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環境突變,優勝劣汰等原因,地球上的物種在持續不斷的變化著。即使在大力保護稀有動物的現代社會,大概每4-7年就會有一個物種滅絕。
研究古生物體系,其實也在研究人類自己,通過這項研究能探究出許多其它的問題。只有更好的了解人類歷史,才能讓歷史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
探索古生物的種種繁瑣而乏味,只有真正熱愛這項工作的人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在枯燥的崗位上做出不朽的成績。而一個人的力量到底能有多大?
邢立達於1982年出生,祖籍廣東潮州。他的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祖父是特級語文教師,祖母是數學教師,父母都是大學時期的高材生。
有著如此優越的先天條件,刑立達自然也非常優秀,學習成績非常優異。與其它孩子一樣,邢立達自小也對恐龍非常感興趣。但是他對恐龍的喜歡並不止步於書籍,而是試著探索書籍以外的恐龍相關知識。
高中時期,他隨同國內恐龍學者董枝明教授前往雲南野外考察,挖掘恐龍化石。並在高中時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對恐龍研究的熱愛一直深藏在他的骨子裡。
但是,高中畢業之後,大學選擇了金融專業,也許是因為金融專業好就業,也許是其它原因,他並沒有選擇與恐龍研究相關的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在廣東省委機關刊《南方月刊》作記者。
半年之後,邢立達到常州擔任了中華恐龍園科研科普部負責人,從此真正踏上了恐龍研究之旅。在學術上的經驗缺乏讓他決定進一步進修,在恐龍園工作一年之後,他考取了成都理工大學研究生。
2010年考入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師從古從生物學家Philip J. Currie院士和中科院徐星研究員,從事恐龍學研究。回國後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張建平教授和萬曉樵教授。
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邢立達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他發現自己對恐龍研究的喜愛也越來越深,終於將自己的愛好發展成為了一生的事業,在恐龍研究領域取得了非常高的成績。
2011年,邢立達在自己的社交平臺分享自己吃下四千年前的一片猛獁象腿肉,引發廣泛關注,此事引起網友熱議。
2016年時發現了世界上首例恐龍琥珀,並因此入選2016年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
2017年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這樣的成績足以說明邢立達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成績。
博士生畢業之後,邢立達留在了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早在大學期間,邢立達就開始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恐龍書《恐龍之最》,並多次在各大刊物發表了大量的古生物科普類文章,因此被吸收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之後又陸續出版了多本恐龍書箱。
除此之外,邢立達還有一項傲人的成就,截止到2016年,邢立達已經完成了133篇科研論文,其中有99篇發表在了SCI上。作為國際公認的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SCI的權威性可想而知,被SCI收錄的論文將供全世界學者查看並檢驗。
在2016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中,中國地質大學由原來的100名開外直接上升到第72名,官方對此的解釋是,由於邢立達畢業後留校,所以使得中國地質大學的排名猛漲。
作為一名三十多歲的年輕學者,竟然以自己團隊的成就讓母校的排名上升幾十個名次,足見他在行業中取得的成績太過優秀。
其實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恐龍大國,有記載表明,恐龍化石很早就被發現過了,新的恐龍數據也在不斷的挖掘之中。中國關於恐龍研究開始於1902年,如今100多年過去了,中國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成績有目共睹,成為了世界古生物學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恐龍也是研究歷史,研究我們的地球。到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恐龍各類佔到了世界已發現各類的九分之一,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考古人才,以一流的研究技術,推動著世界恐龍研究事業的發展。
邢立達作為整個團隊中比較突出的一員,正以自己的專業素養帶領更多的學子,向這個方向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在恐龍領域的研究將更加深入。
吃4000年前猛獁肉,發百篇SCI,以一己之力讓母校排名猛漲的邢立達,是中國優秀學者的一個縮影,正是由於多個行業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才讓我們的祖國在各個行業與世界看齊,也許還有落後的地方,但是只要有鑽研精神,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高。
除了專業方面的研究,邢立達還創作了恐龍有關的科幻小說,他將自己對恐龍研究的喜愛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專業,而且一直運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科普恐龍知識,讓更多的人們了解恐龍。
作為一名年輕的學者,他用自己的專業影響了許多愛好恐龍的普通人,也用自己的專業引領更多的年輕學子從事這方面研究,讓個人魅力盡情綻放。
將愛好當作是終生事業,並能解決基本所需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是願望也許在生活重壓之下無法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當成是業餘愛好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邢立達一般讓夢想成真。為了作研究吃4000年前的猛獁象腿肉,發百篇SCI,一己之力讓母校排名猛漲,無論工作有多忙,將科普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不僅研究恐龍,還將恐龍知識講給普通人,這樣才能達到研究真正的意義。
畢竟,恐龍對於孩子們的吸引力太大了,正如他小時候深愛恐龍一樣,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比以往更了解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