上。


【以下是哈佛大學團隊發表的論文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14/science.abb5793


【參考來源】

https://abcnews.go.com/Health/covid-19-antibodies-prevent-reinfection/story?id=70288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798-8

相關焦點

  • 《聖墟》:恐怖敵手降世,未來大世界是否已經絕望
    灰色主祭者顯化,萬劫鏡、輪迴燈、混沌鐧背後主人現世,永恆未知之地中不死不滅的存在即將歸來,而他們的境界,也在最新章節《終有一天》中寫明,最終,將他們的實力實錘為仙帝境界,在此基礎之下,未來的大世界還有希望嗎?依靠荒天帝、三人組、楚風的實力能夠逆轉這絕望的將來嗎?
  • 希望還是絕望?美國新冠特效藥研究失敗,巴西試藥人員全部死亡
    小猿說道:「希望還是絕望?美國新冠特效藥研究失敗,巴西試藥人員全部死亡」面對全世界疫情的爆發,人們最關注的並不是誰有多少醫療物資,也不是誰治癒了多少人,而是特效藥或者疫苗的研究。但是研究特效藥的過程註定是坎坷的,現在治療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隔離治療。但是隨著美國的疫情越來越嚴峻,美國醫療機構也推出了一些特效藥,其中羥氯喹和氯喹這兩種藥最受關注,因為它們是美國總統川普全力推薦的。但是一些網友根據歷史經驗來看,預測此舉可能又只是搞事情。
  • 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魯迅在去世前一個月寫了一篇雜文《死》,寫了自己的遺言: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 Minecraft:最可怕的4個種子,萌新不敢玩,老MC也會絕望!
    Minecraft:最可怕的4個種子,萌新不敢玩,老MC也會絕望!絕望是一種情緒,在相對應的環境,面對相對應的事情,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這種情緒滋生,但是天時地利,缺一不可,那麼我想問,在我的世界當中,你經歷過何種的絕望,也許你經歷過絕望島,也許你曾經不止一次的死亡,但是我還是想問,你經歷過這樣的絕望嗎?
  • 積極的心態在我們絕望的時候看到希望(保險新思維)
    就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富有,卻還是不開心。現代社會的人,都在找尋如何才能幸福的答案。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為什麼說是新興科學呢?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比例是21:1。積極心理學修正和彌補了傳統心理學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
  • 貫穿《教父》三部曲的,是深陷絕望的麥克柯裡昂
    可以說《教父》再次開啟了馬龍白蘭度職業生涯新的輝煌,而馬龍白蘭度超高的演技也在大銀幕上展現了唐柯裡昂的人格魅力。然而整個系列中,真正貫穿始終的,是由阿爾帕西諾主演的,唐柯裡昂的三兒子麥克柯裡昂,麥克最終也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父,在三部曲中,他始終是一個內心深陷絕望的黑手黨老大。
  • 創業路上,怎麼從絕望之谷,爬上開悟之坡?
    投中網(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編者按:自己正處在「絕望之谷」還是「開悟之坡」。最近,相信你的朋友圈也被「愚昧山峰」的圖刷屏了...還有美團王慧文的那句話:「有擔當的管理者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把下屬才能夠愚昧之巔推到絕望之谷,之餘能否爬上開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 已飛225億公裡,卻讓人類感到絕望:我們可能無法離開太陽系
    要是你坐在這樣的飛船上想飛出太陽系的話,估計有點懸,並不是飛船扛不住,而是我們的壽命有限。你現在可能關心的是,這艘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是啥?它43年間飛行的225億公裡對於太陽系來說是個啥概念?為啥飛著飛著讓人類感覺到絕望,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想飛出太陽系估計是不可能了。除非用到一些騷操作。
  • 新冠病毒突變,我們需要擔心嗎
    那麼,面對這個消息,我們需要擔心嗎?新冠是一個RNA病毒,這類病毒發生突變的頻率都很高,只是不同病毒表現不一:比如流感病毒經常發生變異,產生「抗原漂移」,所以要每年接種疫苗。而麻疹病毒雖然變異也很多,但不影響表面蛋白的結構,所以不需要反覆打疫苗。
  • 形容一個人絕望的句子,句句心痛到不能自已
    放手是一種無奈的絕望,痛徹心扉。2.帶著極端的恐懼,細數剩餘的日子,迷離間感到絕望。3.最絕望的等待,不是那個人永遠不會成為你希望的樣子,而是那人做了一切,結果都與你無關。我們與之周旋一生的,原來是自己。5.閉上眼,以為我能忘記,但流下的眼淚,卻沒有騙到自己。我想給你幸福,卻走不進你的世界,我想用我的全世界,來換取一張通往你的世界的入場券,不過,那只不過是我的一廂情願而已。6.痛到極致,是哭不出來的,只有酸苦,在心裡排山倒海。
  • 美國老人感染新冠去世,語音助手錄下她臨死前40次絕望求救
    據《紐約郵報》報導,美國密西根州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66歲老人被發現曾在臨死前向智能語音助手Alexa求助。據報導,盧安此前和其他患者一起被隔離在療養院的一處獨立房屋裡,上周六在大急流城的「仁慈健康聖瑪麗」醫院去世。臨死前她曾絕望地向Alexa語音助手求救數十次。她的姐姐佩妮·達根在她手機中發現了40段令人心碎的錄音。盧安的姐姐在斯巴達的家中與新聞媒體分享了一段錄音,錄音中可以聽到盧安說「Alexa,救救我」。
  • 粗略輪廓的象徵,愛德華·蒙克的絕望
    愛德華·蒙克《絕望》1892年有時你僅僅掌握了藝術的技巧是無用的,那相當於你空有一身武藝卻無江湖可以為之驅使。許多近現代西方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從技巧上是很難給予一種恰當評價的。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道理我們都懂,然而那退一步的付出……愛德華·蒙克從小就經歷生離死別的各種磨難,因而他的畫不在意技巧不在意那種因技巧的純熟而生出的驕傲。他只在意思考以及思考背後畫面的呈現。一旦一幅畫的思想固定了,那麼就技巧而言,蒙克的畫似乎很多人都能畫出,然而正是這一旦卻難倒了大多數的人。大多數的人對於技巧是不害怕的,皆因熟能生巧大家都知。
  • 還有比這部電影裡更壞的熊孩子嗎?結局絕望程度不輸《迷霧》
    受《聖經》裡面的故事的影響,一開始看見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我還以為伊甸湖是跟伊甸園一樣的樂園,結果沒想到卻是如此恐怖的故事,一群青少年獵殺情侶,父母還幫忙行兇,看到最後的時候整個人都感到了絕望。雖然這部電影是一部恐怖片,但是真正讓人感到恐怖的,並不是裡面那些血腥的畫面,也不是離奇的事件,而是它帶給人的深深的絕望和無力感。
  • 搞笑Gif趣圖,有趣的捕鼠器,小老鼠你經歷過絕望嗎?
    這是我見過最有趣的捕鼠器,就問你經歷過絕望嗎?1.神奇的捕鼠器。剛看到的時候小編以為這個捕鼠器很無趣,但是自己看過動態圖之後感覺,這個捕鼠器真的是蠻有趣的,小編不由得特別佩服這個捕鼠器的製作者啊。小老鼠你經歷過絕望嗎?2.行為藝術。這種新型的行為藝術真的是很有特點而且如果不是人物在動的話我感覺真的是看不出來是真人吧,這種行為藝術顯現出來了一直另外一種不一樣的風味,你別說這個男主還蠻搞怪的。3.平衡車。
  • 那一夜,他們經歷了絕望!
    鄒澤文和韓定才開始用工兵鍬鏟車下的冰雪,還有人用自帶的不鏽鋼盆子挖路上的積雪,挖一段就被拖著走幾米,最讓大家感到絕望的是,由於雪太深加上雪被冰凍的速度太快,霸道車也被陷在了雪道上了,這時他們真的被這場風雪和這座大山給困死了。
  • 最奇葩的買家秀,笑出了「鴨叫聲」,買家:我真的很絕望!
    我今天在辦公室已經被嘲笑一整天了,整個辦公室的人肚子都笑痛了。賣家:親,對不起噢,因為你給的照片正好在那個位置,要不你再重拍一次?買家:送給男朋友的生日禮物。28天後追評:勸大家還是別買了,我現在有點絕望。
  • 科學家發現絕望事實,宇宙正慢慢「鎖死」人類活動空間
    若干年後,在引力的作用下本星系群50多個星系最終都將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規模難以想像的巨型星系,而在這個巨型星系周圍的星系,全部都會離我們而去,最終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消失的期限是永久。讓人絕望的是,光速飛船或者無限接近光速的飛船,人類在可預見的未來根本沒有能力製造,甚至在宇宙規則下就不可能製造出來,因為人類的能源等級和材料強度根本達不到要求。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從絕望到充滿希望,挑戰火星探測的地獄難度
    我們對火星的探索,也一直在進行。一、「螢火一號」,「借腹生子」的絕望螢火一號,是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火星在古代被我們稱為『熒惑』,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取其諧音,命名為「螢火一號」。這次失敗,是我國航天黑暗的一頁,但也是最光明的一刻。因為這時候我們明白了,有些技術,是不能依賴於別人的,只有獨立自主,堅持自主創新,才有未來可言。
  • 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絕望!
    密密麻麻的絕望!密密麻麻的地名。有心人數了一下,總共有253個。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是斑斑的血淚。中間稍大一點的地名,都是最近美國新聞裡的常客。一種絕望感覺撲面而來。想來時代周刊的編輯們,應該正處於一種絕望中。在美國,死幾個人都是大事;但現在隔不上幾天,美國總要發生一起類似的屠殺,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 在這裡,柯潔回顧那次絕望的對弈,王勵勤說起高科技桌球……
    虛擬偶像會替代網紅主播嗎?AlphaGo讓我們思考了些什麼?桌球機器人未來也可以PK世界冠軍嗎?7月10日上午,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青少年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論壇上,討論了這些青少年感興趣的人工智慧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