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剛發表的新冠病毒頂級論文,被質疑圖片造假、捏造數據

2021-01-08 生命科學最前沿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科研工作者投入抗議戰鬥,科研成果不斷,截至5月11日,僅bioRxiv和medRxiv這兩個預印本平臺就上線了超過3200篇新冠研究論文。

除了眾多尚未進行同行評議的預印本論文外,隨著時間的進行,許多優秀的新冠研究成果開始正式登上學術期刊,僅國人登上CNS和及四大醫學期刊的新冠研究論文就已達數十篇之多。

然而,在研究成果井噴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參差不齊的研究質量也導致了大量不嚴謹甚至頗具誤導性的研究結論。

連發 Science、Nature 頂級論文

2020年5月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等多個團隊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for SARS-CoV-2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曾於2020年4月20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

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候選疫苗在恆河猴中具有安全性,基於這些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新冠疫苗的Ⅰ期臨床研究,首批志願者已經順利入組並完成首針疫苗接種。

一天之後的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mic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曾於2020年2月28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

該研究使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hACE2轉基因小鼠,研究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為理解新冠肺炎(COVID-19)的發展和相關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提供了重要幫助。

光速被質疑

然而,論文上線不到5天,著名科研打假人士伊莉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在科研交流網站pubpeer指出,這篇剛上線的 Nature 論文存在圖片問題,圖1A中不同處理組的圖片竟然存在圖相重疊(藍色方框內)。

隨後,推特網友指出,論文的圖1也存在不少問題,圖1B、1C的各組異常值完全相同,圖1E的異常值則完全對稱。

目前,該論文在Nature僅上線5天時間,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其他論文引用9次,該論文更是在Nature網站被查看16000次,影響可以說非常大了。

新冠肺炎期刊,相關科研成果眾多,為了讓更多人更快了解到相關科研進展,許多科研工作者將論文在預印本提前上線,導致疫情期間預印本論文井噴,因此也出現了不少質量層次不齊的論文。

然而,作為頂尖學術期刊的Nature,上線的論文竟有如此明顯的問題,更何況還是設計新冠疫情的研究,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相關焦點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5 月 7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表題為: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transgenic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U秀 | 周元:參與新冠病毒研究,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
    2020年是全人類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挑戰的一年,有許多科研工作者為對抗新冠病毒做了大量的研究。上半年,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經過分析,鑑定出參與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332種蛋白質相互作用,其中約五分之一是已有藥物的靶標,或可用於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療法。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4月24日該論文被接受,5月7日在線公開,等待校稿。隨後,該團隊發現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並已於北京時間5月12日19點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表示:5月13日,我們注意到pubpeer網站對該論文中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提出質疑(即該團隊12日向《自然》雜誌提出更正的圖片)。
  • 國際觀察|涉嫌數據造假!兩大頂級醫學期刊撤回新冠病毒研究論文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據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周四,有兩項關於新冠病毒的重大醫學研究的作者撤回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這兩項研究分別發表在了《柳葉刀》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其中,《柳葉刀》的研究是羥氯喹對新冠病毒的作用,這項研究曾引發了全球對該藥物的關注。發表這些研究的期刊稱,撤回的原因是因為,研究者們無法完全訪問其研究成果背後的資料庫來驗證原始數據。
  • 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院士回應「24篇論文造假質疑」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學術事件· 董晨回應「24篇論文造假質疑圖片來源:清華大學 近期,pubpeer網站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院士共24篇論文可能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這些被質疑的論文發表時間在2003年至2019年期間,大部分在董晨供職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腫瘤中心期間發表,還有部分論文是董晨在華盛頓大學、清華大學醫學院期間發表的。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實驗出現這樣嚴重而低級的硬傷,論文竟然也能夠發表,我對這樣的學術造假實在感到義憤填膺。」  司履生在寫給中科院院部的公開信中,一共列舉了7項質疑理由,涵蓋了魏於全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所依據實驗的眾多細節。包括實驗觀察方法、數據統計公式以及實驗動物選擇等。基於這些理由,司履生認為,「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學論文」。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Semenza)竟有3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 上,其中29篇都是近兩周新掛出來,文章大多涉嫌「一圖多用,圖片PS」。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
  • 中國學者撤回頂級論文,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2020年8月10日,該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論文中的多個圖片與該團隊之前已發表的論文有多處重複。,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回的 Science 論文。
  • "日本居裡夫人"論文疑造假 稱改圖片為更漂亮(圖)
    ——小保方晴子  日本女子小保方晴子今年1月因在英國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具有突破性的幹細胞研究論文而名聲大噪,甚至被追捧為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日本居裡夫人」。  日本政府摩拳擦掌,意欲打造更多的「小保方」。然而,她的論文很快引起造假質疑,給對她寄予厚望的日本政府和社會潑了一盆冷水。  人們驚訝地發現,她捏造和篡改論文圖片數據,是為了讓效果「更漂亮」。
  • 北京大學詹啟敏團隊被質疑論文造假,科研界:必須抓緊查清楚
    近日,多名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網站Pubpeer上指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涉嫌「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都被懷疑存在有偽造和修改研究數據的行為。學術造假的危害有多大?
  • 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PubPeer 網站建立於 2012 年,它是一個鼓勵科研人員匿名對已發表的論文進行評論的網站,相當於一個科學論壇,只要學者擁有 PubPeer 的帳號,都可以對已發表過的論文進行評論,評論內容可以是批評、質疑、改進建議等。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學術打假網站。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竟有3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 上,其中29篇都是近兩周新掛出來,文章大多涉嫌「一圖多用,圖片PS」。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目前只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在 PubPeer 作出回復,其中涉及到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團隊。據科研圈查證,其中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國內某高校在職教授,並且曾獲得傑青資助。
  • 哈佛大學論文指疫情始於8月武漢,被發現數據造假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團隊在6月份發表了一篇論文,稱他們通過分析後認為武漢在2019年8月份的時候就開始了新冠疫情。他們的分析在邏輯上是不通的,已經被大量的學者及媒體所批判,甚至哈佛大學也已經把這篇文章撤稿。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
    在這些論文裡,出現了部分實驗圖像在不同項目中重複出現,但標記數值不同;兩幅實驗圖像相似度極高;不同指標的直方圖完全一致的情況。《中國新聞周刊》查閱到的24篇論文全部由董晨擔任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對於上述質疑,董晨於6月27日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稱,「PubPeer上有人對於我們部分文章的少數展圖有些疑問,我們非常認真而慎重地對待,正在深入調查和核實原始數據。
  • 學術頭條:武漢病毒所所長反駁新冠起源陰謀論,中國自然科學論文數...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羅斯科學院信息傳輸問題研究所生物學家亞歷山大·潘欽,在分析了大量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突變後得出一重要結論: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界。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鳥嘌呤突變成尿嘧啶的比例在病毒傳播給人類後幾乎增加了10倍。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再例如,6月26日,核心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在首頁醒目位置刊登公告,稱對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在JBC上發表的12篇文章中的數據和結論可信性保持高度關注。而最近的一個「造假」事件是:PubPeer有人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24篇文章有些許展圖存在問題。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即將畢業的時候,我們都會以畢業論文的形式來進行結業的主要條件,這不僅僅是大學生,研究生,碩士生也均有所情況。同時還要痛苦的進行論文查重,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論文不僅出現在教育事業中,就是在社會學術上也所有體現。如此多行業的論文寫作需求,難免會出現論文造假的情況,尤其是在學生的畢業論文裡,這是無所不有,無所不奇。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上排除惡意造假」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周刊作者李想俁自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截至發稿時,PubPeer網站上能檢索到有上述被質疑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董晨的論文24篇。
  • 第一作者嚴重操縱實驗數據;4.8分期刊上13篇中國學者論文被同一人...
    1.又出么蛾子 | 繼德國頂級期刊發歧視、詆毀文章,該期刊撤回偽造數據的文章 2019年11月14日,Alessandro Passera等人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在線發表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