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輟學,年少失聰,他不斷突破自我當選院士,科研成果國際領先!

2020-10-27 南大招生小藍鯨

從一名皮革廠學徒工起步,他砥礪前行,成長為無機化學領域的學術大師;作為三名貢獻者之一,他因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轟動國際,為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他就是南京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計亮年。

家國巨變,顛沛流離

1934年4月20日,計亮年出生在上海,父親是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分社職員,家境殷實,家中還有保姆照料。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淪陷。之後,熊熊戰火逐漸蔓延,計亮年不僅家道中落,還遭受了重大家庭變故的打擊。

6歲時,計亮年的母親因肺結核不幸離世;9歲時父親也因肺結核去世。但命運似乎沒有留給他喘息的機會,13歲時,唯一相依為命的哥哥因肺結核被美國合眾通訊社駐上海分社解僱,失去經濟來源的哥哥過度焦慮患上了精神疾病,次年也撒手人寰。

計亮年大約三歲(右邊),與鄰居小朋友合影

命運逼迫下,年僅14歲的計亮年輟學打工,維持生計。在姑媽的幫助下,他進入一家皮革廠當學徒,在剝削壓迫下艱難度日。1949年上海解放,計亮年迎來了人生的命運轉折點。

從小就明白知識重要性的計亮年,在做學徒期間十分渴望學習知識。在解放後,計亮年獲得了半工半讀的機會。1949-1952年期間,他為了補上落下的課程,白天在工廠工作,晚上就瘋狂地擠壓時間,分別到夜中學和職工業餘補習學校學習。僅三年時間,他把初三和高中的所有課程都學習完了。

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暑期招生錄取新生名單華東區部分

1952年,計亮年參加了高考。當時他填報的是醫科專業,高考體檢時卻被發現,因幼時被欺負引起中耳炎卻沒錢醫治,最終導致右耳鼓膜爛穿,右耳全聾。右耳失聰的他不能報考醫科專業,只能改填專業為"化學"。最終,他以100名錄取生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山東大學化學系錄取。

從"無奈"選擇到重大發現

雖然不得已選擇了化學專業,但計亮年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也逐漸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學四年裡,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大學畢業後,計亮年被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前身)選拔為國內第一批原子能培養人才,並被選派到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習。1958年,他被分配到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南地區分局從事核燃料礦山和工廠的籌建,以及生產管理工作。但一心想做化學研究的他,在1959年主動申請去衡陽礦冶工程學院從事教學工作。

1959年10月至1960年9月期間,他進入南京大學的全國配位化學研究班深造。在南京大學著名配位化學家戴安邦院士和蘇聯專家依阿薩維奇教授的言傳身教下,計亮年對配位化學的興趣愈加濃厚,學識積澱愈加紮實。

1982年至1983年,計亮年被公派到美國西北大學,師從有"無機化學之父"、時任美國化學會主席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巴索羅。在這裡,他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博士研究生需要花費三年時間才能取得的成果:在著名國際優秀刊物Organometallics、J.C.S.Chem、Commun正式發表"茚基動力效應"論文3篇,這些成果為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均相氧化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2003年美國出版的弗瑞德·巴索羅院士傳記中稱,計亮年作為三名貢獻者之一,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

1982年計亮年與導師F. Basolo 院士在美國西北大學辦公室合影

推動國內無機化學走向國際

1983年,計亮年的大兒子計明被診斷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三年後不幸病故。家庭的變故,讓計亮年承受了巨大的打擊和悲慟,但生活的磨難並沒有把他壓垮,反而進一步激發他的堅韌,一心撲在工作上。

1984年計亮年全家(從左起:嶽母,夫人楊惠英,計亮年,小兒子計晴,大兒子計明)

計亮年從美國回來後,進入中山大學任教。他不僅要主講大學一年級《無機化學》基礎課,擔任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和廣東省化學會秘書長,還要在缺乏師資、設備和條件的情況下籌建實驗室和團隊。他為無機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促進了國內新興學科的發展。

幾十年時間裡,以他為首的研究團隊,以金屬酶化學及應用轉化為研究對象,系統而創新地使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先後在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模擬、天然過氧化物酶修飾、核酸酶模擬三種酶體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關於釕多吡啶配合物作為人工核酸酶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推動了中國生物無機化學事業的發展,為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環境、能源、生命等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

計亮年帶領團隊不斷攀登科學高峰,在生物無機化學研究領域的成果在國內外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發表了800餘篇關於金屬酶的論文在國內外一流刊物上,論文被他引超過15000次,申請和批准國家發明專利38件。圍繞金屬酶這個研究方向,計亮年先後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973項目、教育部、廣東省各類科技項目、英國皇家化學個人研究基金,以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50多項,並得到國內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財政支持。

他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和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0項。1992年因在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授予的首屆孺子牛金球獎;2012年,計亮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早在1989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並被授予特許化學家稱號(Chartered Chemist)。2003年,計亮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從皮革廠學徒到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界大師,機遇與厄運似乎總是在計亮年的命運中交錯出現。但他總能抓住機遇,另闢蹊徑,用堅韌的毅力與多於常人的努力實現人生的一次次突破。


關注"南大招生小藍鯨"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中國科學家、科學網

相關焦點

  • 35歲晉級教授,41歲當選院士,50歲發現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49歲提出界面高溫超導;50歲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52歲獲中央電視臺「科技盛典」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稱號;53歲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 初中輟學的他,卻當上3所重點大學校長,還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以來,周緒紅院士一直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我國鋼結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技術的發展,為推動我國土木工程行業的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初中輟學,卻從未停止學習周緒紅出生在湖南省益陽市南縣的國營北洲子農場,從小天資聰穎,5歲便上了小學,到初中時卻因家庭原因遭遇停學。因此他在初中階段就輟學在家,一邊玩耍,一邊看一些自己願意看的書,培養了一些個人愛好和興趣。
  • 在90年代放棄企業12萬年薪,他毅然投身科研,如今成功當選院士!
    2015年,54歲的王玉忠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成為該年四川省高校在職教師中唯一當選院士的人。目前,王玉忠在阻燃材料領域已經獲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他的發明技術所生產的幾種重要阻燃產品獲得了非常高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他的研究成果還被廣泛應用到不同高分子材料中,開發出在多個領域有應用價值的阻燃材料。王玉忠的生活簡單而充實,只要在成都,每天他必去實驗室工作,經常很晚才離開。多年來,他幾乎從未進過電影院,也很少鍛鍊,生活被科研填滿。
  • 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這位女科學家,就是38歲當選院士,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
  • 科學賞|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出爐 浙江6人當選
    在開展學科前沿的理論研究的同時,注重對國家建設有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進行科研攻關,致力於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運用於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融合。作為第一研製者先後主持研製完成的「計算機絲綢印染花樣設計分色處理及製版自動化系統」、「紡織品數碼噴印系統」、「地毯混色數碼噴印系統」和「圖像自適應數碼精準印花系統」等四個工程系統,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得到了全面推廣應用,為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 皮爾.卡丹:14歲輟學的小帥哥,28歲啟動開掛人生,70歲當選院士
    今天之所以想聊聊皮爾.卡丹,是因為這位卡丹王國的締造者,已於2020年12月29日仙逝,享年98歲,也算時尚界的老壽星了。01皮爾.卡丹,1922年出生在義大利威尼斯的近郊,若按國人的屬相理論,他是一個屬狗的男娃。但卡丹總愛說,他與老鄉馬可.波羅實在有緣。卡丹,從小就是一枚小帥哥,他的理想是當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員。
  • 院士們比39歲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實驗室裡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39歲,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 領先就領先美國,國寶級科學家馬偉明院士的傳奇人生!
    中國航母電磁彈射奠基人、中國艦船綜合電力系統奠基人、中國艦船動力與電氣工程首席專家、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馬偉明,34歲時破格提拔為教授,41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工程院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39歲,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  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45歲以下的中國兩院院士,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大神們太強,我的膝蓋已經跪穿。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1992年秋,王志明去北大讀碩士,師從秦國剛院士,研究金屬半導體界面態調控。入學半年後,北大推倒南牆建立商業街,面向經濟發展。在那個全民經商的年代,他也曾腰別BP機,穿梭於中關村。 商業經濟下,秦老師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小跑在辦公室與實驗室之間,不斷思考,力求突破。老師身上沉靜、執著的力量,日積月累地感染了王志明,畢業時,他選擇成為老師那樣的人。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1992年秋,王志明去北大讀碩士,師從秦國剛院士,研究金屬半導體界面態調控。入學半年後,北大推倒南牆建立商業街,面向經濟發展。在那個全民經商的年代,他也曾腰別BP機,穿梭於中關村。商業經濟下,秦老師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小跑在辦公室與實驗室之間,不斷思考,力求突破。老師身上沉靜、執著的力量,日積月累地感染了王志明,畢業時,他選擇成為老師那樣的人。
  • 從炊事員到數學家,當選院士的他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
    馬志明,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1948年生於四川成都,籍貫為山西交城;1978年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概率論與隨機分析領域相關工作。
  • 42歲當選院士,一門三才子,他是2019年當選的最年輕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在名單之中,年紀最小的是42歲的孫斌勇,專業領域為基礎數學,工作單位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雖然從院士當選的年齡來看,不是最小的當選者,但是也是比較年輕的院士當選者之一了,並且這位新科院士及其家人也是當地的傳奇!孫斌勇,1976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普陀區六橫鎮雙塘社區孫家村,母親是劉雅娣,提起這個名字,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她了不起,養育了三個優秀的兒子。
  • 兩位在漢部屬高校校長當選院士,湖北兩院院士增至73人,總人數居中...
    今年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中,超半數來自高校,平均年齡54.1歲,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有3名女性。另外,16位新當選的中科院外籍院士,有2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我省新當選的3名院士,竇賢康為武漢大學校長,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張清傑為武漢理工大學校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
  • 我國最年輕的3位院士,科研成果突出,都是來自江浙地區
    對於我國科研人員,最高的職稱就是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這證明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好處。院士的評選標準嚴格,要求高,需要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科研成果豐碩。做科研比較辛苦,需要持之以恆地努力,需要在積累中取得進步,所以院士的年紀普遍比較大,平均年齡一般是五十多歲。
  • 他是「雙料」院士,科研水平不輸施一公、饒毅,卻時常遭受質疑!
    ,他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之後他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了一名雙料院士。對比而言,他當選院士的年齡要小於其餘幾位。但由於他加入了外籍,因而備受質疑,但這只是他的個人選擇,我們無權評價,此外他還榮登2019「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獲「年度科技人物」稱號。
  • 從炊事員到數學家,來自四川的他當選院士,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
    1948年生於四川成都,籍貫為山西交城;1978年畢業於重慶師範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概率論與隨機分析領域相關工作。再後來,他做了倉庫保管員。做倉庫保管員要乾重體力活兒,特別是卸貨時要扛很重的包裝。但馬志明卻為轉換工種而感到高興,因為在不卸貨時,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研習心愛的數學了。那時,他深深地沉浸在數學的學習和研究中。1975年,27歲的馬志明終於如願以償,成了重慶師範大學數學系的學員。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曾經他是清華大學副校長,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謂是年少有為。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