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師範大學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8日0時35分在京逝世,享年95歲。遺體告別儀式定於10月12日上午9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喪事從簡。今年以來,我國已送別29位兩院院士。
劉若莊是我國乃至國際學界享有很高聲望的化學家,開創了我國的電子結構計算,被視為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參與的科研項目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出了多位量子化學領域的知名學者,主持創建的「物質結構助教進修班」還走出了現已成為中科院院士的方維海。2019年,劉若莊被授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1925年5月25日,劉若莊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職員家庭,1943年考入輔仁大學化學系,依靠每年獲得的獎學金完成學業。1947年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從有機化學過渡到物理化學,1950年畢業前夕已憑藉優異的表現提前留校任教,1952年隨院系調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4年後即晉升副教授。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理論化學堪稱「白手起家」。著名化學家唐敖慶回國任教於北大化學系,開始講授結構化學相關內容,劉若莊曾為其擔任助教。1963年至1965年,唐敖慶在吉林大學舉辦了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劉若莊作為8名正式學員之一參加,並對配位場理論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該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成果後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改革開放後,劉若莊創造性地將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應用於研究化學反應途徑和沿反應途徑的動態學問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據中科院介紹,他的主要成果包括:對加成反應從理論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變反應物間作用能本質並影響反應機理的新觀點;對異構化反應預言了某些不穩定異構體的存在,後為實驗證實;揭示了自由基反應中負活化能產生的根源等。
1978年,劉若莊創建了北京師範大學量子化學研究室,其後成為我國運用量子化學手段研究實際化學體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理論化學對外聯繫的重要窗口。1981年,他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同時也在量子化學研究室帶研究生,親授量子化學等主幹課,常教常新。劉若莊曾撰文回憶:「我平時上課比較注重他們專業基礎的掌握,我認為這是他們一生可以倚仗的能力。」這番苦心的確得到了回報,他的首批量子化學研究生之一於建國,後來成了北京師範大學理論化學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仍然感慨當年打下的功底是自己的底氣。其他學生中,也有許多成為國內外量子化學領域的知名學者。
為本校學生講課之外,劉若莊還開辦過多期短訓班,比如從1984年起主持的物質結構助教進修班,旨在為進修教師和國內訪問學者補習量子化學相關課程,為推動我國相關學科建設做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中科院院士方維海就曾是進修班的一員,並記得自己「從頭到尾」聽了劉若莊的課,「當時的內容其實蠻難的,但是劉先生一講,條理清楚,深入淺出,也就都聽懂了。」
劉若莊病逝後,北京師範大學發訃告稱,劉若莊一生嚴謹治學,勇於探索,愛生樂教,提攜後學,淡泊名利,「他的學術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採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編輯:張亞莉
更多報導請看專題:逝者
來源:奧一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