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者實現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

2021-01-18 青瞳視角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在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郭光燦團隊的史保森教授、周志遠副教授等利用高品質偏振糾纏源和高效介質超表面,實現了待檢測圖像狀態在正常模式和邊緣探測模式遠程的開關切換,並且證實了在弱光場照明下,糾纏光子照明相對於直接單光子照明具有更高的信噪比。這項研究成果2020年年末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近年來,超表面材料與量子光學結合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而邊緣探測是圖像處理過程中的一種常用手段。相較於傳統的數字邊緣提取方法,模擬邊緣提取方法具有更高速度和更低能耗,但此前在量子糾纏照明下的超表面器件邊緣探測還沒有出現相關研究。

本次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用線偏振光照射超表面器件發生光自旋霍爾效應,使兩個圓偏振的出射光場在空間發生微小的平移,從而導致出射光場的中間部分是線偏振、邊緣部分是圓偏振,隨後通過檢偏器可以提取待成像物體的邊緣輪廓。

那麼,成像模式如何在正常模式和邊緣探測模式之間實現遠程切換?專家解釋說,可利用偏振糾纏光源中的一個光子進行照明,該光子含有兩種可能的偏振狀態,通過測量另外一個光子的狀態,用於照明的光子的偏振狀態也會隨之確定,因此通過遠程切換糾纏光子對中的用於觸發的光子的偏振狀態,就能切換不同的成像模式。

專家表示,該成果是量子超表面研究在圖像邊緣探測的一次嘗試,在圖像加密和隱寫上具有潛在應用。另外,在光子照明匱乏的場景,如酶反應跟蹤與生物活體細胞的觀察上,較高信噪比會表現出一定優勢。該工作將會促進更多的關於量子光學和超表面材料結合的相關研究。

文/吳長鋒

內容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超表面啟用量子邊緣檢測
    由於設計的介電或金屬架構,超表面提供了獨特的平臺來實現奇異現象,包括負折射、消色差聚焦和電磁隱蔽。超表面與量子光學的交互將會帶來重大的機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由該團隊史保森教授、周志遠副教授等與湖南大學羅海陸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ZhaoweiLiu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提出並演示了偏振糾纏光子源。使用該源基於高度介電的超表面將成像系統中的光學邊緣模式切換為ON或OFF狀態。
  • 來自旅途的「明信片」- 飛向太陽的探測飛船發回最清晰圖像
    太陽軌道飛行器儀器設備解密為了實現這些科學觀測的目標,「太陽軌道飛行器」攜帶了多達10種儀器設備,包括4種現場(in-situ)探測儀器 - 這些儀器用於實時測量飛船周圍的太空環境,例如電磁輻射、高能粒子等;
  • OpenCV圖像處理--邊緣檢測
    其中一個特徵就是邊緣。在數學上,邊是兩個角或面之間的一條線。邊緣檢測的關鍵思想是像素亮度差異極大的區域表示邊緣。因此,邊緣檢測是對圖像亮度不連續性的一種度量。Sobel邊緣檢測Sobel邊緣檢測器也稱為Sobel–Feldman運算符或Sobel過濾器,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計算圖像中每個像素的圖像強度梯度。
  • 如何實現毫米波傳感器的邊緣智能?
    打開APP 如何實現毫米波傳感器的邊緣智能? 邊緣智能和連接 毫米波(mmWave)傳感器通過兩種方式實現邊緣智能。首先毫米波可提供距離、速度和角度等獨特的數據集,同時具有反射不同目標的能力,這使傳感器能夠探測所需範圍內不同物體的特徵。
  • 我國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對數百公裡外小目標跟蹤探測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
  • 為火星探測打通「天路」丨 西電團隊攻克多項圖像處理核心技術
    想要讓火星探測到的各類圖像和數據「看得清」「收得回」,數據壓縮必不可少。「地球與火星距離最遠4億公裡,最近時也有近6000萬公裡。因為能量的損耗是與傳輸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這樣就意味著信號衰減很厲害,信噪比就很低了,有效傳輸速率很低。」李雲松介紹說。此次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共搭載了13臺科學載荷即探測儀器,涉及空間環境探測、火星表面探測、火星表層結構探測等領域。
  • 「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神器」中有吉林元素
    來源:吉網23日12點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作為我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火星,我們來了!」
  • 非晶矽表面雷射誘導周期性表面結構製備用於探測的分層反射塗層
    通過改變雷射掃描速度並固定雷射脈衝,研究人員成功的調製出獨特的表面形貌,實現了從有序的錐型突出物到表面光柵的轉變。 此時亞波長尺度的波紋裝飾位於近波長尺度脊之間的谷地。伴隨著表面形貌的變化, nc-Si/SiO2的體積比可以通過雷射參數進行調製,從而可以實現表面織構的光學性能的調製以實現防反射性能或在可見光光譜範圍內的部分傳輸。
  • 毫米波傳感器實現邊緣智能的基本原理解析
    打開APP 毫米波傳感器實現邊緣智能的基本原理解析 與非網 發表於 2019-10-14 15:05:42 通過毫米波傳感器在邊緣進行智能處理可以減少發送到中央伺服器的數據量
  • 人臉識別主要依靠了基於圖像的空間邊緣檢測技術
    簡單的說,就是人臉可以作為信息數據來進行抽取、存儲和計算,在金融風控中可以有效的輔助金融體系中各個金融機構實現跨機構信息高效的交換、整合和統一,甚至進行精準的匹配。如果以銀行為例,在每個帳戶的金融問題解決上,都需要人臉識別技術的支持,特別是在刷臉之後,再結合各個金融機構自身優秀的風控體系進行全方位的風險甄別,判斷用戶在銀行的的各個「坑」。
  • 「天問一號」啟程,探測火星它帶上了哪些「神器」?
    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高解析度相機主要的科學探測任務包括:獲取火星表面重點區域精細觀測圖像、對沙丘、冰川、崩塌等可能具有動態變化特徵的區域進行高精度成像和詳細勘測,開展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及變化探測研究、對乾枯河床、沉積巖層等火星可能存在水的地區、以及撞擊坑、火山、峽谷、多丘帶、裂谷邊緣等典型地貌單元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單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開展流水地貌、火山地貌
  • OpenCV(四)邊緣檢測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上一章節,我們在使用圖像輪廓發現的時候使用了圖像邊緣檢測,一次來提高圖像輪廓發現的準確率。事實上在計算機的各個領域都有圖像邊緣檢測的身影。邊緣檢測一大優點就在於可以大幅度減少數據量,並且提出可以認為不相關的信息,保留了圖像的結構屬性。
  • 40納秒完成圖像分類,圖像傳感器自帶神經網絡登上Nature
    研究人員用這種方法實現了兩種類型的神經網絡:分類器和自動編碼器。在分類器中,光電二極體陣列、晶片感知器以及在晶片外的非線性激活函數一起運行。這種類型的神經代表一種監督學習算法,該算法能夠將輸入圖像P分為不同的輸出類別y。實際效果如何呢?
  • 其於多尺度分析的紅外圖像邊緣特徵融合算法
    根據圖像的多尺度小波分解理論[1][2],圖像特徵被映射到各個獨立的頻率通道中,分解後的每個尺度下的子圖像都提供了一定的邊緣信息。當小尺度,即解析度較高時,圖像的邊緣細節信息較為豐富,邊緣定位精度較高,但易受到噪聲的幹擾;大尺度即解析度較低時,圖像的邊緣穩定,抗噪性好,但公平位精度差。
  • 使用CNN生成圖像先驗,實現更廣泛場景的盲圖像去模糊
    實驗表明,該圖像先驗比目前最先進的人工設計先驗更具區分性,可實現更廣泛場景的盲圖像去模糊。簡介盲圖像去模糊(blind image deblurring)是圖像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領域中的一個經典問題,它的目標是將模糊輸入中隱藏的圖像進行恢復。
  • 我國最新技術可讓紅外圖像更清晰
    利用紅外線可實現夜視、遙感等強大功能,但紅外線圖像探測器普遍存在靈敏度差、效率低、價格貴等缺點。
  • 圖像的二維提升小波變換的FPGA實現
    小波分析理論以其良好的時頻區域性和多解析度分析能力,開闢了圖像處理的嶄新領域。小波變換是一種很好的圖像分解方法,非常適合於分析突變信號而用於靜止圖像邊緣的提取和壓縮。
  • 大恆圖像金屬表面缺陷檢測及尺寸測量系統
    ,對於需要上下兩個表面都進行檢測的產品,可以採取兩種方案:一是在同一檢測位置同時檢測上下兩個表面;一是通過機械翻轉機構將產品反面,在另外一個工位再進行檢測。產品特點系統獨特的照明設計充分解決了金屬表面的反光問題,產品圖像亮度均勻,能夠真實的反映實際產品的表面情況,尤其對於產品表面肉眼不易發現的細小缺陷都能夠很好的反應系統採用了目前主流的機械產品輸送和整理方式,保證每個產品都能被準確的檢測到,每個廢品都能準確被剔除系統採用更加可靠的圖像分析算法,保證了各種缺陷都能準確被檢測,並不受光照的微小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