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大學化學系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該系教授曹楚南,8月27日21時13分在杭州病逝,享年91歲。南都記者從其治喪辦公室處獲悉,送別活動定於9月2日上午在杭州殯儀館舉行。
曹楚南院士。(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化學系)
8月28日,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發表唁電,沉痛緬懷這位曾經的理事長,並敬稱曹楚南為中國腐蝕學科的奠基人、中國腐蝕電化學鼻祖,「他嚴謹的科學精神堪稱楷模,為我學會全體同仁所敬仰。」
1930年8月15日,曹楚南生於江蘇。1948年,他從當地名校梁豐高級中學考入同濟大學化學系,4年後學成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分配至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原物理化學研究所工作,此後隨工作幾度輾轉、調動,始終致力於金屬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基礎或應用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腐蝕科學研究從一片空白中起步,沒有現成的資料,曹楚南從自行翻譯國外著作開始,結合國防建設的需求做理論研究。其時,重工業中的金屬腐蝕,不僅每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引發安全生產事故。曹楚南等人「臨危受命」,對多次發生洩露、釀成爆炸事故的四川威遠含硫氣田井下設備進行了實地考察實驗,很快提出緩蝕劑的「後效」概念,對金屬管道完成了有效防護,該項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6月,曹楚南受邀在全國性學術討論會上做大會報告,提議在中國開拓腐蝕電化學學術領域的基礎研究。6年後,其專著《腐蝕電化學原理》問世,被國內高校選為主要參考教材。中科院官網後來評價,該成果「從平衡熱力學、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多電極系統和多反應耦合系統的電極過程動力學等方面論述了腐蝕電化學的特殊規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1987年,該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至今已更新到第三版。
1987年,曹楚南調入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參與創建了該所腐蝕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隨後又建立了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六五」至「九五」期間,他都曾領銜國家重大課題或研究項目,還曾出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五屆理事長及該學會腐蝕電化學專業委員會的第一、二、三屆主任委員,直至生前仍為該學會名譽理事長。他的研究也受到了國外同行的重視,曾將定態過程的穩定性理論引入國際學術界矚目的「電化學阻抗譜」(EIS)研究,引起轟動,在1989年召開的第一屆EIS國際學術會議上,成為唯一應邀做主旨報告的亞洲參會者。此外,自1991年起,他一直擔任國際權威腐蝕刊物《Corrosion Science》編委,也曾是《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編委會的副主任、主任。
1994年,曹楚南調至浙江大學化學系任教,將晚年的心力奉獻給人才培養,曾任浙江大學圖書館館長;浙大「四校合併」後,他是首任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培養、扶掖了大批金屬腐蝕和電化學領域人才。浙大化學系評價,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為人正直、謙和,真誠地對待同事和學生,贏得了廣大師生的愛戴和敬重。繁忙的研究與教學之外,他還參與了「院士科普書系」的撰稿工作,寫成的《悄悄進行的破壞:金屬腐蝕》一書,從生活中的現象寫到複雜的工程技術問題,自我要求是,「我所寫的書中,所提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出處、有根據的。」
八秩壽辰,浙大化學系百餘師生曾為其隆重慶祝。在眾人的簇擁之中,曹楚南卻說,自己只是「僥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一生都在學習和思考,受益匪淺。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