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超表面啟用量子邊緣檢測

2021-01-09 網易

  由於設計的介電或金屬架構,超表面提供了獨特的平臺來實現奇異現象,包括負折射、消色差聚焦和電磁隱蔽。超表面與量子光學的交互將會帶來重大的機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由該團隊史保森教授、周志遠副教授等與湖南大學羅海陸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ZhaoweiLiu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提出並演示了偏振糾纏光子源。使用該源基於高度介電的超表面將成像系統中的光學邊緣模式切換為ON或OFF狀態。該實驗豐富了量子光學和超材料的領域,成為具有顯著信噪比的量子邊緣檢測和圖像處理的有前途的方向。該研究結果論文,題為:「超表面啟用量子邊緣檢測」,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上。

  將量子糾纏和邊緣檢測

  結合起來

  光子超表面是工程化金屬或介電結構的二維(2-D)超薄陣列,可以促進對局部相位、振幅和極化的電磁場操縱,通常會為經典光學的各種應用開發這種功能。量子糾纏在量子光學中對於許多應用必不可少,包括量子密碼、隱形傳態、超分辨計量學、和量子成像。最近的努力顯示出一種趨勢,將超表面與糾纏的光子結合在一起,可在量子光學中潛在應用。

  邊緣檢測是有助於圖像處理以定義圖像中區域之間的邊界的另一個因素。它是計算機視覺中用於醫學成像預處理自動化的基本工具,並且是自動駕駛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啟用超表面的邊緣檢測可用於量子光學中,以提供遠程控制圖像處理和加密的可能性。在這項工作中,科學家實現了一種偏振糾纏光子源和高效能超表面的可切換光學邊緣檢測方法。組合策略在相同的光子通量水平(每單位面積每秒光子數)下顯示出較高的信噪比(SNR)。

  如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和樣品表徵。(A)啟用超表面的量子邊緣檢測的實驗裝置。BDM,寬帶介電鏡;PBS,偏振分束器;DM,雙色鏡;FC,光纖耦合器;BPF,帶通濾波器;ICCD,增強型電荷耦合器件。通過用405nm雷射器泵浦非線性晶體(II型相位匹配的大塊PPKTP晶體),通過自發的參數下轉換過程產生了810nm波長的成對正交偏振光子。藍色(紅色)光路呈現405nm(810nm)的光。邊緣檢測開關在導臂上。邊緣檢測成像系統位於成像臂上。(B)部分超表面樣品的照片。比例尺,4毫米。(C)以2a中標記的樣品區域的交叉線性偏振器為特徵的偏振分析。藍色條表示一個周期內旋轉的納米結構的方向,表示由雷射寫入介電超表面引起的Pancharatnam-Berry相。比例尺,50μm。(D)在(C)中標記的樣品區域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比例:1μm。

  

  使用「薛丁格的貓」

  研究人員使用「薛丁格的貓」的概念來說明可切換量子邊緣檢測方案的預期性能。他們回顧了基於經典連續波(CW)照明的邊緣檢測的基本原理。在實驗設置中,邊緣檢測成像臂獨立於糾纏源和先驅臂,以及重合測量組件。當入射光子達到水平偏振狀態時,照明光束穿過貓形光圈和經過工程改造的超表面,以水平移動的方式分離為左手和右手重疊的偏振圖像。重疊的成分然後通過水平定向的分析儀以形成「實心貓」圖像。但是,如果入射光子是垂直偏振的,則重疊的分量會重新組合為線性偏振的分量,該線性偏振的分量會被分析儀完全阻擋,從而僅形成貓的輪廓。因此,研究人員使用偏振糾纏光子作為照明源,以這種方式開發量子可切換邊緣檢測。

  如下圖所示使用「薛丁格的貓」的概念超表面的原理圖啟用量子邊緣檢測。(A)超穎表面設計用於對優選的線性極化進行邊緣檢測。|V>,即偏振態與分析儀正交。淺紅色虛線代表電氣路徑。問號意味著先導臂的惰子光子的偏振選擇未知。如果薛丁格的貓被來自偏振糾纏源的未知線性偏振光子照亮,則圖像將是常規「實心貓」和邊緣增強的「輪廓貓」的疊加。(B)導臂的開關狀態為ON或OFF。當先驅臂的惰子光子投射到|H>時,它指示關閉狀態並導致捕獲到堅固的貓。當先驅光子投射到|V>時,在打開狀態下獲得邊緣增強的輪廓貓。(C和D)分別為薛丁格實心貓的計算結果和實驗結果。(E和F)分別為邊緣增強輪廓貓的計算結果和實驗結果。

  

  實驗裝置和偏振糾纏光子對

  如圖所示糾纏源的特徵。(A)在2s內,一個輸出埠上HWP角θ2的變化作為重合計數。計數數據的紅色(藍色)和幹涉色對應於水平(對角線)投影基準。實線是數據的正弦曲線擬合,通過假設光子計數中的泊松光子統計量來估計誤差線。誤差線是從多次測量獲得的。(B和C)分別是雙光子狀態的重構密度矩陣ρ的實部和虛部。

  

  研究人員使用自發的參量下轉換過程在嵌入在Sagnac幹涉儀中的20毫米長的II型相匹配的周期性極化的鈦氧基磷酸鉀(KTiOPO4/PPKTP)晶體中,通過自發的參數下轉換過程產生了偏振糾纏的光子。他們將晶體的溫度設置為17攝氏度,並使用兩個寬帶介電鏡和一個雙波長偏振分束器構成了自穩定的Sagnac幹涉儀。然後,他們使用405nm的連續波單頻二極體雷射器產生泵浦光束,該光束由一對具有最佳焦距的透鏡聚焦,從而在晶體中心獲得約40微米的束腰。為了在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上平衡功率,研究人員在Sagnac環前面使用了四分之一波片(QWP)和半波片(HWP)。

  他們使用雙波長偏振分束器,分離了由兩個反向傳播的光束泵浦的下轉換光子對,分別送入成像臂,另一個送入先驅臂。周等。他還使用Pancharatnam-Berry相設計了用於裝置中的超穎表面,並通過在二氧化矽平板中掃描飛秒脈衝雷射來製造它。然後,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他們觀察了二氧化矽平板中的自組裝納米結構,並在強烈的雷射輻照下顯示了其起源,從而產生了超穎表面。該團隊簡要描述了從Signac環路產生的偏振糾纏簡併光子對的量子態準備。他們通過調整實驗裝置,將貝爾狀態(不可分的量子糾纏的最簡單的例子)用於這項工作。研究人員使用量子層析成像技術量化了兩個光子狀態的糾纏質量,並重建了兩個光子密度矩陣的測量結果。

  如圖所示糾纏的量子邊緣檢測具有高SNR。(A和C)邊緣檢測圖像由先導檢測器觸發。(B和D)在內部觸發ICCD的直接圖像。(C)和(D)分別沿(A)和(B)中的白色虛線截取。

  

  如圖所示可切換邊緣檢測演示。(A到D)超表面樣本的方向,與xy平面對齊。插圖黃色箭頭指示超穎表面的相位梯度方向。(E至H)包括分離的LCP和RCP分量的整個對象的圖像,這是邊緣檢測模式的關閉狀態。(I到L)圖像顯示沿不同方向的邊緣,這是邊緣檢測模式的ON狀態。

  

  在確認產生的偏振糾纏光子對的質量後,他們證明了可切換的量子邊緣檢測。為此,使用該裝置準備了處於水平或垂直線性極化狀態的光子,並將光子耦合到光纖中,然後將它們發送到邊緣檢測圖像系統,以通過增強型電荷耦合器件相機捕獲最終的替代圖像,獲得了兩個有微小偏移的重疊圖像,其中偏移方向與超表面的相位梯度方向對齊。當它們增加超表面結構的周期時,它們減小了兩個重疊圖像之間的偏移,從而實現了高解析度的邊緣檢測。量子邊緣檢測方案的另一個優勢是其信噪比高,團隊可以顯著降低設置中的環境噪聲,其中噪聲僅在很短的時間內累積。相反,在經典光學中,噪聲將繼續累積。作為概念證明,他們獲得了具有出色SNR的邊緣圖像,以改進能夠糾纏的實驗性量子邊緣檢測。

  這樣,科學家們將超表面糾纏技術與超極化糾纏光源結合在一起,實現了量子糾纏的量子邊緣檢測。超表面為超薄輕巧的光學元件提供了經過精確設計的相位輪廓,以獲得各種功能,從而形成了更加緊湊和集成的系統。該設置將幫助構想包括圖像加密和隱寫術在內的安全應用程式。該方法還提供了一種有吸引力的信噪比,適用於生物醫學中各種需要光子的成像和傳感應用,包括跟蹤酶促反應和觀察活生物體或光敏細胞。

  #量子糾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我學者實現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在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郭光燦團隊的史保森教授、周志遠副教授等利用高品質偏振糾纏源和高效介質超表面,實現了待檢測圖像狀態在正常模式和邊緣探測模式遠程的開關切換,並且證實了在弱光場照明下,糾纏光子照明相對於直接單光子照明具有更高的信噪比。這項研究成果2020年年末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近年來,超表面材料與量子光學結合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而邊緣探測是圖像處理過程中的一種常用手段。
  • 量子氣體中的神秘現象:邊緣導電的拓撲絕緣體!
    導讀近日,德國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在超冷量子氣體的幫助下,對於拓撲絕緣體進行了建模,並演示了如何通過實驗方法檢測到邊緣態。不同於普通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的內部是絕緣的,而邊界或表面卻是可以導電的。在拓撲絕緣體內部,電子能帶結構與普通絕緣體相似,其費米能級位於導帶和價帶之間。可是,在拓撲絕緣體的表面卻存在一些特殊的量子態:受拓撲保護的邊緣態。這些量子態位於塊體能帶結構的帶隙之中,允許電子傳導。這些量子態可以用類似拓撲學中的虧格的整數表徵。以實的閉曲面為例,虧格就是曲面上洞眼的個數。
  • 中國科學家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中國科學家構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比世界第一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中新社合肥12月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陸朝陽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中新網合肥12月21日電 (楊保國 吳蘭)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中國科學家潘建偉教授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Shor量子分解算法,在光學量子計算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量子分解算法是一九九五年美國科學家Peter Shor提出來的,是迄今量子計算領域最著名的算法。
  • OpenCV(四)邊緣檢測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上一章節,我們在使用圖像輪廓發現的時候使用了圖像邊緣檢測,一次來提高圖像輪廓發現的準確率。事實上在計算機的各個領域都有圖像邊緣檢測的身影。邊緣檢測一大優點就在於可以大幅度減少數據量,並且提出可以認為不相關的信息,保留了圖像的結構屬性。
  • 進展|鉍烯同質結中莫爾超周期對拓撲邊緣態的調製
    由於維度的降低,相比於三維原子晶體,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原子晶體由於獨特的蜂窩狀原子排布,展現了全新的量子特性,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以矽烯和鉍烯為代表的第四、第五主族單元素蜂窩狀二維材料由於擁有較大的自旋-軌道耦合,被認為是二維拓撲絕緣體的候選,表現為導電的拓撲邊緣態與面內絕緣態的共存。
  • 潘建偉: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我國近期也有望實現超越谷歌的「量子計算優越性」。在超冷原子體系中,我國在規模化原子糾纏的製備與操縱,對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分子反應等的量子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這為實現超冷原子體系的專用量子模擬機奠定了基礎。離子、矽基量子點等物理體系同樣具有多比特擴展和容錯性的潛力,也是目前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的熱點方向。
  •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未來如何發展?
    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我國近期也有望實現超越谷歌的「量子計算優越性」。在超冷原子體系中,我國在規模化原子糾纏的製備與操縱,對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分子反應等的量子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這為實現超冷原子體系的專用量子模擬機奠定了基礎。離子、矽基量子點等物理體系同樣具有多比特擴展和容錯性的潛力,也是目前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的熱點方向。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命名為「九章」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
  • 量子雷達: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微波量子照明新型檢測技術
    一支由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院、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約克大學、義大利卡梅裡諾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的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雷達原型,該原型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方法。量子力學成功集成到設備中可能會對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產生重大影響。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捕獲苦尋80年神秘粒子:開量子計算大門
    此番中國科學家成功「探測」到它的蹤跡,或將讓人類跨入量子計算時代的夢想邁進一大步。美國東部時間6月21日(北京時間6月22日),國際頂級物理學刊物《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發表了賈金鋒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論文。
  • 中國科學家: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人會做愚蠢的事情
    在最近的一期刊上,科技專欄作家卡羅琳·德爾伯特(Caroline Delbert)發表有一篇題為《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人會做愚蠢的事情》(Quantum Mechanics Explains Why You Do Dumb Things)的科技報導文章。科學家已經將量子機器學習思想運用於人的大腦,以查看它是否可以解釋人的決策。大腦的複雜性表明,量子模型比經典模型更適合解釋數據。
  • 拓撲絕緣體的邊緣無損耗傳導
    半金屬二碲化鎢的原子薄層沿著晶體邊緣的狹窄的一維通道無損傳導電,因此,這種材料是一種二階拓撲絕緣體。通過獲得這種行為的實驗證明,巴塞爾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擴大了拓撲超導候選材料庫。這一發現已經發表在《Nano Letters》雜誌上。拓撲絕緣體代表了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因為它們有可能被用作未來電子學中的超導體。
  • 王漱明:紮根超構表面 堅守赤子情懷
    針對這個問題,2011年哈佛大學研究者提出了超構表面的設計思想,即利用波長量級甚至亞波長量級的結構單元按要求排布在一個二維平面上,通過調控超構表面中結構單元的共振響應的相位,在超構表面引入橫向的空間漸變的相位分布,從而實現對光場的任意相位調控。超構表面概念的提出,將超構體系對光場各種維度有效和高效的調控推向了現實。
  • 中國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
    我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科技日報長沙12月16日電 (記者俞慧友)在量子晶片中,跟超導比特耦合的聲子諧振器,是連接轉換光電信號和執行量子邏輯操作的關鍵部件。這類相干聲子器件,在量子信息、納米力學與熱電材料、超靈敏傳感及無損檢測與地質勘探等諸多領域具廣泛的應用價值。不過,這一關鍵部件的製造,存在著一個技術「困擾」,即信號質量和計算精度易受環境噪聲的幹擾甚至破壞。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既能實現信號高保真度的定向放大,又可明顯抑制反向噪聲對晶片功能的幹擾或損害。
  • OpenCV圖像處理--邊緣檢測
    邊緣檢測的關鍵思想是像素亮度差異極大的區域表示邊緣。因此,邊緣檢測是對圖像亮度不連續性的一種度量。Sobel邊緣檢測Sobel邊緣檢測器也稱為Sobel–Feldman運算符或Sobel過濾器,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計算圖像中每個像素的圖像強度梯度。它找到了從亮到暗的最大亮度增加方向以及該方向的變化率。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國際物理學界巨大反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0日稱讚其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三年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霸權」,比谷歌「懸鈴木」快100億倍
    九章也表現出了遠超經典超級計算機的能力,實現了量子優越性(或稱量子霸權)。這篇論文中,中科大團隊估計:要完成九章用200秒完成的特定任務,世界第三超算神威太湖之光需要花費驚人的25億年。多年來,玻色取樣實驗停留在檢測到3~5個光子的水平,這距離量子優越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亞倫森說:「提升這個數字是很難的,向他們的工作致敬。」
  • 中國科學家國際首獲水合離子原子級解析度圖像
    中國科學家這一重要科研成果,已於當地時間14日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水是自然界中最豐富、人們最為熟悉,同時也是最不了解的一種物質。其中,離子水合物即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100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 4D超材料!拓撲絕緣體進入第四維空間
    該材料由一個絕緣平面組成,該絕緣平面具有沿邊緣流動的一維電流。從2008年開始檢測到的後一種情況是,電流在一定範圍內流過大體積絕緣子的表面。在這兩種情況下,當電子的自旋與其在空間中傳播時的軌道運動相互作用時,都會產生電流。即使所涉及的邊緣或表面變形,這些電流也會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