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新技術可讓紅外圖像更清晰

2021-02-08 警用科技


 利用紅外線可實現夜視、遙感等強大功能,但紅外線圖像探測器普遍存在靈敏度差、效率低、價格貴等缺點。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史保森、副教授周志遠等學者研究出一種新技術,可顯著「點亮」被紅外線照射物體的輪廓,使其圖像「顯形」更清晰,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應用物理評論》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為解決傳統紅外線圖像探測器的缺點,人們通常通過頻率轉換的方法,將紅外圖像信息轉換到可見光波段,再使用性能強、價格低的可見光探測器進行圖像採集。史保森、周志遠等學者長期從事圖像的非線性頻率變換相關研究,近期他們在頻率上轉換成像探測的過程中引入「渦旋光」替代傳統的高斯泵浦光,藉助一種非線性晶體作為頻率變換介質,成功實現了物體的紅外圖像到可見波段的轉移探測,同時獲得了「輪廓增強」效果。相比傳統紅外圖像的模糊混沌,新技術拍攝的紅外圖像輪廓更加清晰,易於特徵識別,還具有最大2.1倍的視野調節範圍。

 「萬物都會向外發射紅外線,這項技術增強了紅外圖像的特徵識別,當技術指標和性能進一步成熟後,將具備在黑夜裡拍攝並辨識出動物、植物、飛機等物體的能力。」周志遠說。

 據了解,這項新技術相比傳統紅外探測器還具有成本低廉的優點,在生物成像、模式識別以及紅外遙感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完)


相關焦點

  • 迄今最清晰圖像!紅外波段的土星衛星「泰坦」
    這六張土星衛星泰坦的紅外圖像代表了迄今為止最清晰、最無縫的全球視野。這些圖像是利用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宇宙飛船上的視覺和紅外成像光譜儀(VIMS)採集的13年數據得出的。在卡西尼號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卡西尼在不同的光照和觀察條件下進行了大量不同的觀測,為了順利地將這些觀測數據結合在一起,這些圖像是集中努力的結果。
  • 最新紅外圖像呈現木星猶如一顆火焰星球—新聞—科學網
    如圖所示,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使用VISIR熱像儀拍攝的木星紅外圖像,木星仿佛是一顆「火焰星球」。
  • 高清成像技術讓條碼圖像更清晰
    隨著數字圖像技術的不斷成熟,高清成像處理技術在各領域也逐步發展起來,它具有分析精度高、處理內容豐富、可以進行複雜的非線性分析等特點。高清成像處理過程是將條碼的圖像信號轉換成數位訊號並利用軟體進行分析,與傳統方法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較低的成本,因此,在條碼識讀及檢測領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 OmniVision推出Nyxel近紅外技術
    近日, OmniVision推出了Nyxel近紅外技術,在相同近紅外光量下成像更清晰;而且減少了對LED燈的需求,從而降低了功耗。它基於CMOS圖像傳感器技術,適用於低光、夜視等領域,諸如安防監控、機器視覺、無人機、AR/VR、汽車和醫療等領域。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在機器視覺應用中,計算機(不是人類)使用成像技術來捕獲圖像作為輸入來實現提取和傳遞信息輸出的目的。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除傳統工業應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增強現實和虛擬實境(AR/VR)技術及智能安全系統的機器視覺能力均要求使用先進的數字成像技術。該技術可使機器視覺在低光或無光條件下「看得」更清晰、更遠,由於無需可見光源,所以不會干擾人類正常活動。
  • 磁性超材料在更短時間內增強MRI信號獲得更清晰圖像
    現在, 波士頓大學光子學中心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設備,小到足以被製成可穿戴設備,這可以增強信號並在較低的磁場強度下提供更高解析度的圖像。MRI可能比X射線等其他成像技術更安全,但它仍然不是最令人愉快的體驗。患者必須完全躺臥一小時或更長時間。最新的核磁共振成像儀可以提高磁場的功率,從而獲得更高解析度的圖像,但這會對患者的植入設備甚至牙科填充物造成嚴重破壞。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圖像
    可以同時獲取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它的光學設計結合了人類視覺的高解析度3-D成像和螳螂蝦同時檢測多種波長光的能力。目前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演示,但在不久的將來有望替代現有的內窺鏡。現有的螢光三維內窺鏡需要外科醫生在操作過程中切換工作模式才能看到螢光圖像,新開發的三維內窺鏡可以同時採集可見光和螢光三維圖像,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視覺信息,還可以大大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風險。
  • 嫦娥三號所攜八大載荷首戰告捷 紅外成像清晰
    在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後,地面應用系統共接收到降落相機所拍的著陸區月面圖像4673幅。至此,降落相機已完成預定任務。地形地貌相機對地球進行光學成像由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地形地貌相機與全景相機配合,出色完成了五次兩器互拍成像任務。
  • 熱視覺和紅外成像技術提高近地作戰軍隊作戰能力
    為了實現作戰人員的「超能力」,如今的軍隊不僅要不斷擴充作戰人才,還必須要增強設備和技術的現代化。目前軍方正為實現「超能力」進行現代化的一項技術為夜視技術,具體來說,就是在低光照或無光照下作戰的能力。雖然傳統上作戰人員更依賴於圖像增強技術,並且目前看來這項技術仍然是作戰關鍵技術之一,但在使用多波長紅外傳感器的士兵系統中,需要繼續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進。
  • 新型內窺鏡可同時提供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醫學內窺鏡,它可以同時獲得三維可見光和近紅外螢光圖像。
  • 霍尼韋爾測試集成綜合視景系統和紅外攝像機圖像的新技術,為商務...
    -- 針對 Primus Epic(R) 駕駛艙的技術改進可降低飛機對較低著陸標準的要求 佛羅裡達州奧蘭多市2009年10月21日電 /美通社亞洲/ -- 霍尼韋爾(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HON)10月18日宣布針對 Primus Epic(R) 改進進行了試飛。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我國中紅外寬譜光源陣列獲新進展
    打開APP 我國中紅外寬譜光源陣列獲新進展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 發表於 2018-12-05 15:11:52 近日,國際半導體產業雜誌Semiconductor Today報導了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子暘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劉峰奇、王佔國實驗室合作研製中紅外寬譜光源陣列的最新成果。
  • 夜視技術中的微光成像和紅外熱成像技術比較
    近年來,微光夜視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礎上,第四代技術應運而生。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紅外熱成像技術也走過了三代的歷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輻射的紅外線來進行探測,與微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穿透煙塵能力強、可識別偽目標、可晝夜工作等特點。可以說,微光成像技術和紅外熱成像技術已經成為夜視技術的二大砥柱。
  • 最新合成圖像現蟹狀星雲「真實面目」: :存在「心跳」
    目前,天文學家基於5個不同望遠鏡的觀測圖像,合成了一張接近完整的蟹狀星雲電磁波譜圖像,呈現出蟹狀星雲的詳細結構。
  • 打獵用紅外熱成像儀選購建議
    通俗地講:紅外熱成像儀就是將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見的熱圖像。熱圖像上面的不同顏色代表被測物體的不同溫度。夜視儀是以圖像增強管為核心部件的夜視設備,其工作時不用紅外探照燈照明目標,。是利用微弱光照下目標所反射光線,通過圖像增強器在螢光屏上增強為人眼可感受的可見光圖像來觀察目標。
  • 紅外攝像機產品特點及常見技術應用調試
    紅外技術在1800年被英國天文學家Herschel發現之後,就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研究如何在各種場合的應用,其中主動紅外攝像技術在安防監控中的應用經過近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技術上都較為成熟。紅外攝像機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壯大的同時,產品類型也在不斷多樣化,應用領域也在進一步拓展。
  • 「技術應用」紅外特性檢測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
    紅外監測技術在人體溫度監測機器人中的應用 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肆虐給我國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發熱是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之一,人體體溫的精準監測是疫情防控有力措施之一。
  • 4種紅外圖像生成方法
    1.紅外濾光片的紅外攝影 對於擁有數位相機的攝影師來說,第一個也是最容易進入紅外線攝影的方法是買一個過濾器。過濾器是通過過濾除紅外線以外的所有光來工作的。這將導致紅外圖像呈現到您的相機傳感器。
  • 最新研製手持透視設備 可呈現骨骼X射線圖像
    「AnatOnMe」可投影內部掃描狀況:人體(a)、模型(b)和牆壁(c)「AnatOnMe」的構成部分:投影儀、紅外相機、攝影頭、雷射棒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醫生擔憂患者並沒有足夠的耐心堅持物理治療計劃,日前,微軟公司成功研製一款手持透視設備,可對人體損傷區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