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四】高松院長訪談:成就源自良好的環境

2020-11-24 北大新聞網

編者按:2009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89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先後獲此殊榮的八位北大人中的一員。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科研領域涵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特別是在稀土化學和稀土分離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是我國傑出的稀土專家,創立了串級萃取理論並廣泛應用於稀土工業生產,對我國稀土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是中國在稀土量子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領域開展研究的先行人,曾兩度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1994年獲科技進步獎、2005年獲科技成就獎)。

徐光憲院士之所以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科技、重視人才、鼓勵創新的政策,離不開北京大學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和「民主、科學、愛國、進步」的辦學方針指導,離不開化學學院近百年來所積累而成的潛心鑽研、科技報國的良好氛圍。

2010年,我們將迎來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近日,北大新聞網特別推出「魅力化學」系列專題文章,從科研、教學、師德等角度,探究化學學院在科學研究、制度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展現北大化學人投身科研、奉獻青春的崇高精神,並以此激勵更多北大學者和學子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更大、積極的貢獻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四】

高松院長訪談:成就源自良好的環境

掩映在中關村鱗次櫛比的大廈之間,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也許只是幾座不起眼的樓宇。然而讓人不由得心生敬意的是,那些改變了人類生活的科技成果,不少都發端於這些普通實驗室裡開始的涓涓細流。一群深愛著科學和教育事業的化學學者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兢兢業業地工作著,學院院長高松院士就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高松院士

1981年考入北大化學系的高松,至今已經在化學這片土壤上耕耘了二十七個年頭。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熠熠光環的籠罩下,是一顆依舊執著於追求科學的年輕的心,謙和與平靜。

是一份怎樣堅定的執著,讓他能夠一往無前,知難而進;是一項怎樣美好的事業,讓他能夠投身其中,無怨無悔;在他的身後,又有著一片怎樣寬厚的土壤,將稚嫩的幼苗滋養成林?

百年化學學院:碩果纍纍滿枝頭

1985年獲北大化學系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1年分獲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開始在北大任教,2006年開始接任化學學院院長一職。高松對化學、對北大的感情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發端於1910年的這座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化學學院,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經歷了太多的風雨滄桑。北大的化學學科,從最初的「格致科化學門」,到後來的「化學系」,再到今天的「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歷經時代變遷,始終保持著在全國化學學科中的領先地位。

 
李子臣、高松、李彥、裴堅教授(自左到右)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這個名字,是基於唐有祺院士倡導的「分子工程學」。高松微笑著介紹道,「化學」主要是從分子層次研究物質的相互作用,各種合成與反應,從而創造新的物質,「分子工程」則是在結構與功能關係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分子設計有控制地得到具有預想結構或功能的物質,或者在分子層次上實現對於分子的操縱。這一番通俗易懂的「釋名」,道出了化學的一些本質特徵。 「我們的成績在全國是有目共睹的,這主要歸功於我們有一支值得驕傲的教師隊伍。」從師資組成來看,化學學院現有的200餘名教職工中,有中科院院士8人、長江特聘教授1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8人(全國化學約30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3個;從學科建設來看,五個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全國優秀博士後流動站等榮譽;從科研成果來看,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發明獎……2009年,北大化學學院教授徐光憲院士更是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2010年,北大化學學院將迎來建院100周年慶典,高松表示,「那會是又一個新的開始」。

人才競爭:好的環境是關鍵

當今世界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這已經成為了幾乎所有化學學院人的共識。

「北大化學學院為什麼能匯聚人才,特別是優秀青年人才?好的環境是關鍵。」高松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所在。

為了構建出一個「好的環境」,北大化學學院的幾代人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一方面要加強自主培養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來的優秀人才,還有一方面也很重要,就是使這些人才留下來「安居樂業」。

「十年前,趙新生院長在任期間就開始構建一種合理的形式,使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得到制度上的規範。」於是,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等體現集體智慧的機構應運而生,如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PI制是一種在化學學院被廣泛採用的組織和管理模式,起源於十年前的教師聘任制度。即以學術小組為基本單元,承擔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研究方向上,小組應選擇既有獨到之處又有發展前景的領域。「PI制不僅出科研成果,也出人才。甚至可以說,它的終極目的就是通過高水平的研究培養人才。」在組長的選擇上,更偏向於那些有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者。「並且我們是希望向流動性的方向發展。在我們這裡做得好的可以去其他學校交流,也歡迎其他地方的學者來到北大工作。從哪裡畢業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學術潛力。」 高松表示,青年永遠是學術的未來,隊伍建設在當前的主題很明確,那就是面向未來,培養年輕人。

五年碩博連讀制的推廣和研究生制度的改革無疑也是吸引和培養優秀青年學子的一種有效形式。化學學院從來都不缺少青年才俊,關鍵是如何使他們在北大化學學院的環境下充分實現自我價值。連讀制、推免制、助研製等一系列研究生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有利於科研工作的系統和深入,另一方面也改善了研究生的生活水平,有利於他們安心地投入科研。2008年下半年被學校報導為「青春的榜樣」的化學學院直博生周焱就是很好的例子。

高松院士還特別提到化學學院獨特的團隊意識:「事實上,我對當下普遍流行的『團隊』這個詞有不同的理解。」在他看來,科學研究,尤其是大學的科學研究要尊重保護個人創造性和興趣,開展獨立的思考和有特色的研究。「我理解的團隊更加強調相互的支持合作,交叉融合,而不是有形的體制規定,比如企業工程上為了完成某種任務而組建的很多團隊。」

高松介紹說:「化學學院有一半的研究組每個組只有一個老師,每個組是一個小團隊,平均8—10個學生,前面講的研究群體是個大團隊,由若干個小團隊組成。小組是關係最緊密研究集體,但也要和其他團隊融合。」高松院士強調,團隊的作用應該是提供某種寬容的環境,打破學科領域的界限,促進不同研究方向和領域間的交流。而化學學院的成功之處也正是在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中儘可能地發揮了團隊的優勢。

優良傳統:「老師」永遠是最重要的身份

身兼院長、院士、教授等多個頭銜,高松最看重的是哪一種呢?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高松微笑而堅定的回答是:教授,確切地講,是——老師。

在高松看來,院長是一個臨時性、服務性的工作,不是長期的,也不是非你不可。在制度比較完善的情況下,誰當都一樣。2006年,高松開始接任化學學院院長,在他看來這只是以另一種身份去承擔對於化學學院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責任。「當院長、做行政跟科研教學還是有明顯的不同。但有一點不變的是,要為化學學院良好的科研環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採訪進行中,高松的手機響了,是醫院打過來的。放下電話,也許是考慮到採訪因此而暫時被打斷,高松略帶歉意地笑了笑。接著是一聲長長的嘆息,原來是因病住院的主管行政的焦書明副院長從病房打過來的。「快60的同志了,一直都在為學院的各種事情跑前跑後。這個新樓從設計開始到施工都是他在操心,還有老樓要倒騰裝修,確實是累的。」高松表示,化院的師生們都特別有歸屬意識,願意為學院盡心盡力。

回到「老師」的話題上,高松認為,老師的主要責任是育人,責任和愛心都是必備的,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以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一個人一生中允許犯錯的時間就是學生階段。「實際上,我們這屆班子也遇到好幾起學生犯錯誤的事件。我們的觀點是,處分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讓他明白,不是為了處分而處分,而是通過這個事件來使他明白是非,認識錯在哪裡,出發點是為了他的將來。」對於學生來說,大學是一個相當關鍵的階段。最重要的是,通過大學這幾年,學生對於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是什麼,自己今後要幹什麼,都需要有足夠充分的思考,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師的引導。「老師的作用並不僅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上,為社會培養有責任的公民,使同學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自然和社會,識別真善美醜,形成獨立人格。這才是教育的核心。」

「在這一點上,也許是我的老師們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就比如說徐光憲老師,老先生待人寬厚,很尊重學生的想法」。高松提到了一件對他影響至深的往事。二十年前,從碩士轉入博士的高松在學術方向上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碩士期間,他主要跟隨徐先生和李標國老師等做關於稀土分離方面的優化設計與工業實踐,進入博士之前對另一個領域發生了較大興趣。「轉方向的事我不好意思當面提,就給徐先生寫了封信說明。開學時徐先生找到我,說想法很好,鼓勵我研究發展新方向。包括我後來一面推免上博士,一面留校任教,兩邊兼顧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都是老師們一如既往地給我支持。我現在研究的方向就是那時候確定的。」

老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化學學院常年積澱下來的優良傳統,高松表示可以用徐光憲院士曾經提過的「人事關係簡單」來概括。在化學學院這個大家庭裡,大家都是潛心學術,熱愛化學的志同道合之人,關係十分融洽。這也是科研得以較好發展的必要「軟環境」。

作為北大理科的優秀代表,化學學院有它嚴謹理性的一面;然而作為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院系,它又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積澱。那些歷代北大化學人創造和推崇的精神文化,被新時期的這一代繼續傳承、發揚,歷久彌新,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感懷北大:在「平等」中邁向世界一流

安徽老家17年,德國亞琛1年半,香港大學半年,剩下的25年全在北大燕園,這就是高松44年的人生軌跡。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大化學人,高松對北大也有太多的話想說。

學術上的良好環境自是不言自明的,國內一流的硬體設施、資深前輩的提攜、眾多志同道合的青年研究者共同奮鬥,高松的化學之路,自北大化學學院開始,又在這片土地上變得日益開闊。然而讓高松感觸更深的,是北大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對個人性情的培養和薰陶。

「北大的各種傳統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平等,平等是學術自由的基礎: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學生與老師間,和諧平等的關係,在國內大學應該是最好的。」高松表示,在中國的大學中,等級觀念還是比較根深蒂固的。從學術上更強調平等很重要,要有創新的思想、獨立的批判性的思考,敢於對權威質疑。這是科學得以進步的源泉,也是北大最有魅力的精神之一。

當前,北京大學正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結合自己的留學經歷,高松坦言,北大在硬體和機制等方面確實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包括自製實驗設備、教員待遇、管理機制等。「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應該更加鼓勵和加強原始性創新,一方面注重科學前沿,做開拓性、引領性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開展研究。前幾年,學校在促進學科交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們仍將以核心化學(反應及其過程)為基礎,進一步加強化學學科內以及化學學科與相關學科(如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的交叉與融合,重點發展材料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同時,將以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為契機,注意發展能源化學、新藥創製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向。」

「當然,我們的優勢也很明顯。」高松強調,青年學生基礎好、刻苦踏實。從大環境來看,中國現在處於一個百年難遇的歷史時機。「我們能做的,仍然要盡全力,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很重要。」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團結創新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二】教學相長,制度護航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三】師德是這樣「煉」成的

 

編輯:文尚

 

相關焦點

  • 【「魅力化學」系列報導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
    徐光憲院士之所以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科技、重視人才、鼓勵創新的政策,離不開北京大學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和「民主、科學、愛國、進步」的辦學方針指導,離不開化學學院近百年來所積累而成的潛心鑽研、科技報國的良好氛圍。
  • 走入奇妙的分子世界 高松做客「才齋講堂」
    「今天我主要為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於我的研究領域,二是向大家說明化學的疆域和前沿,第三方面和大家談談北大化學的教育與研究」,高松院士淺顯地概括他講課的主題。「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所有物質對於磁場都有響應」,對於化學中分子的磁性,高松院士介紹說,「我國對物質磁性的研究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就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北宋時的科學家沈括在其著名著作《夢溪筆談》中也詳細描述了指南針這一發明」,說到高松院士的研究領域—分子磁性,他不禁有些心馳神往,臉上滿是親切的笑意。
  • 【獨家訪談】黑馬工作室——展示遠古巨獸的魅力
    用藝術展現出遠古生物的魅力。雕像迷訪談黑馬工作室,走進創作背後的故事,帶來精彩的呈現。黑馬工作室創始人肖瀚,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The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數碼藝術系。個人作品及團隊作品曾獲廣州美術學院優秀畢業作品,榮獲過「金海豚」國際動漫節最佳應用動畫金獎;「金熊貓」四川電視節最佳國產技術應用獎等多個獎項。
  • 瞭望丨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高松:頂天立地 厚培引領...
    一所高校對區域發展支撐如此之強,在全國都不多見。這背後藏著怎樣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經驗?為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華工,深度專訪該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    高松表示,世界上不少著名城市總是活躍著一批一流大學,一流大學也總能對城市發展起到極大的支撐引領作用,比如史丹福大學與矽谷,加利福尼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與舊金山,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波士頓等。
  • 【「身邊的旗幟」系列報導之四】「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
    作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學生工作部和北大新聞網聯合啟動了「身邊的旗幟」——北京大學優秀學生黨員系列報導工作,廣泛宣傳優秀學生黨員的先進事跡,有效發揮優秀學生黨員的示範效應和榜樣力量,激勵和帶動更多的大學生砥礪德行、堅定志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 聚光科技:亮相央視《焦點訪談》抗疫專題報導
    近日的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就「涉疫醫療廢物暴增,如何做到日產日清?」這一問題進行了一次專題採訪報導。在新聞直播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還是在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醫療廢水都要經醫院的汙水處理站先進行處理達標,再通過市政汙水管網進入27家生活汙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
  • 暗黑3設計師訪談 遊戲新增煉獄之火難度
    兩位設計師都在訪談中介紹了遊戲新增加的煉獄之火(Inferno)難度所帶來的挑戰等級,煉獄之火旨在為那些已經完成低於難度等級,並且擁有很好的裝備配備的玩家所準備的。設計師們認為,雖然這個模式非常地殘酷,但仍然接受玩家向它發起單人挑戰。
  • 中國九大最年輕化學院士,你認識幾個?
    中國九大最年輕化學院士,你認識幾個?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最年輕的化學院士們。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0年獲該所博士學位。2007-2013年任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有機化學家,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指南》印發
    中化新網訊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指南》,將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登記指南》作為2020年4月29日發布《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實施的配套規範性文件,主要修訂四個方面內容。  一是完善登記申請材料要求。
  • 【境外項目建設系列報導之五】中國化學沙特純鹼及氯化鈣項目中央...
    【境外項目建設系列報導之五】中國化學沙特純鹼及氯化鈣項目中央控制室封頂 2021-01-11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國丹醫院高毓梅院長與世界對話傳遞精準治白診療理念
    北京國丹醫院高毓梅院長與世界對話傳遞精準治白診療理念 北京國丹醫院高毓梅院長與世界對話傳遞精準治白診療理念青少年患者越來越多,由於部分患者處於偏遠地區,缺乏合理的就醫理念以及經濟條件貧困,接受不到科學規範的治療
  • 湖南師範大學公開招聘化學化工學院院長
    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始於1938年創辦的國立師範學院理化系,目前學院下設化學系、化工系、製藥工程系和化學實驗中心,擁有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與省部級平臺,以及化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學科是ESI排名前1%學科。
  • 中山大學2015年招聘大氣科學學院院長、副院長啟事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創建於1961年,辦學層次齊全,以熱帶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大氣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和辦學方向,是我國培養大氣科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學科已形成了季風與海/陸/氣相互作用、熱帶氣象學、中尺度氣象學與數值模擬、大氣環境與化學等四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優勢的研究領域,正在拓展熱帶大氣-海洋-陸地耦合系統、氣候可預測性和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等研究領域,目前是華南地區唯一擁有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兩個碩士點及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學科。
  • 【四維訪談】57期回顧:小學二年級孩子自學初高中化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020年12月19日下午3點,小讀者的學堂重慶分會如約進行[四維訪談]57期——小學二年級孩子,自學初高中教材。
  • 生態環境部就《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指南》修訂發布答記者問
    答:《登記指南》作為《辦法》實施的配套規範性文件,主要修訂四個方面內容。一是完善登記申請材料要求。依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辦法》規定,基於我國化學物質環境管理實際情況,借鑑國際通用方法,進一步細化了定量環境風險評估、高危害化學物質社會經濟效益分析、標識信息保護必要性評估和公開延期申請、新用途環境管理登記等具體要求。二是優化登記數據標準和要求。
  • 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原標題: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指明了生態環境的重要屬性和地位。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的今天,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