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認為結論哈佛大學"新冠起源"論文站不住腳

2020-11-23 四月網

BBC對哈佛大學「新冠起源」論文作調查 認為結論站不住腳

6月14日,BBC網站發表對哈佛大學論文進行事實核查的文章,認為論文的結論——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是缺乏足夠證據的。

文章報導了中國政府對於該論文的批駁,也提出一些獨立科學家對該論文的質疑。

質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質疑一:搜索詞不準確

哈佛論文的主要作者Benjamin Rader告訴BBC,"選擇'腹瀉'這個搜索詞,是因為它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匹配度最高,所以被建議作為與症狀相關的搜索詞"。但BBC介紹了百度公司認為搜索詞並不準確的澄清。

從2019年8月到疫情開始前,"腹瀉的症狀"這個詞的搜索量是上升的,但是更為常見的搜索詞"腹瀉"在同期的搜索量卻在下降。

BBC記者還嘗試用"發燒 "和 "呼吸困難 "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去年8月到疫情爆發前,"發燒"與 "咳嗽"的搜索量小幅上升,"呼吸困難 "的搜索量有所下降。而在英國一項針對近1.7萬名新冠確診患者的大規模研究發現,腹瀉只是第七位最常見的症狀,遠低於前三位:咳嗽、發燒和呼吸急促。

質疑二:停車場照片並不能準確反映停車情況

BBC文章表示在美國廣播公司最早發出的所謂獨家報導中,停車場圖片的因為拍攝角度是被部分遮擋的,這意味著無法準確統計停車數量,而且天佑醫院還有一個地下停車場。地下停車場能從百度的街景功能上看到,但衛星照片只能拍到入口。

論文的作者之一Benjamin回應說:"我們肯定無法在研究的任何時間段內觀察到地下停車數量,這也是此研究的局限性之一。"

推文:哈佛大學的報告涉及到觀察醫院停車場的部分是有根本缺陷的,並沒有把地下停車場考慮進去。圖為天佑醫院地下停車場的入口。在2017年它是停滿車的。

質疑三:對醫院的選擇

兒童很少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但論文選擇的醫院中有一所是婦幼醫院。

考慮到以上的缺陷,BBC文章認為所謂「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這一結論是缺乏足夠證據的」,「對於病毒在武漢的早期傳播,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該文章發表於BBC網站的事實核查版塊,這一版塊專門對各種假新聞和陰謀論進行闢謠和事實核查。

但是記者發現,哈佛大學的研究一經發表就幾乎被各國的所有主流媒體廣泛報導,還被一向支持甩鍋中國的美國總統川普轉發,光川普的一條推文就獲得了3萬的轉發。而截至發稿時,BBC的闢謠文章在推特上只獲得了155次轉發。(總臺記者 王璇)

責任編輯:東方

來源: 環球網

相關焦點

  • BBC對哈佛大學論文作調查 認為論文的結論站不住腳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6月14日,BBC網站發表對哈佛大學論文進行事實核查的文章,認為論文的結論——去年8月就有新冠病毒在武漢傳播——是缺乏足夠證據的。質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質疑一:搜索詞不準確哈佛論文的主要作者Benjamin Rader告訴BBC,"選擇'腹瀉'這個搜索詞,是因為它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匹配度最高,所以被建議作為與症狀相關的搜索詞"。但BBC介紹了百度公司認為搜索詞並不準確的澄清。
  • 哈佛新冠論文用百度寫,英國媒體BBC都看不下去:方法要用對呀!
    金磊 白交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哈佛用百度做出來的新冠相關研究,連英國BBC都看不下去了。 直接發文質問——證據站得住腳嗎?
  • 新冠病毒起源「陰謀」滿天飛,讓我們來扒一扒這個事
    有人將此解讀為:俄方認為目前的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 但是,也有專業人員認為,新冠病毒不是天然來源或者全新的一種病毒,而是一種原本存在於動物體內的病毒進化後的產物,進化方式是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有自然和人工兩種類型。目前,操控基因人工合成生命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 哈佛醫學院用停車場照片+百度搜索炮製「論文
    最近,哈佛醫學院未經審查的「論文」分析了武漢醫院停車場的衛星照片和中國搜尋引擎的搜索數據,試圖得出結論,武漢可能在去年8月底發生了新的新冠肺炎。 「論文」中引用的材料牽強,而且漏洞太多,讓人感到驚訝。哈佛醫學院未經審查的「論文」充滿漏洞該「論文」發表在哈佛開放獲取機構圖書館的DASH(哈佛大學數字獲取獎學金)學術平臺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 5華人青年學者回懟哈佛醫學院「新冠論文」
    科學網微信公號7月14日消息,今年6月,美國哈佛醫學院一篇發表在該校開放獲取資源庫DASH上的論文,通過分析武漢醫院停車場照片和百度搜索數據,斷定新冠疫情可能去年8月底就在武漢傳播。(相關閱讀:深度:哈佛醫學院這篇「新冠水文」,算是徹底砸牌子了!)論文上線後遭到多方譴責,被指所引用材料牽強之至,漏洞百出。
  • 哈佛大學的新冠「雲研究」,幾多荒謬?
    日前,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團隊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武漢醫院附近交通流量和相關百度搜索認為,新冠肺炎在去年8月底就可能傳播。川普也迅速在推特貼出了福克斯新聞臺報導該研究的畫面,作為攻擊中國的「炮彈」。這更令人忍俊不禁:堂堂哈佛大學,開始依賴所謂的「衛星圖像」和「百度搜索」,遠在千裡之外進行學術研究了嗎?這種「雲學術」貌似確實符合研究領導者——波士頓兒童醫院首席創新官約翰·布朗斯坦的「創新」頭銜,但這種遠在「雲端」的「創新」研究又與科學和事實相距幾何呢?
  • 劍橋大學發表論文,認為新冠病毒A類是病毒爆發的根源
    劍橋大學4.10發表論文,認為新冠病毒A類是病毒爆發的根源,而A類集中出現在美國和澳洲,出現於武漢的病毒屬於B類,是從A類變異而來。這篇論文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如果結論屬實,對中國和全球華人都是一件幸事。劍橋大學發表關於新冠病毒的幾個變種和傳播路徑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個變種:A、B、C。A類病毒更多發現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
  • 哈佛大學發現新冠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
    之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了一篇Science:根據論文中的描述,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而哈佛大學的這篇論文,已經在不少程度上得到了驗證!中國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體內的抗體可能只能維持2到3個月。尤其無症狀感染者,抗體維持時間會更短。
  • 哈佛大學驚人發現:新冠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
    關於第二波疫情,一起來看看張文宏在上海交通大學時的發言。之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了一篇Science:根據論文中的描述,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
  • 哈佛大學論文「翻車」背後:我們是如何被數據和文字利用的?
    哈佛大學醫學院和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2019年夏末秋初,武漢醫院停車場的衛星圖像和百度相關疾病術語的搜索數據,提出病毒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開始傳播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不專業的轉載,把標題直接改成「哈佛大學論文稱新冠病毒去年秋在武漢傳播」,極具誤導性。認真讀完了這篇7頁長的論文(加上封面和參考文獻總共10頁),也看到了「數字」和「事實」擺在眼前。即便如此,這篇論文被質疑完全不冤。
  • 川普政府被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起訴
    周三,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就川普政府不允許外國學生今年秋季在美國上在線課程的指導意見起訴了川普政府。哈佛大學本周早些時候宣布,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學校所有課程都將在網上授課,包括對住校學生的授課。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ssrn.com網站顯示,該論文發表於11月17日,列出了3位作者,分別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Libing Shen、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Funan He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休斯敦生物科學與分子生物學院的Zhao Zhang,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秘密傳播和進化」,共22頁。
  •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們正以驚人的速度開展應對這一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相關研究,各國科研人員圍繞病毒研究、疫情防控和疫苗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產生了海量研究成果。 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冠科研論文,學術君通過 AMiner 學術平臺進行篩選和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 外交部:當前對新冠病毒起源下確定性結論為時尚早
    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新冠病毒的溯源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今日(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表示,國際上的初步研究結論,尚不能明確新冠病毒的初始傳播路徑。因此現在就新冠病毒的起源下確定性的結論,沒有科學證據,也有違科學精神。
  • 《柳葉刀》預印本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11月17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科學文獻預印本存儲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預印本論文。這篇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隱秘傳播及進化」,其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最早可能在印度次大陸發生人際間傳播。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與分子生物學院的Zhao Zhang,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秘密傳播和進化」,共22頁。《南華早報》稱,Shen的團隊說,追蹤冠狀病毒株起源的傳統方法——一種稱為系統發育分析的方法——不起作用。他們使用了一種新方法,只計算每個病毒株中的突變數。具有更多突變的菌株已經存在了更長時間,而具有更少突變的菌株更接近於新冠病毒的原始祖先。研究小組發現,某些菌株的突變少於在武漢首次採集的菌株。它得出結論:武漢不可能是新冠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第一個地方。
  • 哈佛大學論文指疫情始於8月武漢,被發現數據造假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團隊在6月份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他們通過分析後認為武漢在2019年8月份的時候就開始了新冠疫情。他們的分析在邏輯上是不通的,已經被大量的學者及媒體所批判,甚至哈佛大學也已經把這篇文章撤稿。
  • 學術頭條:武漢病毒所所長反駁新冠起源陰謀論,中國自然科學論文數...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鳥嘌呤突變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傳播給人類後幾乎增加了10倍。
  • 得新冠喪失嗅覺?!哈佛科學家發現:都是暫時的
    對電子健康記錄的分析表明,與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相比,新冠病毒患者失去嗅覺的可能性要高出27倍,但發熱、咳嗽或呼吸困難的可能性僅高出2.2至2.6倍左右。▲新冠病毒攻擊的是支持嗅覺神經元的細胞,而非神經元本身。圖據Getty Images但是,究竟什麼原因導致新冠病毒患者失去嗅覺卻一直未能找到。
  • 新冠病毒變異?論文通訊作者等解讀《國家科學評論》相關論文
    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於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baugh等人的評論文章,指出病毒突變符合正常流行病學規律,沒必要引起恐慌。那麼,上述論文應該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