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一篇自媒體文章《Science:關於新冠的絕望未來》突然被人翻出來刷屏了。
簡單的說,這篇並不出色的公眾號文章,視角獨特的評論了上個月在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科學研究論文。文章用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內容部分和配圖也頗具煽動性,所以很快傳遍了眾多媒體平臺。
惶惶然一種「世界末日」的氣息在瀰漫。。。
絕望?未來?
有沒有搞錯?
現在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沒有搞清楚新冠病毒,憑什麼你就開始帶領大家「絕望」的走向未來?
不誇張的說,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經歷過太多比新冠病毒更加可怕萬分的細菌和病毒,以及它們引起的傳染病大流行(瘟疫)。
人類接近3百萬年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跟無窮無盡的傳染源作鬥爭的歷史,然後最終我們都站在了成功遏制甚至消滅它們的這一邊。
所以受到一場突發疫情的打擊就妄自菲薄,實在是沒有必要。
而且如果你通讀英文論文原文,絲毫也不會體會出一絲「絕望未來」的意味來。這篇論文純粹就是一篇嚴肅的學術討論類型的文章。
所以我的第一直覺就是,有沒有可能又是某些自媒體故意利用大眾對這個領域的不熟悉,打著「專業」的旗號「賣慘」博眼球?
我好奇的做了一些檢索和背景研究,加上通讀了一遍論文原文,基本有了一個自己的判斷:
這個自媒體的團隊非常善於運作,想像力也非常豐富,在文筆和表述上刻意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企圖引起讀者結合眼下疫情中自身的體驗,在對未來的悲觀預期上產生「共情」。
一個純粹「探索性」的屬於流行病學和統計學方面的科研論文,被作者在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可能性上做了延伸、誇大和發揮,甚至還套用了常見的「滑坡謬誤」的錯誤邏輯手法誤導讀者;
另一方面,自媒體作者又故意忽略了向讀者披露該研究本身的各種局限性和不確定性。
相關自媒體的文章大家上微信搜索就可以看到,可以自行判斷。
簡單的說,對這項學術研究和這篇自媒體文章,存在幾個比較直接疑點和漏洞,簡述如下:
1. 該模型的一個最主要的假設是:新冠病毒會和其他兩種比較弱的感冒相關新冠病毒(HCoV-OC43和HCoV-HKU1)一樣,以年為單位的周期模式在每年爆發。
請問,研究團隊你憑什麼這樣假設?
首先,一個不支持這種假設的事實就是:SARS和MERS也屬於新冠病毒,但他們都沒有出現每年連續爆發的模式。
而從傳染性和致病性上,不同於這兩種「弱」的感冒相關冠狀病毒,新冠病毒明顯更像SARS病毒(其實從WHO的命名規則上也可以看出):都有極強的攻擊性,感染的重症病人的症狀也一樣非常嚴重,合併多器官受損,而不是像HCoV-OC43和HCoV-HKU1這兩種溫和的新冠病毒一樣,感染後主要是呈現普通的感冒症狀。
2. 該研究在建模過程中主要考慮了三個因素: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而且一樣又沿用了相似的假設,即認為新冠病毒與兩種溫和的感冒相關冠狀病毒(HCoV-OC43和HCoV-HKU1)在這三方面都是類似的。
請問,研究團隊你憑什麼這樣假設?
HCoV-OC43和HCoV-HKU1這兩種「溫和」的冠狀病毒,如果和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烈性」的冠狀病毒相比,在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方面,極有可能存在巨大差異。
1)比如季節性:文中談到HCoV-OC43和HCoV-HKU1主要是在冬季爆發,但是對於新冠病毒,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目前在印度、新加坡、巴西甚至包括非洲等熱帶地區都處於爆發階段。新冠病毒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徵,跟HCoV-OC43和HCoV-HKU1明顯存在不同。
2)比如免疫性:我們事實上也並不知道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抗體能保持多久,自然也就不能認定跟HCoV-OC43和HCoV-HKU1會是一樣(只有40周)。要知道,不同的病毒、疫苗和不同的抗體,在激發保護性免疫的能力方面是可能大相逕庭的。
關於免疫有效性,有一點我們反而已經可以確認的是:跟新冠病毒關係最近的SARS病毒在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抗體,能夠提供長達數年的免疫保護!全球醫學領域的專家也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產生的抗體應該會和SARS病毒抗體一樣,提供長效的免疫保護。
一個最新的支持證據來自愛荷華大學的病毒學家Stanley Perlman最近分享的案例:他搜集的數據顯示,被SARS感染過的病人在15年之後體內仍然能夠檢測得到相應的抗體!
近百個疫苗正在開發中,各種抗體藥物也觸手可及,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已經開始應用。。。生物技術突飛猛進這麼多年,「露一手」的時代就是當下。
基於這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對「後疫情時代」可能性更大的「全民免疫」(不管是通過疫苗注射還是抗體藥物)報以樂觀的態度,需要那麼「喪」嗎?
3)對於交叉免疫:目前也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HCoV-OC43和HCoV-HKU1的感染,就能夠對新冠病毒產生交叉免疫。
所以,如果一個模型的三個基本因素前提,可能一個都不能成立的情況下,請問這個模型的可靠性有多高?
3. 在病毒的分類上,新冠病毒也是距離SARS病毒更近一些(都屬於Beta Cov B),屬於同一譜系的一條分支;而HCoV-OC43和HCoV-HKU1則是共同屬於同一譜系的另一條分支(Beta Cov A)。
下方圖示上有清清楚楚的冠狀病毒分類關係顯示。
所以在哈佛大學的研究中,把新冠病毒劃到跟HCoV-OC43和HCoV-HKU1一類,而不是SARS和MERS病毒一類,實在是值得推敲和質疑。
4. 任何模型,也只是模型而已,模型和實際可能發生的情況完全可能是兩回事。
如果研究出一種模型,只是因為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只是因為發表在《Science》上的,就奉為圭臬;那川普政府一直在使用的的新冠疫情模型&34;也就沒有必要三天兩頭進行調整,不停打自己的臉,反覆修改了。
有一句關於模型(Model)的名言,「所有模型都是錯誤的,但只有一些是有用的」,這句話剛好適用於這篇文章。
更何況這個研究本身用到的數據上還有硬傷!模型使用的數據集來自於2月份的中國、韓國和伊朗的數據,而並沒有歐美的數據。數據本身的代表性就存在極大的問題。
5. 自媒體文章內容裡面,大段充斥的其實是作者的臆想。
「腦子裡產生了比較嚇人的想法」,「新冠病毒可能要。。。」,「以後的每一年,病毒都會呼嘯而來,直到地老天荒」。。。
而對不確定的未來,作者也在武斷的下結論,而且充斥了各種「振聾發聵」帶有「畫面感」的描述:
「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不,只是到時我們就已經習慣了這種隔離的生活方式了……「
「甚至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會徹底消失」
。。。。。。
光說這些可能還沒有足夠說服力,科研領域最有說服力的是同行評議。
所以我特地找來了部分頂級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專業評價,大家看了以後可以自行判斷。
【以下是全球各國專家的評價摘選】
1. 劍橋大學醫學系的Gordon Dougan教授說:
「這些都是建模方面的領導團隊,並且在基因組學和流行病跟蹤方面擁有專業的知識。我本人認識Marc(原文作者),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研究員。基於我們目前對流行病的認識進行研究,這通常是常識。
話雖如此,COVID-19相關的變量如此之多,以至於文中我們看到的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智能的計算得出的估計值。我不確定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是否有幫助,因為SARS-Cov19的致病性和侵襲性更高。總體上沒有什麼可以與SARS-Cov2進行比較。(註:其實這裡Gordan教授已經表達了不太認可這種「草率」比較的研究方式)
「我認為,如果我們沒有優質且免費的疫苗,則可能仍會採取一些措施來防範病毒。實際上,健康問題和經濟挑戰之間的平衡將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我們不能忘記,保持社交距離以避免這種病毒的傳播,長期看來具有挑戰性。免疫保護有效時間短的情況下,任何疾病或疫苗都可能發生反彈性的爆發,當然這具體取決於其可持續存在的地方(宿主或環境等),典型的例子包括傷寒,麻疹等疾病。」
2.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羅伊·安德森爵士說:
「這是哈佛一個非常好的團隊的出色論文–我們應該非常認真地對待結果。
「只有一種&39;解決方案,就是疫苗。疫苗的效果體現在對R0值的影響,並且只能進行回顧性評估。
「所有國家政府都應該考慮,如何鼓勵所有的大型製藥和疫苗公司生產有效的產品,然後大規模生產。其次,政府首先需要考慮加快疫苗開發的方法,例如安全地取消對3期試驗的需要。」
3. 愛丁堡大學獸醫流行病學和數據科學教授蒂莫西·奧謝爵士,高蘭德教授說:
「本文背後的科學基於一些簡單的原理。
首先,在世界許多地方,Covid-19病例的下降是由於感染的自然動力學的綜合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被感染的個體被假定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並因此導致「群體免疫」)和受到社會控制的影響:包括病毒檢測、自願和強制性社會隔離的結合。
另一個難以量化的因素是季節性的影響(註:此處教授其實是對哈佛團隊在假定新冠病毒具有其他兩種感冒相關冠狀病毒的季節傳播性這一點上,是存疑的)。我們知道在溫暖的月份其他呼吸道疾病會下降,在此分析中,作者使用了其他冠狀病毒建立的模式,並假設Covid-19將顯示類似的模式,尤其是在季節性因素對傳播率的影響方面。
「隨著大流行的減少,一個可能的結果是病例數將大量的減少,最終該疾病消失(註:兩位教授不排除新冠病毒像SARS病毒一樣,突然從人類社會消失)。當然也有可能在整個夏季期間會產生足夠多的病例。
在較冷的月份,由於易感人群數量的增加,加上減少社交隔離措施而增加的人際接觸,以及由於病毒重新返回人類社會而導致的固有傳播的可能增加,Covid-19可能將回來,而且產生大量的病例需要ICU資源來應對。
「在這一點上,這種合理的分析是重要的推測,它們為需要進行廣泛的血清學檢測以確定免疫力的廣泛性提出了強有力的論據,並且需要更好地了解感染後個體將保留免疫力多長時間。」 但是,作為對未來的預測,取決於能否分解同時發生的三個因素(群體免疫力,社會距離和季節性)的綜合影響(註:此處其實是認為哈佛團隊對這三個因素的研究不足,或者說方法學上有潛在問題)。
由於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因此儘管工作本身出色,但仍應謹慎考慮其預測能力。」
4. 愛丁堡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教授馬克·伍爾豪斯教授說:
「這是一項出色的研究,它使用數學模型來探索COVID-19在幾年內的動力學,與之前發表的針對未來幾周或幾個月的研究相反。
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只是一個模型。它與當前數據一致,但仍然基於一系列假設,例如關於獲得性免疫的假設,這些假設尚未得到證實。因此,該研究應被視為提出了某些可能的情況,而不是做出確定的預測(註:此處給原文的研究定了性:只是一種可能性分析,而且馬克教授認為可信度不高,因為一系列的假設均沒有得到證實)。
「這項研究提出了可能需要我們反覆採用的社交隔離措施(例如「封城」),以將COVID-19的住院和死亡人數在幾年內保持在一個可控水平。這種預見其實先前已經被強調過,並且在我們設法控制這一大流行時,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但是,本文的一個弱點是作者沒有對特定的社會幹預進行建模。因此,我們很難評估這些社會幹預措施可能帶來的更廣泛影響。特別是他們沒有考慮特定人群的幹預措施,即如何「細分易感人群」;也沒有考慮保護最容易受到COVID-19傷害的人群的幹預措施,即如何「屏蔽高危人群」。
「在沒有治療或疫苗的情況下,「細分易感人群」和「屏蔽高危人群」提供了使社交隔離帶來的影響最小化的方法。正如分析所表明的,如果我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COVID-19一起生活,那這些措施就將變得更加重要。」
【寫在最後】
科學研究和大眾科普之間的界限可謂鴻溝,是非常難以把握的,對專業人士都是極大挑戰,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更加是。
國內自媒體平時用「標題黨」的方式,報導嚴肅科研結果的離譜,估計大家也司空見慣了。今天這篇算是新近出現的一種類型:貌似專業通俗,其實危害更大。
尤其是我了解到身邊很多人在看了公眾號這篇「新冠的絕望未來」的雄文後,都覺得「太喪」「真的絕望了」,其中還包括一些科班出身的博士。
申明一下,我寫這篇隨筆不針對任何人,純屬有感而發。前天在一個專家大群裡被某朋友@後才注意到那篇刷屏的公眾號文章。。。
恰恰相反,希望國內活潑但不失嚴謹的科普,應該更多一些。
只是建議想像力豐富、特別容易自High的「跨界人士」,在面對這種嚴肅的科學題材時能夠負責一點,少一些譁眾取寵,多一些考證,尤其是牽涉到這麼大社會影響面的話題上。
【以下是哈佛大學團隊發表的論文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14/science.abb5793
【參考來源】
https://abcnews.go.com/Health/covid-19-antibodies-prevent-reinfection/story?id=70288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