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就是積極心理學)」,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導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就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富有,卻還是不開心。現代社會的人,都在找尋如何才能幸福的答案。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東西的新興科學。為什麼說是新興科學呢?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比例是21:1。積極心理學修正和彌補了傳統心理學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觀人性觀,轉向重視人性的積極方面。
心理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除去人的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還在於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功能應該在於建設而不是修補,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數有「問題」的人。
心理學應該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他們的弱點。積極心理學在對心理學的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倡導研究和探索人類的美德,從而填補了心理學在正常人心理活動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復了人性的積極面。簡單地說,傳統心理學是聚焦研究人的缺點,而積極心理學的重點在於建立優點、管理缺點。
研究發現,那些成功的人都培養出來了一種態度:充滿自信地相信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這種稱為「積極自我期望」的態度,是贏家才有的態度,贏家找尋積極的一面,贏家在期待自己一定會贏,而又堅守這種看法。只要你充滿自信地期待,即使你秉持的資料是不正確的,你仍然會得到所期望的結果。
曾經聽來自寶島臺灣的莊秀鳳老師講課,提到一句話,就是做人就要「莫名其妙地興奮,不可救藥地樂觀」。我特別欣賞這句話,我的理解就是:
人生的過程比結果重要,過好每一天,快樂每一天,一定是最明智的選擇。
你也要相信,如果你真的能做到每天都積極樂觀地面對工作和生活,就會投入你的精力和情感去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結果一般不會太差。
語言和人的內心世界幾乎是一致的,說積極話的人,行動也積極,表情也樂觀;說消極話的人,每天幾乎都是苦瓜臉、倒黴相。
一個人在同一時刻,頭腦裡只能有一種觀念,要麼是積極的,要麼是消極的,我們永遠要用積極的觀念替代消極的觀念,這就是積極的心理狀態。
有一本書裡說:「一個人最大的資產是希望,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曾經有一個企業家破產了,回到家裡痛哭流涕,跟妻子說:「全完了,什麼都沒有了!」妻子安慰他說:「你不是還有健康的身體嗎?你不是還有我嗎?」買保險也是這個道理,就是在我們絕望的時候,看到人生的希望。
比如車撞得很慘,我們說:「完了完了,全完了。」但一想到有保險,馬上就看到了希望。房子著火了,財產都燒了,也覺得全完了,但想到有保險,又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