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走出的院士,20歲挑戰國際權威轟動整個學界,研究成果為"國際首創"

2020-07-24 南開大學本科招生

他是中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之一,20歲時提出優於國外權威學者的方法,轟動整個物理海洋學界;潛心物理海洋研究的幾十年中,他在國內最早應用數值方法於海洋研究,在國際上最早提出潮波變分數值模式,做出多項受國內外矚目的成果。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傑出校友——方國洪。

從浙江走出的院士,20歲挑戰國際權威轟動整個學界,研究成果為"國際首創"

人物簡介:

方國洪(1939.12.25-)浙江省瑞安市人,物理海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物理系。現任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人事部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從事海洋潮汐、海洋環流和海洋數值建模研究,我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之一。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中科院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胸懷壯志入學南開

1939年12月25日,方國洪出生於瑞安莘塍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著名數學家方德植。孩提時的方國洪就有點與眾不同,雖然也和同齡孩子一樣喜歡玩耍,但特別喜愛算術。

從浙江走出的院士,20歲挑戰國際權威轟動整個學界,研究成果為"國際首創"

方德植和方國洪(左)1962年合照

方國洪高中畢業時,國家正號召廣大青年學生&34;。當時,方國洪有個心願,什麼時候咱國家也能造出原子彈就好了。有了這個願望,他在學習上就有了側重點,一門心思學好物理,盼望能有&34;的一天。1956年,方國洪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34;,方國洪表示。

1959年,方國洪被抽調到剛剛組建的中國科學院河北分院工作,參與全國海洋普查,由此開啟了他的海洋物理研究生涯。方國洪回憶道,&34;

20歲挑戰國際權威

新中國成立之初,潮汐潮流分析預報的創新能力不強,當時方國洪等人分析潮流數據用的都是英國人杜德森發明的方法。杜德森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他是全世界潮汐學界公認的一代宗師。

在運用&34;的過程中,方國洪發現此法缺陷很多。最大的問題是該方法只能對兩次周日觀測的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一組參數。而實踐證明兩次周日觀測太少,所得參數誤差太大。當觀測次數增加時,會計算出多組不同的參數,人們不知道到底該用哪一組參數。

&34;方國洪動起了腦筋。啟蒙老師鄭文振先生得知他的想法後,非常支持,鼓勵他大膽地闖一闖,叫板國際權威。

從浙江走出的院士,20歲挑戰國際權威轟動整個學界,研究成果為"國際首創"

方國洪利用工作餘暇時間,尋找各種計算方法。最後他想到,最好能找出一組參數,依據它推算的數值與所有各次觀測值偏差總體上最小。於是他運用方程最優解的辦法,在1960年初得到一個在當時計算條件下可實現的新方法。方國洪後來稱之為&34;。

這一新算法,轟動了整個物理海洋學界。因為在當時,我國物理海洋學使用的所有方法幾乎都是學習外國的。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提出優於國外學者的方法,特別是優於權威學者的方法,在物理海洋學界是破天荒的,更何況這個新方法的設計者還是個剛滿20歲的小夥子。方國洪一次出差到海軍調訪時,那裡的航海保障人員見到他大吃一驚:&34;

在老一輩潮汐學家鄭文振、劉好治、尤芳湖等人支持下,這套方法取代了&34;,並被確定為全國海洋普查的規範方法,隨後又被編入《海洋調查規範》、《港口工程技術規範》。1991年,&34;被納入國家標準,並在我國科研、教學、環境研究和工程設計中廣泛應用。

開啟潮汐潮流數值研究

初出茅廬的方國洪,就擁有質疑權威的勇氣和底氣。在完成了準調和分析方法之後,他又相繼提出潮流永久預報新方法,其效率高於前蘇聯著名物理海洋學家杜瓦寧方法,使全海區、多層次的潮流區域預報成為可能,並完成了20餘卷、5000餘頁的《中國近海潮流永久預報圖表集》。

與此同時,為了得出沒有觀測資料海域的潮流參數,方國洪在上世紀60年代末開展了潮汐潮流的數值模擬。這是我國最早開展的潮汐數模工作,也是我國物理海洋學領域最早的、成功的數模工作,有的在國際上也是最早的,但由於當時各種原因其成果未能及時公開發表。

在潮汐潮流數值建模工作中,方國洪把觀測數據和動力學方程結合起來求解,研發了國際上第一個潮波同化模式。方國洪設計了潮汐潮流動力學方程的數值計算方案,與中國科學院計算研究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等合作,於上世紀70年代初陸續獲得了黃海東部、東海東部等未調查海域的潮汐潮流分布。經與歷史上取得觀測值比較,數值模式結果與實測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新的預報方法以及通過觀測和數值計算獲得的調和常數,方國洪等完成了中國近海潮汐潮流的大面積預報圖表,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專注海洋環流研究

&34;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方國洪的研究領域更加傾向於中國近海海洋環流。

從浙江走出的院士,20歲挑戰國際權威轟動整個學界,研究成果為"國際首創"

方國洪是國際上第一個提出南海環流基本結構的科學家。依據&34;,他認為,南海是太平洋至印度洋貫穿流的重要通道之一,並提出了太平洋—印度洋貫穿流南海分支的設想。&34;方國洪用數值方法研究了南海域際交換與海氣交換的關係,得出這樣的結論:南海是一個熱匯,年平均從大氣吸收的熱量值比全國電力裝機容量要大80多倍。

方國洪在海洋環流方面的研究碩果纍纍。1988年,他發現從南海到日本海存在水位落差,提出此落差可誘導一支近海流系,解釋了老一輩海流專家管秉賢發現的中國東南近海逆風海流的成因。1991年,他進一步提出了臺灣—對馬—津輕流系。1998年,他首次提出南海環流的流圈結構;2002年,他提出在南海存在太平洋—印度洋貫穿流的分支,成為國際上南海環流研究的新熱點。2014年,方國洪參與的項目《南海與鄰近熱帶區域的海洋聯繫及動力機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如今,方國洪院士已著述等身,但他表示&34;方國洪說,科學研究是件引人入勝的事,有了想法就想弄個清楚究竟,就忘了艱辛。一個問題,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看能不能有更多、更好的答案,這成了他人生的一種思維習慣。


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素材來自:南開大學官網、青島日報、中國海洋檔案館官微、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官網、中國工程院官網、中國院士館

相關焦點

  • 「中國霍金」金展鵬院士逝世 發明金氏相圖測定法曾轟動國際
    「中國霍金」金展鵬院士逝世 發明金氏相圖測定法曾轟動國際  Evelyn Zhang • 2020-11-30 08:22:13 來源:前瞻網
  • 他是材料學界泰鬥、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八十歲的周廉院士依然在...
    規模空前的「IFAM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今天在西安拉開帷幕。包括32位院士在內的近400位國內外知名的材料科學家、百位優秀青年學者、上千位各界相關人士相聚在這裡,共享新材料研究成果,研討新材料的發展方向。 由我國著名超導和稀有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周廉教授創辦並推動的這一論壇,到今天已舉辦到第10屆。
  • 他是材料學界泰鬥、蜚聲國際的材料科學家,八十歲的周廉院士依然在跋涉……
    規模空前的「IFAM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今天在西安拉開帷幕。包括32位院士在內的近400位國內外知名的材料科學家、百位優秀青年學者、上千位各界相關人士相聚在這裡,共享新材料研究成果,研討新材料的發展方向。由我國著名超導和稀有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周廉教授創辦並推動的這一論壇,到今天已舉辦到第10屆。
  • 14歲輟學,年少失聰,他不斷突破自我當選院士,科研成果國際領先!
    從一名皮革廠學徒工起步,他砥礪前行,成長為無機化學領域的學術大師;作為三名貢獻者之一,他因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轟動國際,為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他就是南京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計亮年。
  • 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審稿人稱其為"裡程碑"!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與南開大學陳景靈教授合作,首次實現光子的偏振與其本體分離,進而實現兩個光子偏振的無接觸交換,揭示了&34;的獨特量子特性,加深了人們對&34;這一物理學基本問題的認識。該成果於6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這位浙江籍院士,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近日與鍾南山同獲重磅表彰!
    為獎勵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同時獲得表彰的還有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等。
  • 在國際舞臺發「中國聲音」,山師三心理學研究成果入國際權威教材
    該書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教材,目前有超過300所世界範圍內的高校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選用該書作為教材。這意味著,多年來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山東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研究團隊,進一步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 我刊顧問和編委雙雙當選國際新院士!
    羅錫文與我刊編委、浙江大學教授何勇成功當選為2020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院(iAABE)院士。今年5月,兩人以新成員身份在加拿大魁北克的CIGR國際會議上正式亮相。羅錫文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現任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智慧農業(中英文)》期刊顧問。羅錫文院士長期從事水稻生產機械化和農業機械與裝備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
  • 中國95後科學家,14歲考669分, 21歲研究轟動國際學界
    "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中就有很多天才的出現,他們與常人相比,往往會有著更加強大的能力,而在一些特殊領域之內,這些天才也會為我國的發展事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雖然一些天才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泯然眾人,但仍有一些優秀的天才,他們始終保持著自己過人的優勢。
  •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曹楚南病逝,系中國腐蝕學科奠基人
    據浙江大學化學系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該系教授曹楚南,8月27日21時13分在杭州病逝,享年91歲。南都記者從其治喪辦公室處獲悉,送別活動定於9月2日上午在杭州殯儀館舉行。1948年,他從當地名校梁豐高級中學考入同濟大學化學系,4年後學成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分配至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原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此後隨工作幾度輾轉、調動,始終致力於金屬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 「比較年輕科學家」樊代明院士 激勵青年科學家與國際高手過招
    1985年1月,樊代明赴日本癌症中心學習,研究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為了攻克這座「堡壘」,樊代明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就距他住處很近的繁華商業區,他一次也未光顧過。當時31歲的他,研製成功了4種人源性胃癌單克隆抗體,轟動了日本醫學界。
  • 86歲"女神"科學家:從四川走出,與丈夫同為院士,成果屢次超越發達國家!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用畢生熱情追逐&34;、研究&34;。她帶領團隊開展光合作用的機理研究,在中國開拓了光合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研究的新領域,並取得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其研究成果超越發達國家水平。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傑出校友——匡廷雲。
  • 浙大這位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他還被譽為「文學倫理...
    顛覆西方權威獲學界認可破格晉升為教授1976年,聶珍釗從華中師範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畢業並留校任教。1979年,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外國文學專業歐洲文學史研究方向第一次招收碩士研究生,源於內心對外國文學的喜愛,聶珍釗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考試,並順利開啟了三年的學術生涯,自此走上了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道路。
  • 她是浙江大學最美教授,45歲成亞洲第一人,如今入圍院士候選人
    最近,科學界很受關注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國科學院公布了最新的院士增選候選人名單,這次公布初步候選人名單共181人,其中有一位美女科學家非常受關注,那就是來自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儘管如此,設計及合成能夠滿足其高性能化和功能化要求的生物基單體仍然是一大挑戰,是推廣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應用範圍並提升其對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競爭優勢的關鍵問題。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
  •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朱健康院士miRNA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 來源:生物通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08   今日/總瀏覽:1/2620
  • 科學賞|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出爐 浙江6人當選
    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和省部委攻關等科研項目二十餘項,作為項目負責人通過科研成果鑑定的項目12項,其中2項國際領先、4項國際先進、2項國內首創、4項國內領先。其中,開創研製的紡織智能CAD/CAM系統已在國內輕紡行業300多家企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共話抗擊疫情
    11月16日上午,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開幕,並迎來鍾南山、裴鋼、徐濤等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出席論壇,1000多位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創新人才齊聚。論壇上,生物島實驗室黃埔學院在眾多大咖的關注下揭牌。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南方科技大學王陽剛課題組合作,在不對稱光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 「Enantioselective Photo-Induced Cyclodimerization of a Prochiral Anthracene Derivative Adsorbed on Helical Metal Nanostructures」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hemistry上。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