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薛澤洋的第一面,記者不禁為他超過1.9米的身高所驚嘆。不過,他雖然外形「高大威猛」,說起話來卻是「和風細雨」,連走路的姿勢都很「溫柔」。
學物理因家庭淵源對薛澤洋來說,拿下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登上了人生的又一個巔峰。作為一名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選手,平日的學習和訓練都相當辛苦,比賽結束後,薛澤洋決定好好珍惜中學階段的最後一個暑期時光,「這也是十多年來,最放鬆的時刻」。
四年前,還在念初中的薛澤洋就是學校奧賽班的學生,那時,他就給教練塗道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開始,薛澤洋學的是數學奧賽,讀初三時,他從數學班轉到了物理班。
總喜歡把「隨意」掛在嘴邊的薛澤洋在「轉班」這件事情上考慮得卻相當縝密。薛澤洋說,家中有長輩是學物理的,從小耳濡目染,喜歡擺弄一些機器,「對物理有種天然的親近感」。同時,他還有「戰略」上的考慮:「開學時,發現學數學的牛人已經很多了,如果我再去學的話,也不一定能競爭過他們。」薛澤洋非常坦率地說:「學物理題的話,掌握到一定量的知識,遇到再難的題目起碼都可以動手算一算。而學數學,如果第一個大方向不對,後面就沒法操作了。」
在塗道廣的眼裡,學生薛澤洋屬於「後勁十足」,而並不是「一鳴驚人」。初三畢業時,薛澤洋參加了全國物理奧林匹克聯賽的初賽,那一次,他拿到了廣東省第53名的成績,與一等獎失之交臂。
上了高中之後,薛澤洋完整地把奧賽競賽的體系重新進行了學習。高一時,他第二次參加全國聯賽,這次的有備而來,讓他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績進入廣東省的省隊,代表廣東參加了全國的物理競賽。當時,全國有360多人參加比賽,他的成績在100名開外,所以這次他又與金牌擦肩而過。
薛澤洋(右)和教練塗道廣(左)理論學得紮實獲教練認可「當時他的理論學得很紮實,但實驗操作相對比較薄弱。」塗道廣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但這一成績讓他得到了清華大學的賞識,給了他高考預錄取的「門票」。
因為沒有升學的壓力,他的心態「放得更開了」,到了高二時,塗道廣給他制定了專門的學習計劃,「目標很明確,希望他能在高二時進入國家隊集訓,乃至進入國家隊,爭取更好的成績」。
那時候,除了應試方面的學習,塗道廣更注重培養薛澤洋的物理素養和整體能力。因此,薛澤洋在高二時,基本上把大學課程中「四大力學」方面的知識,全部學了一遍。
他們的方法也很簡單:自學。每周約定一個時間,師生二人會進行討論。這種方法非常奏效,高二結束時,薛澤洋就以廣東省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到全國決賽,並考進了由全國物理奧賽頂尖的50名隊員組成的國家集訓隊。之後,在國家隊經過兩期的培訓,他又從50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代表國家隊「出徵」國際比賽的五名隊員之一。
對話薛澤洋:你參加的這次國際物理奧賽是怎樣的一種考試形式?
薛澤洋:來自全世界的400多名選手,在一個大考場裡列成方陣,同堂考試。理論考試有3道題,5個小時內完成;實驗有2道題,5個小時內完成。
廣州日報:當時考完感覺怎樣?
薛澤洋:當時覺得考得不好,不過,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感覺(笑)。
廣州日報:你現在相當於是站在全球物理奧賽群體的「頂端」,有什麼樣的感覺?
薛澤洋: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物理競賽從「入坑」到「通關」,相對而言是個固定的過程,尤其對參訓的學生來說,老師很熟悉每個環節再加以指導,學生不停「刷題」。只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結果都是理想的。
而且我們省相對很多其他競賽大省來講,競賽水平還是不夠的,有時候競賽結果暴露出來的地域差異很明顯,這方面我們還需要努力去趕上。
廣州日報:你初三畢業第一次去參加物理競賽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突出,後來才慢慢脫穎而出,你是怎樣一步步穩紮穩打的?
薛澤洋:2015年第一次參加物理競賽時,基本上沒怎麼準備。就是暑期時把高中的課程看了一遍就上場了。當時沒有拿到特別好的成績,可能別人看來會失望,我恰恰看到了希望。因為隨便考考,就能考出這個成績,說明自己還是有實力,所以無形中增加了自信。
關於未來:你小學階段的成績就很好嗎?
薛澤洋:對。小學時參加了奧數的學習。
廣州日報:高中階段奧賽會牽扯一些精力,你的其他學科成績怎樣?
薛澤洋:其他學科大多是考前突擊的(笑),考試成績都能達到學校的平均水平。
廣州日報:平時的學習生活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
薛澤洋:現在有時間可以看看書。平時刷題比較多,因為熟練很重要,我們國家的競賽還是比較偏重熟練度的,多看教材,看懂知識點。把心態調整好,很多事情我都比較隨性,不會太受情緒的影響。平時不刷題的話,我還會打打遊戲。
廣州日報:對自己的物理生涯有什麼樣的規劃?
薛澤洋:希望自己將來能做出一點原創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基礎理論還是應用技術的研究。現在的科研環境下,個人不太可能會有大成果,只要參與到物理事業,做出點貢獻就可以了。
關於遊戲:能夠得到今天的成績,是不是經歷了一些痛苦和磨難?
薛澤洋:也不是很辛苦,我覺得很隨意,在學校的學習也很愉快。
廣州日報:你在學習方面有什麼獨到之處?
薛澤洋:我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優勢,最多可能是在自學能力方面比較強。我平時喜歡自己看書,想一想。
廣州日報:你平時有什麼愛好,也玩遊戲嗎?
薛澤洋:我平時也會玩遊戲,不學習的話可能玩的時間會比較多。不過如果有學習任務,我會先把學習任務完成。
其實我覺得遊戲玩多了,就會感覺都差不多,把套路摸清,通關就變得很容易,但是通關並不是最後的勝利。就像保送讀大學,只是暫時地通關,並不意味著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以後的路還很長。
攻略篇:競賽很多內容都依賴於自學。對於我們來說,平常的學習中還需要自己鑽研。
在我看來,市面上的書其實並不多,我主要看一些中學和大學的教材,深入地研究它們,沒看過其他的參考書。從接觸物理以來,我看過的書總共大概十幾本。同時多做點題目,多做一點實驗,就差不多可以得到一個理想的成績。
塗道廣奧賽攻略:提前學一些不僅僅是初中課堂上的內容,很多時候是有能力去學的。可以提前去看一些書。我給深圳中學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推薦了北京大學趙凱華老師寫的《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讓他們自己去讀,但我不會去檢查,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找我問。
2.讀不懂沒關係讀不懂沒關係,我給大家講一個大物理學家理察·費恩曼的故事,順便推薦同學們看他的自傳《迷人的科學風採——費恩曼傳》。在他的自傳中說道,費恩曼給他的妹妹買了一本天文學的書,他的妹妹說看不懂。他勸導妹妹說,看不懂沒關係,你就從第一頁開始翻,假設看到第十頁,看到實在看不下去了,那麼把書合上,再從第一頁開始看,也許這一次能看到第十五頁、二十頁。
很多同學就是這樣,一遇到不懂就停止了。不要丟掉,可以從頭再開始看,一遍一遍地看。等到用這種方法,把整本書從頭到尾完全讀一遍了,那這時候學到的知識就是自己的,完全都忘不了。
3.學習不是線性的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是簡單的,線性的。不懂可以往後走,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慢慢消化,對前面不懂的也有新的理解。
4.互相上課,互相討論要出成績,團隊非常重要。在一起有一個好的文化——互相幫助。我帶競賽班會提前布置一些任務,讓每個人負責講一個章節,一個模塊,一個專題。規定某個下午,讓他們互相教、互相學,我只是輔助提醒。如果他們能把某個問題用自己的語言,有邏輯、有條理地描述清楚,才是真的懂了。
教練塗道廣: 「要有一顆物理的心」「澤洋,祝你在物理的世界裡闖出一片天地。」塗道廣在給薛澤洋的一套《愛因斯坦文集》上寫下了這樣一段祝福,送給即將踏上北京大學物理系求學之旅的學生。
塗道廣說:「我相信他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績。」
背著雙肩包,行事輕快,緊鎖眉頭,1988年出生的塗道廣和薛澤洋站在一起,更像是一對同學。已經認識四年的師生倆,有著天然的默契。老師說要進辦公室,學生馬上去開燈;學生說要下樓,老師連忙去按電梯。
塗道廣是深圳中學物理奧賽教練中最年輕的一位,薛澤洋是塗道廣教的第二屆學生,僅帶兩屆學生就能拿到國際比賽金牌,並不只是靠運氣這麼簡單,「是要有一顆物理的心」。
他常常告訴學生,如果僅僅為了獲得榮譽,或者升學的便利去學習物理,可能會限制一個人,「這樣的路走不了多遠」。 他認為,能真正支持走下去的一定是興趣,「如果既有興趣,又有能力,再加上系統規範的訓練,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2013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畢業後,塗道廣來到深圳中學,成為一名物理教師。在深圳中學辛勤耕耘了六年,塗道廣培養出了第一個國際奧賽金牌選手。不過,一說到「名師出高徒」,他連忙擺手:「這都是薛澤洋自己的實力。」
塗道廣講到自己的故事,出生在安徽一個小縣城裡的塗道廣感慨道,自己讀高中時,根本沒有現在的資源,也沒有競賽教練和競賽課。當時選擇學物理專業,純粹是因為喜歡,根本沒考慮就業和發展。後來成為一個物理競賽老師,也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都是在做的過程中發現這份工作的成就感和價值,就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
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們追求卓越的信心。他說,自己是物理研究生,但是很遺憾沒有在學術上做出什麼成就,「沒有像我的很多同學那樣走科研的道路」。他經常給學生講一個故事:「俄國的大文豪普希金,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學老師,這位老師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他一直鼓勵普希金。他對普希金說,『我沒有抓住彩虹,不代表彩虹不存在』。」
金牌得主小檔案薛澤洋
獎項: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PhO)
學校:深圳中學
教練:塗道廣
(原題為:《薛澤洋:一步一個腳印奪金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