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唯一!在90年代放棄企業12萬年薪,他毅然投身科研,如今成功當選院士!

2020-10-11 青島大學本科招生

山火一旦燒起來,很難自熄;高層建築失火由於消防工具的局限性,不好撲救;火災是空難致死的第二大殺手……由於以上原因,消除火災隱患,預防遏制火災事故發生是防範火災的關鍵所在。在中國阻燃材料研究這個高精尖領域,青島大學1978級校友王玉忠是唯一的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阻燃技術是將阻燃劑引入到材料中,能使材料在遇火時,不易被點燃、離火自行熄滅,或可以實現延緩火場轟燃發生的時間,為人逃離火場避免危險爭取時間。

王玉忠,青島大學1978級學生,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主要從事阻燃材料、生物基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等研究,特別是在高分子材料的阻燃領域,提出和發展了一些新的阻燃原理和方法,有效解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關鍵技術,使多個大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高的佔有率。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王玉忠出生於山東威海。1978年,他進入青島大學學習;1994年,他從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研究生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放棄12萬年薪的企業邀請,選擇留校在阻燃方向上繼續深入研究。1997年,36歲的王玉忠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因為在專業領域的勤懇努力,王玉忠先後主持過國家863、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支撐計劃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國家級和部省級計劃項目,並承擔完成了大量的國內外企業委託的重要項目。

通用有機高分子材料固有易燃性和難降解兩大缺陷,王玉忠致力於解決其分別造成的"火災"和"白色汙染"兩大問題,在環境友好的無滷阻燃材料和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系統的理論和應用成果,突破相關領域中多項關鍵技術,開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為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

2015年,54歲的王玉忠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成為該年四川省高校在職教師中唯一當選院士的人。但他卻為人低調,謙虛地說:"我只是眾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院士只是一種學術榮譽,不想因此改變日常生活。"

2020年1月,王玉忠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至此他在阻燃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全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三大獎(另外兩個大獎為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他每次獲獎的平均間隔時間長達十年,已經在該領域研究了三十多年。

目前,王玉忠在阻燃材料領域已經獲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他的發明技術所生產的幾種重要阻燃產品獲得了非常高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他的研究成果還被廣泛應用到不同高分子材料中,開發出在多個領域有應用價值的阻燃材料。

王玉忠的生活簡單而充實,只要在成都,每天他必去實驗室工作,經常很晚才離開。多年來,他幾乎從未進過電影院,也很少鍛鍊,生活被科研填滿。"我覺得跟學生在一起,在實驗室裡幹活就是一種樂趣!"他說。

科研有突破,育人有成就。王玉忠對學生的要求極其嚴格:"我認為,所有的學生做學術之前要學會做人!"

前路漫漫,王玉忠將繼續帶領團隊勇敢前行、不斷探索;相信在未來,他會為我國科研事業和教育事業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關注"青島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青島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青島大學合作發展處/校友工作辦公室、四川日報、五洲四海山東人官微(山東廣播電視臺)

相關焦點

  • 舒紅兵:放棄高薪回國,力壓施一公當選院士,卻因妻子備受爭議
    報效祖國,當選院士其中就有這麼一位不忘初心的科學家,面對著國外拋出的橄欖枝以及高薪不為所動,毅然選擇回國發展,為我國的科研工作發展做貢獻,而他就是當年力壓施一公於饒毅當選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因為發生在妻子身邊的事情而備受爭議的舒紅兵。
  • 舒紅兵:當年力壓施一公當選院士,如今卻因為妻子這事而備受爭議
    >面對著國外拋出的橄欖枝以及高薪不為所動,毅然選擇回國發展,為我國的科研工作發展做貢獻,而他就是當年力壓施一公於饒毅當選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因為發生在妻子身邊的事情而備受爭議的舒紅兵。 當年本是舒紅兵、饒毅與施一公三人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其中的舒紅兵並不被世人所看好,自然是三人之中呼聲是最低的。不過最終得選的結果卻十分出人意料,舒紅兵成功當選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對於這個結果人們顯然是不太滿意的。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近年來,李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30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作為唯一獲獎代表出席了科技部新聞發布會,是當年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獲獎團隊。
  • 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
    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他是哈佛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
    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他名叫謝曉亮,他被稱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他是哈佛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
  • 小夥放棄10萬年薪賣霍山石斛
    放棄10萬年薪下海賣石斛近來,「霍農」品牌的石斛淘寶店無論是在銷量還是口碑方面都遙遙領先,該品牌負責人郭來寶先生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受到消費者這麼認可,產品的絕對優勢是關鍵。「以最低的價格,賣最好的石斛,給最想吃石斛的人」,這是他的目標。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在中國,對院士的選拔要求可以說非常之高,每年都有許多科研大咖爭相入選,可最終入選院士的卻很少。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國沒有取得院士的稱號,但卻在美國被授予院士稱號了。李飛飛教授成為2020年度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名單中唯一當選為中國籍教授。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對我國絕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院士這個稱號不僅是最高的科研學術榮譽,而且是對自己科研實力的有力肯定。在中國,對院士的選拔要求可以說非常之高,每年都有許多科研大咖爭相入選,可最終入選院士的卻很少。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國沒有取得院士的稱號,但卻在美國被授予院士稱號了。
  • 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在選擇專業時,由於國家當時對物理人才的需求,他毅然選擇清華物理系,並於1951年成為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的研究生。 次年,全國院系開始進行調整,周光召轉入北大進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7年,周光召被國家派往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進行為期三年的高能物理研究。
  • 李言榮院士:唯本真才有「真科研」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路子對,就不要怕路途遙遠,堅持不懈地幹下去。」1979年,李言榮考入四川師範學院化學系,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1987年,他進入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倪嘉纘院士和李有謨研究員。在導師直接指導下,李言榮從事氧化物超導材料的研究,博士期間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 他與施一公同年落選院士後來施一公當選,他卻宣稱:不再競選院士
    說到我國的科研界,院士無疑是最具閃耀光芒的頭銜,說到院士因為成員少加上評選上的難度高,被視為我國含金量最高的一類人群,很多科研人追逐了一生都不一定能夠拿到這個頭銜,這項可以伴隨一輩子的榮譽成為了一生的標籤,同時更是身份的象徵。
  • 山東男教授:放棄國外高薪,帶團隊回國,致力癌症研究,當選歐洲、德國院士!
    近日,接德國國家工程院(ACATECH)官方通知函,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在德國國家工程院2020年度院士大會中當選為德國工程院院士。身在海外心繫祖國,放棄高薪毅然回國張友明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是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旗下基因橋(Gene Bridges)生物技術公司首創者之一,隨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和德勒斯登技術大學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雖身在國外,但張友明一直心繫祖國。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王堅、吳漢明成為最「草根」的院士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院士名單中,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芯創智(北京)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漢明成為來自民營企業唯二當選的新晉院士。今年1月,在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啟動之初,中國科協辦公廳發文明確鼓勵從民營企業中推選院士,提出要「在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要特別關注在企業特別是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作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王堅、吳漢明的當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結果。英雄不問出處,他們的當選象徵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啟動「民企引擎」。
  • 「寒門院士」舒紅兵:從蘭州大學到武漢大學,留學美國卻毅然回國
    一顆赤子之心,他一心為國,為此毅然放棄在海外優越的生活條件。 舒紅兵在美國的日子裡醉心科研事業,因為他知道他所學習的東西正是中國所短缺的,唯有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進行磨鍊舒紅兵才能真正為祖國的細胞生物事業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於是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知識來充實自己。 不知不覺中,他憑藉著出色的科研能力和敏銳的試驗能力逐漸得到了世界相關領域人士的關注和認可。
  • 棄美歸國,培養出10多位院士,小行星以他命名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在致辭中提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一大批學術大師一路向北、匯集長春,盛況空前、群星璀璨,唐敖慶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1936年,唐敖慶以優異成績被三所高校錄取,最終選擇了北京大學化學系。195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和優厚條件,克服重重困難後毅然歸國,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顏寧在清華大學一共待了10年,這10年間她不僅培養了多名優秀的學生,同時自己也取得了矚目的科研學術成就。先後在世界知名期刊《Science》、《Nature》和《Cell》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光是這一點就已經和國內大多數科研學術工作者拉開了距離。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
  • 研究核心機密技術,填補國內空白,他為企業創造超千萬效益,當選院士!
    在學界,他在陶瓷膜領域艱難探索、不懈努力,終於通過自主研發設備為許多工業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政界,身為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的他始終牢記報國初心,推動我國科技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他就是現任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合肥工業大學1982屆校友——徐南平。
  • 4次落選中科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堅守祖國,84歲仍奮鬥科研一線
    在中國最艱難的時期,他們毅然選擇回到祖國懷抱,以不計回報的精神捨身奉己,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為中國未來而拼搏。一股子扭勁的李愛珍接下了這個千斤重擔,她相信所有困難只是眼前的,只要努力不放棄,中國的未來只會越來越好。經過5年的攻堅克難,李愛珍團隊獨立研製出了中國首批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雷射器,成為世界上極少數研製成功的國家,而亞洲國家更是首個,具有科學界裡程碑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