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

2020-12-05 環球網

我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

科技日報長沙12月16日電 (記者俞慧友)在量子晶片中,跟超導比特耦合的聲子諧振器,是連接轉換光電信號和執行量子邏輯操作的關鍵部件。這類相干聲子器件,在量子信息、納米力學與熱電材料、超靈敏傳感及無損檢測與地質勘探等諸多領域具廣泛的應用價值。不過,這一關鍵部件的製造,存在著一個技術「困擾」,即信號質量和計算精度易受環境噪聲的幹擾甚至破壞。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既能實現信號高保真度的定向放大,又可明顯抑制反向噪聲對晶片功能的幹擾或損害。該技術方案不依賴材料非線性,方便拓展到集成陣列電路,填補了國際上單向聲子雷射研究的空白,為量子計算、單向通信、隱身探測、熱流控制等的實際應用提供了一種通用方法。相關成果12月15日,在美國物理學會刊物《物理評論應用》上在線發布。

在這項工作中,景輝提出,可利用旋轉腔的相對論光學效應,實現聲波的單向放大與傳輸。首先利用光學輻射壓,巧妙設計耦合腔參數,實現聲子相干放大,即聲子雷射。然後利用相對論薩格納格效應,即在沿著或逆著腔旋轉方向的光的頻率及輻射壓會存在差異,使其中一個方向產生的聲子相干放大,而相反方向的聲子激發則完全被禁戒。最終,實現了既可信號高保真度定向放大,又可明顯抑制反向噪聲對晶片功能的幹擾的新型單向聲子相干放大技術。據了解,該期刊編輯認為,這一工作「特別有趣、重要和明晰」,由此作為了該期刊這一期的「編輯推薦文章」,並在網站首頁置頂發布。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提出單向量子聲子雷射技術方案
    科技日報長沙12月16日電 (記者俞慧友)在量子晶片中,跟超導比特耦合的聲子諧振器,是連接轉換光電信號和執行量子邏輯操作的關鍵部件。這類相干聲子器件,在量子信息、納米力學與熱電材料、超靈敏傳感及無損檢測與地質勘探等諸多領域具廣泛的應用價值。
  • 量子技術新突破:採用聲子傳遞量子信息
    他們提議採用微小的機械振動,通過「聲子」實現原子之間的相互耦合,聲子是振動或者聲波的最小量子力學單位。量子具有很多神奇的特性,例如疊加和糾纏。量子物理催生了一系列的技術應用,例如:量子傳感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等等。量子技術是現今世界上最具顛覆性的前沿技術之一,已成為世界各國進行高新技術競爭的重要領域。
  • 聲子是怎麼產生的?量子幹涉技術為你揭曉!
    量子幹涉技術揭示:相干聲子的產生!東京理工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科學家們研究了用超快雙泵浦探針雷射激發和探測極性半導體砷化鎵中光產生的相干聲子。這項研究的前沿是量子領域的一個分支:量子光學。物理定律幫助是我們理解自然界的有效方式。然而,把它們應用到我們不完美的生活中往往涉及到利用物理定律的最有效方法。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圍繞著信息交流,所以想出更快的溝通方式一直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 Photonics Research封面故事:超低閾值聲子雷射
    Res.封面故事 南京大學姜校順副教授和肖敏教授領導的研究組通過利用一種新的樣品製備和耦合的方案,演示了同時具有高的光學品質因子和力學品質因子的耦合微腔系統,並基於此系統實現了超低閾值的聲子雷射。
  • 《Science》:新的雷射技術捕獲量子材料的動力學過程
    光電子能譜可以幀動畫方式記錄,一個電子在固體是如何與一定的原子的振動相互作用的,在一些材料中捕獲導致電阻形成的原因和宏觀的量子現象如超導性。在振動和電子之間的散射現象,稱之為聲子,會導致電子改變它的方向和能量。這一聲子的相互作用是材料中奇異相產生的基礎。
  • 改善量子通信的糾纏聲子新技術
    在一篇新論文中,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PME)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新的量子通信技術,該技術完全繞開了這些通道。通過將兩個通信節點與一個通道連結,他們證明了這種新技術可以在節點之間以量子力學方式發送信息,而無需佔用連接通道。圖為首次糾纏了兩個聲子,為潛在的新技術打開了大門。
  • 新技術改善量子通信,糾纏聲子
    -聲音的量子粒子-為潛在的新技術打開了大門量子通信-通過粒子(通常是糾纏的光子)發送信息,它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安全通信通道。在一篇新論文中,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PME)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新的量子通信技術,該技術完全繞開了這些通道。通過將兩個通信節點與一個通道連結,他們證明了這種新技術可以在節點之間以量子原理方式發送信息,而無需佔用連結通道。
  • 《Science》:新的雷射技術捕獲量子材料的動力學過程
    光電子能譜可以幀動畫方式記錄,一個電子在固體是如何與一定的原子的振動相互作用的,在一些材料中捕獲導致電阻形成的原因和宏觀的量子現象如超導性。在振動和電子之間的散射現象,稱之為聲子,會導致電子改變它的方向和能量。這一聲子的相互作用是材料中奇異相產生的基礎。
  • 前沿視點:為什麼我們需要極化聲子雷射器?
    極化聲子雷射器的不尋常物理原理使其能夠實現光通信和產生太赫茲輻射。  "雷射器"這個詞原意是"通過雷射受激輻射來放大光"。在極化聲子雷射器中,輻射自動發出,但它擁有雷射的一切特性:在第一和第二光階和單色一致。
  • 我國科學家提出磷酸鹽玻璃作為可見光雷射材料的新方案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提出一種基於稀土離子Tb3+摻雜磷酸鹽作為綠光雷射材料的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陶瓷協會》(Journal of the  稀土離子Tb3+摻雜材料的可見光發光,在顯示技術、可見光通信和雷射醫療領域具有應用潛力。氟化物玻璃因其低聲子分布而被廣泛用作增益光纖的主體材料。
  •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中新網合肥12月21日電 (楊保國 吳蘭)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中國科學家潘建偉教授等人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Shor量子分解算法,在光學量子計算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量子分解算法是一九九五年美國科學家Peter Shor提出來的,是迄今量子計算領域最著名的算法。
  • 上海光機所提出磷酸鹽玻璃作為可見光雷射材料的新方案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提出一種基於稀土離子Tb3+摻雜磷酸鹽作為綠光雷射材料的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陶瓷協會》(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上。
  • 聲子雷射器:自呼吸諧振腔中的相干振動
    雷射,即一束具有明確波長(顏色)和相位的準直光束的發射,這是一個自組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組發射中心同步自身產生相同的光粒子(光子)。類似的自組織同步現象也會導致相干振動的產生——聲子雷射,此處的聲子表示,類似於光子,是一種聲音的量子粒子。
  • 新型聲子雷射器可用於量子物理研究
    據外媒報導,來自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IT)和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發明的雷射鑷技術,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聲子雷射器。基於二氧化矽的納米球在真空下懸浮在光學鑷子中的質心振蕩,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介觀頻率可調諧聲子雷射器。這種聲子雷射器可用於單電子、液滴、甚至是小型生物有機體。在標準光學雷射器中,光輸出的特性由生產該雷射器的材料控制。但是在這種聲子雷射器中,材料粒子的運動受光學反饋的控制。
  • 相干聲學聲子脈衝對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的高速調製
    該論文報導了目前太赫茲量子級聯雷射器高速調製工作的最新進展,並有望在高速太赫茲通信、高解析度光譜學研究等領域發揮作用。研究背景雷射的快速調製是光通信、高解析度光譜學和計量學應用的基本要求。在太赫茲頻率範圍內,量子級聯雷射器作為一種高功率光源,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 宇稱-時間反對稱與非互易雷射傳輸
    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湖南師範大學景輝教授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浙江大學李鷹研究員以及日本理化學所Franco Nori教授,提出了一種通過操縱線性光學腔機械轉動、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自發破缺的方案,揭示了增強的單向光傳播和納米微粒探測等新奇效應。
  • 聲子雷射器:自呼吸共振器的相干振動
    (a)半導體微腔中微結構阱的極化子BEC和聲子激射。(b)在低(下部曲線)和高(上部曲線)粒子密度下的BEC發射,顯示由聲子能量ℏω_a隔開的聲子邊帶。圖片來源:PDI和Balseiro研究所和CentroAtómico雷射發射(具有確定的波長(顏色)和相位的準直光束)是自組織過程產生的,在此過程中,發射中心的集合使自己同步以產生相同的光粒子(光子)。
  • 聲子的Berry相位與拓撲效應
    許多重要的實際應用與器件(如集成電路的散熱、熱障塗層、熱電效應、熱二極體、熱三極體等)都需要有效地控制聲子輸運,與之相關的研究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一大分支——聲子學。另一方面,新型拓撲量子物態的發現,如量子霍爾效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拓撲半金屬等,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電子態的認識,並對電子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計算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 中國科學家發現聲學中的「雙面神」
    、鮑明教授課題組聯合研發的矢量聲學探測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上發表研究論文,在實驗和理論上系統性揭示了近場倏逝波固有的幾何及對稱性質,並提出了實現選擇性近場縱波耦合的方案。
  • 中國學者用飛秒雷射製備量子存儲器
    中國學者用飛秒雷射製備量子存儲器 2020-03-08 20:15: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